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以史为鉴,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纪念《中国农业年鉴》创刊30周年

点击数:55982010-09-24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中国农业年鉴》创办于1980年冬,《中国农业年鉴1980》首卷本出版于198111月,截止到2009年末已连续出版30卷。为满足与国际农业文化交流的需要,1985年农牧渔业部批准出版《中国农业年鉴》英文版,截止到2009年末已连续出版25卷。《中国农业年鉴》属于全国创办比较早的年鉴之一。


一、《中国农业年鉴》的创办与管理


1. 创办。1980年冬,由原国家农委副主任兼农业部副部长何康同志牵头,原林业部、水利部、机械工业部、国家气象局、国家水产局、国家农垦局,以及原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联合创办《中国农业年鉴》。各单位主要领导组成了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何康同志任主任,国家农业委员会拨付年鉴专项出版经费,由农业出版社负责出版。19825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国家农业委员会,年鉴转交由农牧渔业部主管主办。同年,农牧渔业部批准在农业出版社成立年鉴编辑部,并核定事业编制、拨付出版经费。19884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农牧渔业部成立农业部。1999年,农业部向国家新闻出版署申请将年鉴中、英文版由书号出版改为刊号出版,2000年获得批准。改为刊号出版后,农业部是《中国农业年鉴》的主管部门,中国农业出版社为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年鉴》编辑部,根据农业部每年下发的编纂大纲进行组稿、资料收集整理,代表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

2. 管理。农业部作为《中国农业年鉴》的主管部门,历届部长都非常重视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把年鉴事业作为一项盛世修典、流芳百世的我国农业和农村文化工程建设来抓。自改为刊号出版后,农业部明确了年鉴的主管部门是农业部办公厅,具体工作由新闻处负责。每年的年鉴编纂大纲经办公厅审核后报农业部部长(编委会主任)批准,由办公厅发文组稿。2008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强化与规范《中国农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确保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和持续长久出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农业年鉴〉编纂出版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国农业年鉴》是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出版社主办,由中央各有关农口部门共同参与编纂的一部综合反映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大型年度资料性工具书。同时提出年鉴的编纂出版,要坚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全面、真实、客观地记载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坚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坚持注重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资料性文献的权利。年鉴编纂的宗旨是:内容翔实、资料完整、各卷衔接、资料权威、查阅便捷,为各级政府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了解农村经济发展,为国际友人及政府、社团、投资机构等提供权威性资料。年鉴工作经费由编辑部按年度提出预算,按照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同时,还规定了编委会是年鉴的领导和决策机构,年鉴编辑部是编委会常设工作机构,以及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制度等有关规定,理顺了年鉴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建立起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和持续长久出版的保证体系,稳定了特约编辑和作者队伍的建设。


二、以史为鉴,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由于年鉴具有资政、借鉴、交流和文化积累作用,《中国农业年鉴》创办30年来,客观翔实地记载和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引导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和重大决策,以及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系统总结了历史发展经验与教训;记载和反映了中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与做法;记载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的伟大创举,以及发展的历程和30年来农村、农业、农民所发生的历史变化及取得伟大的辉煌成就;发布了历年农村各行业统计数据,并附有与主要国家农业统计的比较。同时还陆续反映了19491979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方针政策与大事记。30卷的《中国农业年鉴》出版,全面反映出我国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乡镇企业、农村水利、气象等农村经济60年发展演变的全貌。

从《中国农业年鉴》记载30年农村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看,1978年到2008年,国家财政支农由150亿元增加到4503亿元,农村用电量由253亿千瓦时增加到5713亿千瓦时,化肥施用量由884万吨(折纯量)增加到5239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1750万千瓦增加到82190万千瓦,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劳动力由2827万人增加到15450万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027亿元增加到337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加到4760元。农民为全社会提供的主要农产品按人均占有量计算,2008年比1978年大幅度增加(30年我国人口增加3.65亿人),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18千克增加到399千克,棉花由2.3千克增加到5.7千克,油料由5.5千克增加到22.3千克,糖料由24.9千克增加到101.3千克,园林水果由6.8千克增加到145.1千克,肉类由10千克增加到55千克,水产品由4.8千克增加到37千克,等等,繁荣了市场、稳定了社会,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增长的需求,充分体现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中国农业年鉴》的出版,见证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辉煌,也伴随农村经济发展而自我成长。农业部为全面系统记载农村各行业发展情况,自1988年以来组织出版了《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中国畜牧业年鉴》、《中国渔业年鉴》、《中国农垦统计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国务院农口部门先后组织出版了《中国气象年鉴》、《中国林业年鉴》、《中国水利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年鉴》、《中国中小企业年鉴》、《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中国粮食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等等20余种。

由于《中国农业年鉴》的综合性、权威性、实用性,已成为享誉国内外农业与农村经济领域中最具有权威的工具书。特别是为各级政府指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已成为以史为鉴,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与建设不可缺少的决策依据;成为政府对外农业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政府公报;成为科研与教学单位权威性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开发与投资商对农村投资前期分析的权威性资料。


三、30年来《中国农业年鉴》编纂出版的基本经验


由于年鉴在内容上比较全面、系统;在结构上层次清楚有序,具有部门特色;体例规范、文字精炼、语言通顺。在全国四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1996年获得“一等奖”,2001年、2004年、2009年连续三届获得“特等奖”,同时在2004年还获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中国年鉴奖”。农业年鉴取得较好成绩的基本做法是:

一是主管部门领导重视,主办单位全力以赴。30年来,国家政府机构经历多次调整,但是国家农口政府部门和各省分管农口工作的领导都非常重视《中国农业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特别是农业部部长更加重视,七任部长(何康、刘中一、刘江、陈耀邦、杜青林、孙政才、韩长赋)先后担任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主任,并亲自修改年鉴编纂大纲批准下发,为年鉴事业发展起表率作用。作为年鉴编委的农业部各司(局)主要领导,审定年度编纂大纲、审查年鉴终稿。中央和国务院农口部门分管领导也非常重视,不仅仅担任编委,还审定年度编纂大纲,为年鉴调整特约编辑,保证了部门稿件及时的提供。各省分管农口工作的省级领导都是年鉴的特邀编委,他们更加关注年鉴记载其省(市、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并派特约编辑与编辑部联系,保证了年鉴省级稿件的畅通。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主办单位,历届社领导都把《中国农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视为农业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30年来在人力、物力上是全力以赴,保证了年鉴的正常出版。

二是构建相对稳定并能全面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特色的栏目框架结构。政府机关组织编纂年鉴属政府行为,连续、全面、准确、客观记载本行业年度经济发展与演变进程是部门的历史责任,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手段;是留给后人活的史料,历史的见证;又是政府指导全行业发展,相互交流借鉴和整体推进协调科学发展的范本,同时又起到了政府引导市场均衡发展的作用。

编纂年鉴的关键是构建相对稳定,并能全面反映本行业经济发展特色的栏目框架结构。30年来,农业年鉴栏目框架结构经过几次修正,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并能全面反应农村概况、各地情况、政策措施、产业动态、农村市场、农业投入、科技教育、农业生态、自然灾害、国际交流、经济统计、农业法规、大事记、附录和索引等栏目。同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与时期,适当增加或调整栏目,如特载、发展回顾、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等栏目来反映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在相对稳定的栏目下,条目设定是基础。每年条目是根据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农业部及国务院农口部门、各省农村年度重点工作来设立,条目要醒目、内容要权威、覆盖面要广、事件要连续、贯彻落实中央政策要有具体措施等等,做到大事不漏,小事不记,真实客观地反映行业的发展经验与教训。

三是中央和国务院农口部门通力合作,各级农业部门大力支持。农业年鉴在内容上涉及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乡镇企业、农机、水利、气象、农业投入、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农村统计等部门,编纂《年鉴》通力合作是关键。由于各部门的编委重视,各位特约编辑把年鉴工作视为自己部门一件重要事情在办。30年来,有近250人担任过《中国农业年鉴》的特约编辑,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根据本部门(本省、市、区)年度发展特点制定编写条目内容、协调组织撰稿单位和人员,撰稿、编辑、审稿是特约编辑的主要工作,由于他们辛勤的付出,保证了年鉴编纂质量和出版时间,30年来特约编辑更换了几轮,但工作从未间断过,确保年鉴按年度连续出版。

四是有固定的编辑部门与人员和稳定的特约编辑与作者队伍。1982年农牧渔业部批准在农业出版社成立《中国农业年鉴》编辑部,并核定事业编制、拨付出版经费。30年来,出版社机构调整多次,但编辑部和人员相对稳定,保证了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的正常运转。特约编辑队伍都是政府行政公务员,流动性大、队伍稳定比较难。30年的实践证明,编辑、特约编辑应具备综合能力强,熟悉了解本行业发展动态、政策,能把握时代脉搏与特征的业务人员;也是一项具有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工作。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农业年鉴〉编纂出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编辑部由主编、副主编、执行主编、特约编辑、编辑组成。编辑部负责特约编辑与作者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等工作。特约编辑由现任在职人员担任,因工作变动自动更换与转交。从而保障了队伍稳定与衔接,保证了年鉴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是统一认识,坚持实事求是办鉴、服务“三农”的宗旨,树立年鉴质量与品牌意识。对编辑来讲,编纂政府组织的年鉴,质量与品牌是第一位的。年鉴署名是政府,体现的是政府形象。年鉴不同于政府组织的修志或百科全书,年鉴没有重编或修订的概念。所以,编辑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导向,在内容要保持系统性、连续性,全面、客观、真实记录,再现行业发展全貌,在编、排、校、印等方面严把每一道工序和环节,不得有半点马虎和纰漏。

为便于读者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三农”,编辑部每年在出版年鉴前,先出版《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从2003年卷开始,配有电子光盘,供读者检索下载使用,每年还将《中国农业年鉴》挂在农业部网站上供社会公众查阅。目前,已将30卷年鉴建立了全文检索数据库,约4000多万字,完成了年鉴史料的整理,为农业部建立起年鉴数据库。

六是运用现代化设备稳定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建立严格的三审、通读、送审制度。凡提交年鉴编辑部的稿件,需经本部门领导审定签字、盖章,编辑部收集整理的资料需加以核实,编辑加工实行栏目责任编辑负责制,执行主编须对年鉴全部通读,并解决编辑加工过程中各种疑点和问题。编辑加工、排版、一审二审实现了计算机化。通读和三审是由出版社审读室和社领导负责。最后按《〈中国农业年鉴〉编纂出版管理办法》送主管部门——农业部办公厅审核《年鉴》终稿,待批准后方可出版。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