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浅谈地方综合年鉴的规范与创新

点击数:43862012-09-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年鉴编纂既需要规范,也需要创新,两者不可有偏废。年鉴的规范化主要是内容、形式和机制这几方面的规范。年鉴的创新包括品种、形式、内容、编纂思路、经营机制以及思想理论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规范;创新

  

年鉴的规范化与创新,是近年来年鉴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年鉴界专家、学者及年鉴出版单位的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浅见,请年鉴同仁指正。

 重创新、轻规范不能不说是当前年鉴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实情况是不少年鉴内容中,条目选题、条目标题、文体、文风、行文书写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问题。因此从塑造年鉴风格、提高年鉴质量要求讲,年鉴界面临着创新和规范双重任务,两者不可有所偏废,并且是一项不懈追求的长期目标。

一、关于年鉴的规范

(一)对年鉴规范化的认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年鉴也不例外。规范就是表示符合事物内在规定性的,要求共同遵循的约束力。年鉴规范化即为年鉴编纂立规矩,依据当前年鉴的分类制定出相应种类的编纂规范,使编出来的年鉴符合一定的标准。年鉴的功用是为读者查阅资料和信息提供借鉴的,目前,年鉴的框架设计分类不规范,各家年鉴分类各行其是令读者查无准处,给读者使用年鉴造成不便,从而削弱了年鉴的实用性。年鉴界的专家已经制订了包括框架结构、编纂体例、资料选题范围、条目编写、结构比例、文体语言、装帧设计和检索系统等方面的年鉴规范化的内容。各年鉴编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遵守这些规范,把规范落实到编纂工作的每个环节,那么,编出一部好的、高质量的年鉴是没有问题的。

(二)年鉴的规范化要求

年鉴的规范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年鉴作为一种出版物就要遵循出版物所应遵循的有关规范化要求,贯彻国家对图书、期刊的有关规定,如《关于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还有《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期刊管理暂行规定》以及《著作权法》、《广告法》等。但年鉴有其自身的特点,年鉴的规范化主要就是根据年鉴的自身特点、以体现年鉴的性质功能而制定出一些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标准。主要应包括:年鉴的内容要规范,年鉴的形式要规范,年鉴的工作要规范。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年鉴的框架结构要规范。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年鉴类型不同,框架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同一类型的年鉴应该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结构,如地方综合性年鉴,其最基本的框架结构应包括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地党、政、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各个栏目以及专文、专栏(大事记、人物、法规、文献等)、附录以及目录索引等。这有利于读者的阅读和检索,从全国范围来说,同一类型年鉴基本框架结构的规范就更能体现这一作用。框架结构的规范化还包括框架结构的基本稳定性,这也是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和检索,同时有利于保持年鉴自身特色、风格和连续性。当然,年鉴的框架也不能一成不变,随着情况的变化,有所调整,有所创新,为的是更好地反映客观实际,同样也是为了充分发挥年鉴的功能。

2.年鉴条目的编写要规范。一是条目内容要规范。年鉴是以条目为主要载体,除专文、特载、法规、文献、附录等一次文献及索引、书目、提要等二次文献外,条目是年鉴框架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年鉴内容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年鉴条目大体分两类,即综合性条目与专题性条目。条目要有科学性,要将基本情况、基本数据交代清楚。其取材标准有大事、要事、新事、特别事;要既谈成绩也谈缺点失误。其内容应注重资料性、信息性、可读性,既对社会有借鉴作用,又有存史价值,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凑”。条目的内容应以提供资料为目的,以其是否能提供有用信息衡量其价值标准。一个条目被读者所检索的内容能解答读者的疑问,或是被读者所引用,说明此条目的有用信息含量高。怎样才能提高条目的信息含量?首先要对材料作整体处理。应用综合概括手法,通过归纳提炼,抓住共同点,将材料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反映。其次要把握材料的实质性内容。二是条目的文体要规范。年鉴条目文体有其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写法直进直出、不拐弯抹角,不藏头露尾。文稿要回避议论、描写和抒情,努力拧干水分,使信息资料高度密集。用客观、准确、简明、严谨、平实的语体记叙内容。三是条目标题的规范。年鉴条目的标题,既是条目内容的聚集点,也是读者检索资料、获取信息的门户。条目标题要简明扼要,具有高度概括性,一般不用修饰词。

3.年鉴的其他规范化要求:如年鉴的开本、装订、版式要规范化,在全国统一年鉴的开本、装订、版式,有利于识别、阅读和收藏;年鉴工作的规范化,指年鉴组稿、编辑、出版、发行、收集广告图片以及组织安排、工作计划、人员组成、分工协作等的规范化,年鉴工作的规范化旨在提高年鉴的编辑质量和工作效率,等等。

