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年鉴创新与主编作为

点击数:28232008-09-05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年鉴源自16世纪的欧洲。这个舶来之物,给中国历史文化的承传,增加了一种载体形式。是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晶。水依山势,入乡随俗。年鉴,特别是综合年鉴在中国现代体制下,大多为各级政府财政孕育、呵护的婴儿,自然带有母体的基因和温热,官书官样的痕迹突出,千鉴一面的雷同明显,使年鉴发展之路越来越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在保持年鉴性质和基本体例不变的前提下,形成各树其帜、个性张扬、实用生动、特色鲜明的创新之风,促进年鉴与时代需求的同步,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众多编鉴人员的认同与推动。其中,年鉴主编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年鉴主编是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核心人物,担负着年鉴整个生产过程的策划、决断、组织、统筹、管理甚至发行等方面的主要责任。“将强强一军,将孬孬一窝”,年鉴质量的高低与年鉴主编关系很大。一个政治理论好、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主编,对于年鉴的创新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南宁年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城市的综合年鉴。从1996年创办以来,历任主编博采众长,因城修鉴,不断推进年鉴事业发展。《南宁年鉴》1999年卷获第二届中国地方年鉴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卷分别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奖。从2004年起,《南宁年鉴》电子版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宣传推介南宁市的固定赠品。近年来,年鉴界创新之风劲吹,笔者作为现任《南宁年鉴》主编,在历任主编工作的基础上,从意识、内容、形式、机制四方面入手,继续探索和实践年鉴创新发展之路。


一、创新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年鉴千鉴一面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年鉴界意识总体落后的状况。年鉴事业要突破重围、赢得新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年鉴界意识总体创新的趋势。意识创新要求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很丰富的。主编可在三个节点上进行突破。

 (一)要有实事求是之心,突破官书官腔的模式。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情况的年度性资料文献。无论从资料文献的定义出发,还是从存史、资政、教化等功能来看,年鉴都应当具有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靠性。因而主编要具有史胆文心,秉笔直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事实的本来面目,还原事物的真实状态,客观地进行记述、取舍和合成。不应官书官腔,欺世媚俗,溢美隐恶。更不能不讲政治,主次不分、偏听偏记。既要记录成功、先进、光明和正义,也要反映失败、落后、阴暗和邪恶;既服务现实,也明鉴春秋。这是主编所要具备的历史责任感。《南宁年鉴》在这方面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虚数大话不记,如招商引资方面签订的项目和资金数,属于意向和协议之类较虚的情况一律不录,只记有正式合同的项目与资金数,力求真实客观。二是工作问题和特大事故必记,如每年市里工作的不足和失误,除了在年鉴特载类目的领导讲话中有所反映外,在南宁概貌类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分目中专门设条目记述;20063月至4月,南宁白马公交公司先后发生了两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4人死亡、7人受伤。为此,年鉴分别在法制与交通运输业两个类目内以不同角度设条目记录。

 (二)要有与时俱进之勇,突破满足现状的思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各家年鉴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套路,如框架设置、条目制作、文字规范、装帧设计、图文搭配等都基本成型,为年鉴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但轻车熟路,按部就班,往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职业疲劳或工作惰性,其结果便是满足现状,不思变革。这是年鉴事业的大忌。年鉴以“年”为记录时限,必须因每年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必须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只有适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坚持与时俱进,年鉴才能激活细胞,充满朝气,不断发展。这是主编所要具备的事业心。《南宁年鉴》这些年坚持从意识、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创新,甚至到纸张的选择和印刷工艺的采用,都尽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这样不仅使年鉴的质量稳步上升,而且给编辑队伍注入了活力。

