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回顾与展望

一等奖的“凤凰涅槃”
——《中国交通年鉴》同心打造精品

点击数:39592011-02-21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质量是细节精彩的总和,质量是精品年鉴的刚性要素。《中国交通年鉴》的编校质量在走过一段“U”字之路后,回升到历史最好时期。近三年的编校路程犹如“凤凰涅槃”,痛并快乐着,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是整顿之年;2007年是正规化之年;2008年是编校质量实质性提升之年。三年炼狱得重生:

——编辑流程初步建立;

——全书内容优化;

——差错率大幅下降。

现将这三年富有成效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按照“方案”展开工作

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制订严谨、科学和操作性强的年度编辑方案是编辑精品年鉴的第一步。每年《中国交通年鉴》出版后,我们都要请专家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写出总结报告,制订防患下年刊差错的措施。在全面客观评价本年卷的前提下,结合年度国家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眼于提高,从立意、框架、版式、栏目、组稿、交稿方式等方面精心策划,理出清晰的下年刊编辑草案,还要反复征求各级领导的意见,不断优化完善对栏目设置、重点文章以及标题、观点的提法,为年鉴成为我国交通运输、通信行业的“史记”打下良好基础。方案获得主管主办单位以及编委会批准后,交通各业务部门可在方案的总体框架下,拿出适合本部(局)、本行业、本地区的组稿计划,做到与总部步调一致,共同向一流年鉴迈进。

2.优质的稿件是出版精品年鉴的前提。各分部和广大作者严格按编辑方案和约稿函的时限、内容、数量交稿,每年的征稿数在169万字左右(附图表500多幅)。反映部(局)的稿件都是厅局领导亲自撰写或审定,稿件采用率100%。其他稿件的采用率也在98%左右。

3.精心编辑每一篇稿件是精品年鉴问世的必做功课。我们只有3位坐班编辑和1位美编,却承担169万字左右,500多幅图表及上百页广告的编审设计和部分组稿等繁重任务,但对“三审三校一通读”、版式、装帧设计每一道程序和每一个细节都从不含糊,达到精细化程度。

二、按照六部委(局)和各分部的意图展开工作

《中国交通年鉴》在年鉴界也许是一个特例:国家主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部委(局)联合编辑出版,各部都设有编辑分部,年鉴社为总部。“分总”是一对矛盾,而我们必须“分总统一”、“和谐统一”,才能编发出合格的年鉴。我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联合编辑出版看作是其他年鉴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六部委(局)、全国数百人撰稿审稿,如果按照“112”的逻辑,那么,我们的编辑力量将是强大的。为形成强大合力,我们每年要召开“研讨”和“工作”两个方面的会议以求统一思想和工作方略。分部是六部(局)的代表,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及劳动,在不影响总体工作和体例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出版工作的意见就加以吸收,使总部与分部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上下联动,打造精品年鉴。中国交通年鉴社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在校对关口上,总部、分部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打造一流年鉴。每个分部就是一个小编辑部,各自发挥着特殊作用,将打造精品年鉴的措施落到实处。

2.与时俱进,优化稿件内容。在保持框架、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着重增加权威性、全面性和实用性,使篇幅增加、内涵扩大。为强化权威性,特载中央主要领导对交通工作的重要指示;摘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交通运输、邮电等内容;增加国家发改委主管交通运输工作的副主任张晓强、张茅和交通运输司司长王庆云等领导撰写的总结我国“十五”交通建设成就和经验及“十一五”发展思路诸方面的专著,对各有关部门实施“十一五”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年鉴增色不少。为扩大覆盖面,特增“交通规划科研院所”“交通院校”“交通企业”等内容,共记述百家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企事业单位年度的发展轨迹;“统计资料”既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又突出“十五”时期和“改革开放30年”成就;部分统计数字时限回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弥足珍贵,受到订户的好评。