有人担心年鉴规范的制订会导致年鉴的僵化,阻碍年鉴的发展创新,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规范与创新本身不构成尖锐的对立,而是互动的。把规范与创新对立起来,似乎强调创新就会导致不规范,讲规范就会阻碍创新,这都是对规范与创新的曲解。规范化并非要求千篇一律,而是求大同存小异,在大致规范的前提下突出各自的特色;同时规范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人制定的年鉴规范本身是不完善的,只要在实践中保持与时俱进,及时修改年鉴规范,以保证年鉴常编常新,年鉴规范就绝不会导致年鉴的僵化,也绝不会阻碍年鉴的发展。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的要求。作为信息载体的年鉴,应该尽量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目前,相当部分综合年鉴时代特点不鲜明,地方特色不明显,框架雷同,栏目老化,有效信息量少,内容质量、服务功能未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所反映的多是一般工作类、事务类、社会表层类信息,不能及时把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成果,因而整体实用性、可读性不强,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美国的《世界年鉴》于每年的11月出版发行,反映的是当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发行量为百万多册。而国内还有大部分年鉴是在下半年编辑出版发行,反映的是上一年的情况,因而时效性差,资料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针对中国年鉴的现状,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关龙指出:“创新是中国年鉴发展的灵魂,是中国年鉴兴旺发达的动力,一部没有创新的年鉴难以屹立于2l世纪年鉴之林。” 如何让年鉴成为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真正的推动力?如何改变年鉴面临的业内开花业外不香的尴尬处境?当然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自2001年以来,中国年鉴界创新发展渐成风气,年鉴常编常新成为广大年鉴编纂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许多年鉴通过逐年改进设计、推陈出新,编纂出版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年鉴创新包括思想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等等,本文重点谈谈年鉴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关于年鉴的创新

 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活动。是一个获取创造成果的动态过程,其最终结果表现为首创出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事物。

年鉴的创新,主要是就年鉴的内容与形式而言,不是改变年鉴的性质与功能。弄清楚这一点,年鉴的创新才有依据,才能对症下药,取得实效。否则,创新就会盲目,就会脱离主题。年鉴在中国应该算是新兴事物,其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在编纂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年鉴事业的持续发展。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有希望,这对于我们方兴未艾的年鉴事业,尤其如此。

()年鉴内容的创新

 1.必须创新年鉴的框架。框架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突出个性。目前,从地方综合年鉴的实际看,框架雷同化、模式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同地方的年鉴框架设计、栏目名称、体例模式等等都相同或相似,甚至读起来内容都觉得差不多,缺乏个性; 要打破这种“千鉴一面”的格局,就要实现框架的个性化。各地的年鉴应当有自己的特色,不应当互相照搬照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新事物、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年鉴框架要客观、准确地反映地域发展的面貌,每年都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框架的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优化和创新,使之尽可能科学合理、系统完备、层次分明,从而凸显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要善于抓住地域的强项、独到之处、独特的发展特点,合理设计栏目,并适当安排版面。在保持年鉴总体框架结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前提下,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做到因事设类,设定反映年度特点的专题栏目,突出特有的信息资料,有利于把上一年度工作中的新发展、新成就、新特点、新经验、新问题、大事、要事、特别事等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年鉴的信息价值、存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要注意突出年度的发展特点,对年内地域有全局性影响的大事、热门话题、具有长久存查价值的资料等,应当有突出的反映,以鲜明地展示出自己的亮点。必要时可以开辟新的栏目,取代旧的栏目,实现栏目设置的与时俱进。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在框架设置时考虑以类目或分目形式反映,做到框架因内容而设,不断创新框架,使年鉴年年编,年年有新意。

2.年鉴的内容是否充实是由其框架和体例决定的,年鉴的体例由单一走向多元,必须有丰富的内容作支撑。这就要求编撰者创新观念,把地域特色在年鉴框架和体例中表现出来,使年鉴篇目设置科学、合理,内容完整,信息资料厚实。年鉴的特点、优势在于它的资料性和综合性,在于它信息容量大、资料密集程度高,在于它面对许许多多的读者都有可供检索、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料。年鉴信息容量不足,资料不全、不新、不特、不精、不深,将无优势可言,将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想方设法充实年鉴内容,增大其信息容量,提高其信息资料的密集程度,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当务之急。深化主题,细化资料结构,强化反映,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细化资料结构,不能轻视图表的作用。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是现代出版物的流行趋势。图和表都能负载大量的有效信息,对条目正文起重要的补叙作用,是年鉴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形式,应大幅度增加图表文稿用稿量。细化资料结构,目的是拓展深层次的实用材料,并非是要小题大做,将小事无限放大,也并非要求罗列无关重要的细枝末节,堆砌并不重要的数据。

3.年鉴条目标题要精练准确、新颖。条目是年鉴内容的主题,条目的标题是条目的眼睛,在年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读者了解年鉴内容的一个窗口。好的条目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把读者吸引到年鉴的条目内容中去;反之,枯燥、乏味、空洞的条目标题就会让读者敬而远之。因此,在编撰年鉴时,应切实重视条目标题的锤炼工作,其文字首先要精练准确,而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大而化之,如“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服务”等,使读者犹如雾里看花,弄不清楚所记述的是什么内容。在文字精练准确的基础上,条目标题还应力求新颖,讲究一定的文采,能准确、生动、传神地传递出条目所包含的信息,让读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二)年鉴表现形式的创新

