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回顾与展望

打造精品,推进年鉴事业持续发展
——《淄博年鉴》创办22年的探索之路

点击数:39332011-02-21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198710月,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承编的大型综合性地方年鉴——《淄博年鉴》(1987)正式出版发行,成为淄博市有史以来第一部综合性年鉴,创山东省编纂综合性地方年鉴之先河。至今,《淄博年鉴》已连续出版22卷。22年来,我们坚持“据求实之本,走精品之路,为社会服务”的办刊指导思想,在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上下工夫,为把《淄博年鉴》打造成精品,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1995年,在首届全国地方综合年鉴评比中,《淄博年鉴》获综合奖一等奖。之后历届评比中,始终保持这一荣誉。在山东省历届年鉴评奖中,《淄博年鉴》一直蝉联综合奖特等奖和所有单项奖的特等奖。2005年,《淄博年鉴》获得首届“山东省年鉴奖”。2007年,《淄博年鉴》(2006)又获得第三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此外,还多次获得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鼓励。

《淄博年鉴》20多年的编纂历程,是我们逐步学习、摸索、创新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提高年鉴质量、努力打造精品的过程,更是淄博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过程。

一、树立精品意识,创新年鉴编纂,探索地方特色之路

22卷《淄博年鉴》总计2000万字、近10万册,共发布重要的信息资料22万余条,刊载淄博风光图片和业绩采风等彩色、黑白插图近3000幅。在指导思想上,2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打造精品,创新发展。

1.重视年鉴框架的调整,在稳中求新、求变。年鉴框架是年鉴编纂的基础,决定着年鉴的选题方向和范围。年鉴框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年鉴的质量高低。框架的创新是年鉴创新的重要内容。设计好框架,既可使年鉴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又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均衡性,使各部分内容配置科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淄博年鉴》从创刊就非常重视框架的搭建、设计,经过20多年的实践,框架结构日臻完善和优化。在内容结构上,一般设三个层次(个别情况下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的部类,主要包括:特载、市情调研、大事记、淄博概况、政党政务、地方军事、法制、工业、农业、交通·邮电、商品流通、招商引资等基本部类;第二个层次是部类下的分目,个别部类设置了次分目;第三个层次是分目下的条目,条目是反映年鉴实际内容的主体部分。从多年的实践看,这样的编排,为《淄博年鉴》稳步提高质量打下了基础。

在保持篇目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我们每年都要依据全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框架设计、部类结构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及时地进行局部调整和充实。如:2002年卷增加“招商引资”部类,对全市上下不断调整思路,创新方式,招商引资取得的显著成绩进行集中记载;把“旅游”由分目升格为部类,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情况予以突出记载;强调政府监管、服务功能,增加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无线电管理等分目。2003年卷将原“乡镇企业 个体私营经济”部类改为“民营经济”,“政治”部类增加“市民投诉工作”次分目,“农业”部类增加“黄河河务”内容。2004年卷在“综合管理与监督”部类中,增加“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分目。2005年卷将“政党”部类调整为“政党政务”和“地方军事”两个部类。2006年卷在“淄博概况”部类,增加“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目,并配以彩色统计图表。2007年卷根据淄博市民办教育的发展情况,在“教育”部类新增“民办教育”分目。在适时调整框架的同时,近年来,我们还加大了随文图片和图表数量,力求使年鉴在表现方式上更直观、更形象,读者感觉年鉴的内容更生动了。2007年卷的文内照片和图表增幅比上年卷高25%。

