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创新与规范化是城市年鉴发展的永恒命题

点击数:34212012-09-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对城市年鉴的自身定位、城市年鉴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创新和规范化是城市年鉴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等论题作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年鉴;规范;创新

  创新和规范化是事关年鉴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主题。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的历任领导都以创新和规范化作为推动年鉴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每年一次的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五年一次的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都把创新与规范化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许家康会长任职以来,不辞辛劳,为年鉴的创新和发展大声疾呼;全国年鉴工作者以《年鉴信息与研究》、《中国地方志》等学术刊物为理论争鸣和经验介绍的阵地,将创新与规范化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引向深入。新的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不断推动着年鉴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们争论了很多年、研究了很多年、实践了很多年,似乎感到创新与规范化始终是充满生命力的课题。下面我仅就这次会议的主题谈一些个人的粗浅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 城市年鉴的自身定位

  城市年鉴属于地方综合年鉴,而且是地方综合年鉴的主力军。《地方志工作条例》把地方综合年鉴定义为“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地方志工作条例》又规定,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这就从法律的层面规定了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城市综合年鉴基本在走“党委领导、政府主办、志办编辑”的路子,年鉴产品的营利性逐步减弱,社会公益的性质越来越明显。因此,城市综合年鉴从产品属性上来说是一种政府主持生产的公益性文化产品。城市年鉴公益性文化产品的定位是年鉴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行业改革后年鉴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

二、 城市年鉴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

  年鉴事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来说,城市年鉴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年鉴记述的内容跟不上迅速发展的社会实际, 二是年鉴提供的信息服务无法满足日益迫切的社会需求。第一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小政府、大社会”的背景下,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和资源是有限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组稿方式导致年鉴对政府工作关注较多,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诸多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关注较少,影响了年鉴内容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第二个问题产生与第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有很大关系,受年鉴的载体形态和呈现方式的影响,纸质版年鉴的载体形态是传统的、平面的、单向的、滞后的,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则要求是新鲜的、多元的、全方位多媒体的、互动的、迅捷的。所以,城市年鉴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寻找到一个“官”与“民”、“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力求丰富内容,改进编纂思路和方法,拓展年鉴利用与信息服务新途径。

三、 创新和规范化是城市年鉴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创新是年鉴的立足之本

  许家康会长在《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一书中概括年鉴创新有八大方面,即观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品种创新、栏目创新、选题创新、内容创新。这是就年鉴行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如果从一部城市年鉴的发展实际来说,我个人认为创新就是要回答三个问题,那就是:年鉴编什么、怎么编、编出来以后怎么用。这三个问题是分别从年鉴的内容、编纂方式、使用效果三个关键层面提出来的。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就大致上破解了年鉴发展的瓶颈问题。

  解决年鉴编什么的问题,最根本的要求是使年鉴的内容始终保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工作方针,也是提高年鉴编纂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突破口。

  如果明确了编纂的方针,接下来就是怎么编的问题。单一的、封闭的、效率低下的编纂方式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年鉴发展的要求,无法跟上信息量丰富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必须坚持组稿方式多元化、编纂流程信息化、出版形态立体化,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年鉴编纂,广开信息来源,可以采用网络化、系统化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软件平台,提高稿件编辑的效率,做好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年鉴出版工作的协调一致。

  年鉴编出来目的是供人使用,“资政、存史、育人”都是年鉴发挥作用的不同形式。要真正提高年鉴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切实强化年鉴的服务功能,不仅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也要为普通百姓服务;不仅为专业人员、研究者提供权威的信息资源,也应该成为百姓透视政府工作、了解地情市情的窗口;不仅要出版纸质版的年鉴,更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电子版、网络版的年鉴,提高年鉴的知晓率和利用率,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

  (二) 规范化是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保证

  年鉴规范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年鉴编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编纂流程必须规范化,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规范;二是年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带有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要符合法律、法规和出版行业相关的国家标准,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年鉴作为出版物的规范化,我们已经研究得比较细致和深入,编纂流程的规范化因时因地而异,只要是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编辑部人员组成情况,符合每部年鉴自身定位和编纂实际的操作流程,我们认为都是好的,不必强求统一,也不必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生搬硬套。在这里我只就规范化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再表达一些个人的看法。

  年鉴编纂和写文章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创新和规范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文章写作“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所谓“大体则有”,就是说有一定的写作方法可作参考,就年鉴来说是有一套符合实际的编纂规范可供遵循;所谓“定体则无”,就是说文章可以千变万化,写出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情感的作品,就年鉴来说可以有不同的例式,风格可雅可俗,部头可大可小,可以编一种严谨的工具书式的年鉴,可以编一种时尚的杂志型年鉴,可以编一种权威的指南性年鉴,可以编一种供人消遣的娱乐型年鉴。规范好比是木匠手中的工具,创新好比是木匠的设计和创意。用同样的工具,不同的木匠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家具来、可以做出质量千差万别的家具来。如果有木匠因为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而去埋怨手中的工具,显然是不对的。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孔之见,很多些问题是我们在年鉴编纂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直在思考的,有的已经解决或部分解决,但更多的还是在摸索之中。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多提意见,希望各位同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提高,继续推动年鉴事业科学发展!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