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经验交流

创造精品 我们努力着

点击数:272432011-10-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哈尔滨年鉴》自1987年创刊以来,已经编纂出版了23部。近年来,为编纂出版精品年鉴,我们力求准确把握城市综合年鉴的定位,正确处理规范和创新的关系,科学设计年鉴框架,努力提高年鉴的资料性和实用性,不断强化编纂工作力度,《哈尔滨年鉴》的整体编纂质量有了新的提升,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在城市综合年鉴的编纂实践中努力探索着。下面从六个方面汇报我们的编纂情况和体会。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编辑和撰稿人的业务水平。一部高质量年鉴的出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一名合格的编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还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具有一定的鉴赏力,按照年鉴的编纂体例,能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要求每位编辑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责任感,要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所刊载的内容要经得起历史考验,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我们常说年鉴编辑工作是个良心活,我们要操守我们的职业道德。

在编辑业务培训中,一是建立例会制度。每周安排一至二次集中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较为丰富,如《哈尔滨年鉴》编纂体例,《哈尔滨年鉴》编辑工作基本要求,《哈尔滨年鉴》关于使用文字、数字、标点符号和黑白版式有关规定的暂行规定,以及《文字法》等二十余个行业法规、规章和制度等。同时,对《哈尔滨年鉴》每年的勘误和清样进行讲评。通过学习和讲评,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要求、提高了认识,对快速组稿、提高编辑加工和校对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找差距,虚心学习兄弟年鉴的先进做法。在框架设计、选题、条目撰写和版式设计等方面,都学到了很多,获益匪浅。三是注重年鉴理论学习。加强年鉴理论的学习和探讨,牢牢把握新时期年鉴工作的规律性和发展方向,用年鉴理论指导和规范年鉴的编纂实践的经验。

在撰稿人培训方面,为了提高年鉴撰稿人的写作水平,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我们一方面多次组织撰稿人赴外地考察学习。通过这项活动,密切了编者和作者关系,促进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利用每年一次的全市年鉴工作会议机会,大会进行业务辅导,强化参会撰稿人的年鉴意识,强化年鉴工作。三是采用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系统业务讲座的方式,对撰稿人进行业务培训,明确年鉴的编辑方针、撰写要求、书写格式、图表征集、稿件审核等要求,有力地促进了组稿的顺利进行。

2.与时俱进,在框架设计上凸显地方特色。《哈尔滨年鉴》创刊伊始,吸取了编纂水平较高的兄弟年鉴的宝贵经验,高起点、高标准搭建了《哈尔滨年鉴》的编纂框架,并在年鉴的编纂工作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框架设计中,我们既涵盖了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到的各个领域,也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地方特色,如哈尔滨市是全国辖区县(市)最多的省会城市,同时区县(市)在哈尔滨城市发展中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将区县(市)栏目放在全书较前的位置。又如哈尔滨市为拥有广大农村的省会城市。尽管哈尔滨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在城市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的转型,致使工业发展阻力重重,可反映的内容较少,据此我们也超常规地将农业部类放在工业之前。此外,我们还设置了“老工业基地振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保护性建筑”“哈尔滨风情”等栏目,突出了时代性和地方特色。

3.精选精编,努力提高信息含量。在编辑《哈尔滨年鉴》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内容题目的选择,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除了按体例要求组织稿件外,每年在编刊前,都要经过编辑与作者沟通、编辑与主编审定的过程,制定出《固定性选题和可变性选题》。同时,在编辑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最大限度地突出了大事、要事、新事和有地方特色的事。我们还不断挖掘一些深层次的选题和综合性的选题,如“中共哈尔滨市委员会历次代表大会”、“哈尔滨市环境质量公报”等。

在编辑加工上力求精益求精。编纂人员在编辑《哈尔滨年鉴》过程中,注意把好五关:即政治关、事实关、数字关、技术关和保密关。一是政治关。编辑人员注意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党的出版方针和国家对出版物的有关规定,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握好政治方向,制定每年的编纂大纲和选题计划,并运用到编辑稿件中。二是事实关。事实是否准确,是衡量有无使用价值的标准。年鉴社编辑人员注意掌握所承担部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及时与作者沟通,确保事实准确无误。三是数字关。数据是年鉴的基础。年鉴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用数据说话。在编辑过程中,做到数据丰富而全面,总项与分项相等,当年与上年比较,部类与部类核对,全书以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为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权威性。四是技术关。年鉴在编辑过程中,有它自身的体例要求,条目行文有严格的规定。编辑人员能够做到思想统一,严格按年鉴体例和选题计划进行组稿和编辑加工。五是保密关。《哈尔滨年鉴》由于是公开出版物,并通过香港发行到国外,因此,做好保密工作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求供稿单位把好第一道关,该反映的内容和数据反映,不该反映的坚决不反映。另一方面出书前,请保密办进行审稿和把关,确保年鉴所反映的内容不泄密、不失实。

4.精益求精,进一步提高校对质量。年鉴作为工具书,准确无误的文字是核心。我们采用一唱五校制度。一校为双人唱校,二校和四校责任编辑自校,三校为交叉校对,五校为聘请有较强文字能力的专业人士进行通校,六校为送编委会进行审校。其中,最受益的是唱校和交叉校对。同时,建立奖惩制度,对差错率较低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差错率高的给予批评和惩罚。此举,既调动了积极性,又提高了大家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

5.推陈出新,提高装帧设计水平。2009年,对《哈尔滨年鉴》的封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封面设计采用虚实、对比、渐变等设计元素,将哈尔滨的地域标志和年鉴的庄重严谨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用毛体的“哈尔滨”和印章形式的“年鉴”表示书名,彰显了工具书的凝重感,充分体现了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设计理念。同时,在公益广告上采用了主题式的编排形式,分别以“哈尔滨获得的荣誉”、“数字哈尔滨”、“今日哈尔滨”、“魅力哈尔滨”、“和谐哈尔滨”、“生态哈尔滨”等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示意图刊载了过去一年哈尔滨的发展和变化。

与此同时,在内文的编排和版式设计上力图丰富和变化。照片、文字、表格、示意图等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参见、链接、小资料、中英文目录、索引等工具书要素完整齐全。尤其在版式设计上,更显丰富和多变,进一步消除了视觉疲劳。

6.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年鉴的出版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丝丝相扣。从制定选题、组织稿件、编辑加工,到校对和核对数据等,既合理调配时间,又狠抓质量,减少了差错量,保证了出版的时间和质量。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和解决组稿、编稿及校对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以此保证下一步工作的顺利进行。《哈尔滨年鉴》实行四级审稿制度,除按体例、大纲、选题严格审读外,我们还请有关专家进行把关,确保年鉴刊载的资料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我们还制定了许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编辑、校对和版式设计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2006年,哈尔滨年鉴社不断加强业务管理,我们借鉴企业生产调度方式,编制了《〈哈尔滨年鉴〉编辑出版流程进度表》,将组稿、编辑、审稿、录入、校对(一~四校)、送审、清样等工作程序,一一列入其中,并悬挂上墙,使年鉴出版进度一目了然,并依据实际情况对下一步工作做出及时安排。同时,起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及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