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点击数:49152013-11-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新政策并未给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带来生机与活力,相反,组稿难,稿质差的问题依然存在,年鉴有越编越厚、出版周期拉长的趋势,年鉴质量提高缓慢。作者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引进激励、约束机制的必要性,如何调动作者、编者对年鉴工作的积极性,提出在编辑工艺流程中优化工作的方法,合理安排编辑人数及工作量,加强理论研讨,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关键词: 地方综合年鉴;现状及成因;对策

 

我国600多个建制市大部分有了年鉴。近10年,年鉴已从数量型增长为主的发展逐步转变为以质量提高型为主的发展,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编纂出版的现状不容乐观,有越编越厚、出版周期拉长的趋势;多数地方年鉴编辑力量薄弱、理论研究氛围不浓。如何改变现状,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缩短出版周期是年鉴界同仁追求的永恒目标。

一、现状及成因

1.组稿难、稿件质量差,缺乏制度约束。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施行,明确地方综合年鉴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可以向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征集有关地方志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支持。年鉴稿件90%由政府部门提供,在实际操作中,各单位重视程度不一,撰稿人员调动频繁。供稿者更注重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考核,对年鉴供稿这项不参与考核的软任务不太重视。内容体例不按要求撰写,返工较多,给编辑工作增加困难。很多单位上报的年鉴材料根本不符合要求,该记载的不记,大事要事挂一漏万;不该记的乱记,芝麻绿豆一把抓;有些撰稿人干脆把部门单位的年度总结一字不差地上报了事。供稿拖拉,按期到稿率低,需要编辑反复多次催稿,据统计一些年鉴按期到稿率不足30%。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年鉴稿件质量和出版时间。年鉴编纂部门对于敷衍了事的供稿部门和撰稿人很难进行约束,难以追究落实不力的责任。

2.年鉴编辑压力大、福利得不到保障。编辑人数与成书规模不相适应,多数年鉴编辑人数比实际需求量少, 对成书50万字以下的应安排34人,实际不足3人,成书50100万字的,需要编辑46人,实际仅有3人,成书规模上升到100万字以上,需要编辑68人,实际仅有45人。

以江苏某地级市年鉴一名编辑为例,2011年编辑12个类目,成书81页约24万字,从上年的11月开始条口组稿会议的准备工作(整理上年稿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注意事项、掌握稿件内容涉及领域的基本情况、打印签到簿、准备会议材料等)。上年的12月初召开组稿会议,稿子到了要及时审读,然后给出反馈意见,编辑纸质稿、上电脑修改电子稿、打印修改稿,送分管领导审稿,排版、校对,送照排厂修改,同时复印一份剪下分给各个供稿者,再校对、处理版式、穿插进行制作所编类目的目录2万字和索引1.4万字,送出版社审稿的同时进行内部3轮捉错、核对整理后送照排厂修改、校对、连同出版社稿子一起再校对,送印刷厂制作。粗略估算,整个过程编辑至少审读校对文字185.80万(初稿删除的文字没计算在内)。以上工作主要集中在3月至8月完成,按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这6个月每天要审(校)稿1.41万字,这期间还要打电话催稿、与作者沟通交流等,处理单位的其他事务性工作,根本无法在上班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量,所以很多稿件都是加班完成的。紧张的用眼和长期伏案工作,造成视力下降,颈椎病、肩周炎、鼠标手等疾病也找上门来。笔者得知,2011年一名编辑因为连续加班看稿,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不得不住院治疗。长此以往,年鉴编辑的健康状况让人担忧。提倡公务员讲奉献,但也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吧?有的地方年鉴编辑还承担单位的修志、党史或其他地情资料的编撰,忙的头都抬不起来。年鉴编纂单位内部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奖勤罚懒,影响承担繁重任务的编辑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阳光工资”后,地方志系统工资由财政统发,一些地方年鉴取消了编辑的编辑费,编辑就是加班再多再怎么辛苦,也不会多发一分钱。无论与单位其他处室人员相比,还是与经济部门公务员相比,年鉴编辑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加上年鉴的宣传不够,外界普遍误认为地方志部门清闲。其实,年鉴编纂是一项系统工程,年鉴编辑工作任务繁重而琐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第七十六条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但在现实中,从事年鉴编纂的编辑中有几人享受过休假或补休的呢?

