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

点击数:27192009-01-14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就是要用编修志书的精细、严谨的科学态度,重新审视年鉴的编辑出版工作,衡量年鉴的整体质量,为年鉴的编辑出版树立质量标杆。通过这样的标杆,在推动年鉴编辑出版质量提高的同时,提升年鉴成果的“兼容性”,为今后修志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通过这样的标杆,催生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向成就“信史、良志”的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


一、站在志书高度编年鉴的必要性


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是年鉴提高自身质量的内在要求。其理由有如下三点:一是年鉴的质量有待提高。年鉴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分多,缺门(类)、缺项,资料的连续性、可比性不足。打开年鉴,不难看到其中许多空话、套话,毫无信息、资料价值,水分较大;不仅如此,有的还将当今某些受国家重视、广受社会关注的重大事项遗漏。至于资料的连续性、可比性,对于许多年鉴来说,无疑是一项过高标准的要求。二是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年鉴存在的质量问题,究其原因,问题出在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上。在我们的众多年鉴中,许多都是由地方志机构承编的,修志人员完成了鸿篇巨制的志书后,面对一年一刊的年鉴,不免有一种“减负”的感觉,思想上重视不够,由此衍生出诸多问题,如缺乏严谨作风,缺乏探索、创新精神等。三是年鉴的官办色彩,淡化了许多从业人员对做好编辑出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编辑业务工作视同机关事务,只看形象进度,不管内在质量。典型表现是靠文件征稿,来什么算什么,来多少是多少,不去想自己要什么,还缺什么,也不去想编出来的年鉴质量如何,是否具备其应有的功能,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编辑业务工作当作“例行公事”。从我们今天的续志实践看,感到工作的难点还在资料上。如果我们年鉴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都很好,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反思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编的年鉴,自己用起来都不顺手、很费力,难道不值得警醒吗!提高年鉴的编辑出版质量,到了该寻找突破口的时候了。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是寻求突破年鉴质量瓶颈的一条积极探索途径。

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旨在促进年鉴编辑出版质量提高的同时,促进地方志的各项业务工作形成有机联系,促进成果更加有效的利用,谋划地方志、年鉴事业的持续科学发展。以马鞍山市为例,设想把《马鞍山大事记》、《马鞍山年鉴》、《马鞍山市志》做成梯次产品,前一产品为后一产品提供资料支持。即《马鞍山大事记》为《马鞍山年鉴》提供“大事记”编写、新闻图片采集、部分条目编写及随文插图采选等方面的资料支持;《马鞍山年鉴》为《马鞍山市志》(今后续修)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翔实的资料支持,使修志因为有了年鉴变得简单易行。


二、站在志书高度编年鉴的可行性


志书,是特定时段、特定地域的一方全史;地方综合性年鉴,是特定地域的年度百科全书。它们被分别称之为全面记载地情的资料性著述、资料性工具书,其性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只不过记述的时段上两者悬殊。志书可以纵贯千年、数千年,年鉴则更多是记载一个年度的事情。志书的记述时段也有相对较短的,如我们正在进行的续修志书,主体内容的记述时段一般在20年左右。这样的“断代志”与逐年编辑出版的年鉴,具有更多的内在联系。

