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年鉴编撰工作探索准确把握年鉴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深圳年鉴》创新与规范之实践

点击数:312992013-11-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如何把握好年鉴创新与规范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关年鉴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深圳年鉴》在规范与创新方面的实践,阐述了准确把握好创新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将对年鉴事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年鉴发展;创新;规范


年鉴的创新与规范是年鉴界老生常谈的话题。在2000年以前,中国年鉴编纂工作者着重探讨和研究的是年鉴体例、条目要素,以及各篇目内容的规范化问题。在20012009年期间,改革、创新成了中国年鉴的主流。自2009年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上将年鉴的规范与创新作为大会的主要议题起,中国年鉴界逐渐形成了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共识。《深圳年鉴》近年在坚持规范的同时也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实践。

一、创新是年鉴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年鉴出版事业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发展以来,品种与数量快速增长,目前全国公开出版的年鉴有3000多种。在年鉴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其他工具书和传统主流媒体以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对年鉴形成强大的压力。与这些媒体比较,年鉴的创新力和整体竞争力不强,框架不新,缺少特色,大同小异;地方特色不鲜明,时代气息不浓;内容质量不高,实用性不强。基于年鉴存在的此类问题,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大力倡导年鉴的改革创新。他说:“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随着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普遍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年鉴出版管理体制不改革,年鉴内容不创新,将不会有读者、不会有市场、不会有活力、不会有前途。这决不是耸人听闻①。” 此后,各地年鉴掀起了一股改革、创新之风,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深圳年鉴》一直关注着年鉴改革创新问题,特别是在2007年归并到市史志办公室后更是加大了改革创新的步伐。

1.创新组稿方式,开拓稿件来源。年鉴组稿方式一直是以通过行政手段征集稿件为主,这种传统组稿方式经常造成来稿单位不能按时、按质交稿,并且稿件信息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一些没有“官方供稿”渠道的部门特别是新兴行业,没有纳入年鉴的组稿渠道,许多单位的稿件资料不足或有遗漏,有些大事要事既无记载也没有配发图片,以上种种问题严重制约着年鉴的发展。创新年鉴组稿方式,确保年鉴的时效性、权威性、信息性已成为年鉴界共同努力的目标。在率先建立市场经济的深圳,政府对市场和企业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这直接困扰着《深圳年鉴》的组稿工作。过去,由于组稿渠道单一,编辑人员只能“看菜吃饭”,对许多单位稿件存在的信息、图表、图片资料缺漏问题束手无策,来什么稿编什么稿,许多新兴行业无法征集稿件,信息量很难扩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许多难以征集的稿件和需要补充的信息大多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自2009年卷开始,《深圳年鉴》在积极完善传统组稿渠道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拾遗补缺。一是对各部门报送的稿件有遗漏和没有反映的重要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补充和扩展,以弥补来稿信息资料不足的问题。二是由于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带来的部分行业没有主管部门,无法按常规组稿渠道进行组稿的,以及大量的社会信息等则通过网络完成信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三是从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网站收集有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报道,以媒体的角度客观公正评价深圳的发展。为保证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深圳年鉴》坚持从各部门、各单位和各行业官方网站上获取信息资料。2009年卷从相关官网搜集资料186篇、18.96万字,约占总字数的13%,图片30余幅;2010年卷从相关官网搜集资料209篇、20余万字,约占总字数的14%,图片50余幅;2011年卷从相关官网搜集资料208篇、21万字,约占总字数的13.5%,图片60余幅。此外,《深圳年鉴》每年还向深圳各大院校、各研究机构、各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特约稿件,以拓展稿件的广度和深度,这类稿件主要在“专文”、“调研报告”等类目。同时各责任编辑结合来稿情况,依据当年的大事要事主动收集补充稿件,尽可能地减少遗漏,增加社会信息的分量。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组织稿件是对传统组稿方式进行补充的一种有益尝试。