 (三)要有精益求精之气,突破胸无大志状态。全国现有各种年鉴2000多种。在众多的年鉴中,是随大流居中游,还是办精品争一流,这是主编必须面对的问题。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仅得其下。不追求行业中的高水平,不树立品牌意识,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要想把自家的年鉴办得越来越好,办成良鉴佳鉴,办得社会各界都认同和首肯,那是不可能的。有了高标杆,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导向上,水涨船高,使年鉴的质量上一个新层次。这是主编所要具备的职业追求与操守。《南宁年鉴》为了达到创建一流工作、实现一流目标的要求,倡导爱岗敬业精神,提出“把修志工作当作事业、把成为行家里手当作追求、把努力工作当作本分”的口号,从策划、组稿、编辑、总纂、校对和编辑队伍建设、运作机制等环节中精雕细琢,同时相应制定《地情书编纂奖励方案》,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竞争进取、追求一流的风气,为年鉴的创新与发展做好铺垫。


二、内容创新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的主体。内容决定事物的实质。内容创新,是年鉴常编常新的着力点,应为主编所注重、所用心。《南宁年鉴》的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类目、分目、条目的设置更新上。

 (一)与城市发展同步更新类目。年鉴的类目是年鉴类目、分目、条目三级体例中的第一级,对分目、条目起着逐级统领的作用。年鉴类目设置,对年鉴内容的主体架构、风格特色、内涵扩展等,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年鉴的内容创新,首先可从类目设置上考虑,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及时进行增减和整合。近几年来,《南宁年鉴》伴随着南宁市的发展,在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适时更新类目设置,使之更准确地反映城市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其中,先后增设了开发区建设、个体私营经济、会展业、环境保护、信息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类目。2004年南宁市被国家确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后,又新设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与东盟类目。其中,南宁与东盟类目包括了南宁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往来、文化往来以及南宁人在东盟创业和发展的情况,展示了南宁与东盟各国的密切联系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在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的城市群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中国与东盟对接中处于前沿城市的状况,增设了城市竞争力类目,用表格形式,反映南宁市主要指标与全国部分城市、广西各市的比照和排名,增加资料的深度和可比性,使《南宁年鉴》的大框架更显地方特色。

 (二)与时代同步更新分目。年鉴的分目在年鉴的体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环节,是类目的延伸和细化,决定着条目的布局和领属。在类目总体框架相对稳定和概率相对高,增设类目必须十分慎重的情况下,挖掘原有类目的内涵,不断更新分目,就显得尤其重要。《南宁年鉴》近年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如在社会生活类目中,增加时尚习俗分目,设置择偶、婚俗、过年、健身、着装、饮食、旅游、休闲娱乐、美容美发等条目,以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类目中,增设房地产开发分目,设置土地市场交易、旧区改造开发、危旧直管公房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公有住房出售、房地产市场交易等条目,使新兴的产业得以专门展示;在人物类目中,增设新闻人物分目,记述社会各个层面的人物,让一些“小人物”登台亮相、入书存史,以期全面反映时代的众生相;在商业贸易类目中,根据南宁人喜欢品茗、茶业发展很快的实际情况,增设茶业分目,以使年鉴尽可能包容更多新的事物与信息。

 (三)与实际同步更新条目。年鉴的条目在年鉴体例中处于基础层次,是年鉴内容的主要附着体,记述的基本单元。如果说年鉴的类目、分目分别是年鉴体例金字塔的上、中层结构的话,那么条目就是塔基部分。条目能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及时记述经济和社会中的新事、特事、大事、要事,为读者提供适时关注且需要的、感兴趣的资料信息,这是年鉴创新的主体。《南宁年鉴》在这方面,一手抓动态性条目的设置,以每年不同的新条目,反映每年的新情况,给读者带来年度性的新的资料信息。如《南宁年鉴》(2007)中国—东盟博览会类目的51个条目中,动态性的条目为23条,占45%;党政机关类目的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分目72个条目中,动态性条目为31条,占43%。一手抓稳定性条目中动态性成分的内容调整,实现常编常新。如南宁概貌中的分目和条目大部分是稳定的,但即便是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等基本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等各种情况不断更新相关资料,以反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实现条目的资料信息价值。


三、形式创新


 形式是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它既依赖内容,又反作用于内容。对于主编来说,形式创新,这是个永恒的课题。适合于内容的形式创新,对内容质量的提升起着促进的作用。内容的创新,必然要求形式的创新与之相适应。《南宁年鉴》的形式创新,主要抓了篇目设置、图照运用、装帧设计三方面。

