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编纂高品质年鉴,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
——《广州年鉴》获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特等奖感言

点击数:43882010-09-17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广州年鉴》于1999年开始参加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至今已经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特等奖和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三个单项特等奖,总分位居全国城市年鉴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年鉴编委会的悉心指导以及全体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

20多年来,《广州年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调整和完善年鉴框架结构,努力扩大年鉴反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年鉴创新,在提高格调的基础上创立年鉴品牌,在丰富资料性的基础上强化年鉴的实用性,全面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为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推进广州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贡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年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982年,中共广州市委决定在全国城市中率先创办地方大型资料性年刊,组织编纂出版《广州经济年鉴》。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地方财力还比较紧张,为了不影响年鉴事业的发展,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广州经济年鉴》编辑部利用刊载广告的办法弥补出版经费的不足。1985年,随着广州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广州经济年鉴》正式更名为《广州年鉴》,以便全面载录广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全貌。2003年,随着广州地方财力的逐步增强,以及增强年鉴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需要,市委有关主管部门决定《广州年鉴》不再刊登广告,所需出版经费由地方财政全额解决。2005年,为扩大《广州年鉴》的影响力和宣传广州的需要,又决定加大投入,增加《广州年鉴》的印刷数量,每年向各级领导机关、国内高等学校图书馆、县级市以上公共图书馆以及海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赠送《广州年鉴》,总印数达到6000余册。这一系列举措,使《广州年鉴》走上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相继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创办的第一部地方年鉴、第一家不再刊登广告的地方年鉴、第一家免费向国内外公共图书馆赠阅的地方年鉴。广州年鉴社在《广州年鉴》刊载广告的20余年时间里,也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每年刊载的彩色广告专题均保持在100幅左右,其篇幅约占全书篇幅的15%,摒弃将年鉴的广告经营权全盘委托一两家广告公司,进而挖地三尺、竭泽而渔的方式,实行有序征集、专题征集,保持了年鉴的可持续发展。


二、精心设计全书框架,努力扩大年鉴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广州年鉴》从创办伊始就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在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上下功夫。根据国民经济的科学分类,并结合广州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全书框架,精心组稿、精心编校,力求编纂出高品质的年鉴。

在内容质量上,《广州年鉴》以忠实记录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旨归,力求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有效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

首先,是努力扩大全书内容覆盖面,全书内容顾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并着力突出广州特点。广州有别于其他大城市的突出特点,就是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同时,广州又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年鉴》创办之始,不论是在综观全局作用的“总述”篇目,还是在其他篇目及各个行业的条目中,都十分注意突出反映广州的特点,根据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充实框架结构。全书的篇目从创办时1983年卷的23个增加到2009年卷的33个,如近年独立成篇的就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文化”、“民营经济”、“信息业”、“社会群众团体”等,增加的分目有“证券业”、“网络媒体”、“文物博物”等。近年来,《广州年鉴》在停止刊登彩页广告的同时,增加反映广州历史文化特色的彩色插页,力求突出广州的历史文化特色。

其次,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确保年鉴内容的真实、数据的准确可靠。27年来,《广州年鉴》发表文字3600多万字,大中小条目3.8万多条。全书所记录的内容和数据,均由广州地区各有关部门负责提供,并经各级主管部门和市统计部门审核。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把关,认真核校,对有疑问的数据资料,反复核对,多方求证,在强调保持历史本来面貌的同时,努力做到内容真实、概念准确、数据可靠,使年鉴真正具有权威性。

再次,是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积极应对年鉴编纂出版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竭力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有效信息。目前年鉴的稿件大多是由政府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提供,由于受部门职能及管辖范围所限,反映所辖单位及国有经济情况较多,对于业务量占市场份额一定比例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社会领域,在来稿中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反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许多企业由一元经营向多元发展,使从事社会各项活动的主体职能外延不断扩大,而年鉴体例目前是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框架设置,在介绍一个企业时,不可能全面介绍其多种经营的情况,这样会造成一些内容的遗漏和不全面。另外,不少稿件主要反映年度取得的成绩,很少对工作失误、经营亏损等负面情况作客观的记录。近年来,《广州年鉴》对这些问题十分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改善,如对一些篇目中的条目进行调整,对一些新兴的行业采取特约撰稿人的形式进行组稿,并开展多元的组稿渠道收集资料等,以拓展年鉴反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精心编校、精心印制,努力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

编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年鉴的整体质量。在编校方面上,广州年鉴社实行目标管理,严格编辑流程,确保编校质量,力求将编校差错降至最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年鉴读物。为此,广州年鉴社编辑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将编辑组稿任务分解落实到人。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工作总目标,各责任编辑根据总目标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开展组稿和编辑工作,确保编辑进度。同时,制订《年鉴版式规范要求》和《年鉴行文规范要求》,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全书编辑标准的统一。年鉴社多年来实行总校制度,即成书前采取集中校对、交叉校对、评点校对、核查校对等方式解决全书各相关篇目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最大限度地消灭编校错漏。全书的校对基本在5个校次以上,个别篇目达67校。《广州年鉴》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特等奖,编校差错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出版方面上,力求印制高质量的精品年鉴。1982年创办时,国内的印刷技术还相对落后,为了确保年鉴的印刷质量,中共广州市委决定到境外的香港印制《广州年鉴》,并选择了当时还在境外的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来印制。后来,由于香港的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华商务联合印刷有限公司决定在广东深圳设厂,成立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为了工作上的便利,《广州年鉴》随之改在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广东)有限公司印刷,并一直延续至今。

与时俱进,加快年鉴编纂出版的信息化进程,力求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查询方式,方便读者查找有关的信息资料。从1996年起,《广州年鉴》就通过电信公众网在全国地方综合年鉴中率先进入国际互联网;从1999年起,又在全国率先实行文本版与多媒体全文检索光盘同步出版;并于创办20周年之际,汇集20年卷内容制成多媒体全文检索光盘,使之成为了解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展变化的便捷信息载体。2000年起,《广州年鉴》在“中国广州”网站设立专题性网页,现在在该网站上可以随时查阅年鉴已出版的历年资料内容,并可了解最新编纂动态。这在全国地方年鉴中也是第一家。2009年广州年鉴社又将《广州年鉴》27卷的内容放在“广州市地方志网站”,免费供读者查阅、下载。

努力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年鉴的现实服务功能,力求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准的信息资料。近几年来,《广州年鉴》以缩短出版周期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年鉴编纂工作的发展。从1997年开始,《广州年鉴》的出版时间逐步缩短,从以前的每年1112月逐步缩短到当年的89月份。现在,《广州年鉴》的出版时间基本稳定在每年的89月份,年鉴的时效性和利用率得到提高。

2006年,广州年鉴社在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的支持下,在广州设立全国年鉴展示中心,向广州地区的读者展示全国各地出版的年鉴,提供免费查阅服务。现在,广州展示中心展示的全国各地年鉴有500多种,充分发挥了年鉴服务社会的功能。

《广州年鉴》27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年鉴事业就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作者:广州年鉴社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