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年鉴生存与发展环境的自我完善

点击数:27182008-02-12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年鉴的生存与发展,是年鉴人经常碰到和经常思考的问题。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年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讨论探索渐热。本文自我完善是两层意思:对外在环境要正确判断和把握,善于珍惜和利用,莫要错失发展事业的良机;对内在环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创造和优化,不能等靠要,坐等成熟。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离不开外因,且随外因的变化而变化。年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而环境优化离不开年鉴人不懈地去创造和完善。

一、把握和珍惜发展年鉴事业的良好时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把文化建设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同等地位,列为四大建设任务之一。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把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列入政府地方志工作任务之一。年鉴作为公益性文化,过去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现在更能得到领导的支持。不断有消息说,原先自筹资金的现在政府给予补贴,差额的变成全额财政拨款等。所以从总体看,中国年鉴处于调整期,“进入一个个体生生灭灭,总体向前发展的新阶段”[1],即调整提高,创新开拓,生长发展,继改革开放第一个年鉴热之后,迎来又一个百花齐放的年鉴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年鉴工作机构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个机遇。一是把年鉴当作公益文化的一种,不以赢利为目的,注意社会效益。把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全面充分地在年鉴中加以记载,政府的重大工程、实事工程及一切与民生相关的内容,百姓无不想知早知。年鉴中这些全有,年鉴就能成为政府公开、透明、亲民、为民的桥梁和渠道之一。二是争取出版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国家公务员法正在实施,承办年鉴单位归公务员的,成本自然由财政统筹;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也不能再去从事“创收”,经费也会列入财政预算;若是研究机构,公有制的不妨争取补贴,非全额拨款的,购买服务应该是行得通的。三是争取政府以外的社会资源。社团、民间组织以及大企业大集团创办年鉴,应该欢迎和支持。四是大力开发年鉴新品种,知识类、生活服务类的年鉴,只要找准服务对象,实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运作机制,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海中遨游。

二、千方百计提高社会对年鉴的知晓率

一位年鉴同仁说:“中国年鉴的实际历史,有效历史也并不长。更何况它属于工具书,受众面窄,影响小。所以目前年鉴在国内并不为社会所重视,甚至不为大众所知。如图书市场的营业员就常常不知年鉴为何物。”[2]本人从事年鉴工作十余年,几乎年年有电话打进编辑部咨询年检业务,把年鉴与工商年检相混淆。长期以来,向陌生朋友介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三言两语人家往往听不懂。这几年,随着地方综合年鉴的相对普及、专业年鉴的不断增加,以及年鉴新品种的推出,社会对年鉴知晓度有所提高。年鉴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短时期内不现实,但年鉴这个事物和这个概念,作为一种常识,肯定比纸质年鉴的普及容易得多。普及年鉴常识,提高年鉴知晓率,必然会扩大年鉴发行量,进而提高年鉴利用率。而年鉴发行量、利用率的提高又推动年鉴在百姓中的知晓度、社会的认可度。

扩大年鉴社会影响的办法很多。(1)有意识的宣传。每年年鉴出版在媒体上加以报道。《上海经济年鉴》在全国出版较早,上海每年作为短新闻予以报道。《上海年鉴》连续多年在党报上做版面宣传,每次又连续刊载十天半月,是市领导指令免费刊登,让读者了解年鉴、重视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及《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出版后,有时在新闻联播中简报,尽管一两句话,但影响不小。年年报道年鉴出版需要讲究角度和艺术,如出版时间的提前、所刊内容的创新、读者对年鉴的称赞等,从而避免老套。(2)做好发行工作。有的年鉴单位重编轻用,不抓发行,结果大量年鉴堆在仓库里。与其积压,不如赠送。政府全额拨款的年鉴理该免费赠送。就是自筹资金编的年鉴,为了扩大影响,开始广泛赠送,等条件成熟了再推销也不失为运营策略。既要送领导和机关,也要送社区,送到基层。改革发行办法,不能靠打打电话发个通知等人上门购买,而要走出去,送下去,广开发行渠道。实践证明,委托代理发行比编辑部自己发行,数量上升可观。要让图书馆、学校年年必备,藏书自成体系。(3)引导读鉴用鉴,宣传用鉴典型,养成用鉴习惯。不少领导到新地方工作第一件事想看地方志和年鉴,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和现状。这样的例子会越来越多。(4)开展各种活动。诸如年鉴编撰、发行座谈会,年鉴读者调查,年鉴知识竞赛等,有的可以与政府部门、群众团体联合举办年鉴杯赛,年鉴单位也要积极参加送书下乡、慈善捐款等公益活动。(5)组织评比评奖。通过评比评奖既可以促进年鉴本身质量的提高,又可以扩大年鉴的影响。年鉴研究会历次组织的全国性评奖及质量评比,对年鉴事业的推动显而易见,功不可没。《浦东年鉴》每三年评一次先进撰稿员、先进组稿单位和发行单位。有的年鉴开展好稿件、好图片、好栏目活动,每年举行。地区性、条线性的评比评奖,影响都很大。(6)制作年鉴附品。有的年鉴做贺年卡(明信片),有的赠送署名年鉴社(编辑部)的台历、挂历、工作手册、纪念品等。(7)年鉴上做宣传广告起到扩大年鉴影响的作用。不少单位和企业认识年鉴就是从做广告宣传开始的。年复一年地向客户宣传年鉴,征集客户过程就是扩大年鉴影响的过程。《大连年鉴》、《浙江年鉴》等年鉴每年有数百个彩页,可见年鉴的宣传力度有多大,社会知晓度自然不断提高。

