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年鉴信息与研究》作者队伍分析

点击数:40602013-11-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 本文作者利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2008年6月所登载的1425篇学术文献的作者队伍的核心作者群、论文合作、地区分布、系统分布及论文被引用等情况,探讨年鉴学学术研究队伍的构成特点及其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 年鉴学;学术研究;作者队伍

 

年鉴学学术研究队伍现状究竟如何?笔者数年前通过《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年鉴界唯一公开出版刊物《年鉴信息与研究》①的文献信息,利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年鉴信息与研究》所登载学术文献的作者队伍的核心作者群、论文合作、地区分布、系统分布及论文被引用等情况,探讨年鉴学学术队伍的构成特点及其学术影响力。

至笔者检索日(2008917日),CNKI收录《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20086月的2127篇文献,笔者对CNKI提供的文献题名、作者、作者机构、发文日期、被引频次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剔除会议信息、培训信息、年鉴出版信息、年鉴研究会信息、规章制度等非学术文献,有学术文献1425篇,全部署名作者1562人,其中第一作者802人。

一、作者队伍总体情况

1作者发文数量分析。1425篇学术文献都有署名作者,第一作者(一般只统计第一作者)802人中。发表1篇论文的有531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6621%,发文2篇及2篇以上有271人,占3379%,如表1。发文1篇的第一作者占了大多数,表明年鉴学研究队伍中作者发文量不均衡,低产作者占多数,高产作者占少数,相对固定研究者较少,作者队伍整体研究水平不高。

1不同发文量的第一作者分布情况

 

发文量(篇)

1

2

3

4

5

合计

第一作者数(人)

531

131

63

38

39

802

比重(%)

66.21

16.33

7.86

4.74

4.86

100.00

2核心作者群分析。论文作者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种期刊周围都聚集着不同的作者群体。而某期刊的核心作者群就是指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较多,对期刊影响较大的作者的集合体②。根据普赖斯理论③,n=0.749×(Nmax)1/2,式中n为核心作者发文篇数的下限,N为作者最多发文篇数。按照普赖斯理论,发表论文在n篇以上的作者即为该刊的核心作者。

《年鉴信息与研究》802名第一作者(仅第一作者)中,论文最多的是许家康17篇,可算出该刊核心作者发文篇数的下限n=0.749×1712=3.08,因此,将该刊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确定为3篇及3篇以上。统计出该刊核心作者有140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l7.46%;核心作者发表论文632篇,占学术文献总数的44.35%。这数据与普赖斯定律的“10%的作者与50%的论文”之数据模式④有一定差距,表明年鉴学这个年轻学科的核心作者群正处于形成阶段,学术水平、论文质量需要提高。

3合著情况分析。学术合作研究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研究方式,既可以多出成果,也可以出好成果,也是学科渗透交叉研究的主要形式。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队伍的研究水平、规模、难易程度。论文的合作情况可用合作度及合著率两项指标来衡量。

1425篇学术文献署名作者共有1562人。其中,署名作者1人的文献有1293篇,占学术文献总数的90.74%;署名作者2人的文献有117篇,占8.21%;署名作者3人的有14篇,占0.98%;署名作者4人的有1篇,占0.01%。每篇论文平均作者数(合作度)为1.102人及2人以上多个著者的发文量占全部学术文献的比重(合著率)为9.26%,低于国内人文社会学科19901999年的论文合著率(14.07)平均水平,远低于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合著率(31.9%)平均水平⑤。显然90.74%的论文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年鉴学学术研究合作水平较低,多数研究者习惯于埋头苦干、各自为战的个体研究,没有合作研究习惯。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整体观念和横向拓展能力,这种松散的研究模式难以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随着年鉴的编纂出版事业的发展,专业研究的深入、课题规模的扩大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要求年鉴研究者应改变研究观念和行为,倡导合作精神,尽快提高合作研究的水平,从而推动年鉴专业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作者单位分析

