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数字化

中国年鉴的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

点击数:302542011-01-23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中国年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规模和数量上,已经跃居世界年鉴生产大国的行列;在规范和样式上,已经基本步入了国际通行的年鉴表现形式和编纂工艺大体一致的轨道;在理论研究和通过专业协会凝聚业界力量、促进事业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有业界同仁总结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年鉴事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创办时期”,以及90年代中后期的“规范化时期”,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各级政府的体制、功能与管理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社会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寻求、处理、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思维与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20多年年鉴界形成的几成定势的编纂体制、思想、方法、工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年鉴如何应对这种挑战以寻求持续发展?实施顺应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全面创新是势所必然。在今天,“年鉴的创新是实践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是年鉴界共同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就中国年鉴事业的整体发展方向而言,实施顺应社会信息化趋势的创新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是应该自觉而又迅速地走上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道路,目标是构建大规模的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这是中国年鉴真正融入信息产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年鉴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和网络化首先是年鉴表现方法、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变革与创新。任何一种年鉴都可以数字化进而在网上发布、传播,实现网络化,但这仅仅是单种年鉴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说到底它也仅仅是印刷版年鉴的变体。在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选择、利用已经高度多元化的今天,单种年鉴——不论是电子版的还是印刷版的,都很难形成资源的规模优势。因此,中国年鉴要想在未来仍然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年鉴的生产者要想使年鉴资源真正为社会所利用,就必须走构建大规模的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的道路。而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大规模年鉴资源数据库,必须建立在整个年鉴界走集团化之路的基础上。 
集团化是指年鉴界的联合与合作,是一种体制创新。由于集团化的目标是联合与整合年鉴界的整体力量,构建大规模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所以,集团化所体现的体制创新就成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所体现的形式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的基础与支撑。进一步说,如果有了集团化这种体制创新,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就不仅仅是表现方法、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了,而是延伸到了内容创新层面。因为在年鉴界联合与合作基础上构建的大规模年鉴资源数据库不能是单种年鉴的简单堆积,也不是把众多单种年鉴归拢到一个网址下就行,而是需要对纳入数据库的年鉴按照数据库的结构、形式、功能进行内容的整合,甚至对原有的内容作出深度挖掘和开发,实现信息增值。对内容的整合、挖掘、开发,进而使信息增值,当然属于内容创新的范畴。
因此,不能把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个形式和手段的问题,它还关乎内容与体制,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综合创新;也不能把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三者割裂开来,真正具有生命力和市场前景的数字化、网络化,一定是建立在集团化基础上的。


二、为什么中国年鉴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走以集团化为基础的数字化、网络化之路?为什么中国年鉴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构建大规模的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
首先从利用年鉴的角度说。目前年鉴界一说到数字化、网络化,想到的大多是“我这种年鉴”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光盘版或网络版的年鉴。但笔者认为,单种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意义不大。因为在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区区百万字规模的单种年鉴根本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很容易被信息资源的汪洋大海所淹没。例如,据统计,到2000年末,中国的互联网站点总数已达265405个。3利用“新浪网”的搜索引擎搜索“年鉴”,瞬时就可以获得20个与年鉴有关的网站,61339条与年鉴有关的信息。在这一结果范围内再以“经济年鉴”为关键词做二次检索,仍然可以得到1067条网页信息。4试想,让人们从如此浩繁的信息线索中去寻找一种年鉴,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利用者在浩瀚的信息线索中对年鉴的准确定位都发生了困难,即便是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又有什么用处呢?
人们常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思想方法、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就信息的检索、接受和利用来说,计算机和网络环境造就了人们追求快速检索、全方位获得、个性化使用信息的行为习惯。人们要求信息的数量和类型尽可能多,要求信息的组合和匹配能力尽可能强,要求信息选择和比较的空间尽可能大,要求信息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历时的而非瞬时的。数据库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简言之,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源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书”的规模,而是“库”的规模。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即便是单种年鉴,也不能仅是印刷版的拷贝或变体,而应着眼于扩充库的规模。如美国在90年代中期推出的一种CD-ROM版年鉴《电影年鉴·1994》,其内容就扩充了22000篇评论、4000篇个人传记和电影的录像剪辑。5库规模的年鉴信息源绝不是一种年鉴单打独斗、孤军作战可以成就的,必须走向整个年鉴界的联合与合作。联合与合作,就是集团化。

