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论地方综合年鉴的公共信息传播功能

点击数:59122011-10-2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作为政府主导编纂的地方综合年鉴,是公益性文化产品,其提供的信息是公共信息。地方综合年鉴一直承担着公共信息传播职能。当前,要坚持公共利益导向,突出公共产品属性,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将地方综合年鉴打造成为有影响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公共信息;信息公开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施行,标志着地方综合年鉴事业的发展进入政府主导、依法编鉴的新时期。地方综合年鉴作为政府主办的公共文化产品,成为公共信息发布窗口,具有公共信息传播功能。本文拟就地方综合年鉴的公共信息传播功能作一探讨,求教于年鉴界同仁。

一、公共信息与信息公开

公共信息是与私有信息相对的概念。公共信息一般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人民大众而予以提供的信息。

根据莫力科与王沛民的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公共信息具有公共性、广泛性特点。公共信息涉及公共健康、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教育、就业、物价等,与社会成员利益密切相关,反映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以及公共利益变化状况,满足和服务于社会每一名成员对信息的普遍性需求。公共信息涉及面广,既包括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也包括社会公益性组织等第三部门提供的信息,企业有时也提供一些公共信息或准公共信息。

在我国,公共信息被关注与信息公开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知情权已经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权利。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国家机关信息的公开。而其中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情报源。据测算,政府部门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以上。政府就自然成为使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主要义务主体,政府信息公开则成为保障公民知情权最重要的手段。

向公众及时、准确、全面发布公共信息,是保障民众知情权的需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要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在公共信息公开法制建设方面,2000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全国乡镇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的通知》,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工作方法、监督保障制度等。200745,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20085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这些制度成为刚性约束,要求各级政府落实信息公开事务,保障公民知情权。

二、地方综合年鉴提供的信息是公共信息

新中国的年鉴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30年间由最初的6种增加到约2500种,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这其中,地方综合年鉴是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群体。一直以来,年鉴是信息总汇、资料大全,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年鉴信息属于什么类型的信息,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入探讨。这不仅看出年鉴理论研究的不足,也造成编纂工作中的一些摇摆甚至是误区。用公共信息的概念来审视地方综合年鉴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综合年鉴信息属于公共信息。

1.从地方综合年鉴信息内容来看。地方综合年鉴的信息几乎涵盖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领域,大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小至民情风俗、衣食住行,三百六十行,无不包容。但一个地方的信息是浩繁海量的,而年鉴的篇幅是有限的。年鉴对信息必须进行筛选、过滤、加工、整合。就作为年鉴基本查检单元和内容主要表现形式的条目而言,选题选材的一般原则是从题材的社会价值和存查价值出发,着重收录有重大社会价值和重要资料价值的题材。从实践上看,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领导机关关注的难点,人民群众街谈巷议的热点,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以及重大成就、重要进展、重要经验、重要人物、重要成果、重大奖励、重大事件等,都是条目选题选材重点。因此,年鉴收录的信息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年度发展变化的信息,是与公众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而不是与公众根本利益没有关系的信息,如娱乐信息、名人丑闻、明星轶事、个人隐私等由媒体自身商业化需求而炒作起来的新闻。《淮安年鉴》副主编胡苏陵曾撰文指出:“年鉴的实用性反映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方方面面,而政府信息基本涵盖了这些内容。因此真正有实用价值的,为社会公众迫切需求的是政府信息,特别是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信息,其重要性是其他信息无法替代的。”

2.从地方综合年鉴信息来源来看。地方综合年鉴由政府主导编纂。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年鉴稿件主要由党政部门、有关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按年鉴编纂要求提供,稿件内容具有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用行政手段调集广泛的人力和不菲的财力众手成鉴,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就年鉴资讯来源的广泛性、严谨性和编辑工作的政务性、规范性而言,远非社会上某个部门或民间某人所能胜任的。……不论地方综合年鉴编辑部门归属如何,地方综合年鉴属于官方著述则无疑义。它是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社会年度基本情况的汇总,称之为政府年报亦可。既然是政府年报,它就必然体现政府的意志和目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给社会相关层面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资讯,而不是随意性编纂。”由此可见,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通过年鉴发布公共信息是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的一种途径。

三、地方综合年鉴一直是公共信息传播平台

地方综合年鉴提供的信息是公共信息,地方综合年鉴毫无疑问是公共信息传播平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年鉴出版事业迅猛发展。1983年,《黑龙江省经济年鉴》、《辽宁经济统计年鉴》、《广州经济年鉴》创刊,地方年鉴异军突起,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年鉴热”。至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在版的年鉴达到500多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地方志第一轮修志任务的陆续完成,由修志机构创办的一大批地方年鉴相继问世,至1999年,全国出版的年鉴猛增至1300多种。这期间,“信息公开”、“保障民众知情权”等尚未进入官方工作议程,但民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年鉴正是顺应时代潮流,事实上承担了公共信息传播职能而得以迅猛发展。公共信息主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尤其是80年代,政府网站大都没有创办,新闻发布会制度还未建立,而政府公报(政报)主要是登载政府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发布的公共信息的数量也满足不了民众的信息需求。政府信息公开缺少有效平台,通过年鉴发布公共信息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形成年鉴编纂出版独领风骚的局面。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均由政府主导,成立了有地方党政领导挂帅的编纂委员会,政府发文部署年鉴组稿工作,并建立了以党政部门为主的编写网络。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受到重视。年鉴编纂出版也面临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2006518,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施行。地方综合年鉴纳入地方志范畴,其编纂主体明确为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工作经费由政府财政保障。地方综合年鉴成为政府发布年度公共信息的公益性文化产品,公共信息传播功能得到强化。