1作者单位地区分布。对作者所属地区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作者在各地区的分布,能侧面反映地区之间的研究水平差异。802名第一作者分布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如表2,说明我国年鉴研究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得到了发展,显示出作者在地区分布上的广泛性。但作者的地区分布和发文数量又是极不平衡的,具有相对集中性。其中,北京作者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165名作者发文311篇,分别占作者总数和学术文献总数的20.57%和21.82%,学术水平较高。其他地区如江苏、山东、上海、云南、湖北、辽宁等6个地区的作者数量、发文数量比重也较高,年鉴学学术研究研究较活跃。而西藏没有发表一篇文章,天津、海南仅发表一二篇文献,学术研究极不活跃。这种作者地区分布和发文数量的相对集中性和不平衡性,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年鉴编辑出版和年鉴学学术研究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它不利于我国年鉴编辑出版和年鉴学学术研究的全面发展,需要引起我们年鉴界的高度关注。

2第一作者地区分布

地区

作者(人)

比重(%)

文献(篇)

比重(%)

地区

作者(人)

比重(%)

文献(篇)

比重(%)

地区

作者(人)

比重(%)

文献(篇)

比重(%)

1

北京

165

20.57

311

21.82

12

安徽

22

2.74

44

3.09

23

河北

6

0.75

9

0.63

2

江苏

103

12.84

206

14.46

13

黑龙江

18

2.24

35

2.46

24

宁夏

5

0.62

7

0.49

3

山东

77

9.60

141

9.89

14

湖南

18

2.24

28

1.96

25

重庆

5

0.62

7

0.49

4

上海

43

5.36

93

6.53

15

陕西

18

2.24

25

1.75

26

贵州

5

0.62

7

0.49

5

云南

43

5.36

69

4.84

16

四川

18

2.24

33

2.32

27

甘肃

3

0.37

3

0.21

6

湖北

37

4.61

63

4.42

17

广西

15

1.87

24

1.68

28

青海

3

0.37

3

0.21

7

辽宁

36

4.49

63

4.42

18

新疆

15

1.87

20

1.40

29

天津市

2

0.25

2

0.14

8

河南

28

3.49

33

2.32

19

吉林

11

1.37

19

1.33

30

海南

1

0.12

2

0.14

9

浙江

24

2.99

47

3.30

20

山西

9

1.12

13

0.91

10

广东

23

2.87

52

3.65

21

江西

8

1.00

9

0.63

地区不明

10

1.25

13

0.91

11

福建

23

2.87

36

2.53

22

内蒙古

7

0.87

7

0.49

合计

802

100.00

1425

100.00

2作者单位系统分布。研究作者所属单位的系统分布,可以揭示科研人员在不同单位的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802名第一作者分布在综合年鉴编纂单位、专业年鉴编纂单位、企业年鉴编纂单位、高校、各级年鉴协会等系统。其中综合年鉴编纂单位⑥最多,作者502人,发文907篇,分别占全部的62.59%63.65%;其次为专业年鉴编纂单位,作者127人发文215篇,分别占全部的15.84%15.09%;企业年鉴编纂单位,作者90人发文128篇,分别占全部的11.22%8.98%,如表3。上述三类单位为年鉴编辑第一线单位,其作者构成了学术队伍的主体,使年鉴学学术研究带有浓重的实践型、经验型倾向。而理论研究重要阵地高校作者仅占全部的436%,发文仅占全部的351%,比重偏低,这可能是因为年鉴学理论体系尚处于构建中,高等学校开设年鉴学课程的又极少。因此“经验表述性的、封闭性的研究过多,系统性的、开放性的理论研究太少。理论研究滞后”⑦。统计数据表明,年鉴研究会是年鉴学学术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它在指导全国年鉴编辑出版和年鉴理论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鉴于年鉴学专业理论落后于实践,我们年鉴界要继续发挥年鉴研究会对年鉴事业和年鉴理论研究的推动作用,努力在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或历史专业开设年鉴学研究课程、年鉴学全日制专业,鼓励各年鉴编辑单位开展理论研究,“积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充实、完善年鉴学体系,使年鉴学在社会科学界有一席之地”。

3第一作者单位系统分布

系统

作者(人)

