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打造都市精品年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点击数:41102013-11-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都市年鉴出版现状及问题和都市精品年鉴应具有的特点,并着重介绍了《锦江年鉴》为打造都市精品年鉴所做的探索。

关键词: 城市年鉴;品牌打造;服务发展

 

地方志作为全面系统记述经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文献,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是展示社会发展和面貌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年鉴是地方志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年度特点。随着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城市化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主流,城市化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而“大都市”与“城市群”集中了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本,已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最真实的现实背景与最有力的支撑系统。城市综合年鉴作为一部全面、系统记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应探索一条精品路线,提供年度内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数据,有利于读者了解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也有利于受众和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利用。

一、都市年鉴出版现状及问题

编纂年鉴始于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鉴开始传入中国。成都市第一本年鉴是《市政年鉴》,编辑于民国十五年春,即1926年初,为当时川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湘新政的结果。本书竖版刊印,图文并茂,“记历年施政成绩,还有交通、教育、慈善、卫生诸端莫不纲举目张,斐然可观”,记述甚详,连1924年杨森修春熙路用了多少人工,工价如何,路面用石灰、石子、黄泥巴比例,用了多少方等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为今天人们研究春熙路的发展变化提供了详细史料。 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编纂小高潮,主要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直到40年代末先后出版约200种年鉴,大多寿命较短,影响较小,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年鉴事业蓬勃发展。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时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之后中国年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6年全国出版年鉴超过100种,2000年达1500多种,目前有3000种左右。这时候中国年鉴无论从装帧到框架内容,从多样化到创新,都展示出了不同的风貌,涌现出一些精品年鉴。不过年鉴质量各地发展不一,结合已收集到包括四川省、成都市等各地的年鉴来看,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①没有公开出版,发行范围狭窄。以内刊的形式存在,基本不触及社会,失去了服务社会建设功能;②出版时间滞后,有些年鉴第三年才出版,这样导致出版周期越来越长。有些还是多年卷,就像资料汇编。年鉴之义含有:“上年之事,来年之鉴”,首先应掌握出版的年份,如到了年末才能与读者见面,甚至当年不出书,如何借鉴,只能是束之高阁,当作摆设,失去社会效益;③内容和主题不鲜明,看点不突出。年鉴对于读者则是了解其内容构成和资料价值的窗口,内容和主题框架一定要突出,这样才能显示其功能性作用。④装帧设计老套,版式风格一般,很难引起受众读感。⑤广告太滥太多,有些广告页厚度接近内文页码厚度,就像电信局的“黄页”,失去了年鉴应有的吸引力。特别是广告中的“大头像”“大班像”引起读者的反感。

二、都市精品年鉴应具有的特点

都市年鉴是指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所编纂出版的年鉴。都市精品年鉴是一部全面、真实、系统记录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公开出版的地方志文献,应具有以下特点。

1.凸显年度性与权威性。年鉴的年度性是都市年鉴最基本的特点,无论年鉴内容与形式如何,无论朝哪个方面发展,年鉴年度性的特点都不应该改变。由于记述区域的发展,某些事件发生发展演变跨年和多年延续,年鉴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追记以保证记述事件的完整性。年鉴的年度性又是靠年鉴的权威性来实现,年鉴权威性是靠精确的数据和完整的资料来保证,假若受众发现某些资料不够全面,就会对全书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2.突出真实性与科学性。真实性是年鉴学科的实质问题。年鉴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录,最重要的是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它为今人服务于现实,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后人研究今天,又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其所含的信息量和真实性决定了年鉴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更决定了其功能——存史、资政、育人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如果离开了真实性,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年鉴就失去了社会价值,也就没有生命力。因此,真实性是年鉴第一位的要求,并且要将这个要求贯穿于年鉴编纂的全过程。

3.强化时效性与可读性。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广泛而全面,读者可以通过各种传媒获取所需信息,如果不重视出版的时效性和承载内容的可读性,势必会失去读者群,影响年鉴的使用价值。年鉴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所承载的信息是上一年度的,随着时间的流失,信息会失去其最大利用价值,也就是说年鉴时效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整部图书的使用价值。知识经济时代,年鉴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要提高年鉴的时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而年鉴的可读性决定了其所承载信息的社会价值,是年鉴的生命力之所在。

4.增强实用性与大众性。实用性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越来越显得突出。只有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性,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显示年鉴的蓬勃生命活力。要把年鉴办成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大众工具”,才会扩大其应有的社会影响力,起到社会的“年鉴”作用。年鉴是工具书,既为“工具”,就必须有实用性,否则难以称之为“工具”。一部精品年鉴应该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工具书,既是社会的资料库,又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助手。实用性和大众性是相辅相成的。年鉴只有增强实用性,才能真正为大多数人服务,才会被大众所接受。要想增强实用性,首先应该考虑广大群众的所需、所用。社会在发展,年鉴也要随之发展。年鉴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首先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这就是年鉴要立足于为更广大的读者服务,更加重视年鉴的实用性和大众性,充分发挥出它作为资料工具书的作用,体现出年鉴的更大价值。

