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主编《中国—东盟年鉴》的几点体会

点击数:33372011-10-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区域性国际年鉴《中国—东盟年鉴》已经连续出版6卷。这本年鉴以其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例独特、参考性强而广受欢迎和关注。本文总结在编纂《中国—东盟年鉴》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坚持内容选择的国际性;讲求内容表达的客观性;注重题材的新颖性;讲求资料的实用性;兼顾年鉴的学术性。

    关键词:区域性国际年鉴;年鉴编辑


目前国内出版的区域性国际年鉴有两种,一种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年鉴》,另一种是由广西社科院、广西社科联联合主办的《中国—东盟年鉴》。

《中国—东盟年鉴》的策划,主要是受温家宝总理200310月在印尼巴厘岛第7次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一项倡议的启发。温家宝总理从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愿望出发,建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广西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此项倡议得到与会各国首脑的响应。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我便萌生在南宁创办《中国—东盟年鉴》的想法。我当时的思路是:(1)筹办中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和东盟10国商务部门共同主办,有关各国政要、商务官员和上万名工商企业界人士将参加一年一度的盛会。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为谋求经济合作或寻找商机而来,但互相之间并不十分了解,迫切需要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而有关的国际性信息资源十分稀缺,相应的国际性年鉴是一个空白。因此,创办一种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向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年鉴填补这个空白,是年鉴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2)《中国—东盟年鉴》通过全面收录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基本情况、基本资料,忠实记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如实反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盛况,对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中国—东盟年鉴》的目标读者主要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会者,区域国际问题研究人员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参与者、研究者,海内外已经走向或计划走向中国和东盟市场的工商企业界人士,有关各国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者,希望了解中国和东盟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基本情况的国内外读者等。由于年鉴的受众广大,市场前景广阔,将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眨眼间6年过去了,《中国—东盟年鉴》已经顺利出版6卷。这6卷年鉴,以其内容丰富、题材新颖、体例独特、参考性强而广受欢迎和关注。

所谓“内容丰富”,是说这6卷年鉴积累了有关中国和东盟各国及区域内国际组织的丰富资讯。每卷年鉴80万~100万字,6卷累计560多万字。常设的主要栏目有:“概况”、“动态”、“发展报告”、“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关系”、“重要节会”、“新闻人物”、“大事记”、“文献”、“工商资讯”、“统计资料”、“附录”等。在“概况”中,大凡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名、国旗、地理、国民、资源物产、国体政体、国家领导人、行政区划、经济、交通通信、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主要传媒、历史等基础信息和基本资料,无不包容。“动态”和“发展报告”,分别以条目和文章形式,记述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变化、发展情况,包括年度内各国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大事要闻,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前瞻。“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两个独立的板块,系统地介绍区域内两个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和贸易制度安排的历史与现状,并跟踪记述其发展进程。“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关系”简要概述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交往的历史,着重评述年度双边交流交往情况。“重要节会”着重反映一年一度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盛况。“新闻人物”着重介绍年度内影响较大的各国政要和其他重要人物。“大事记”、“文献”、“工商资讯”、“统计资料”和“附录”,作为年鉴的附属性内容,着重提供指南性、便览性资料。其中,“大事记”提供按时序检索的大事要闻,除了记述出版年份上一年的大事之外,还记述出版年份16月的大事;“文献”重点收录区域内国际组织和贸易制度安排的重要文件,以及专家学者的重要研究报告和论文;“工商资讯”辑录有关各国的经贸信息和投资贸易指南;“统计资料”则着重提供有关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年鉴基本内容既有区域内各国和国际组织、贸易制度安排的基本资料,又有与其相关的丰富资讯;既有相对稳定的基础信息,又有逐年更新的动态信息和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前瞻。这就很自然地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和东盟各国,包括区域内国际组织、贸易制度安排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必不可少的信息平台。

所谓“题材新颖”,是指年鉴的主体内容逐年吐故纳新。首先,动态信息逐年更新选题。“动态”、“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节会”、“新闻人物”等栏目每年设置的四五百个条目,基本上都是全新的资料主题,“工商资讯”栏目中的上百个经贸信息选题也逐年大部更新。其次,稳定设置的基础信息选题逐年更新内容。基础信息包括中国和东盟各国概况、发展报告、统计资料等,选题不变,内容大部更新或部分更新。