比重(%)

文献(篇)

比重(%)

综合年鉴编纂单位

502

62.59

907

63.65

专业年鉴编纂单位

127

15.84

215

15.09

企业年鉴编纂单位

90

11.22

128

8.98

高校

35

4.36

50

3.51

各级年鉴协会

16

2.00

83

5.82

其他

32

3.99

42

2.95

合计

802

100.00

1425

100.00

三、高产作者及高引文作者分析

分析作者学术水平有发文数量和被引文献数量二个指标。

发文数量是衡量一个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指标,一般发表5篇以上的为高产作者,高产作者在学术研究上较为活跃,往往在本学科领域产生较大影响。802名第一作者中,发表5篇以上论文的有39人,占第一作者总数4.86%;他们发文291篇,占学术文献总数的20.42%,如表4。其中,许家康发文最多,为17篇;其余依次为陈仁礼、方亚光各15篇,杜焕生13,阳晓儒12篇,孙关龙、杨隽和杨正宏各10篇。这些作者在年鉴学学术研究中较为活跃,有较大影响力。

4发表5篇以上论文作者情况表

作者

文献(篇)

作者

文献(篇)

作者

文献(篇)

作者

文献(篇)

1

许家康

17

11

胡新力

8

21

杨汉平

6

31

孙铎

5

2

陈仁礼

15

12

黄丽

8

22

姚世刚

6

32

孙颖

5

3

方亚光

15

13

房德胜

7

23

叶宝根

6

33

王荣方

5

4

杜焕生

13

14

胡爱华

7

24

周骊

6

34

徐荣奎

5

5

阳晓儒

12

15

刘燕玲

7

25

高燕妮

5

35

许太琴

5

6

孙关龙

10

16

马国顺

7

26

郭永生

5

36

杨永成

5

7

杨隽

10

17

邵荣霞

7

27

刘玲

5

37

俞富江

5

8

杨正宏

10

18

苏伯华

7

28

刘士贵

5

38

张芝慧

5

9

王守亚

9

19

肖东发

7

29

尚丁

5

39

萧(肖)凯

5

10

张建明

9

20

朱晓京

7

30

沈思睿

5

合计

291

在学术领域常采用引文分析方法评价各学术单位、人才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某著者的论文被别人引用程度可以是衡量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的一种测度。全部学术文献中有89名第一作者的114篇文献被引用,被引文献大于或等于2篇的第一作者有13人。其中,许家康被引用文献最多,有10篇,他在年鉴学学术研究领域中贡献最突出,学术影响力最大;其次,孙关龙、黄丽和方亚光被引用文献各有3篇,宗洪青、赵海涛、阳晓儒、许进禄、肖东发、王荣方、胡新力、房德胜被引用文献各有2篇,他们为对年鉴学学术研究有较大贡献、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作者。

四、高产单位分析

发文10篇及10篇以上的高产单位有29家,共发文472篇,占学术文献总数的30.12%;被引文献58篇,占被引文献总数的50.88%,它们在年鉴学学术研究中相当活跃、学术影响力较大,为年鉴学学术研究的核心单位,如表5。在29个高产单位中,综合年鉴编纂单位有24家,专业年鉴编纂单位有3家,协会、高校各有1家。综合年鉴编纂单位占有绝对优势,说明了年鉴学专业研究中实践派占有主要地位。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包括《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社、中国年鉴网等下属单位)居高产单位首位,它发文71篇,被引文献25,该单位的许家康、杜焕生、苏伯华、陈仁礼、孙关龙、房德胜、周斌、尚丁、许进禄等发文较多,较为活跃,显然该研究会是年鉴学学术研究中贡献最为突出、学术影响力最大、研究实力最强的单位,它是我国年鉴学这个年轻学科的理论研究的主要推动力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是高等学校中惟一的核心单位,它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年鉴学方向),并招收研究生⑧,教授肖东发和李国新发文多篇,并指导一批研究生撰写论文多篇,为年鉴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作出贡献。