四、将地方综合年鉴打造成为有影响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

目前,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平台的功能作用还未引起年鉴界和社会公众的重视。从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信息传播平台的定位出发,地方综合年鉴要发挥好公共信息传播平台的作用,除了加强相关宣传工作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坚持公共利益导向。公共信息是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年鉴编纂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多提供与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从中国年鉴事业30年的发展情况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远没有解决。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关龙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写道:“很多年鉴对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的,也是人民群众的大事、新事、要事、特事兴趣不大,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或者轻描淡写的态度。包括下岗、就业问题,看病难、医疗卫生问题,上学难、教育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等。而党政机关一般性的日常活动,以及一些党政机关的会议、常规性工作却占了不少篇幅。”要解决这一问题,孙关龙提出我国年鉴编纂的“三民”原则,即为民办鉴,记民喜忧,替民说话。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年鉴应着重记载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财政预算、决算报告;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等。

2.突出公共产品属性。年鉴是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年鉴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要突破内容反映单位内部公务活动多、部门政绩信息多的模式,注重反映社会需要的公共信息,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年鉴的框架设计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谋划,全面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既要做到常编常新,根据每年的新情况适时调整栏目,又要保持基本条目、常规数据的稳定,以保持连续性。年鉴读者具有社会广泛性。年鉴的选题选材要站在全局、全社会的高度,克服部门、行业局限,在撰稿时提供各自履行职能所形成和取得的公共信息,减少对部门日常事务的记载。年鉴不是各部门、单位工作总结的汇编,也不是宣传各部门、单位政绩的平台。正如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家康所强调的:“条目选题应当以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为目的。而要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就要从读者的检索愿望出发,按照读者对信息资料的关注程度考虑选题设目,尽量选收读者普遍关注、查检率相对较高的题材,将读者根本不关心、不感兴趣、不会查考的题材排除出去。”广州年鉴社副总编辑阳晓儒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减少条目“内向性”内容时也指出,年鉴是资料性的工具书,就要求年鉴的资料要有用,特别是内容要对读者有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对信息传播有用。但是很多作者写稿,习惯拿单位总结,或者是和机关内部职能设置有关的才写,将单位里边的行政事务记录得很多。不少条目内容过于注重行政事务性信息,记录管理方面的情况多,写管理对象方面的活动少。其中,部门工作总结、单位内部事务、各级领导人行踪以及例行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等占有较大比重,年鉴被涂上较浓重“行政色彩”。年鉴编辑在编稿时,要尽量删除这些“内向性”的内容,保留需要向社会公开的、读者需要的反映单位职能方面的内容,多向读者提供可使用的有效信息。

3.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地方综合年鉴由政府主导,是官编官修。但官编官修不等于摆官架子,不等于打官腔,而是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做到亲民、便民,一心一意为人民大众服务。一是提高年鉴内容质量。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办鉴”的原则,科学设计年鉴框架结构,既全面系统,又突出特色;优化选题选材,既保持基本资料的连续反映,又突出对年度地方大事、要事、新事、特事的记载;既反映工作进展、建设成就,又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年鉴价值。二是提高年鉴出版时效。要强化时效意识,年鉴越早出版,越能尽早为读者服务。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综合年鉴由政府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地方年鉴编纂单位没有了经营创收的压力,也没有了早日出版发行的紧迫感,出现了一些年鉴出版周期延长、印数下降的现象。这值得我们警醒。应该明确,发挥好公共信息传播功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是地方综合年鉴的安身立命之本和生存之道,不可敷衍了事。三是丰富年鉴载体形式。现代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年鉴也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丰富载体形式,方便读者使用。在这方面,年鉴界多年来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出版传统的书本型年鉴的基础上,许多年鉴还制作了全书内容的电子光盘,随书本型年鉴赠送发行。有的年鉴通过政府公众网站或地情信息网站将全书内容上网,读者在网上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年鉴信息,也丰富了政府公众网和地情信息网的服务内容。可以预计,通过网络获取年鉴信息,会逐渐成为读者利用年鉴的主要方式。年鉴在网络世界不应缺位,要与时俱进,勇于进取,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①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载《科学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②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③胡苏陵:《年鉴应加大对政府信息的披露》,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3期。

④张子忠:《年鉴创新、年鉴属性及其功能作用与自主知识产权刍议》,《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⑤孙关龙:《中国年鉴的现状及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⑥许家康:《论年鉴的检索性》,《年鉴论坛》第一辑,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⑦阳晓儒:《地方综合年鉴条目编写常见问题及编辑处理》,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34期。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