其次,从生产年鉴的角度说。年鉴生产者不讨厌“皇粮”,不拒绝补贴,“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营销策略至少在目前的中国还有些效果。但是,年鉴人自己应该清醒,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伴随着政府运作逐渐走向规范,无限责任与权力的政府很快就会退出历史舞台,年鉴的“皇粮”还能吃多久?吃多少?90年代后期,有学者就提出年鉴必须办成“信息产业”。从不太长的长远看,年鉴要想生存,特别是比较好地生存,要想发展,特别是比较快地发展,市场化与产业化是惟一之选。
在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必须形成规模。因为规模是形成品牌效应的前提,而品牌效应则是占领市场的前提。以作为一种信息媒介的年鉴来说,它的规模和可替代性毫无疑问成反比:规模越小,可替代性越大;规模越大,可替代性越小。一种年鉴,人们对它提供的信息可以忽略,但一百种、一千种呢?年鉴业内已有人作过畅想:如果“将全国一千多家各级各类年鉴联合起来,……也许会成为我国又一大信息系统”。6当年鉴成为中国的一大信息系统时,它在中国的信息产业中自然就有了份额,这就是年鉴资源的市场。所以,从年鉴生产市场化、产业化的角度说,打造大规模的年鉴资源数据库也是必须之举。
事实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在中国已有成功走向市场、形成产业的范例。就以年鉴资源来说,国家信息中心建设的“中国经济信息网专题资料库·教育版”(简称“中经专网·教育版”)中有“全国年鉴”、“地区年鉴”、“世经年鉴”等栏目,其内容就是广泛采集、挖掘、整合现有年鉴中的数据而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年鉴资源数据库。7要知道,使用这个信息系统的资源是要购买使用权的。这件本应该由年鉴界来做而实际上却被别人所做的事情,已经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年鉴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事实、数据数量大、面积广,稳定积累具有历时性,经过挖掘、整合可以形成动态的、立体的、个性化的信息系列。这种整体优势就是年鉴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价值与潜力。
再如相近领域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又称“中国期刊网”)。清华大学的有关机构从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开发,到目前数据库已经收录国内6600种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积累了500多万篇全文文献,1500多万条题录信息,形成了9大专辑,126个专题文献数据库,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且形成了包括网络版、光盘版、年度版、累积版、全文版、题录版等在内的系列化产品,几乎垄断了国内的中国报刊文献信息检索市场。8分析一下他们成功的原因,打造了一个国内规模最大的报刊文献资源数据库是重要因素之一。
理论分析和实践范例都说明,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一般而言,单种年鉴形不成信息优势,整合成基于大规模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系统才会形成产业,赢得市场。所以,中国年鉴必须走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之路。


三、目前的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大规模、网络化的年鉴资源数据库运行和被利用的环境。

据统计,到2000年末,中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已达892万台,上网人数已有约2250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11%,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企事业人员和学生占68.94%,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3.66小时,以获得信息和工作需要为目的的上网者占80.09%。9分析一下这些数字不难发现,利用网上资源的人员构成、利用目的都与年鉴这种资源工具书的性质、功能相吻合,这就是网络化的年鉴资源的潜在市场。
再看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几项社会信息化工程,都为大规模的年鉴资源数据库的发展提供了前景广阔但目前还是潜在的空间。
首先是政府上网工程。我国自1999年1月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后,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政府信息化普及活动。到2000年初,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申请的gov.cn域名已达2400余个。10政府上网的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府”,“电子政府”的内涵之一是建立电子资料库,提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项目。年鉴界常说年鉴是“官书”。“官书”的含义应该是信息真实、事实准确、数据权威。如果把年鉴中真实、准确、权威的信息资源,特别是那些通过挖掘能够增值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一个大规模的数据库,无疑是一个典型的适宜于政府上网工程的应用项目,而且是最有可能使政府信息资源实现市场价值的应用项目。所以,政府上网工程为大规模的年鉴资源数据库的运行搭好了平台,创造了机遇。
其次是企业上网工程。2000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了企业上网工程,目标是2000年全国范围内实现100万家小型企业、1万家中型企业、100家大型企业上网,并且实现三年内每年递增100%。11企业上网工程在短时期内造就了几百万家在线企业,这是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庞大用户,从理论上说,为大规模的年鉴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企业上网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加强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加强全社会对企业的信息支撑,这又为大规模的年鉴资源数据库被企业广泛利用创造了可能。
第三是校园网建设工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校园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1年中,仅中国教育科研网连接起来的高等学校就达800多所,12“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在一些高校已经是现实。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提出“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的建设目标。13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步伐更快。如北京市的建设目标是,到2002年底全市中小学都能上网,其中1/3的学校建成校园网;到2005年底全市中小学联网计算机进入教室,力争做到“班班通”。14

