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回顾与展望

忠实记载镇江的发展历程
——《镇江年鉴》创刊20周年启示

点击数:32042012-09-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镇江年鉴》创刊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作者从中得到的启示:年鉴工作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同时要坚持不断创新求突破,强化以人为本功能和特色印记功能,提出编撰出版年鉴要走数字化道路,推进年鉴介质数字化、多媒体化和载体网络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年鉴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 年鉴编辑;年鉴功能;网络化


19924月,镇江市人民政府发布〔199252号文件,决定创办《镇江年鉴》。《镇江年鉴》每年一部,至今年为止,已连续出版20部,总字数2274万字,累计发行5.12万册。20年来,《镇江年鉴》质量逐年提高,影响日益扩大,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明的特色、便捷的服务,在全市各阶层、在全国年鉴界享有良好声誉。在中国版协主办的五年一度的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镇江年鉴》1994年获综合二等奖,1999年获综合一等奖,2004年获综合一等奖和中国年鉴奖,2009年获最高奖综合特等奖;在中国地方志系统举办的全国年鉴评奖中,《镇江年鉴》2004年、2010年均获最高奖综合特等奖;在江苏省地方志系统2006年和2010年举办的年鉴奖评比中,《镇江年鉴》均获得综合特等奖,并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的表彰。回顾20年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的深刻含义。《镇江年鉴》正是扎根于镇江大地,紧随镇江前进的步伐,为镇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镇江的跨越发展服务,从而成就了自身的辉煌。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办刊宗旨,忠实地履行反映时代、记录历史的神圣职责


20年来,我们牢牢地把握正确的办刊宗旨,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地情为根本任务,努力为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提供信息密集、准确权威、全面实用的地情信息,更好地为人们认识镇江、研究镇江、建设镇江服务。根据这一宗旨,20年来,《镇江年鉴》始终将内容紧贴全市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脉搏,努力反映镇江发展的状况和走向,使之成为反映镇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讴歌镇江人民奋发图强精神的生动写照和年度史册。可以说,20部《镇江年鉴》忠实地记录了镇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1.坚持反映全市改革开放的进展。从第一部年鉴起,就努力将改革开放的内容作为年鉴的主要内容进行安排。其后,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市场建设、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党政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文化产业战略等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年鉴中的反映也随之向深度拓展。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镇江对外经济贸易、开放型经济、经济开发区发展壮大、内外招商蓬勃开展同时成为年鉴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20部年鉴中,镇江改革开放及其社会主义市场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主题,得到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展现。

2.坚持反映全市经济建设的业绩。20年来,努力反映镇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取得的进展,这是贯穿20部《镇江年鉴》的一条主线。从20世纪90年代镇江市委、市政府实施大推进方略,到世纪之交镇江人民抢先发展,率先跨越,经济加速起飞,到近几年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20部年鉴展现了镇江全市经济大潮奔腾起伏前进的过程;从“七五”计划的实施到“十二五”规划的展望,从全市1986年国民生产总值3630亿元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88亿元,20部年鉴系统绘就了全市经济发展的曲线图。《镇江年鉴》履行好职责,全面、准确记载每年镇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业绩和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了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记录了镇江人民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进程。

3.坚持反映全市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从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到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从农村现代化建设到“三新建设”(新农村、新市镇、新园区),从经营城市到显山露水、透绿现蓝,从青山绿水新镇江到打造山水花园城市,20部年鉴描绘了一幅幅城市山林、大江风貌不断嬗变的浓墨重彩的画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一块块城市荣誉的金色牌匾在年鉴中熠熠生辉。

4.坚持反映镇江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20年来,《镇江年鉴》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始终的核心理念,把反映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反映。《镇江年鉴》如实记载了镇江人民告别经济短缺年代以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告别了贫穷,解决了温饱,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迈进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新格局、文化体育惠民活动等,以及“大爱镇江”“平安镇江”“法治镇江”建设已经成为《镇江年鉴》的常规内容。

