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山东年鉴》编纂情况介绍

点击数:51082010-09-21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一、《山东年鉴》的基本情况


《山东年鉴》创刊于1987年,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承办、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年鉴工作处负责编纂。在体制方面,有两个特点,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三”。第一个“三”是年鉴工作处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编纂《山东年鉴》;二是依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以及《山东省年鉴编纂业务管理办法》(由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制定)对全省各级各类年鉴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三是承担山东省年鉴学会的日常工作。第二个“三”是《山东年鉴》编、印、发三个主要工作流程由三个不同部门来完成。年鉴工作处只承担《山东年鉴》的编纂任务,印、发(包括广告)分别由省史志办公室的印务中心和年鉴广告信息中心承担。

山东省社会经济和史志工作在全国占有一定位置,省史志办公室将年鉴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山东年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它是与山东省社会经济及史志工作在全国的位次相适应的。在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山东年鉴》获得综合特等奖和三个分项特等奖,这是各位评委和年鉴工委对我们的厚爱和极大鼓励、鞭策。《山东年鉴》在编纂质量方面取得的一定成绩,是与年鉴工委各位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全国各位年鉴同仁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


二、《山东年鉴》编纂工作情况


1. 领导重视,确保年鉴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省政府分管领导亲自过问《山东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并不断对《山东年鉴》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省政府秘书长连年出席《山东年鉴》省直部门组稿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部署组稿、编纂任务,对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省史志办将年鉴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给年鉴处配备业务能力较高的编纂人员,现有6名编辑人员,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正编审资格的3名;确保年鉴工作所需经费及各种办公设备的配套,为编纂高质量的年鉴提供了切实保障。

2. 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不断提高《山东年鉴》的质量。省史志办主要领导同志向年鉴处提出:《山东年鉴》要不断提高质量,努力打造品牌,逐步占领全国制高点,当好山东各级各类年鉴的范本和向导。年鉴处按照领导提出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措施,在拟定《组稿方案》、组稿、编辑、校对、版式设计、装帧印刷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精品年鉴的标准进行操作。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始终贯串“常编常新”的理念,正确处理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例如,我们根据“市县概况”栏目特点,制定了《市、县概况》规范格式,要求各市县按照统一格式填写相关内容。这样做撰稿人写稿省事了,编辑加工不难了;稿件篇幅小了,信息量大了;内容的随意性减弱了,纵横的可比性、实用性增强了。我省绝大多数市县综合年鉴也仿效了这种做法。再如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重心和中心,在保持栏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每年都设计新的栏目或新的选题,以充分反映年度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以2009年卷为例,我们对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山东省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这些重大事件及相关事件以不同形式加以突出反映。在卷首增设了“新山东60年发展成就图解”、“山东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图解”以及“热烈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在山东举办”的通栏彩页;“市县概况”栏目将各市最主要、最具特色的数据资料配以图片,变分散为集中,形式更加活泼,使反映的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形象,更具横向对比性。

另外,我们还根据政府考核指标的变化,社会分工、部门职能的改变,不断对栏目加以调整,对规范化格式进一步完善。总之,我们本着“常编常新”的理念,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使“老年鉴”不断出现“新面孔”。

3. 强化管理措施,促进年鉴编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是明确分工。根据每个编辑人员自身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并保持相对稳定。每位编辑根据分工从组稿到编辑加工负责到底,各尽其责,各展所长。二是制定好可操作性较强的《组稿方案》。每卷年鉴出版的同时便是下一卷年鉴编纂周期的开始。新一卷年鉴出版后,组织全处人员集中时间对其进行自查和互查,反思得失,必要时征求有关供稿单位的意见,或组织小型的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拟定下一卷年鉴的《组稿方案》,以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的名义印发。三是注重组稿环节,打好基础。《山东年鉴》有两种组稿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省直部门召开组稿会,部署组稿任务;第二种形式为市县实行代组稿的方法,即各市确定一名代组稿人,一要撰写本市稿件,二要负责本市所属县市区的组稿工作,所属县市区稿件首先报送到市代组稿人,代组稿人对所有稿件初审后连同本市稿件一并报送至省史志办年鉴处。省直和市县采取两种不同的组稿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是在编辑人员内部实行细化、量化管理措施。简单地说就是“两单一表”。即《录排校对记录单》,内容有责任编校、发排时间、录排人、一至四校完成时间及差错率等;《稿件处理单》,内容有来稿时间、责编意见、副主编意见、主编意见等;《编校进度表》,内容有编辑分工、来稿数量、编辑数量、一至四校数量、终审差错率等,这个进度表是动态的,每10天统计一次,报办公室领导,发全处。这一做法对各位编辑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对确保年鉴质量和编纂进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做好年鉴编纂工作的几点体会


1. 要有吃苦耐劳、甘愿奉献的职业精神。年鉴编纂工作的特点是时间紧,节奏快,质量要求高。稍一松懈,出版时间就会延迟;稍有疏忽,就会出错,甚至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同志说,年鉴编辑像战地记者一样,战地记者在战场上为了抢拍一张照片而牺牲,年鉴编辑为保证年鉴的编纂质量和进度,也要有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我们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自觉加班加点,不计个人得失,按时完成高质量的年鉴编纂任务。

2. 要有一盘棋的协作精神。一部年鉴的编纂工作任务,分解给多个编辑人员,每个人的工作任务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交叉的联系性。整部年鉴的进度、质量,只有各个部位协调一致,才能得到切实保证。年鉴处之所以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山东年鉴》编纂任务,正是树立了这样一种一盘棋的观念和全局意识。

3. 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专业知识。年鉴作为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一字一句,都要经得起推敲,来不得半点差错。年鉴编辑面对多个专业供稿单位,必须对这些专业有所了解,不然稿件有问题看不出来,编校中极易出现差错。因此,年鉴处的同志应当特别注重文字功底的提高,遇到共性的问题或难题,及时提出来,全处进行研讨。同时注意语言文字方面的新动态、新成果。对于每个人分工的不同行业,还要通过认真、反复阅读该行业的年鉴或其他材料以了解该行业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编纂出高质量的综合年鉴。

4.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山东年鉴》的供稿单位近400个,供稿人当中,特别是省直部门的供稿人,多数是本单位的笔杆子和行业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处级干部,有的是“台阶高、门难进”部门,编辑人员面对他们,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工作就不好开展,也很难让他们按时提供质量较好的稿件。

5. 要把握经济社会大势,了解时事。年鉴虽然年年编,但它不只是一本书,更不是简单地重复。年鉴编辑要有较高的洞察力,要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这样才能使年鉴较好地反映当年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才能使之常编常新。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