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动态

抢抓机遇 凝心聚力共创年鉴事业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点击数:42432013-12-04 15:36:41 来源: 年鉴网

 

抢抓机遇 凝心聚力

共创年鉴事业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年鉴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许家康

 

尊敬的版协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受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的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我国年鉴事业的发展是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同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鉴事业历经35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本届理事会任期的五年,各类年鉴齐头并进,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正常公开出版的各类年鉴达到4000余种,是世界上少有的年鉴大国。这是中国100多年来年鉴史上的奇迹,是世界500多年年鉴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的奇迹。

过去的五年,在中国版协领导下,年鉴工委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全国年鉴界的同仁,抓住国家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年鉴发展的规律,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术研究和编纂经验交流活动。大家甘于奉献,勤奋工作,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扩大队伍,较好地履行了伟大时代记录者的职责。

(一)加强年鉴理论建设,靠学术凝聚年鉴群体

组织年鉴理论研究与编纂经验交流是年鉴工作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也是工委会的最大特色。

五年来,我们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学术年会和各工作部年度研讨会,进一步加强年鉴学术理论研究与编纂实践探索。五年间,共召开全国性学术年会和各种研讨会近20多次,主要有:在杭州、济南和深圳分别召开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在石家庄、扬州、银川、长沙、深圳、合肥分别召开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次、第二十三次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在浙江桐乡、云南景洪、新疆巴州分别召开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次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在哈尔滨、太原、武汉、景洪分别召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全国地方专业年鉴研讨会;在西宁召开第四次全国企业年鉴研讨会;在香港召开两岸三地年鉴研讨会。此外,还有一些片区年鉴,如珠三角地区年鉴、南京都市圈年鉴等,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研讨会;各年鉴编纂单位也定期召开工作会或研讨会,研讨年鉴编纂理论与实践。年鉴理论研讨会,针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企业年鉴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创新”、“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专业年鉴特色研究”等为主题,研究交流年鉴学科理论和编纂经验。研讨会实行主题报告制度,通过主题报告引导同仁进行深入探讨。主题报告有理论、有实践,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对年鉴编纂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加强年鉴理论刊物的编纂出版工作,为广大年鉴工作者提供科研阵地和学术舞台。从20083月本届理事会产生到2010年初,年鉴工委会的主要刊物为《年鉴信息与研究》。每年出版6期,2009年每期发行量1700余份,对促进年鉴界的理论研究、加强信息交流、锻炼年鉴队伍、推动年鉴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刊号收回另作他用。工委会及时将《年鉴信息与研究》改为《年鉴论坛》,以书号出版,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以后,每年一辑,至今已出版发行4辑,承续了全国年鉴界“探索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学习的窗口”、“沟通的桥梁”等刊物职能。

(二)加强年鉴质量建设,靠评比来提高年鉴编纂出版和理论研讨水平

为提高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和学术水平,本届工委会共开展三种类型的评比活动,分别是:(1)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由中国版协主办,年鉴工作委员会承办。经中国版协同意,200910月成立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领导小组,许家康任组长,周兴俊、许进录、王守亚为副组长,工委会其他副主任和各工作部主任为成员。分别成立中央级年鉴、中央企业年鉴评审委员会和地方年鉴评审委员会,并分别于当年11月、12月在北京、苏州开评。评比共设四个奖项:综合奖、框架设计奖、条目编写奖和装帧设计奖。全国各地共推选 270多种年鉴参评,其中35种获得综合特等奖,109种获一等奖,92种获二等奖,31种获三等奖。这次评比,起到了展示五年年鉴编纂成果,检阅年鉴质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2)每年一度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评比活动由年鉴工委会主办、学术委员会承办,共举办13次,其中本届理事会举办4次,共评出特等奖204种(次),一等奖353种(次),二等奖303种(次),三等奖205种(次)。通过开展编校质量评比活动,各类年鉴的编辑校对水平明显提高。(3)全国年鉴学术论著评比。由年鉴工委会主办、学术委员会承办,三年一次,共举办6次,其中本届理事会举办2次,共评出学术论著特等奖2种,一等奖19种(篇),二等奖26种(篇),三等奖14种(篇)。为保障评比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学术论著评奖的质量,每次都实行匿名评比、评委本人回避制度。