所谓“体例独特”,从体裁看,是不拘一格:反映大事要闻,介绍机构、团体、人物,一般采用条目体;反映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情况,评述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的关系,通常采用文章体;附属性内容则大量采用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的表现形式,其中二次文献约占全书总篇幅的40%。从编排体例看,也有自己的特点:“概况”按国别编排;“动态”按内容性质→国别→时序编排;“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节会”则分别按相对独立的板块编排,其中包括按时序编排的条目、大事年表和随文编排的附属资料。不同的编排方法,都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方便读者检索,不为一种僵化的模式所束缚。

所谓“参考性强”,是指面对既定的目标读者都能分别提供有益的参考。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与会者,可以从年鉴中了解博览会的筹办过程、历届盛况及相关背景;区域国际问题研究人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参与者、研究者,可以从年鉴中了解自贸区的由来、建设进程和发展预期,并可从年鉴逐年积累的相关文件、研究成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海内外有意走向中国和东盟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可以从年鉴中了解有关各国的市场需求、投资环境、准入政策等,并可从年鉴提供的相关资料中掌握有关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社情民意,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决策和行动;而国内外普通读者则完全可以通过本年鉴查询中国和东盟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贸易制度安排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资料。

六年来,编纂《中国—东盟年鉴》艰苦备尝,感触良多,深切的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坚持内容选择的国际性

《中国—东盟年鉴》是区域性国际年鉴。在编纂中,除了必须坚持年鉴的一般性质,即年度性、资料性、检索性之外,还应当坚持本年鉴的特殊属性——国际性,或者说是国际区域性。即本年鉴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年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年鉴,而非一国之年鉴。记述范围、内容选择应包括区域内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基本情况、基本资料,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重要信息。不能因为是中国人自己编纂的年鉴,就没有分寸地扬己抑彼;不能因为一些东盟国家信息资料来之不易就仅以三言两语应付读者;即使是某些小国也不能因其小或因搜集资料的艰辛而随随便便作淡化处理,更不能冷漠视之。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我国政府一贯的外交主张。《中国—东盟年鉴》的编纂宗旨是促进区域内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交流,而要达此目标,必须对等地介绍有关各国的情况,不能厚此薄彼。相互了解和合作交流是双向的,厚此薄彼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当然,这里所说的对等只能是地位的平等,并非要求在版面上绝对平分秋色。在平等原则基础上,按照年鉴选题选材“择新择特、择大择要、求真求实、可查可用”(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第69页,线装书局,2006年)的体例要求决定信息资料的取舍,是本年鉴内容选择达到国际性要求的有效途径。美国的《世界年鉴》,虽然自称为“全球知识概要”,但其主要内容大都是美国的,有关世界各国的资料并不多。如此偏颇的做法,并不值得我们仿效。当然,《世界年鉴》在及时性和以独特、新颖的内容争取读者等方面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二、讲求内容表达的客观性

客观性的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如实记录;述而不论或尽量少论,尽可能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全面反映事物和情况,既报喜亦报忧。在年鉴编纂实践中,客观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客观性与编纂者的心态有关,往往为一种潜意识所左右。这里所说的潜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政治观点、社会意识,也包括某些成见、偏见。毫无疑问,《中国—东盟年鉴》的编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也应当放弃一切不合时宜、不实事求是的成见和偏见。例如,东盟中的某些小国,在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因而在与某些大国交往中左右逢源,有时还逢场作戏、变幻莫测,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应当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和苦衷,以平常之心加以面对,心平气和地、客观地进行记述。只要不触及我们的底线,不损害我国的核心利益,就不要多加评论,更不宜轻易指责。又如,对缅甸军政府的所作所为,东西方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不能以西方某些政治家和主流传媒的眼光看待缅甸发生的一切,正如我们不能接受西方某些政治家和主流传媒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偏见一样。东盟各国是我们的近邻,没有亲疏之分,都是友好邻邦。我们应当坚决贯彻国家“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以良好的心态善待自己的友好邻邦。心态放平了,客观性也就不难实现了。