3.多方位、多渠道严把编校质量关,围绕交通、运输、邮电工作编稿。这些年,编辑部在“以办好年鉴为中心,开拓创新”的思路下开展编审工作,年鉴质量全面提升。为交通各行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一本高质量年鉴,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为此,我们提出“跻身一流年鉴行列”奋斗目标,把紧紧围绕各部(局)中心工作编刊,力求全面、准确反映交通行业年度改革发展成就,作为年鉴质量提升的龙头。从编制年刊编辑方案直到出书的一年周期中,我们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领悟、学习、把握各部(局)的中心工作。三年上了三个台阶。有专家评价说:“《中国交通年鉴》达到‘一流年鉴水平’,近乎完美。”

编稿质量迅速回升,主要有“三个一”经验:一是“一个目标”。大家形成“精品年鉴”意识并付诸行动。从年初编辑方案制订,业务培训到组稿、审稿、编稿各个环节都朝着“精品年鉴”目标努力。二是“一盘棋”。分部与总部,编辑与编辑不分你我,各司其职,交叉看稿,互相指教、质疑,不放过疑点,将差错消灭在出书之前。三是“一鼓作气”。这些年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但大家直面难题,坚守事业和人生的信念,将责任扛在肩上,迎难而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编辑到领导仔细编辑整理稿件,在消灭政治性、知识性、文字性差错的同时,注意将“由纸质稿件转为电子版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消灭在出版之前。

三、按照创新精神展开工作

随着国家运输方式的转变、通信事业的发展、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部制的建立、订户要求的变化,年鉴的内容和记载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工作过程、内部资料”必然由大众需求和行业发展、行业核心信息所取代。为此,我们采取的做法是“三抓”:

1.抓提升树品牌。经过22年打拼,《中国交通年鉴》在行业树立了核心年刊地位,为年鉴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断“皇粮”以后,组稿、发行半行政半市场化,个别领导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年鉴公益性优先原则,编校质量一度降到低谷,与读者要求逐渐上升相悖。随着体制改革形势以及经营媒体要求,订户对行业年鉴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满足存史要求,也要满足实用和宣传要求。同时,一年一刊固定的栏目、条目也显得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与形势发展不相匹配,与存史记载大事要事不相称。为此,必须紧跟年鉴发展进程、紧跟出版形势以及读者要求,坚定“以年鉴为中心”的办刊理念,在“打造精品年鉴,三年内回归到国内一流年鉴水平”的口号下,循序渐进,搞好框架、内容的继承与创新优化工作。在编纂中坚持“六性”原则:一是科学、真实和客观性。框架结构科学、门类归属合理、文章结构逻辑性强;内容做到资料准确,不回避缺点和问题。二是权威性。要在编纂、审核、校对过程中,建立高度的责任心,慎之又慎,不出差错,做到资料可靠、全面、系统。三是具有编年体的连续性。要求本年度与上一年有较强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数据有可比性,叙述内容完整,不割断历史。四是信息汇总系统性。年鉴的年度感极强,是一年内信息的积累、整合和集合,并进行适度年度分析。五是保密和必要的透明性。有关国家机密内部情况不登,分部实行严格的保密审查后方可交稿。六是政策性。严格执行新闻出版规定。

2.抓建设强队伍。队伍建设是年鉴社发展战略层面上的大事。年鉴社要发展,没有各方面高素质人才,就是纸上谈兵。跻身一流年鉴就必须建设一支一流编辑队伍。这支队伍除了补充新鲜血液外,更主要的是提高现有编辑人员的素质,编辑出高质量稿件。

1)回归年鉴大家庭。前些年,《中国交通年鉴》离开了年鉴研究会,对年鉴发展的整体情况不明,只能是凭经验工作,结果是越来越远离年鉴发展进程。人家在可持续发展,我们却从高位滑落下来,掉队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采取了:①当选年鉴研究会理事单位,积极参加年鉴研究会的各种培训和各种活动,不断改进工作,年鉴质量快速回升。2005年,《中国交通年鉴》重新成为年鉴研究会理事单位。②请年鉴研究会的专家到年鉴社讲课,先后听取了许进录、肖东发、周奇、寇兴军等专家的讲座,并注意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编稿能力,为编好年鉴打牢基础。2007年交通年鉴社有3位同志在《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

