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明确年鉴读者意识,谈便民信息入鉴的不适宜性

点击数:36502012-09-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从明确地方综合年鉴读者意识入手,分析地方综合年鉴读者群的定位和地方综合年鉴读者群的特点,谈便民信息进入地方综合年鉴的不适宜性。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读者意识;便民信息

 

   读者是年鉴价值的实现者,离开了读者的需要和接受谈年鉴,无异于建筑空中楼阁。所以我们谈年鉴编纂,必须建立在年鉴工作者高度的、清晰的读者意识的基础上。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年鉴编纂实践中缺乏读者意识、或者读者定位不科学的问题比较突出。翻阅近年的一些地方综合年鉴,可以发现很多年鉴有意识地将很多便民信息,如公共汽车路线时刻表、火车列车时刻表等,收录在附录内,有些甚至将便民信息设置为一个类目或分目,耗费了大量的篇幅。

  便民信息有没有必要进入年鉴?笔者以为,我们首先应当从城市年鉴的读者是谁、城市年鉴的读者有何特点这两方面去思考,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年鉴中要不要收录便民信息的答案便不言自明了。

  黄丽在《明确编纂宗旨找准读者定位——浅谈如何提高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综合质量之一》一文中把年鉴的读者群明确为:1.本系统的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2.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相关人员;3.研究人员;4.教育工作者和学生;5.史志年鉴工作者;6.业余爱好者。郭建平在《年鉴的读者结构和年鉴的编辑》一文中认为: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可分为四个层次, 即领导层次、学者层次、管理人员层次,此外, 还有一个一般读者层次。方亚光在《谈谈年鉴的卖点、读者与定位》一文中认为: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群包括党政机关的领导与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与高校师生、商务人员与大型企业的领导、在年鉴上做形象宣传的客户以及一般的读者。

  这些关于地方综合年鉴读者的种种判断基本大同小异,也基本上代表了当前对于年鉴读者的范围概括。综合大多数论文关于年鉴读者的定位问题的阐述,普遍认可的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群包括:区域内的决策者、管理者、企事业单位人员、研究员、普通民众及区域外有关人士。

  然而我们仔细考量这一读者群定位,就会发现这一界定实际上非常之模糊。这些读者成分十分复杂,其对年鉴的信息需求存在着质的差异。我们说,这样界定的年鉴读者群,实际上是把不同质的读者都归纳了进来,这样就会导致年鉴的编纂工作缺乏对象的明确性。地方综合年鉴这种多元化的读者定位,必然使得年鉴向地方百科全书的方向发展:既要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各种重要信息和参考资料,又要为各级研究机构提供地情资料,又要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信息,还要为普通读者提供本地各类经济、政治等重要资讯,甚至就业、求职、劳保、升学、交通、医疗、旅游、食宿等各种生活实用资料,这简直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如果把这些所有的可能读者都列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服务对象,势必将年鉴越编越厚,连种种便民信息都收罗入内,看似包罗万象,却导致一方面是编者捉襟见肘穷于应对,不能满足各个读者群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是年鉴产生大量的相对冗余信息,最终导致为了面面俱到,而失去了最重要的读者群。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使得地方综合年鉴的体型年年增长,成本越来越高,更增加了推广难度。

  笔者认为,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定位应当抓住最主要的读者群:区域社会管理者。这一读者群具体包括:区域内党、政、军、群机关干部,政协及民主党派人士,区域决策咨询研究人员及其他社会事务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对综合年鉴的信息需求是基本一致的,是一个同质的读者群。其余的零星使用者,不适宜定位为年鉴读者群。抓住了年鉴的服务主体,才能确立起以读者为中心的编纂思想,可以提高年鉴的信息利用率,尽可能减少冗余信息量,也有利于年鉴的营销和推广。

  再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年鉴读者群的特点:从使用方式看,年鉴的使用主要是单位共同使用,综合年鉴主要为单位集体采购、集体使用。一册年鉴往往是供多个读者共同使用的;从使用性质看,年鉴的使用主要是职务使用,年鉴读者使用年鉴的主要目的一般都与工作相关;从使用目的看,年鉴的使用目的主要是查阅相关资料,年鉴读者不是像一般的看书一样从头至尾看完,而是根据需要查阅自己需要的部分资料;从使用频率看,年鉴的使用频率低而保存价值高,年鉴读者不会经常使用年鉴,而是需要时偶尔查阅。

  基于年鉴的以上特点,年鉴的发行工作也存在着和一般刊物明显的不同:地方综合年鉴一般不通过图书市场销售,发行方式以定向发行为主,多为定向赠送或采取行政手段团体购买,发行范围局限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供求量基本固定、弹性小,绝对需求量较小。

  明确了年鉴读者群,并对这一读者群进行了特点分析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年鉴作为由政府编辑出版、读者群基本固定、发行在特定行政区域内的官方出版物,在现阶段,对地方综合年鉴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提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超实际的发行目标,也没必要不合客观需要地盲目攀比发行数量。年鉴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书,其覆盖面和使用需求都是有较大局限性的,它的实用性是有着诸多限制的,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它包罗万象,而应该脚踏实地,为其主要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做好编纂工作。

  笔者以为,无论我们是谈年鉴的规范也好还是谈年鉴的创新也好,其出发点,都应当是读者的需求。因而,在对年鉴的读者进行定位和特点分析之后,我们再来回头思考我们的年鉴,就会发现便民信息进入年鉴是不适宜的。我们应当肯定,年鉴中收录便民信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显然没有真正分析过年鉴的读者群和读者特点,也没有真正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读者的真实需求。在网络资讯日益发达、多媒体百花齐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综合年鉴实在不应该去扮演一个很不相宜的便民资料书的角色。我们不应当为了追求年鉴的受众面、体现年鉴的亲民气质而不切实际地收录大量便民信息,反而使得年鉴的实用性越来越差,最终“爹不亲娘不爱”:真正的读者群面对大量的冗余信息而对年鉴望而却步,一般的读者群自有更便捷更经济的方式获取更新鲜的便民信息。更何况,具有长期保存价值、逐年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其时效性与随时变更的便民信息也有本质上的不协调。想一想,有几个读者会为了年鉴背后那几页便民信息而去购买一本厚厚的年鉴?而不能进行及时更新的年鉴中的便民资料,在若干月、若干年之后,那些便民资料又还有什么参考价值可言?

  基于对年鉴读者群的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地方综合年鉴实在没必要收录便民信息。不如还原年鉴资政、存史、教育的本原,守住自己的本分,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参考文献:

    ①黄丽:《明确编纂宗旨找准读者定位——浅谈如何提高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综合质量之一》,载《巴蜀史志》2006年第2期。

    ②郭建平:《年鉴的读者结构和年鉴的编辑》,载《编辑之友》1991年第3期。

    ③方亚光:《谈谈年鉴的卖点、读者与定位》,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第2期。

    ④胡新力:《地方综合年鉴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思考》,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2期。

    ⑤杨树民、刘百宽、张煜峰:《年鉴读者细分与定位的探索》,载《陕西史志》2002年第3期。

    ⑥杨树民、刘百宽、张煜峰:《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定位》,载《陕西史志》2004年第1期。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