5.坚持反映镇江人民的精神风貌。镇江人素来就具有奋勇争先,立则干、干必成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是镇江人民精神风貌的精髓。把这份精神财富留存下来,反映镇江大地上创造历史的人物,展示时代风流,是年鉴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20年来,《镇江年鉴》逐年记载,全面展示了镇江当代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各类风云人物。20部《镇江年鉴》收录了几千条人物简介和人物表格,近万个人物名录,还有几百名彩页人物,其中有国家、省、市各级党政军领导,镇江籍两院院士,镇江名人,全市各类英模人物、专家学者、荣誉市民、革命烈士等,年鉴人物形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从年鉴人物画廊中,人们可以体味到当代镇江人爱国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的浓浓情怀。

二、强化精品意识,不断追求整体质量的提高

把年鉴办成精品,是20年年鉴工作始终追求的目标。20年中,年年总结,本本琢磨,不停地探索,不断地创新,实现年年有进步,本本显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断创新,着力完善框架结构。年鉴框架结构要求相对稳定,但相对稳定绝不是固定不变,而必须根据年度特色、具体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需要突出的内容提升层次,设专门类目(或分目)进行记述;在原设类目随着形势发展而内容有所扩展变化时,及时进行调整,或纳入正常框架,或扩大内涵增加容量。通过20年的磨砺,《镇江年鉴》已经形成40多个类目、200多个分目、2000多个条目(图表)的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在这个结构中,镇江每年的发展状况尽收眼底,同时,年度大事要事历历在目,重要事件浓墨重彩。

2.不断学习,努力提高编辑质量。年鉴内容丰富,信息密集,稿源来自全市各地、各行业,自然也带来稿件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年来,年鉴人抓好自身业务学习,逐步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提高稿件加工水平。注意按类目组稿编稿,使内容更集中,特色更鲜明;注意处理交叉重复,尽量压缩篇幅,使信息更凝练、更丰富;精心纠正数据和文字等差错,使全书校对质量不断提高。在中国版协一年一度举办的全国年鉴校对质量检查中,近五年《镇江年鉴》获得三届特等奖、两届一等奖。

3.不断实践,实现内容形式更好统一。20年来,年鉴不断强化文图一体化工作,力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最佳结合,让彩色画页和黑白图照成为反映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形象写照。一是注意突出每年的大事、要事、新事。翻开20部年鉴,能看到中央、省领导人在镇江重要活动的珍贵图片资料,能看到全市重大活动的场景,能看到镇江人民不断前进的步伐,能看到美不胜收的镇江新貌;二是严把图片入选标准,突出反映先进单位和先进模范人物,“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劳动模范、人民奖章获得者、杰出青年、行业标兵等,都是年鉴图片重点反映的对象;三是注意内容专题化,把主题相同的内容编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与全书统一的专题,使年鉴图片主题更鲜明,风格更多样。四是装帧设计不断出新。2004年开始,《镇江年鉴》的彩页聘请专业人员设计;2008年开始,《镇江年鉴》移至省政府定点印刷企业印刷,同时改版为大开本,印刷质量上了新台阶;2011年,《镇江年鉴》内芯用纸更新为轻质纸,封面采用UV新工艺,光盘包装由原来的书本和光盘分离改进为书本光盘合一,全书面貌焕然一新。

4.检索手段不断完备,逐步迈向现代化。《镇江年鉴》作为资料工具书,内容广博,信息密集,要充分发挥其功能,需要有比较完备的检索系统与之配套。20年来,年鉴这方面工作不断完善。1993年开始建立条目参见系统,1996年增加了英文要目,同年在书后配置了全书主题分析索引,至此,《镇江年鉴》建立起完备的检索系统。读者可通过目录、英文要目、索引、条目参见系统以及书眉等渠道查阅年鉴资料,方便快捷。2000年起《镇江年鉴》进入互联网,2006年起每年随书配送电子光盘,同年在全省首家推出多年版年鉴合集光盘——《镇江年鉴(1992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标志着《镇江年鉴》查阅手段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融入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三、开拓创新,年鉴未来发展之路的几点设想

《镇江年鉴》已经取得的成绩是年鉴工作开拓创新、再创佳绩的基础和起点,《镇江年鉴》编撰工作将以不断创新突破为动力,以打造精品工程为核心,以数字化出版、网络化共享为方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镇江自身特色、处于全省一流、全国前列的年鉴工作发展道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镇江年鉴》将在下列几个方面坚持有所突破:

1.坚持创新突破,强化“三项”功能。年鉴年年要出,必须常出常新。我认为,从事年鉴编撰工作,思想观念仅仅停留在敬业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要牢牢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在创新中求活力、求发展。力争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实现年鉴功能的“三项”强化:一是强化决策借鉴功能。一本本厚厚的年鉴,如果放在办公室里成为摆设,甚至时间不长就被清理出去,那么印得越精美,浪费就越大,问题就出在决策借鉴功能不大。为此,必须进一步创新年鉴编撰的工作方式,特别注意吸收综合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人员参与年鉴工作,全面准确地反映新事物、新动向、新信息,使每个条目成为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活资料,使年鉴成为最权威、最前沿的信息载体,成为各级各界人士经常翻阅的案头必备书,为科学研究、科学决策提供借鉴。二是强化以人为本功能。根据年鉴的性质和功能,年鉴不应该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载体。如果停留在“我编什么,读者就接受什么”,那么年鉴无论如何都搞不好。为此,综合性年鉴要有读者意识,根据以人为本的要求,重新定位编写目的。要调整官书官用的目标定位,走官书民用之路,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要紧紧围绕“人”的需要,突出人们最关心的事物,加大对人们基本需求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组稿力度,比如提供镇江最新的交通、旅游、购物、美食地图,等等。三是强化特色印记功能。只要坚持年鉴的基本属性,创新没有禁区,特色大有空间。要善于创新思维方式,敢于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使我们编写的年鉴,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年度特点和地方风情,让人一看就是镇江的年鉴、当年的年鉴。

2.坚持精品意识,力创“三精”产品。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所在,是年鉴的发展根本。年鉴编写是千秋大业,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把质量第一、打造精品的理念融入年鉴的编写、出版全过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力争出精品佳作,使年鉴成为“资治之书、教化之篇、存史之册”。一要精心。要精心设计框架结构,框定全书的内容范围和选材方向,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要精心组稿编稿,转变“供稿单位提供什么就编什么”的观念,对必须在年鉴中反映的大事、新事、要事做到胸中有数,在组稿上争取主动;要精心撰写年鉴条目,条目选材要做到新、全、特、可鉴,把最能反映本单位年度工作特点的内容编写进去,做到大事、要事、新事不缺漏,事项、数据准确无误。二要精练。内容要精练,树立强烈的年鉴意识,把拟载入年鉴的内容放在整个年度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来权衡,看其是否有存史价值,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写入年鉴,反映镇江的大事、特事和要事,使年鉴变薄变轻,而不是事无巨细、有闻必录;行文要精练,把大家最关心的信息作为记述重点,写出事物的要素和关键,尽量压缩内部运作过程的叙述,去除空话、套话,增加有效信息含量。三要精美。封面设计要大气,图文要新颖优美,印刷装帧要精美,给读者以形式美感为第一印象,真正把年鉴打造成展示参编人员才华的艺术品,打造成反映镇江时代特色的传世之作。

3.编撰数字年鉴,坚持“三化”方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网民的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让传统的年鉴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推进年鉴数字化、多元化和网络化正适其时。一是推进介质数字化。传统的纸质年鉴存在数量较少、使用不便、时效性差、资料检索难、应用范围受限、传播方式单调、发行方式单一、普及面较窄等弊端。为了弥补这些不足,近年来我们配套发行了年鉴的电子版光盘,但还没用发展到运用网络技术与平台,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进年鉴介质的数字化,实现电子年鉴向数字年鉴的转变,完成年鉴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和更新的全程数字化。二是推进内容多元化。借助数字化的介质,将年鉴的内容由原先的图文扩展到图文声像,具备海量存储功能,使得年鉴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图片,而是变成形、声、色俱全的数字读物,原汁原味地反映事物真相。三是推进载体网络化。依托地方门户网站或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将《镇江年鉴》图文并茂地上传到网络,方便大家随时随地查阅。通过率先实现数字年鉴的实时网络服务,让了解镇江、为镇江发展出力奉献过的人,从中看到自身奋斗的足迹;让不了解镇江的人,从中看到镇江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看到镇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希望;让投资者看到镇江的潜力,让创业者看到镇江的活力,让老百姓看了很给力。

我们将继续发扬过去20年的拼搏奉献精神,真实记载镇江发展变化轨迹,运用于当代,传之于后世,把《镇江年鉴》办成受读者喜爱、对历史负责的“地情大百科全书”,为发展年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