一般来说,年鉴形式要服务和服从于年鉴内容,但好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来表达;而好的年鉴表现形式,会激发起读者阅读年鉴的兴趣,能吸引读者的目光,从而成为提高年鉴可读性的“助推器”。形式好可以更好地充实服务内容,提高年鉴的吸引力。图片作为一种形象化的信息资料,它既可充实年鉴的内容,又具有文字所不能比拟的直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弥补了用文字难以表述的缺憾。图片应成为年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适当增加图片资料,做到图文并茂。图文并茂,可提高年鉴的直观性和可读性。目前,在许多地方年鉴所用图片中,会议场景、领导视察的内容占比较大,应多选取反映各领域发展变化新貌、新成绩、新事物以及年度大事、特事、要事等的照片。

文字是年鉴记述的主要形式,被广泛使用。对于那些分类指标、统计数据比较多的年鉴信息,如果采用表格进行记述,既简洁明了,又节省了文字量,压缩了年鉴篇幅,可谓一举多得。另外,可以穿插图表等手段来表现年鉴的内容,这样,既可使年鉴的版面活跃、美化,又给人以直观、深刻的印象,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从而提高年鉴的质量。在年鉴的编撰工作中,要积极倡导文、表、图并茂的编撰理念。加强文、表、图的综合运用,做到合理搭配、相得益彰,形成年鉴表述内容的整体合力,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视角的年鉴信息服务。

从版面创新中求品位。年鉴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品位是通过内容和形式来表现的。我们应努力使年鉴的内容通过美的形式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现在很多年鉴的设计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准,不仅框架千鉴一面,而且在封面、版式等方面也是同一样式,形式呆板、单一、毫无新意,很难让人产生翻阅的想法。年鉴内容决定了它的受众面无法与时尚杂志相比,因此,需要我们从形式的创新中找寻表现年鉴品位的新意,在年鉴的封面、内文版式、装帧等方面做大胆的创新。封面的设计、内文版式的设计都要与自己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相结合,与年鉴整体风格相匹配。需要对年鉴的装帧风格作好定位,使封面、内文版式、公益彩页、广告彩页等的设计形成一个设计大方、品位高雅、文化深厚又现代时尚的统一风格。2009年,我们对《哈尔滨年鉴》的封面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虚实对比和渐变的设计元素,将哈尔滨的地域标志——圣·索菲亚教堂与毛体的“哈尔滨”和印章形式的“年鉴”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年鉴作为工具书的庄重严谨;在内文的编排和版式设计上,大量采用了照片、表格、示意图等表现形式,活跃了版面,降低了受众的视觉疲劳。

(三)年鉴机制的创新

年鉴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文化工程,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年鉴机制,才能保证年鉴持续、健康发展。年鉴机制创新主要包括管理机制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两个方面。第一,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年鉴无论作为期刊还是作为图书出版,都属于新闻出版范畴,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则与新闻出版系统大相径庭。现阶段,要从文化产业角度出发,将年鉴纳入新闻出版系统,从体制上进行渐进式改革,要探索出一种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活力的管理机制,包括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催生知识创造价值机制,其中用人机制是基础,是关键。年鉴工作的成效虽与众多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年鉴工作者。因此,年鉴部门特别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型、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才能在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经营机制创新,它包括经营理念创新和经营手段创新两个方面。经营理念创新实际上也是思维创新的一部分,只有首先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才能产生有效的经营手段。创新年鉴经营理念,要求我们打破旧的模式,跳出旧框框的樊篱,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寻求发展。目前各地年鉴经营模式基本上是编书、卖书,加拉广告,发行呈现出“小范围、高层次”的格局,难以走向市场,走近百姓,长此以往,这种经营模式将很难维持。我们可否设想在这一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比如:在编书、卖书的同时,利用年鉴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开拓调查、预测、论证、咨询等服务项目,将年鉴服务社会、服务现实的面拓展得更为宽广。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各项政策条件,抓住各种有利机遇,特别是有公开刊号的可以成立年鉴社,专设广告发行部,有条件的还可以办广告公司和组建年鉴出版印制公司,加大年鉴的资本运作。

另外,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背景下,网络技术一日千里,年鉴作为信息载体,不创新就没有前途。出版形式要实现多样化,创新年鉴品种与载体,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坚持出版印刷纸质年鉴这种静态信息的同时,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编辑出版电子年鉴、网上年鉴,实现年鉴网络化。加快地方年鉴的电子化、网络化建设是顺应潮流的重要举措。

总之,地方年鉴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理论要创新,内容要创新,形式要创新,运作机制更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地方年鉴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①许家康:《年鉴的实用性、读者定位及创新方向》,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1期。

②房德胜:《关于年鉴创新的三个思考》,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2期。

③孙关龙:《创新,21世纪中国年鉴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第1期。

④肖东发:《年鉴的改革创新之路》,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第1期。

⑤许家康:《年鉴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

⑥俞富江:《年鉴创新初探》,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3期。

⑦边丽君:《在新形势下探索年鉴创新之路》,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4期。

⑧刘瑜:《年鉴创新是现实的要求,是年鉴的生命所在》,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1期。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