从志书与年鉴的记事主体来看,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志书的宏观结构为“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年鉴的宏观结构大致为“特载(专文)、大事记、概况(概述或概览等)、主体类目、附录”。两者比较,作为记事主体部分的“大事记”相互对应,有很高的趋同性,仅时段差异明显;作为志书重要记事主体的“专志”部分,与年鉴的“主体类目”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如我们现在续修的《马鞍山市志》,“专志”有“环境、土地开发与使用、人口、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委员会、马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政协马鞍山市委员会、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军事、公安司法、精神文明创建、经济总述、综合经济管理、农业、工业、马钢公司、电力、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建筑业、房产业、商业贸易、邮政电信、金融、财政·税务·审计、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会生活、县区概况”等,这些,《马鞍山年鉴》的主体类目同样都有,几无差别。如果一定要找出差别的话,那就是由于志书与年鉴两者分类、编排的要求和标准不同,一部分相同的内容或归为别类,或另立新类,或标署异名,或排序先后,但其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再看2008年卷,它与《马鞍山市志》的主体内容对应关系也十分明显。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除了个别由地情差异决定所形成之外,更多则表现为标目的不同,但在具体内容上没有什么方向性区别。标目不同的差异,是由于编者在制定篇目(框架)时,从地情出发,从个体认知出发,作出不同分类排列所形成的,这无碍志书与年鉴的本质联系。此外,志书多用编(篇)、章、节体,年鉴则为条目体,分为类目、分目、条目,两者虽不完全对应,还是不难看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年鉴的框架结构更具灵活性,主要是首尾部分的变化更多些,这也不会改变两者记事主体的一致性。

志书与年鉴主体内容的相互对应关系,为我们尝试“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提供了可行性,为我们解决年鉴质量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三、站在志书高度编年鉴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说到年鉴存在的质量问题,业界有人将其归咎于“志书式框架”。意思是说年鉴的“志书式框架”,造成年鉴的质量不高,或质量难以提高。对这种观点,本人持不同意见。事实上,年鉴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框架结构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这种变化是渐变的、动态的,是在年鉴框架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的变化。这不是保守,它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年鉴框架大体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它符合所记内容的客观要求,即我们经常讲的“形式服从内容”。志书的编(篇)、章、节体与年鉴的条目体,也都是由它们所要记载的内容所决定的。从条目体本身看,更加具有灵活性,更加易于变化,但这种变化毫不具有随意性,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年鉴质量的高低优劣,其根本问题不在于它的框架。框架只是一种形式,是可以改变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年鉴编辑出版的从业人员对问题如何认识,如何去做。即所谓“思路决定出路”。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旨在促进年鉴编辑出版工作更加贴近社会,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为今后修志积累丰富而有用的资料。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加深对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的理解。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是具有信息价值资料的科学汇编。什么是有价值的资料?标准是什么?宽泛一点说,可以参考志书的“功能说”——资治、教化、存史。虽然传统的志书“功能说”未免局限,但仍不失其参考意义。关于年鉴的功能,说法不尽一致,有人把它延伸出具有信息传播作用、媒体作用等。我认为,如果以时效来衡量,年鉴的信息媒体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年鉴的信息是“旧闻”,是“往年的新闻”。年鉴的作用在于它的资料,具备“资用、存史”的基本功能。但无论哪方面的作用,都是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之上的。有鉴于此,必须高度重视年鉴资料的征集、筛选、编辑工作,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科技文化进步的亮点、地方和年度特色的看点都尽收其中,做到广覆盖、无遗漏、有价值,最终实现资料性工具书以资料见长的价值优势。

2.以志书资料作为年鉴资料取向的参照系,推动年鉴资料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以志书入志资料作为年鉴资料取向的参照系,并不是要照搬志书体例,目的在于通过参照,进一步明确征稿方向与目标,完善、深化年鉴的征稿,提高年鉴资料的价值含量,提升年鉴的内在质量,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与此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新,紧跟社会发展的节奏,做好新生事物的收录入鉴工作,使年鉴在形式上、内容上不断出新,常编常新。

3.改进年鉴征稿方式,拓展资料来源渠道。年鉴靠文件征稿,弊端明显,稿件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征稿死角,年鉴质量处在一种难以控制的状态。必须拓展年鉴资料来源的渠道,在发文征集的同时,要积极主动进行资料采集,消除征稿死角,改善年鉴供稿结构。要加强年鉴供稿队伍的网络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撰稿人员,为提升年鉴质量提供支撑。站在志书的高度编年鉴,是从年鉴编辑出版工作思路的层面提出设想,涉及许多理论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实施这一编辑出版思路,最基本、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资料问题。因为,无论是志书还是年鉴,资料是它们的生命载体。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