客观性从技术层面说,有如下三点值得重视:一是不要专摆自己的好,专挑别人的刺;应当一视同仁,有好说好,有丑说丑。二是要去掉一切形容词,去掉一切虚浮之语和华美之词。任何文字表达都要给读者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让读者能够踏踏实实地引用。三是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作或少作评论,特别注意不要作空洞的、主观的臆测。对发展前景的分析和预测,一定要建立在深入研究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并尽可能运用数据和事实说明问题。对任何国际问题的评论,一定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有利、有节,符合国家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三、注重题材的新颖性

年鉴是现实性资料工具书。年鉴的现实性通过其内容资料的年度性来实现。所谓年度性,就是年鉴主体内容的选题选材以年为限,上限起自元旦,下限截至年末(以财政年度、选举年度或其他统计年度为时限的年鉴例外)。年鉴不排除历时性、前瞻性的资料主题,但一般在数量上要加以限制,在编辑时通常收入特载、特辑或作附属资料处理。年鉴也不排除稳定性资料和知识性选题,但总是以年度动态信息和相关资料为主,以稳定性资料和知识性选题为辅。年鉴如果不以年度动态信息和相关资料为主要内容,就没有必要逐年编纂连续出版,也就不成其为年鉴了。年鉴当然可以积累某些稳定不变的资料,但只能是少量的,带有基础性的,读者查考必不可少的。

年鉴的年度性、现实性,要求年鉴编写突出一个“新”字。首先要求动态信息逐年更新选题,通过选题的新陈代谢,实现年鉴的常编常新。其次,要求稳定性选题逐年更新内容,通过刷新指标数据,融入新鲜材料,写出年度新意。以上述观点看问题,不难发现本年鉴的某些不足:一是“概况”中的部分基础信息,主要是东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有明显的滞后性,尚不能全部采用最新数据。二是“工商资讯”中的投资贸易指南稳定性选题偏多,动态性选题偏少。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年鉴的新颖性,降低了年鉴的咨询价值,值得我们引起重视,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四、讲求资料的实用性

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检索需求和方便读者使用构成年鉴的实用性,实用性是年鉴作为现实性资料性工具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年鉴编写讲求实用性,首先,要注重选题选材的目的性。坚持为读者查询而选,为读者检索而编;栏目设置、题材择定、内容编排充分尊重读者的检索愿望和检索习惯,尽可能为读者检索提供方便。其次,要注重资料的可靠性。任何入选题材都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严格筛选、精深加工和反复审核,确保其真实可靠,让读者能够放心引用或直接用作参考。第三,要注意拓展较深层次的材料。肤浅的材料,其实用性是有限的;粗线条的材料,一般只能提供追踪的线索,很难为读者直接引用。年鉴资料只有拓展到一定的深度,才有参考价值,才能引为依据。第四,要注意尽可能简明扼要。啰唆累赘的文字表达并不实用,在尽可能小的篇幅里容纳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于读者来说才是经济实用的。这就要尽量浓缩文字、节省篇幅,删去一切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五、兼顾年鉴的学术性

   年鉴的通义是资料性工具书,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读者提供对应领域的详实资料,以作为对相关领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年鉴一般都是非学术性的。《中国—东盟年鉴》也不是学术性著作,而是纪实性年鉴。但是,由于它出自众多科研人员之手而具有比较鲜明的学术性。这是本年鉴的一大优势,也是本年鉴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加以兼顾,加以发扬。首先,介绍情况,提供资料,要带有研究性质,渗透科学精神。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贸易制度安排的情况和资料,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剪刀加浆糊”的做法,而必须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比较分析,认真梳理,然后进行选择。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发展报告、中国与东盟及各成员国的关系,更是要作为重要课题来做,逐年提高研究和编写水平。希望通过本年鉴的编纂和多方面的科研实践,造就一小批东盟通和东南亚各国通,培养一小批区域性国际问题专家,既出编辑成果、研究成果,又出人才。这是一件比办好《中国—东盟年鉴》更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们国家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迫切需要。其次,逐年推出相关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国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成果。入选成果必须经过评估,坚持高标准,注重创新性,宁少毋滥;重点收入为贯彻落实国家外交方针、政策,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的研究成果。再次,收集资料要有前瞻性,注意面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需要积累资料,尤其要注意为重大科研课题积累素材,提供资料。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