2.重视年鉴内容的创新,突出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地方综合年鉴是记述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特色理应是其本质特色,我们把特色选题作为突出淄博地域特色的灵魂。淄博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和具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淄博工业发展已逾百年,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医药生产基地和建材产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1992年以来,连续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为较好地反映淄博的这些特点,我们在篇目设置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创刊之初,在“工业”部类中设立“陶瓷工业”分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经贸、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成为淄博市经济发展的“三个亮点”,我们就增加了“外经外贸”“民营经济”和“经济园区建设”部类,并在“经济园区建设”部类中设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齐鲁化学工业区”分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增加“区县领导论坛”部类,展示各区县在经济发展中的新作法和新成就;在淄博市被列入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后,增加了“半岛城市群——八城市对比资料”分目。从2004年卷起,设置 “市情调研”、“要论”等部类,邀请有关专家和部门领导撰写稿件,从深度、广度及纵向、横向各方面探讨、挖掘淄博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在反映地方特色的同时,也注重年度特色,对各个年度内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变化,都在每部年鉴的部类、分目上设置专文或专条进行相应的记载。2004年卷设立“防治‘非典’”部类,把淄博人民抗击“非典”的过程全方位、立体化地记录在史册中。2004年,淄博籍运动员杜丽在第28届奥运会上打破奥运会纪录,夺得了第28届奥运会及中国代表团第一枚金牌,实现了淄博市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我们在2005年卷中除文字记述外,增加了彩色图片,突出了这一内容。20047月,国际足联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淄博市临淄区;20055月,临淄足球起源地代表赴瑞士参加国际足联百年庆典,接受国际足联颁发的足球起源地认定证书。我们在20052006两个年卷中,分别以文字和图片反映这些重大事件和活动。2006年,适逢《淄博年鉴》创刊20周年,2006年卷设置了“纪念创刊20周年专辑”,时任市长、市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刘慧晏亲笔撰写题为《存史为鉴把握当前 筹划未来》的文章;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协会年鉴专业委员会,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会长许家康、原会长尚丁及全国百余家年鉴编辑部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增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条目,翔实记录2005年全市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全过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颁布后,增加“学习贯彻《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部类,邀请市领导和区县主要负责人撰写文章,对《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史志工作的认识。为增加年鉴的可读性、知识性,我们利用正文版面的空白处,刊登了“齐国历史人物”、“蒲松龄故居名人题咏”、“WTO小资料”、“淄博旅游景点”、“淄博历史古迹”、“淄博文物”等资料。实践证明,通过对资料内容的把握,适当调整年鉴框架设计,凸显年鉴的地域特色和年度特色,是提高编纂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发挥服务功能,努力扩大影响,探索提高社会效益之路

《淄博年鉴》是一部综合性、权威性的大型工具书和史册类官方文献,是淄博市委、市政府向国内外和社会各界发布市情资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淄博、认识淄博的重要窗口。作为年鉴编纂者,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我们在如何明确编纂思路、更好地扩大年鉴社会影响力、发挥年鉴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利用年鉴的导向价值,使之起到决策参考和战略指南作用。领导者掌握社会发展状况、预测发展趋势、确定战略目标时,都需要全面、准确、科学的市情资料作参考。《淄博年鉴》记述的既有历史,又有现状;既有土地面积、物产资源等自然情况,又有经济发展、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情况;既有近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典型人物、典型经验,又通过客观数据和资料反映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问题,为领导全面了解淄博市总体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这是其他工具书所无法替代的个性作用。为发挥年鉴的资政、借鉴作用,我们每年都送出一部分《淄博年鉴》,使《淄博年鉴》成为市、区县各级领导的案头必备之书;采取拓宽售书渠道方法,让各部门、各行业都存有《淄博年鉴》,作为有关领导的重要参考书;积极进行宣传,让到淄博的投资者考察市场时,把《淄博年鉴》作为了解市情的首选之书。2006年,天津一个房地产投资公司刚进入淄博市场时,直接找到我们要求购买《淄博年鉴》,收集有关经济数据。

第二,利用年鉴的媒介价值,使之成为横向联系和了解淄博的窗口。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年鉴全面、系统地记载本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承载了准确、可靠、翔实、权威的信息。利用年鉴这个载体和窗口,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总体状况及自身特点在年鉴中都可以得到客观的反映和记载,可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高其社会熟知度和认同度。在年鉴编纂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加强了资料筛选工作,并及时改进编辑方法、扩大宣传渠道,努力使《淄博年鉴》在促进各行各业的改革开放,促进地区间、行业间的横向联系,以及推介淄博、招商引资、促进旅游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淄博市情资料库于1999年建成后,我们不断对其升级改造,其服务功能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现已建成为淄博地区信息量最大、信息面最广、信息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地情网站,成为政府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数据库,成为全市对外宣传和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其主体内容之一,就包括22卷《淄博年鉴》的2000万字、20000多条信息资料。淄博市人民政府网站在“走进淄博”栏目中,链接了淄博市情资料库中《淄博年鉴》的所有内容。另外,我们还和省、市有关单位合作,出版了电子版的年鉴光盘,提供给市领导和各部门单位,用于对外宣传和交流,努力扩大淄博市的影响和知名度。

