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地方综合年鉴创设大事纪略探析

点击数:28792008-11-07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最近,我们研读了几家地级以上城市的年鉴,对大事记的撰写和编辑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收益颇丰。由于长期从事年鉴编纂工作,近几年来,对年鉴大事记的撰写和编辑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对年鉴大事记的编辑和撰写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今年出版的年鉴中,我们突破原有的模式,在大事记之外,又设立了大事纪略,突出对重大事情的记述。在本文中,我们不揣冒昧,发表个人之见,以便与大家共同探讨在年鉴中创设大事纪略的问题。  

一、年鉴大事记探源  

年鉴是舶来品,国外年鉴中是否设有大事记,由于受手边资料的限制,无从查考。国内年鉴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置大事记,经查阅2003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李维民和肖东发主编的《中国年鉴概览》一书,我们得知,中国出版的年鉴,设大事记始于1931年出版的《世界年鉴》,不过,此时的大事记不是放在篇首而是摆在篇尾。随着上世纪80年代修志潮的出现,中华大地出现了一股年鉴编辑出版的热潮,很多修志机构利用修志搜集的资料和人才优势,开展了年鉴的编修工作。我省的湖南年鉴社,就在1985年出版了解放后的第一部《湖南年鉴》,这也是解放后我省出版的第一部综合性年鉴,在这部年鉴中,设了大事记。可能是受地方志篇目的影响,此时全国出版的年鉴,大多都设了大事记。但也有不设大事记的。笔者对手边的各地近两年出版的年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一共翻阅了十部综合年鉴,在一级栏目中设大事记的有七部,在这七部年鉴中,对大事记的编写有两种模式,一是我们常见的通用的大事年表式的写法,逐月逐日按时分事记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事年表体,这种模式在七部年鉴中占有五部;第二种模式是在大事年表之外,另设“新闻事件”,即在大事记之外,另设“新闻事件”栏目,把重大新闻事件单独列出,进行重点记述,上海、武汉出版的年鉴是其中的代表,但这两部年鉴对重大事件的集中记述,都是以“十大新闻事件”的形式出现。  

二、目前年鉴大事记编写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出版的年鉴大多都设了大事记,且把它放在一级栏目的位置,这说明大事记在综合年鉴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大事记在书中确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综合年鉴的大事记在编写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大事记收录标准较滥,大事不大的现象较突出。大事记是整部年鉴的“纲”,将上一年度发生的大事、要事按时间顺序加以简要记载,使读者对年鉴的整体内容有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在年鉴中起到提示性和便览性的作用。由于这一重要作用,便要求我们在收录大事时,对大事的把握一定要严格,入选的大事,一定是要有全局性、重要(大)性。而目前有些年鉴收录的大事记较滥,大事不大的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会议较多。笔者对一部地市级综合年鉴的大事记进行了统计。仅16月,年鉴中收录的大事记就有166条之多,从这一数字不难看出,该书收录的大事就有多且滥之嫌,一个地级市,半年之中不可能发生100多件大事。再从收录的内容看,这166条大事中,属于会议的就有79条之多,占了众多“大事”的一半。而这些会议很多是一般的工作例会或是一年一度的战线工作会。对于会议,我们认为,只能收录决定重大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会议或重要人事任免的会议,一般的例会或年度会议就不能上年鉴大事记。  

2)日常工作较多。还有些年鉴,对所录事件没有认真筛选,把一些日常工作也当作大事收录上来。如:有一本年鉴,在大事记中就收录了这样一些大事:  

某年某月某日召开工业项目调度会。  

市领导×××、×××率×市党政考察团赴××省××市,考察学习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  

市领导×××、×××一行视察城市绿化、旧城改造、河道治理、基础设施等工作。  

市委、市政府在××大酒店宴请来××市演出的某歌舞团全体演职人员。  

省农村人材队伍建设专题调研组来××市调研,市领导×××、×××陪同调研。  

这些“大事”都是一般性的业务工作,属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从全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来考察,对一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计民生无重大历史影响,不符合年鉴大事记收录标准。  

3)中心不突出,重点不分明。我们阅读了上述几本年鉴的大事记,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每本年鉴的大事记少则100多条,多则数百条。当人们阅读年鉴时,很难发现该年鉴中所记年度到底有哪些重大的事件,突出的事件又是什么,所有的事情都排列在一起,让人很难分出主次,把握不住重点。  