 (一)篇目设置突出城市亮点。年鉴篇目是全书的纲要,是读者阅读和查寻资料的第一视点。篇目设置时,应该按照年鉴体例的要求,按照事物的属性和社会分工进行科学归类,分明层次,引领和方便读者有序地阅读和查寻。同时,要运用年鉴体例允许的篇目不受分类分工束缚,升格处理个别类目、分目、条目的方法,突出城市的亮点,赋予年鉴鲜明的地方个性。《南宁年鉴》近年来先后升格处理了信息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类目。特别是根据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定在南宁,不仅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和发展,而且对广西与南宁的开放和发展产生巨大推力的情况,将中国—东盟博览会从会展业类目分离出来,升格为类目,并设置于党政机关类目之前、南宁概貌类目之后,将其居于重要位置,成为有别于其他城市综合年鉴的独特设置。另外,为适应南宁市与国际特别是东盟各国交流扩大的形势需要,从2004年起,《南宁年鉴》增加了英文目录,丰富了检索系统。

 (二)图照运用适应读图时尚。图表照片运用是年鉴的体例之一。图表由于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尤其是被誉为“无言之史”的照片,可信度较高,成为现代人们阅读中的偏好。年鉴运用图照得当,既能增加资料信息的可信度,又能美化版面,减少人的视觉疲劳,提高阅读兴趣。《南宁年鉴》近年来注意图照的使用,一是设置风采南宁和市树(扁桃树)市花(朱槿花)彩照专页。前者每期选用南宁市的标志性建筑和风光图片,排印上年度城市获得的各项奖项,方便读者了解城市的亮点,加强对南宁的印象;后者每期在构图设计上略有变化,并配图片说明,以强化年鉴的地域色彩。二是设置彩页专题。将年度中南宁市的大事、新事用照片集中展示。其中,领导视察、友好往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民办实事等为相对稳定的内容;城市建设方面,每期变换一个专题,如分别为路、桥、亮化工程、堤路园工程、新区开发等。其他内容视情况而定。为了突出时效性,个别反映重大事情的照片专题越年而设。如《南宁年鉴》2007年卷印制期间,南宁市获得了2007年联合国人居奖。为了及时传递这一重大信息,《南宁年鉴》采取插页办法,设置了这一彩页专题。三是重视随文图照使用。除了组稿时要求供稿单位配送有关图照外,还通过特约摄影、各类摄影画刊、网络等途径组织所需照片。对于经济方面的数据,尽量用曲线、平面、圆形、条形、立体等几何图形和表格表示。

 (三)装帧设计力争稳中出新。装帧设计是年鉴的结构形式及外观形态。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扮。年鉴装帧设计好了,能够促进与内容的统一和谐,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和品位,是吸引读者、塑造精品的重要链条。《南宁年鉴》依据年鉴的资料性文献的性质,追求稳中出新的原则,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开本设计上,根据南宁是首府城市、资料信息容量较大的实际情况,采用大16开本。在封面、封底、书脊设计上,采取书名年卷号和编纂者、出版者名称等位置、字体、字号保持稳定;封面设计采用写实的手法,每期选用反映城市特色的不同摄影作品加以制作;封面的书名、封底的印章请当地的一流艺术家创作,添加地方文化元素,增强中国文化韵味;类目题图统一采用南宁市标志性建筑——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建筑(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场所)图形,放大南宁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的信息;内文的类目、分目、条目的标题及类目题图、小资料色块用墨,均与封面主色调趋向一致,强化全书的衔接性与整体性。