2)创建学习型编辑部,业务探索与编纂紧密结合。《中国交通年鉴》的内容、框架(栏目)、版式以及整体装帧设计风格是22年前从《大百科全书》的模子脱胎而来,并经不断实践形成的,有一定的科学性。但随形势发展需要和历年编辑方案的临时性增减,每年都局部增减了一些内容和栏目,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过多,与编辑逻辑和读者市场要求及精品年鉴高标准不相称,需要优化,达到既不断发展又不失严谨;既时尚又符合规范,在框架结构和内容设置以及包装上更加科学严谨、内容更为丰富;在政治上更具有高度、思想上更具有力度、专业上更具有深度,让“鉴”的作用更强。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编辑对年鉴出版规律掌握得不够好或跟进不够及时;工作流程不能良性流转,有些稿件质量不够高,一校稿留错率较多;编辑队伍自主创新能力弱,执行力和打硬仗的突击能力不够强,体例版式有待优化,广告的文字、设计离客户要求有一定差距;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组织编辑部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以求稳步前进:一是打造过硬并且相对稳定的编校队伍。主管单位领导、编委会主任钱永昌要求建好编审队伍,着力打造年鉴社。二是编辑方案要科学严谨,操作性强。三是注意编辑节奏,严格按编校程序、编辑规律展开工作,建立良好的编辑秩序。四是文字篇幅“精兵简政”,内容广而精练,增强可读性和可用性。五是削弱公文体及新闻样的文字。六是记载全面,热点问题触及深,报喜又报忧。七是广告设计、文图处理与编辑、客户交流程序良性互动,用语规范,用图合法,更具视觉冲击力。八是变散兵游勇为集团军协同作战。九是对上一年的差错进行外查、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十是平时坚持读书、交流和探讨活动,形成互学的良好氛围。

3)优化装帧设计。做到外在与内涵和谐,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代表和反映快速发展的中国交通运输、通信行业水平,赢得读者的喜爱。

4)加强通联工作。我们适时召开多种形式的通联会,业务建设培训与探讨相结合,邀请作者集中研究提高稿件质量和记载力度等问题。张家界研讨会和每年的年会都取得了较好效果。

5)以年鉴编辑为中心,适当突破一年一刊模式,广开门路,多种经营,在专题、专辑、丛书上积极探索。

6)以责任编辑为版面主持人,各版面按照审、编、校流程运作。

《中国交通年鉴》编辑队伍建设取得如下成果:平稳实现新老交替,为编辑队伍带来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时期。2006年卷《中国交通年鉴》获全国年鉴评比三等奖,这是事隔6年后我们第一次参加评选。大家认识水平实现飞跃:一是认识到办好交通年鉴是重中之重。要努力做好“三个突出”:突出中心、突出重点、突出主业。二是在抓流程、抓规范、抓差错,提高执行能力上下工夫。三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抓制度强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全面落实,狠抓管理,实行精细化全过程管理。我们制定4个《中国交通年鉴》编校规程文件,建立周记录公示、编前会和“后评估”制度。总部、分部共同狠抓规程的贯彻执行。大家反复学习文件,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编前培训,严格按标准、按流程、按时间编校稿件。(1)坚决、全面地大抓编校规程的贯彻执行。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权,明确各个流程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做成什么样。4个规程深入人心,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工作准则。(2)以“一流年鉴”为标尺,建立起高标准的编刊规范。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与一般报刊有较大差别。我们加大对年鉴规范和特点的研究力度,深刻认识年鉴,认识自己,也认识交通年鉴在整个年鉴业的位置,依此作出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年鉴不断向前发展。

质量是一个动态指标,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中国交通年鉴》编校质量虽已回到1996年的一流水平,2007年卷获得第四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但前方的质量之路正召唤着我们永不停步;质量高峰正召唤我们去攀登。我们要努力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讲话中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讲的5点要求,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年鉴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大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编校队伍。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