三、以读者为中心创新年鉴编纂

内容上坚持“三贴近”。年鉴工作机构应该适时开展读者需求调查,一定要树立“三贴近”、“编为用”、“读者至上”的理念。如果定位“编为存史”,那就慢条斯理做,成书完事,万事大吉。编者心中有读者,选题、选材就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照现在有的年鉴偏重于领导活动、工作总结,展示政绩不厌其详,不惜篇幅,一言以蔽之,年鉴要编得让领导高兴、满意,不在乎百姓喜欢不喜欢。《江苏年鉴》主编方亚光说,年鉴应面向广大读者,而不是“某一部分人”,选题选材要贴近时代,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轨迹,贴近民生民本。[3]坚持“三贴近”才能摆正领导需要与群众需要的关系、记史存史与实用现用的关系。

形式上方便读者。年鉴是资料工具书,目的让读者使用。可现在越编越厚越重越豪华,成了礼品、藏品。过度包装、片面追求印刷精美,这是奢侈之风,不符合“初级阶段”的国情。年鉴检索方面不到位的很多,目录不细,索引太简,图片、表格淹没书中。不少年鉴制成光盘,尝试把厚厚的大书做成小小的光盘,既便于携带,又便于下载使用。

出版时间上要赶早。“在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当今时代,年鉴如不能及时出版,将直接影响它的时效,甚至危及其生存和发展”。[4]能否及时出版危及年鉴生存和发展,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年鉴界同仁的普遍重视。恐怕与“官书”意识、“存史”意识有关。因为是“官书”,所以书稿要一级一级审查,而我们的“官”普遍又很忙,不能随到随审,一搁就是几天几周。因为是“存史”,出书早晚无所谓,反正年鉴记的是“过去时”、“过去事”,关起门来字斟句酌地修改润色,任凭时光流逝,等出书时真有可能早已是“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年鉴成了历史读物!实际上,年鉴争取上半年内出版,并不很困难,只要当年底召开组稿会,本年第一季度组稿完成,用第二季度编纂核校付印出版,一环扣一环。《南京年鉴》、《上海经济年鉴》及《浦东年鉴》的实践已经证明能够做到。

四、必不可少的创业激情和韧劲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中,年鉴工作者最为可贵又至关重要的是有一股不可抑制、勇于创新的创业激情和一种百折不挠、不畏艰辛的韧劲。有此,年鉴在文化建设中不难占有先机,占有舞台,并在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中实现贡献最大化。

创业激情和韧劲来自对年鉴事业的热爱。年鉴是逐年编撰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它收录广泛、资料密集、编排系统、使用方便。年鉴是信息总汇、资料宝库。可以为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借鉴,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情报和资料,可以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为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教材,人民群众可以获得政府事务信息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以及日常生活需要的咨询指南。这样的工作具有现实和历史价值,能从事这项工作是幸运,是时代赐予的机遇。年鉴工作既是职业,也是事业,很多同志一干就是几十年,心甘情愿为年鉴事业贡献了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

创业激情和韧劲也来自对年鉴发展趋势的认识。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节奏快,信息量大。报纸以日传递信息,杂志以周、旬、月、季传播信息,而年鉴以年度记载汇集信息,每年浩如烟海的信息,经过筛选、过滤和加工集于一册。这些信息比较系统、比较权威、比较实用。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挤压传统书本型年鉴的生存发展空间。年鉴竞争力在多种传媒、多种出版物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年鉴要扬长避短,年鉴从内容到形式,从机构体制到运行机制都需要改革创新。这给有志于年鉴事业的同志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平台。于友先先生为许家康会长专著《年鉴编撰入门与创新》作序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相结合,也需要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交融。将来自西方的年鉴中国化,办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是国内年鉴界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让我们年鉴人以此使命为己任,视此使命为光荣,满怀信心而又锲而不舍地去探索、去实践。



[1] 许家康:《年鉴编撰入门与创新》 线装书局  2006.9

[2] 蔡西玲:《关于高校年鉴的若干思考》 年鉴信息与研究  2007.1

[3] 方亚光:《当前地方综合年鉴编纂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年鉴信息与研究  2007.46

[4] 许家康:《年鉴编撰入门与创新》  2006.9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