2.创新特色栏目,突出地方特色。年鉴框架要抓住地方特点,扬长避短,使栏目和选题尽量切合实际。抓住地方的强项,地方的独到、独特之处,合理设计栏目,并适当安排版面,框架就能显示出自家的特色②。 地方特色越浓,就越能让读者认可。突出地方特色与年鉴栏目设计创新结合起来是地方综合年鉴追求的目标。《深圳年鉴》近年非常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自己的个性,实现框架个性化。2008年卷《深圳年鉴》增加“特色深圳”、“企业新记录和知名品牌”类目;突出记载“深港合作”、“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重要论坛”等内容。2009年卷新增“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深圳”、“抗震救灾 深圳有爱”、“珠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及区域合作”等栏目,“特色深圳”类目中的分目由2008年卷的6个增加为17个;为记录大运会的筹办过程,开设“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分目。2010年卷调整合并“珠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类目,增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特辑”、“人居环境”类目。2011年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为详细记录大运会的情况,2011年卷将“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由分目扩充为类目,共设2个分目、26个条目和10篇大运会相关资料;根据深圳市政府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及时增设“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类目;为更客观公正地评价深圳的发展新设“网媒在线”类目。至2011年,《深圳年鉴》共设置“特色深圳”、“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深圳”、“网媒在线”、“珠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新记录和知名品牌”、“人居环境”、“口岸”等9个独具个性的栏目,较好地突出了地方特点,彰显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滨海城市、改革开放试验区和“窗口”的鲜明特色。

3.创新内容与形式,满足读者需求。年鉴内容的创新主要以增加年鉴的有效信息容量为目的②。年鉴是供读者检索的资料性工具书。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发行量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年鉴的有效信息含量不高,满足不了读者诸多方面的检索需要。因此,充实年鉴的内容,增加有效信息容量,是地方综合年鉴内容创新的目标和方向③。 《深圳年鉴》近年注重创新内容,增加条目的可读性和信息量。①每年的条目保持在16002000条之间,尤其注重增加年度亮点、热点条目。2008年卷增加的亮点、热点条目有“成功申办第二十六届大运会”、“深港金融合作”、“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深圳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等条目;2009年卷增加“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WTO事务”、“证券交易市场”、“‘设计之都’建设”、“深圳读书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深圳八景”、“旅游十大景点”等特色条目;2011年卷新增“募师支教”、“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说明会”、“透视深圳崛起的国际视角”、“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条目。②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体裁、立体化的反映,围绕某一重要主题,充分运用条目、图片、表格、小资料等多种传达信息的手段,突破原有栏目版面的限制,进行放大式的集中反映。《深圳年鉴》对图片、表格、小资料十分重视,2010年卷起对条目中的小资料、专业术语和简化性用语进行注解,使读者能迅速明白条目所表达的内容;2011年卷的注解达21条。为避免整篇大段文字的枯燥,增加版面的变化,《深圳年鉴》不断增加插图的数量和质量,2010年卷设图片专辑80版,内页彩色插图310幅;2011年卷设图片专辑84版,内页彩色插图350幅,图片质量大幅提高。在图表中引入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程度的对比统计,使统计资料的深度、广度、可比性明显增强,如在统计公报中增加“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主要统计指标排序”、“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主要统计指标比较图”、“20052010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统计指标”、“20052010澳门特别行政区主要统计指标”、“20012010深圳市主要统计指标”等;在调研报告中也使用多幅表格。③改变年鉴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对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刑事案件等如实记载,2008年,深圳发生2起在全国引起重大关注的火灾事故,2009年卷年鉴专门增设“灾害事故”类目,将这两起事故的发生经过、组织抢救过程和对相关当事人依法追究责任等详细记载;2011年卷也把2010年深圳发生的2起引发全国关注的事件“富士康事件”和“东部华侨城太空迷航安全事故”分别用分目的形式予以详细记录。④创新版式,提高装帧和版式设计质量。从2009年卷起,《深圳年鉴》聘请专业设计人员设计封面,在美化封面的同时也创新了设计风格;不断美化内文版面,提高版面的装帧设计水平和印刷装订的档次。

二、规范是年鉴质量的必要保证

所谓年鉴编纂规范化,是指年鉴的编写要有一个合乎年鉴性质、功能的整体结构、基本内容、编纂工艺、文体文风、检索手段等标准,是在对年鉴编纂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期约定俗成④。 年鉴编写规范是由其工具书性质决定的。任何工具书都按一定的规范编纂而成,这些规矩的总和,就是工具书的体例,具体包括总体设计体例、选题选材体例、条目编写体例、成书加工体例等⑤。《深圳年鉴》一直在努力遵循年鉴编纂规范化,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1.框架结构规范化。年鉴的框架是承载年鉴内容的主体结构,必须精心设置。在突出资料性工具书结构合理、内容完备、比例适当等特点外,要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实,适度调整框架。《深圳年鉴》近年结合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框架结构,将不科学、不完善的栏目进行规范化调整。2009年卷起,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调整,将四级栏目调整为类目、分目和条目三级栏目,避免了因分类原因造成的困扰;2010年卷顺应政府大部制改革而及时调整框架,以适应政府部门改革后的工作分类;2011年卷将部分按照部门分类的类目和分目进行调整,避免了因部门变化而造成行业划分上的混乱情况,分类也更加科学规范。