四、机制创新


 年鉴靠众手成书,是集体智慧和心血的产物。要使年鉴的质量不断提高,做成品牌,除了在意识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面多下工夫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工作机制创新。机制是年鉴生产运转的系统,是年鉴事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没有机制创新,年鉴创新就没有支撑力,即使一时轰轰烈烈,也不会走得很远。《南宁年鉴》在机制创新上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创新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是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其或优或劣,决定着生产力的高与低。《南宁年鉴》编纂流程,过去存在工作环节衔接不清、责任不明和分配上大锅饭等现象,容易造成编辑人员责任心不强、互相推诿、主动性差等问题,最终影响年鉴编纂的进度和质量。随着年鉴事业的发展和地方志工作任务的增加,《南宁年鉴》编辑部针对存在问题和编辑人员偏少的实际情况,引入激励、竞争和责任机制,对原有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创新。首先,编辑工作实行“四级负责制”,即撰稿人对责任编辑负责,责任编辑对分管副主编负责,分管副主编对主编负责,主编对编委会负责。做到环环相扣,层层负责。其次,制定了《地情书编纂奖励方案》,实行从组稿、编辑、校对个人全程包干并署名负责;打破科室界限,全体工作人员(包括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年鉴等地情书编纂工作,按照工作数量和质量领取报酬的办法,进一步调动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与此同时,还制定和实施了倒计时的工作流程,紧凑每一步工作环节,使年鉴的编纂出版周期比过去平均缩短了一个月,这不仅在追求时效性上有了进步,而且年鉴的综合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二)创新组稿方式。年鉴的稿件是年鉴成书的原料,是年鉴编纂的基础工作。稿件来源的渠道是否多、信息覆盖面是否广、要素是否全,对于年鉴的质量影响非常大,必须加以重视。《南宁年鉴》的组稿方式过去呈单一化的状态,属传统的计划经济方式,即由《南宁年鉴》编辑部按篇目内容,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发通知提要求,待稿件交上来后再编辑加工。这种单一化的组稿方式弊病较多,容易产生信息面窄、资料要素不全、编辑加工余地不大等诸多问题。时间一长,还会助长编辑按部就班、思维僵化、等米下锅等消极被动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年鉴的质量。近年来,《南宁年鉴》编辑部调整变革原有的单一化组稿方式,提出和推行变被动编辑为主动编辑、由等米下锅转为找米下锅的新思维。为了优化组稿条件,给每个科室订阅各级特别是当地的党报党刊,并安装电脑,形成了撰稿队伍供稿、从报刊上采稿、在网络上搜稿、向特约供稿人约稿等多渠道的新的组稿方式,进一步拓宽了稿件来源,增加了资料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为提高年鉴质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三)创新培训方式。年鉴创新关键在人,在编辑队伍和供稿队伍。这两支队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如何。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思想好、文化水平高、写作能力强的编辑队伍和撰稿队伍。《南宁年鉴》编辑部除了给每个科室和主编、副主编订阅《年鉴信息与研究》、《中国地方志》、《广西地方志》等业务书籍学习外,还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和供稿人员参加各级培训班、研讨会活动,倡导“修志要行万里路,修鉴要游千江水”的思想,从社会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地情知识,从而激发编辑队伍和供稿队伍对编写年鉴的兴趣和热情。几年来,《南宁年鉴》编辑部一年数次组织全体编辑人员到当地和自治区内一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学习考察;每年一次的全市撰稿人员学习培训班也都选择不同的地方进行。同时,针对撰稿队伍因为机构和人员职位、岗位经常调整处于不稳定状态,常规性培训滞后的情况,编辑部组织人员编写和整合《志书与年鉴的异同》、《〈南宁年鉴〉条目编写规范》等10多种培训资料,利用当地政府网站、地方志办公室窗口,进行网上培训,使没有机会参加常规培训以及新的撰稿人员,能从网上学习到有关的知识,按照年鉴稿件的要求进行供稿。

 (四)创新社会用鉴途径。扩宽年鉴的社会使用面,更好地发挥年鉴反映现代、服务现代的重要功能,这是《地方志工作条例》的要求,也是年鉴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南宁年鉴》编辑部提出了几项措施。一是扩大年鉴的社会宣传面与认知面。主要是在年鉴出版发行时,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刊播报道;利用《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及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座谈会和《南宁日报》专版文章,宣传年鉴工作及知识;二是借助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播。主要是在出版纸介质《南宁年鉴》的同时,出版电子版年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赠送国内外特别是东盟各国的政要、嘉宾和客商,宣传推介南宁;并将《南宁年鉴》电子版组织上载南宁市政府网站,扩大年鉴资料信息的受众面,争取读者的最大化。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