校园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学生和教师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和便捷的获取方式才是校园网的真谛所在。经过整合、挖掘的年鉴资源数据库就是一种非常适宜于加载在校园网上的教育资源。因为年鉴中提供的历时性、现实性、动态性事实、数据、进展、资料等,从内容上说,广泛适应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诸多课程学习和课外学习的需要;从获取方法上说,本身就是对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掌握适应终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而学生这种能力和方法的养成,是国务院新近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并特别强调的。15国外曾经有过成功的印刷版年鉴“教科书化”的战略,对提高年鉴的社会认知程度、拓展年鉴的市场空间产生了深远影响。16这对我们不无启发:作为教育资源出现的年鉴资源数据库,实际上就是年鉴“教科书化”战略思想在信息社会的表现形式。目前,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校园网建设最大的难点不是硬件,而是软件——网络资源匮乏。所谓“大马拉小车”,所谓“有路有车没有货”,即指此而言。怎样解决?国家的政策非常明确:“原则上采取征集、筛选和收购的办法,充分用好社会上现有的资源;需要重新开发的资源将采取招标竞争的方式建设。”17所以,构筑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作为教育资源的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在校园网建设上也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第四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自1998年开始酝酿,经过数年的准备和实验,到2001年已进入初步实用阶段。该工程的核心是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类数字资源库建设,目标是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高效服务。在2001年4月发布的工程资源建设指南中,年鉴、各种统计资料、政府出版物就已被纳入“国情资料库”而成为“资源库建设”的重点之一,18这说明年鉴资源在整个社会信息资源中有较强的需求牵引力,特色突出,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将要形成的资源库群中不可或缺,而且需要优先建设。这是年鉴界乘势而上的一个极好契机。不过,这个契机也不是年鉴界的专利。按照该工程的运作模式,资源建设采用市场化机制,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19年鉴界如果能整合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应该说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为数字化的年鉴资源库建设赢得条件和经费,为年鉴资源进入未来信息传播主通道奠定基础。但如果年鉴界在这一契机面前无所作为,该做的事自然会有别人来做。
    总之,中国的社会信息化已经全面起航,构筑大规模、网络化的年鉴资源数据库有现实需求,也具备了基本条件,中国年鉴正面临着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四、怎样建设基于网络环境的大规模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
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组织、协调机构。因为数字化、网络化的年鉴资源数据库需要以年鉴界的联合与合作为基础,而组织、协调机构就是年鉴界联合与合作的基础。这个机构要规划数据库的发展方向、技术路线、资源建设、权益义务,需要协调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灵活有效的协调机制。构建这样一个组织、协调机构,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正当其位,而且责无旁贷。
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主要包括资源的标识、描述、存储、检索、交换、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同时涉及对印刷版年鉴的资源整合、数据挖掘等方面。对年鉴界来说,这是又一种意义上的“规范化”。不过,年鉴界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力量对技术标准本身进行研究,因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正在研究和制定与国际标准和通行规范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开发年鉴资源数据库理应依照这一标准进行。

有必要建立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研发基金。这笔基金来自年鉴界,用于年鉴事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远景目标是形成股份制的经营机制。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对其远景经济效益曾做过预测:当工程的资源达到一定规模后,通过各种方式实行有偿服务就成为可能。以全国有线电视网为例,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用户已达8000万,假如其中的5%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会员,每个会员收费60元/年,每年就可获得2.4亿元的收入来支持工程的持续发展。20这个预测对年鉴界应该有所启发。
在目前阶段,设立基金的意义至少有二。首先是能够使年鉴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真正启动,从而确保年鉴界能够占领中国数字化年鉴资源库建设的阵地;其次是符合国家目前正在推进的几项重要的社会信息化工程“多渠道投入,全新机制运行”的政策导向,为将这一数据库纳入国家信息化系统创造条件。

【作者:李国新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