三、打造都市精品年鉴的探讨

锦江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2011年户籍人口43.86万人,幅员面积62.12平方公里;辖16个街道办事处,64个社区,516条街巷;地区生产总值50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6.5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4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13.7亿元,在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93家。在这样的区情下,从2007年以来的五年间,我们坚持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努力探索编纂都市精品年鉴的路子,其目的是宣传锦江、服务锦江,为民生和广大受众提供精神大餐。《锦江年鉴(2010)》获全国第五届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一等奖,2008年卷、2009年卷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二等奖。我们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去努力探索:

1.年内尽快出版,提高阅读率。缩短出版周期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提出:“三、六、九目标”,即:3月基本完成组稿,6月完成编辑加工和审稿,9月公开出版发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年内尽快出版,服务于全区受众,提高阅读率20~50个百分点,达到90%左右的阅读率。

2.框架常编常新,每年有看点。框架是年鉴内容的特定形式,必须精心制定一个利于编纂,便于收纳,有利于阅读的框架结构,分门别类地收录丰富的信息量,发挥年鉴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出年鉴的动态性,把年度内发生的新事、特事、大事以及有意义之事,通过动态性的分类目表述出来,避免年鉴记述内容的死板、老套,使类目、分类目、条目、子目常编常新,每年增加新看点300个左右。还要与时俱进,根据发展变化,抓住具有时代气息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常编常新,适应新形势,不断改进,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

3.提高编校质量,争取一等奖。年鉴作为一种优质的文献信息源,要想保证其权威性,就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年鉴的编校质量。目前全国出版年鉴有3000种左右,但优质年鉴较少,以2011年第五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结果为例,获奖年鉴242部,其中:获特等奖的地方综合年鉴只有30部,占12.3%;一等奖的地方综合年鉴51部,占21%。可见优质的地方综合年鉴数量较少。一年一度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是提高年鉴质量的“方向标”,我们要在年鉴的编校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年鉴质量,保证年鉴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数据一目了然,竖看成峰状。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数据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程度的标志,年鉴的功能在“鉴”,科学的运用数据比较,就能体现“鉴”的作用。五年来,我们在编纂《锦江年鉴》中,专设“数字锦江”类目,对本届区委、区政府(20072012)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民营经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等近20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数据从纵向来比较,清晰地反映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再从横向来比较,会更完整地看到本地区的全面发展。通过短短的几页饼状图、柱状图、线形图,让读者一眼明了“横看成岭,竖看成峰”的发展变化情况,增强年鉴的阅读感。

5.坚持社会效益,摆正效益关系。邓小平说过: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四化建设的需要。这句话指明了年鉴的社会效益所在。要想法设法提高社会各界对年鉴的利用率。要按照年鉴特点,立足于为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年鉴的社会效益和其他各种效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五年来,我们坚持向区域内大专院校、社区居民、世界500强企业、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全国友好区(市)县免费发送最新出版的年鉴,既服务于社会民生,又宣传了锦江,还为各大机构、企业了解锦江提供了地方志文献资料。

6.加强队伍建设,专兼职结合。年鉴编纂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必须有一支稳定的编纂队伍,年鉴稿件要求全面、翔实、真实,语言文字精炼、流畅、平实,文风统一。应聘请地方志研究员,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团队。

7.体现大都市特点,装帧有卖点。首先,装帧设计精美既要有大都市气象,又要有与城市风格相协调的气质,使读者翻开年鉴,从感官上能对本地风貌有所体会;其次年鉴装帧艺术,从封面、扉页、开本、版式、版心等设计要跟上时代的审美要求,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锁定更多的读者群。

8.慎重植入广告,以内文为本。年鉴是特殊的文化产品,是“记载历史、昭示未来,服务当代、知往鉴来”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它的作用是一般工具书不能代替的。由于年鉴的这种特殊功能,对其内容的严密性、史料的真实性、选材的实用性、立论的权威性要求都是很高的。年鉴慎重植入广告既是对其权威性的一种维护,也是对年鉴的负责。 年鉴又是一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信息产品,应该全额由财政买单,而不应该由广告收入来解决印装成本。所以应倡导不登广告,以内文为本,官志官修,政府买单的路子。

9.体现城市精神,彰显独特性。每一座城市的“时代精神”都具有丰富的多元内涵和鲜明的城市个性。城市需要一种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脊梁,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城市精神,但这些都是体现每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每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在都市年鉴编纂过程中,要更好地体现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使其具有独特性。

2011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前,城市化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而年鉴是一个行政区域内综合信息的载体,它的效用只有在广泛传播中才能产生,它是开展对外宣传感知大都市发展现状,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打造都市精品年鉴是都市年鉴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一个重要名片。

 

参考文献:

王佩娟:《强化精品意识 提高年鉴质量》,载《上海档案》2007年第1期。

谢鸿光:《与时俱进 加强管理 打造精品年鉴》,载《中国统计》2002年第6期。

李颖:《19091949年中国年鉴一览表》,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9年第4期。

孙关龙:《年鉴与地方志的比较研究》,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年第6期。

肖东发、邵荣霞著:《实用年鉴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莫秀吉:《论年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0年第3

武星斗:《重视年鉴的时效性 努力缩短出版周期》,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年第1期。

王丽君:《重视年鉴中数据资料的运用》,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6年第1期。

孙关龙:《中国年鉴的现状及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载《年鉴论坛》(第一辑),2010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