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年鉴网络化带来的思考

点击数:40282012-09-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从年鉴的网络化趋势出发,分析了年鉴网络化对年鉴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带来的改变和思考。同时指出,网络版年鉴绝对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年鉴,纸质年鉴和网络年鉴须互补共存。

   关键词:年鉴网络化;网络年鉴;纸质年鉴

 

  21世纪无疑是数字化的信息传播时代。

  和其他行业一样,网络化也是年鉴发展的必然趋势。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是信息载体,年鉴事业是新兴的信息事业,信息是它的基本属性,作为信息产业的年鉴信息,内容丰富,不断更新,是取之不尽的再生性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载体,年鉴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咨询,为科研部门提供依据,为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信息,为对外开放充当窗口和媒介,也为群众生活提供指南。互联网的普及,为年鉴的编纂与出版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网络年鉴具有存储空间小、查阅方便、保存齐全等优势。而更大的优势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组合在一起,实现不受带宽限制的多媒体网络通讯,并且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输形式,具有交互性,即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每个人都可以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向社会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载体的改变必将引发组稿方式、编纂内容、制作方法、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全方位变革。年鉴要想在网络世界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改变其文字载体、编辑策划、编纂内容直至出版运作模式。

  1.网络化使年鉴组稿编辑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的应用,使年鉴组稿方式趋于多元化。首先,通过行政发文,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供稿这一组稿主渠道更加高效。政府网或部门网的开通,使得党政各部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实现资料传输和资源共享,收集到用于年鉴编纂的稿件资料也更为翔实和准确。其次,利用互联网发动社会力量供稿,建立起有偿的合作机制,构建信息交流的新平台,以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还可以在重要信息点设立专门的信息联络员。此外,编辑人员利用网络提供的线索,还可走出办公室,主动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去挖掘年鉴可用的信息。网络使繁琐的年鉴编纂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准确。编辑可以简单地轻点鼠标,把供稿文件、收稿通讯、催稿通知、审稿信息、会议通知、撰稿员培训通知用电子文档的形式发出去,各供稿单位的撰稿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把稿件和回执发回来,既省时又省力。编辑进行网上编辑更是方便,组稿、修改、摘录索引、总纂、排版都在电脑上完成,高效又快捷。同时,编辑部建立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将所有的计算机联成一个内部局域网,方便了各编辑之间高效地利用办公设施,实现资源共享。

  2.网络化使年鉴编纂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网络年鉴并非传统纸质年鉴的直接扫描。数字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声音、图像、文字之间实现从容自如的转换。年鉴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还可以包括音像视频等动态构件。年鉴中的每个字、词、图、照都可以“超链接”方式,无限扩充相关的动画音像等资料。使用者可以利用鼠标任意地进行快速检索和打印。年鉴大事记在纸质版年鉴中是用文字形式来记录的,而在年鉴网页中心可配以动态的视频资料,变成全年大事纪录片。年鉴附录资料信息量大,能集中反映诸多内容,若附上当年度有价值的音像史料,比如获国家级奖励的本区域影视音乐作品片段,较之传统的年鉴附录,其“可读性”已经跨越到一个新的高度。内容构件的创新,还在于网络年鉴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不单通过目录可以检索年鉴内容,读者在检索窗口输入某个关键字词,就可以搜索到相关的年鉴条目,查阅资料更加方便快捷。

  3.网络化使年鉴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有效地放大。我国年鉴强调“资政、存史、教化”功能,讲究高规格、高档次,突出正面宣传工作实效和取得的成绩,这造成我国年鉴官书、史册意识浓,写作角度具有内视性、上视性和后置性,工具书意识弱。最终导致各级综合年鉴的信息量少、质量低、传播速度慢,影响了年鉴功能的发挥。西方年鉴服务对象广,不仅为各部门和企业服务,而且进入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和家庭,如《世界年鉴》已拥有相当数量的稳定的读者群。我国年鉴则主要服务于政府机关各部门及事业单位,专业性强,普及性差,远没有走向企业和社会。增强服务性和实用性,为更广泛的群体服务,一直是国内年鉴界探讨的问题。但是,由于纸质版年鉴出版周期长、印刷成本高,100万字上下的年鉴,售价在两三百元不等,不是一般读者承受得了的,客观上也使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止步不前。网络版年鉴的出现,使年鉴价格高的问题迎刃而解。和纸质图书的纸张、印刷、运输的费用不断上涨、书价逐年增加相比,网络出版所涉及的计算机、存储器和通讯费用则逐年减少,纸质图书将逐渐成为奢侈品,而网络才是一般读者的工具。阅读门槛的降低,潜在受众的扩大,使我国年鉴借鉴西方年鉴的长处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即在内容上需要更注重服务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增加以社会读者为对象、以使用为目的、以广泛的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外视信息内容。网络年鉴在互联网上信息发布中能否争取到更多“眼球”,是否实用是关键所在。想要增强实用性,就要看社会需求什么,老百姓想知道些什么。政府出台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生事物,如住房、医疗、就学、社会保险、再就业等方面的新规定、新制度,以及政务公开、为民办实事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年鉴值得挖掘的资源。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如环境保护、外来人口等也应加以关注。还有就是适当地增加有关投资、就业、就医、旅游、生活指南等方面的内容,为人们工作、生活、出行所作的决策提供参考。真正成为实用的咨询参考工具书。

  4.网络化改变了年鉴的出版发行模式。网络出版又称在线出版、联机出版,是一种没有物化形态的出版形式,只有信息流,不见物质流。和传统的印刷本相比,这种全新的出版方式省去了用纸印刷、装订、储运等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出版发行周期,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出版业存在的资源、库存等问题。传统的出版发行,各地各级地方志办编纂的综合年鉴,由于印数少,需求范围相对集中,一般都是自办发行,减少了“发行商”这一环节。自办发行的现状,几乎全是赠送各级领导、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事业单位以及有偿提供图片资料的“广告客户”等,还有就是与全国各地年鉴部门进行交换,销售出去的只是极个别。这其实是政府财政在提供资金,各部门提供资料,年鉴部门编纂成书后实现的资料共享。年鉴上网后,读者可以免费查阅和下载,扩大了年鉴资料共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年鉴的影响。

  5.网络化使年鉴的权威性面临挑战,纸质年鉴尚无可替代。年鉴是政府编修的“官书”,资料多来自于官方,先天具备权威性,这是年鉴的优势。但网络供稿,没有单位主管负责人的书面签字,稿件的权威性得不到保证。也由于是官书,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唯上主义现象,内容浮夸,数据虚报,年鉴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同时,年鉴一旦上网,读者可随意复制和粘贴,随意下载和修改年鉴内容,很容易发生盗版现象,年鉴的权威性受到了威胁和挑战。所以,纸质年鉴的权威性、保存的永久性尚无可替代。在编纂年鉴时,除了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外,还要深入基层搜集资料,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甄选信息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真实性,是确保资料权威性的可靠途径。此外,提高年鉴编校质量、减少差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只有高质权威的信息载体,才能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 “咨询参考工具书”。尽管网络出版是目前的发展方向,但是网络版年鉴绝对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年鉴。纸质年鉴和网络年鉴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一种互补共存的状态。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