2.选题与文体规范化。选题规范化要根据具体栏目要求,从全面性、超前性、探索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要求来选题,要考虑资料是否遗漏,是否缺门类,能否全面反映工作的完整面貌,条目内容是否反映的是大事、要事、新事、特事,选材是否注意到主流性信息与非主流性信息的合理搭配,是否反映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等。年鉴的条目内容是记载年度内的客观事实,编写目的在于供人们查阅和检索,因此年鉴条目基本上采用说明体和记叙体。《深圳年鉴》在选题时充分考虑具体栏目要求,注重反映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和时代特色、地方特色,避免题文不符,标题不明、不平实和夸饰性。2009年卷围绕年度深港河套开发热点选取“深港合作与河套开发集思会”、“港深边界发展联合专责小组第一次会议”、“河套地区规划公众咨询活动”等题材;2010年卷选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活动的内容设立条目,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特区30周年大庆六十大项目”、“特区30年大事记”等;2011年卷选题的重点是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共选取“大运会场馆建设”、“大运会竞赛筹备”、“大运会开幕”、“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成绩优异”等26个条目及相关资料。《深圳年鉴》的条目在语体上杜绝假话套话以及虚浮之语、溢美之词,用客观、准确、简明、严谨、平实的语体记叙内容;实话实说,不含糊其词,不弄虚作假;篇幅短小精悍,不拐弯抹角,不藏头露尾。

3.条目编辑规范化。年鉴是以条目为主要载体的,条目是年鉴构架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年鉴内容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它不仅构成年鉴的基本内容,而且决定了年鉴的质量。在编辑年鉴条目时要避免编写出的条目出现体例不规范、题意不深,表现形式不规律,以及条目要素不规范等情况。《深圳年鉴》严格条目编辑规范化。首先,是强调条目标题规范,对条目标题拟订简明扼要、高度概括、便于检索;不使用标语口号,不用修饰词和因果复句。其次,是对条目的内容以提供资料为目的,以提供有用信息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用综合概括手法,通过归纳提炼,抓住共同点,将材料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反映,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加以概括。如2011年卷在编辑“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分目的内容时,归纳提炼出“台湾文化创意精品馆”、“首届中国国际新媒体影视动漫节”等有用信息的条目;在“深圳读书月”分目中提炼出“首届深圳诗歌节”、“经典诗文朗诵会”等具有年度性、价值性的条目。

三、准确把握好创新与规范的关系

年鉴创新与规范问题,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目的也是一致的。规范是目的,创新是手段,规范是为了使年鉴更具综合性、资料性、工具性和权威性;创新是为了使年鉴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年鉴规范化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基本保证,但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提规范不提创新会约束年鉴的发展;年鉴创新是年鉴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年鉴的创新势在必行,但只提创新不讲规范同样会影响年鉴的质量。准确把握好创新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将对年鉴事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深圳年鉴》在提倡改革创新的同时,也坚持编纂规范化,既不因循守旧,也不天马行空,在创新中求发展,在规范中保质量。每年既有创新也有修正,不断创新新的栏目,也不断修订完善框架和体例。在创新和规范中不断摸索工作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其中每周例会制度在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每周例会既解决栏目创新和组稿方式创新问题,也解决编辑过程中的统一编辑方针,统一文风、体例等规范化问题;要求编辑人员通过网络搜集补充稿件资料和图片,查找相关注解、说明,通过QQ群及时与作者沟通,解决稿件编辑过程的问题;与此同时严格要求各编辑在修改、审读和校对稿件时坚持符合年鉴的行文规则和要求,特别是在总纂时更是严格规范;注重提高编辑人员的编辑素质,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知识深度和广度,增加业务技能、管理技能和研究技能;通过每周例会,使编纂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反映和解决,新同志从中获得鲜活的编辑经验从而迅速成长,老同志从中汲取新知从而进一步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保证了年鉴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① 阳晓儒:《规范与创新:年鉴事业的永恒主题》,载《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② 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③ 陈子明:《年鉴规范与创新》,载《福州史志》2007年第20期。

④ 尚丁:《〈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序》,《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⑤ 许家康:《从年鉴的功能作用看其编写特点》,载《广西地方志》2008年第2期。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