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回顾与展望

与时俱进
——写于《香港经济年鉴》五十周年

点击数:29702011-10-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1961年,香港的经济导报社决定编印出版《香港经济年鉴》,其后的五十年内从未间断出版。本文从缘起、框架、开本、封面和感悟等5方面简述了《香港经济年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经济年鉴;香港;与时俱进


五十本《香港经济年鉴》静静地躺在书柜里,这里记录了香港经济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也凝结了五十年来各个时期参与年鉴编撰工作者的心血和辛劳。

缘起

参与《香港经济年鉴》(以下简称为年鉴)编撰工作的同仁们都知道,这部年鉴所依托的是一家出版《经济导报》周刊的经济导报社,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要每周出外跑新闻、做采访的新闻工作者。

后来,大家想到既然我们每天都围绕着工商金融数据、行业状况、各类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追访等,何不如编写一部就一年来香港发生的大事件、经济发展趋势、统计数据、工商界人士用得着的各种实用性资料的工具书,以便为香港和海外工商界人士、经济工作者和对香港经济问题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和帮助呢?

就这样,在《经济导报》正式出版发行两年后开始启动,于1949~1954年间报社推出一本称之为《香港经济年报》的16开本的出版物。结集当年的各类工商相关资料、对各行各业的分析及来年经济预测等,为读者提供服务;到19581960年,又分别出版了工业手册及商业手册,更详尽、具体地编录了工商业界关心的行业调查报告、社团及工商界名录、航线、班机、邮件、银行、贸易法规等各方面的实用资料等。上述出版物可以说是《香港经济年鉴》的前身。

1961年,报社即决定编印出版《香港经济年鉴》一书,以更丰富的内容、更翔实的资料向读者提供更多工商资讯。没想到,这本年鉴居然一出就是五十年,期间从未间断过。

框架

建造一所房子,要有结实的框架、梁柱去支撑,一本年鉴也是如此,要有自己的结构和框架。粗略翻看了五十本年鉴,就会发现五十年前所定下的大框架结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表明我们的前辈在开始时就对本书作了精心的策划,使其能年年延续下去,始终发挥为读者服务的功效。

所不同的是,每一时期的年鉴都被注入新的内容,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及其特点。可以说,五十年来,年鉴编辑部的同仁都在与时俱进,使该书时时保持鲜活力。

在五十本年鉴中,香港经济概况、行业统计、工商服务便览这几篇是稳定的篇目结构,也是五十年不变的招牌栏目。当然,里面的条目、内容却又在不断地更替变化。除了这几篇外,在不同时代又新增或删减去一些篇目,以确切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需求。

如六十年代中后期起,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内地当时处于封闭状态,读者要想在本地报刊上读到相关信息也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报社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在年鉴中增加了中国经济概况,向香港读者介绍中国工农业、新建设、外贸等方面的讯息,弥补了当时中国对外资讯的空白。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及八十年代初。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年鉴也恢复了常态,取消了中国经济概况。但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经济的起飞,香港的对外经济联系在不断增加,我们在这个时候增加了“香港对外经济关系”篇,并专门约请各国驻香港领事馆的领事或商务专员撰写其所在国与香港经济贸易往来发展的文章,以反映香港向一个国际都市的蜕变。

香港回归祖国后,遭到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节节下滑,到了新世纪的2003年,又适逢“非典”的肆虐,无论经济及市民对前景的信心都跌到谷底。就在这一年,中央政府与香港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安排协定”(CEPA协议),从而使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进入新的时代。为此,年鉴特别在当年及以后的几年,专门开设了“CEPA商机”篇,详尽记录和分析每年这方面的新举措及由此而生的商机。

开本

谈到年鉴,不能不提到开本的变化。

《香港经济年鉴》自1961年出版至1997年回归之前,一直是32开本大小的实用性工具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内地各省市也都陆陆续续出版了年鉴,而且这些年鉴基本上采用的是16开本的尺寸。报社与各省市的年鉴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代为销售各类年鉴书籍。

至回归年的前夕,图书发行部的同事向年鉴编辑部同事建议,可否参照内地各省市年鉴的样式,也将我们的年鉴由32开本改为16开本。为此,报社内部也争论了一番,编辑部的同事大都认为,32开本的形式已维持了三十五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象,加上这是一本实用性的工具书,易带易翻易查,用起来很方便啊!再说香港九七回归后,将实行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形态不变,那么保留我们年鉴的现有模式,不也有点代表性吗?可是图书发行部的同事却认为,从销售的角度看,内地年鉴全部都采用16开的形式,上架时一字排开,很容易让读者选购,而我们自己的年鉴上架,很有点格格不入,还显得有些落魄,又不方便在同一个架上陈列摆放,读者找起来也有难度。广告部门的同事也反映,如果年鉴开本由小变大,有助于广告版面的设计美化以及广告费用的调高。经过这番争论,在1997年回归后出版的年鉴终于改变了原来的形象,“由小变大”。

又经过了这么多年,客观地看,改变开本的大小使年鉴的形象更规范了。经过美术设计人员的创作,也使之更美化、更顺眼了。

封面

封面也有故事。年鉴的封面一开始是非常简朴的,是素色的、没有书面的硬壳纸皮封面。到了文革时代,转为塑胶封面,尤其是1967年卷的《香港经济年鉴》,活脱脱就像一本大号的毛主席语录,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一直到1985年,年鉴为彩色图片的硬壳封面,这些图片基本上反映的是香港新貌,将香港城市最新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直至今天,年鉴仍然以香港图片作为封面,但选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除了继续会考虑香港最新、最富代表性的建筑外,还囊括了香港的大事件,如迪士尼乐园的落成、2008年奥运香港马术比赛、中国“远望六号”国家航天测量船访问香港等。

今年,我们又将目光转向香港的自然地理环境,因为香港市民现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愈来愈强,也更关注经济发展、地产项目会否侵蚀我们的自然环境,否则也会向政府和社会发出强烈的保护诉求。有鉴于此,今年藉《香港经济年鉴》创办五十周年,我们选择了刚于200911月开幕的香港国家地质公园景观之一的东平洲沉积岩和海蚀地貌图片作为封面图片,出版后也获得好评。

感悟

在参与年鉴编撰工作这么些年,深深地感悟到编写一部年鉴,无论是内容,如结构安排、条目选择、数据资料,抑或是书的形式,如版式、封面等都与时代、与社会息息相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在《香港经济年鉴》踏入五十周年这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结果揭晓了,《香港经济年鉴》(2009)获综合一等奖,框架设计二等奖、条目编写特等奖、装帧设计一等奖等四项奖项。这些奖是对《香港经济年鉴》的肯定和鼓励,是属于所有曾经或现在仍在参与《香港经济年鉴》编撰、设计、制作的所有同仁们的。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