第三,利用年鉴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之起到传播文化和积累史料的作用。年鉴不仅是现实性极强的工具书,也是一种编年体的史册,这是由它的连续性和累积性决定的。我们始终将年鉴编纂过程作为传播文化和积累史料的过程,在文化含量和史料的真实性、丰富性上下大力气,以保证从年鉴上就能直接得到经得起时间检验、真实可靠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资料,使之成为研究淄博历史传承和变迁最具权威性的载体。一套20多卷的《淄博年鉴》就是一部淄博2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淄博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彰显淄博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其史料价值相当高。为发挥年鉴的借鉴、存史功能,我们为理论工作者、大学生、市民等免费提供查阅服务,一些学者因为科研的需要、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经常来查阅《淄博年鉴》;在续修新志期间,许多单位在编写本单位志书时,一些史料就直接来源于《淄博年鉴》。《淄博年鉴》也为续修《淄博市志》积累下丰富的史料。

三、加强体制建设,编纂精品年鉴,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年鉴出版工作是一项文化事业,要做好、做精、做强,必须有相应的编纂工作体制来支持。长效机制建设是推进一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1.积极争取领导支持,这是年鉴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年鉴是纪实性的工具书,是年度性的政府公报,牵涉到各级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里里外外,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没有各级政府的支持是不可能办好的。多年来,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下,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都对《淄博年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现任市委书记刘慧晏亲自担任淄博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市长周清利亲自担任淄博市市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市长担任第一副主任。各级、各部门领导都对年鉴编纂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党委、政府的支持为年鉴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培养、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架构稳定的编撰队伍,这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坚实基础。中共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在纪念《淄博年鉴》创刊20周年的祝贺文章中指出:“无论是对资政还是对历史研究而言,年鉴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从事年鉴工作,虽然默默无闻,却是十分光荣而有意义的。而对于年鉴工作者来说,要想称职地把工作做好,除了必须具有良好的史德、史识、史才之外,同时还要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准确的了解。”该文既阐明了年鉴工作的重要性,又对年鉴队伍提出了素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号召大家:“修身求知、团结创新、奋发上进、争创一流”,得到同志们的积极响应。多年来,我们围绕创新年鉴工作、提高年鉴质量、加快成书速度、提高发行数量等课题,组织年鉴编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理论研讨和交流活动。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付出和实践锻炼,我们已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较高、文字能力较强,熟悉本地、本系统情况,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编撰队伍。20多年来,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累计撰写、发表论文百余篇,一些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并数次获得山东省年鉴论文特等奖和淄博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编辑、审稿、校对工作程序,这是编纂精品年鉴的制度保证。提高编纂质量,必须有制度保证。通过摸索,我们逐步建立并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组稿、编辑、审稿、校对工作程序。第一,提前做好组稿阶段工作。每年12月中下旬,以市志编纂委员会文件印发下一年的年鉴组稿方案通知,并以附件的形式提出年鉴行文要求。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严格按照文字、标点符号、称谓、时间表述、数字的使用等方面的规定,提交高质量的稿件;同时要求供稿单位主要负责人审阅稿件,把好政治关、政策关和保密关。第二,在稿件进入编辑流程后,坚持五审定稿。即一审由部类责任编辑初审,二审由副主编承担,三审由执行主编承担,四审由主编承担,最后由分管副市长审定。第三,实行六校制度,确保成稿质量。在印刷环节已完成三校的基础上,再进行三校。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全体人员参加、实行每两个校对小组交叉二校,最后每个编辑在成书印刷前再进行一次校对。以上一套行之有效的系列、完整的工作程序保证了我们把年鉴差错率降到最低。

20多年来,我们在编纂《淄博年鉴》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赋予的职能,编纂出版精品年鉴,在增强服务功能、扩大社会影响力上下工夫,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的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