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提高年鉴质量的五个重要举措

点击数:40722011-10-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从加强培训、丰富内容、统一规范、不断创新以及严把四关等五个方面,论述《西安年鉴》在不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方面所进行的探索。

    关键词:年鉴编纂质量;严格把关

 

2009年,《西安年鉴》(2009)在第四次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奖中又一次获得特等奖,这是对《西安年鉴》长期以来不懈努力严把质量关口的肯定,更是一种责任。对此,我觉得有必要将《西安年鉴》编纂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1.加强培训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前题。年鉴各供稿单位的撰稿人员一般都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这些撰稿人员的文字水平高低不同,看问题角度也不同,造成了年鉴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同时,撰稿人员流动性较快也是一大特点,我们每年都有一部分供稿人员流失,也有一部分新人加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撰稿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20093月,我们举办了开发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城建环保等部门以及区县的年鉴撰稿人员培训会。对撰稿人进行《年鉴条目编写的基本要求》、《年鉴编纂应注意的有关政策》、《〈西安年鉴〉行文规范》以及《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等年鉴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同时,还采用年鉴编辑与撰稿人员面对面答疑解惑、撰稿人员互相交流等形式,提高撰稿人员的业务能力。从后来报送上来的稿件看,凡是参加过培训的撰稿人员,报送上来的稿件比较规范,符合要求。20103月,我们加大了培训力度,召开了有一百多撰稿人员参加的年鉴工作培训会。会上,我们进行了业务知识的培训,表彰了先进撰稿单位、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撰稿人员,并请先进撰稿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上台发言,与大家进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使大家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今年的稿件无论从到稿率还是稿件质量,都比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

2.丰富内容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基础。作为资料性的工具书,年鉴囊括的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巨大,仅仅依靠供稿单位提供的资料,远远不能满足年鉴的信息载量,这就对年鉴编辑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丰富《西安年鉴》的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利用报纸、杂志、网络广泛收集资料。每年,我们都要将《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报纸以及各单位各部门专业性的报刊杂志中的相关报道整理出来,分类汇总,然后再和各单位报送的稿件结合起来进行取舍、整合,形成初稿,然后再统一编辑,最后形成定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内容更加丰满,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加大信息的收集力度,使得《西安年鉴》的信息载量不断加大。

2009年,我们就充分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和网页,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效果明显。西安是个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扎实,航空、航天、通用设备制造业、输变电制造业等优势较为明显,但一直以来“工业”篇资料收集难度较大,特别是许多企业涉及保密问题,导致资料单薄。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网站或网页收集资料,成功收集到许多资料,使得“工业”篇的内容更为丰满,信息更加详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时,发现西安的“新材料”工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相应的规模,有西部超导、西部金属、西部钛业三家上市公司和西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及厂矿企业,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觉得有必要进行单独设立,于是增加“新材料工业”一栏。结果证明,我们的设立是合理的,2010年西安市政府强调了西安未来的工业发展方向,新材料工业被列为要“积极规划和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这也成为《西安年鉴》(2009)的一大亮点。

3.统一规范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必然要求。自创刊以来,为提高质量,《西安年鉴》不断进行统一规范,制定了《〈西安年鉴〉行文规范》,力求年鉴稿件文风统一,标准一样。此后又不断进行修改补充。此举效果显著,《西安年鉴》质量不断提高,连续在全国和陕西省地方志年鉴系统质量评比中获奖,也在业内留下了好的口碑。2009年,我们再次对《〈西安年鉴〉行文规范》进行修订,统一编辑标准。针对旧的《年鉴行文规范》中存在的部分规定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的规定,依据国家相关的语言文字标准,对编写规范进行修订,对模棱两可的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删除了部分无意义的规定。将修订后的编写规范,下发至撰稿人及责任编辑手中,作为撰稿和编辑的唯一标准。同时,我们统一要求,对各个单位的撰稿人员下发规范单,对所要提供的稿件从内容到格式进行规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从撰稿到编辑这两个阶段的几乎所有稿件都符合我们的编纂要求,达到了规范统一的效果,为提高年鉴质量打好了基础。

4.不断创新是提高年鉴质量的活力。为更加准确地反映全市各方面的工作,每年我们都会通过发放调查表、走访有关单位等形式进行调研,并结合《西安年鉴》的整体框架设置,在保持年鉴信息连续和一级栏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部分栏目进行微调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反映市情。2009年,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社会生活”更名为“社会民生”,“城市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移至“开发区建设”之前;将“民主党派工商联”纳入“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中的人事、外事、机构编制、涉台事务、侨务等升格为分目;将“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劳动就业”、“物价”移至“社会民生”;“工业”栏目增加“新材料工业”,“农业”栏目中的“渔业”更名为“水产业”。另外还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抗震救灾”、“西安改革30年成就”等内容。这些栏目的调整,使《西安年鉴》的框架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使《西安年鉴》(2009)年度特色突出。

5.严把“四关”是提高年鉴质量的保证。所谓“四关”:一是严把政治关。《西安年鉴》自创刊以来,严把政治关,不敢有丝毫马虎。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严格实行保密审查和报送审批制度,入编稿件都经过了市保密局和各单位领导的审核审定。另一方面对每篇来稿,责任编辑都经过了认真分析、鉴别、筛选和修改,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二是严把资料关。资料是年鉴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力求做到入编资料要素齐全、史实准确、文字精练、表述清楚、内容具体,既突出各单位的新事、特事、要事,又要富有时代特点、年度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三是严把校对关。细节决定成败。在编纂《西安年鉴》的过程中,我们对此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断完善责编互校制度,加强对外校的管理。还根据其他年鉴出版经验,采用黑马校对软件辅助人工校对,大到原则问题,小到标点符号都进行严格推敲,使差错率降到最低程度。四是严把装帧印刷关。装帧印刷是年鉴的“脸面”,是读者拿到年鉴后的第一印象。为了表现出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并使两者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给读者一个好的印象,《西安年鉴》采取“多方合作,优中取优”的做法。我们同时找好几家设计公司设计封面、版式等,然后进行对比,选择其中最能展现西安城市气质的设计,再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力求完美,最终成型。同时,采取招投标制度,对参与招投标的印刷厂家进行实地考察,好中选优。在出版印刷阶段,我们跟踪检查,力求精益求精,确保了装帧印刷质量。

以上就是我们在编纂《西安年鉴》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