综合年鉴编纂单位中发文最多、贡献最大的单位是广州年鉴社,它发文30篇,被引文献4篇,该单位的阳晓儒、刘燕玲、黄泽霖、以体洁等发文较多,较为活跃;其次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该单位的张建明、杨隽等作者发文较多;居第三位的是《江苏年鉴》,该单位的方亚光、陈仁礼等发文较多;居第四位的是《武汉年鉴》,该单位的邵荣霞、萧()凯、傅万铭等发文较多。

《四川交通年鉴》则是专业年鉴编纂单位中发文最多的单位,发文15篇,被引文献3篇,该单位的黄丽、徐绍曾等发文较多,较为活跃。

5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发文情况

 

作者单位

文献(编)

引文()

被引频次(次)

1

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

71

25

62

2

广州年鉴社

30

4

4

3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25

1

2

4

上海市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

23

2

2

5

《江苏年鉴》

21

3

3

6

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武汉年鉴》

21

2

3

7

山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山东年鉴》

17

1

1

8

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年鉴》

16

2

2

9

《四川交通年鉴》

15

3

5

10

山东省淄博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淄博年鉴》

15

0

0

11

江苏《镇江年鉴》

14

2

2

12

江苏张家港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张家港年鉴》

14

1

1

13

《安徽年鉴》

14

1

1

14

江苏《武进年鉴》

14

0

0

15

上海市宝山区地方志办公室《宝山年鉴》

13

3

3

16

江苏省江阴市史志办公室《江阴年鉴》

13

2

4

17

山东省《烟台年鉴》

13

0

0

18

湖南省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湖南年鉴》

13

0

0

19

《上海年鉴》

13

0

0

20

《大连年鉴》

12

2

2

21

浙江省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杭州年鉴》

12

0

1

22

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中国铁道年鉴》

11

1

1

23

《中国机械工业年鉴》

11

1

1

24

《广西年鉴》

11

1

1

25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年鉴》

10

1

1

26

云南省大理州地方志办公室《大理州年鉴》

10

0

0

27

江苏省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年鉴》

10

0

0

28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哈尔滨年鉴》

10

0

0

29

江苏省宜兴市史志办公室《宜兴年鉴》

9

3

3

合计

472

58

102


年鉴学学术队伍中作者发文量不均衡,高产作者较少;核心作者比重不高,核心作者群正处于形成阶段;学术研究合作水平较低,作者队伍整体研究水平不高。年鉴研究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有发展,但集中于北京、江苏、山东、上海、云南、湖北、辽宁等地区,具有相对集中性和不平衡性特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和企业年鉴编纂单位的作者构成学术队伍的主体,高校作者比重极低,使年鉴学学术研究带有浓重的实践型、经验型倾向。而年鉴研究会在学术研究上作用大于高校系统,成为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年鉴界要积极在年鉴编纂出版落后地区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争取在更多高校开设年鉴学专业课程;努力发展年鉴学理论研究,提倡学术合作研究,通过科研攻关和协作,“逐步构建起年鉴学的学科体系”⑨,从而推进我国年鉴学研究和年鉴编纂实际工作的发展。

尽管作者队伍整体研究水平不高,但我国年鉴学学术研究队伍拥有许家康、陈仁礼、方亚光、杜焕生、阳晓儒等文献高产作者,拥有许家康、孙关龙、黄丽和方亚光等文献高被引用作者,他们为对年鉴学学术研究有较大贡献、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作者。拥有29个文献高产单位,为年鉴学学术研究核心单位,其中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贡献最为突出、学术影响力最大,它是我国年鉴学这个年轻学科的理论研究的主要推动力量。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是高等学校中惟一的核心单位,较为活跃。

 

参考文献:

①⑧ 许家康:《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年鉴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年第3期。

李宗红:《作者群统计分析》,载《情报探索》2007年第6期。

③④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

钟旭、黄晖、薛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率指标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载《情报学报》2000年第3期。

史五一:《浅议地方年鉴的创新》,载《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2期。

中国年鉴网:《关于推荐报考北京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年鉴学方向)博士研究生的通知》。

于友先:《〈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前言》,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年第4期。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