3.《条例》执行不力。《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2008年颁布的《江苏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在地方志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个人以及优秀地方志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单位和个人因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受到地方政府的表彰和奖励者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年鉴工作者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其中除地方政府不够重视等外部原因外,地方志部门一直以来认为自己是“弱势”部门,对部门及个人荣誉积极争取也不够。

4.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纵观国内年鉴出版事业大发展的近30年,年鉴界出版的理论及实践书籍很少,系统阐述年鉴编纂的书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的信息交流平台(纸质)——《年鉴信息与研究》,后改为《年鉴论坛》,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到大多数基层编辑手中,印数仅2000册的《年鉴论坛》远远满足不了现在数万人的年鉴编纂者的需要,新加入进来的编辑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加上有的地方编辑工作量大,每年疲于应付大量的稿件,无暇顾及理论学习和研究,理论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氛围不浓在所难免,难怪孙关龙在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中说:2008年第五届中国年鉴论著评比参评论文著作的数量是历届数量最少的,仅60篇论文,1部著作。年鉴界的论文“水平不高。相当多文章停留在一般的工作小结、工作报告水平上;不少文章则是低水平的重复;乃至许多文章的水平不如一二十年前的文章和论文,即不如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的文章和论文”,“应该引起年鉴界的警觉与反思”。

历届年鉴论著评奖参评数一览表①

 

届次

年份

参评论著

论文数

著作数

第一届

1993

73

4

第二届

1997

165

7

第三届

2001

94

4

第四届

2004

102

0

第五届

2008

60

1

二、思考及对策

1.引进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年鉴界已有有识之士提出对“组稿难、稿质差”问题,应当在惩戒制度上有所体现②。因此地方志或者年鉴部门应积极推动年鉴编纂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将年鉴编纂工作纳入供稿单位的考核内容。这方面有成功的案例,如《长沙年鉴》,在“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委对全市实行绩效考核,年鉴的组稿工作被纳入考核,各区县也参照市里的做法,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而且在市委全会上,市主要领导对如何支持年鉴工作尤其是提高优质高效的稿件提出具体要求③。还有镇江市下辖市的丹阳市、泰州市下辖高港区等地将年鉴供稿工作纳入市(区)委、市(区)政府工作考核,占各单位年度考核一定的分值。

对表现突出的供稿单位或个人,上级领导应出台政策给予表彰或奖励。现在有的地方实行每年表彰优秀撰稿人制度,对提高撰稿人的积极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史志部门或个人的表彰或奖励,希望各地政府能将已有的政策落实到位。史志部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例如,在中国版协主办的五年一度的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及中国地方志系统举办的六年一度的全国年鉴评奖中,获奖年鉴邀请地方政府分管领导参加颁奖典礼,引起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进而出台政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编纂人员给于表彰或奖励。

2.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地方志部门加强内部管理,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发挥编辑的能动性,优化工作方法。

合理安排编辑人数,建立高效运转的编辑部。使年鉴的成书规模与其记述范围大小相当,根据成书规模合理安排编辑人数,编辑的工作量与人数相当,均衡各人的工作量。对成书50万字以下的安排34人,50100万字的安排46人,100万字以上的安排68人④。让编辑有精力有条件钻研业务,创新工作方法,优化编辑流程,撰写理论文章,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编辑实践,从而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缩短出版时间。

建立稳定的编辑队伍,培养储备编辑人才。培养一个成熟的年鉴编辑需要几年时间,目前年鉴人手紧张与前期不重视人才储备不无关系。

取消收费彩页。最近几年一些地方实行“阳光工资”后,年鉴出版费用全部由财政足额划拨,取消收费彩页的征集,仅组织少量公益彩页,如南京、扬州等地,减少年鉴编辑对彩页的组稿、校对、排版的工作量,集中精力编好年鉴。