4)有些大事记的记述过于简略。例如,有本年鉴记述了该市获得全国荣誉称号的情况,对于这件大事,作者在大事记中仅用了一句话,至于为什么获得、获得荣誉称号后产生什么影响,大事记中都没有作交待,使读者有意欲未尽之感。对于有些重大的事项,人们想详细了解,但大事记里却是廖廖几笔,读者很难从中获取想要的信息。  

前面讲了,《上海年鉴》(2007)和《武汉年鉴》(2007)在大事记之外,另设有“十大新闻事件”,对本地年度内发生的由新闻媒体评选出来的十大新闻事件从大事记里单列出来,进行重点介绍。这样做的结果,给人们阅读带来很大的方便,弥补了上述的不足。例如《上海年鉴》在新闻事件中,就把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陈良宇被立案查处等大事进行了详细记述,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大方便。他们的这一做法,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年鉴大事的撰写、编辑大有文章可做。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在大事记之外,另设大事纪略,突出对重大事件的记述。  

三、年鉴设大事纪略的创想与实践

前面已经谈了目前年鉴大事记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年鉴大事记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够鲜明的问题,在今年出版的《常德年鉴》中,我们借鉴兄弟城市年鉴的做法,并加以改进,尝试着把年鉴中的大事分为两部分,对一般的大事,放在大事记中,特别重大的事情,放在大事纪略中。在大事记中,我们把2007年常德发生的大事、要事按时间顺序逐一记录下来。把一些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大事,单列出来,用大事纪略的形式进行详细记述。例如,今年的大事纪略,就选择了有重大影响的“中央领导视察”、“市委书记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与外国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水资源国际研讨会”、“系列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常德”等大事。对入选大事纪略的原则有两个,一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如水资源国际研讨会;二是对一系列同性质的大事,集中在一起,以大事纪略的形式进行记述。2007年,常德招商引资取得了很大成绩,很多国内知名上市公司落户常德,这些在年鉴中虽有记载,但是散见于各相关栏目,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把它放在一起,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户常德”为题,在大事纪略里进行集中记述,加大了它的影响力度,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整合,通过整合,增强了记事效果。不过这种整合与以写新闻事件集中撰写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因为新闻事件中的很多事件带有新闻性,而有些新闻事件不一定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大事纪略中经过调整,新闻大事更加清晰,一目了然,新年鉴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领导的首肯和赞扬。  

在年鉴中设立大事纪略,我们认为有如下长处:  

长处一,有利于突出重点,彰显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方特色。我们知道,每个地方每年发生的大事有很多,虽然都是大事,但这些大事也还有轻重之别。如果按照惯例把这些大事放在大事记中,读者很难从中找到影响一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事,很难发现当地社会发展的闪光点,阅读中一时难以得到要领。设置大事纪略后,把影响一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事从大事记中挑选出来,放在大事纪略中重点记述,使读者很快就能从中找出该地年度内发生的重大事情,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也很好地彰显了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方特色。  

长处二,有利于为下届修志保存完整的资料。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地方综合年鉴每年都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可以为地方志书保存最翔实最可靠的地情资料。大事纪略的设置,为地方志保存资料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大事纪略中,选取的都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事,对大事的记述,要比大事记记述得详细、全面,这样便为下届修志工作提供了方便。

四、年鉴设大事纪略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1)要注意处理好和大事记的关系。能入选大事记的内容毫无疑问都是大事记的必选内容。一般情况下,在大事纪略中记述了的内容,在大事记中都要提到。我们在今年的年鉴中,于大事纪略中记述的事,在大事记中都记了,但两者的区别是:大事纪略中,进行详细记述,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影响及与其相关的内容等,都进行了说明;而在大事记中,只是就事论事,仅记述这件事而已,不做扩展。

2)要注意处理好与后面条目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大事纪略中写的事,都是事关全局的大事,而后面的条目,一般都由各局和各相关单位撰写,他们在写这方面的事情时,都是从自身单位出发,不会写到事情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大事纪略,在记述这件事情时,毫无疑义,要把牵涉到的事情的方方面面都要汇集起来编写进去。或者说,各单位撰写的只是这一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大事纪略是从全方位的角度介绍这件事。例如,今年《常德年鉴》中的大事纪略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户常德,就汇集了各区县(市)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当然在后面的条目中,各地把本县(市)区招商引资的情况也进行了介绍。  

在年鉴中设大事纪略,我们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收到肯定的反映。以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