尽量避免组稿、编稿交叉,保持组编一致。在实际操作中,组稿时按政府工作单位的隶属关系划分条口,如政法口、宣传口、城建口等,编辑时按国民经济体系划分类目,这种不一致增加了工作难度。实践证明,组稿与编辑条口越一致越方便编辑工作的开展。以《镇江年鉴》一名编辑为例,2011年负责4个条口的组稿、12个类目的编辑工作,经手转发给其他编辑的稿件有30篇,这样产生了较多的交叉,不仅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内耗,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耽误时间。由于各编辑的水平有高有低,对稿件把握的尺度不一,加之所组稿件不是自己编辑,认为不合要求稿件还要返给供稿者,修改时就非常麻烦,十分耽误工夫;如果组到的是自己编的稿件,发现不合体例要求会在第一时间直接返回给供稿者重新修改,与撰稿人沟通也直接顺畅。

开好组稿会。编辑要将准备工作做充分,提早安排,做实做细。实践表明,每年12月初召开组稿会,按期到稿率比中旬提高5%,中旬次之,下旬再次之。会议上要通报上年稿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期到稿情况,优秀条目情况,布置下年度工作,分发稿费,所以一些工作要事先准备。会后及时整理签到簿,特别关注有变动的撰稿人,要单独和他们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编撰体例的指导,保证其写出合乎规范的稿子来。

推广范式化写作方式。年鉴作为工具书,其性质决定其体例必须规范,有关年鉴的内容要素、记述程序及语言文字规范,年鉴界探讨的已经很多很深入。笔者认为,可以将目前已经实行范式化写作的类目——“人物”、“书目文摘题录”推广到其他类目。范式化写作是年鉴体例规范的具体化,是一种提高年鉴质量的有效措施。范式化写作法的基本要素指标是经过精心选择并排序的必要数据指标体系,将一组重要的基本要素指标体系按序排列,然后逐一填写的条目处理方法,是对于大量平行概念的事物规范的表述方式。它省略了大量叙述性文字,可以节省篇幅;它排列规整严谨,排版美观,一目了然;这种格式连续性、可比性强;信息密度大,具有可检索性;最大好处是撰稿人易于操作⑤。此外,也给出电子版带来了便利,利于实现年鉴的信息化,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便于年鉴信息的数字化归档和开发利用⑥。

编辑按所编类目设计一张工作表。工作表内容包括各撰稿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到稿时间(是否按期)、每次催稿时间、初稿反馈时间、修改后上报时间、格式是否规范(包括电子稿、纸质稿)等,详细记录编辑流程中的时间节点,方便统计,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对个别单位稿件或修改稿反馈拖拉的,如果没有记录时间,很难把握催稿时间。

⑦控制年鉴篇幅,遏制近年来越编越厚的趋势。一些年鉴成书字数由20年前的90万字,逐步增加到100万字、120万字、140万字,这其中有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扩充内容。重要的是严格按框架设计控制成书字数,遏制近年来越编越厚的趋势,将一些没有社会价值的干扰性信息全部删除,没有社会价值的公事、虚事、应酬事坚决不立条。浓缩文字,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字、词、句。

编辑培养学习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区别于后期校对时逐字逐句默读的方法,学习影像阅读法,并运用到体例审读中,快速发现问题,提高审读效率。

 

参考文献:

孙关龙:《铸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及其年鉴学——在第十一次中国年鉴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5~6期。

刘凤霞:《浅论年鉴组稿方式的转变》,中国年鉴网,2011

赵祖翔:《浅谈年鉴组稿的“三三法” 》,中国年鉴网,2011

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肖东发:《年鉴的规范化与特色化》,第八期全国年鉴高级研讨班讲课材料,2006

段雅晟:《论年鉴的标准化》,中国年鉴网,2010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