(三)加强年鉴编纂队伍建设,靠业务培训提高年鉴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年鉴工委会采取多种形式对会员单位编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一是以会代训,提高编写人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种会议,采取请专家作辅导报告方式,传播年鉴理论知识,介绍编纂经验,使参会者真正有所收获。二是举办全国年鉴高级研讨班。以北戴河作为培训基地,已连续举办12期,每年都有100200名年鉴编辑人员参加培训。年鉴工委会主要领导和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国新、学委会主任孙关龙等专家授课。20128月,第十三期全国年鉴高级研讨班在安徽省铜陵市举办,230多人参加培训,规模空前。三是年鉴工委会主要领导参与培训各会员单位的年鉴编者和作者。五年来,许家康、王守亚等先后到广东、上海、浙江、陕西、江西、安徽、江苏、山东、吉林、海南、甘肃等地授课,听众数以千计。

(四)推进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靠先进技术促进年鉴编纂出版上台阶

2005年,年鉴工委会与北大方正联手打造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创办中国年鉴网。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自推出以来,获得广泛好评。本届工委会全力推进数据库建设,多次将其列为主任办公会的议题,并在多个场合展示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年鉴网建设成果。目前已加入的年鉴有1400多种,8000余卷。已入库会员享有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的免费使用服务,并可优先在年鉴网作宣传。年鉴的数字出版对年鉴行业的发展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年鉴的数字产品是年鉴传统出版的补充形式,是大势所趋。

中国年鉴网全新改版上线。200911月,针对当时中国年鉴网页面陈旧、信息滞后等情况,年鉴工委会决定对中国年鉴网进行更新。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年鉴网以全新的形式改版上线。为此,有的会员单位专门发表了“为中国年鉴网的重新启动欢呼”的文章。新版中国年鉴网设立信息服务、内容推广、沟通交流、年鉴数字化4个平台,突出简洁设计风格,强化界面视觉效果,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展现年鉴网络新面貌。年鉴网已成为年鉴工委会及年鉴编纂单位宣传、年鉴研讨交流、业界动态介绍及读者互动的综合性平台。

()加强年鉴工委会自身建设,靠规范、服务、廉洁、自律赢得广大会员的支持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年鉴工委会的全体人员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服务上下工夫。一是主动加强同会员单位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会员单位的基本情况、意见和建议。二是努力满足会员单位的需求,尽力为会员单位提供方便。三是积极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强会员单位管理。首先,严格会员入会程序,新入会的年鉴单位要填写“入会申请表”,年鉴工委会认真审批,并颁发“会员证”,提高其会员意识。其次,严格会费管理。按照版协的要求,从2012年起,会费改为服务费。本会所收的服务费,取自会员单位,用于会员单位,工委会领导无私奉献,不从中拿任何报酬、补贴,有的甚至用所在单位经费来支持工委会活动。五年来,新发展会员单位100多家。截至2012年底,年鉴工委会有会员单位630家。

丰富活动内容。以年鉴工委会主办、会员单位承办的各类会议、研讨班、培训班、联谊会等活动广泛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各年鉴工作部之间、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由中央级年鉴工作部和企业年鉴工作部、北京年鉴社共同主办的首都年鉴界“迎新春联谊会”已连续举办多年,成为首都年鉴界联谊、沟通、合作的平台。

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从2010年起,年鉴工委会办公室建立了完整的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对文件、资料的保管、装订、归档工作。认真做好《年鉴通讯》的编辑工作,从2010年至2012年底,共编发《年鉴通讯》11期,约20万字。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收支管理,明确管理责任。按规定合法组织收入,规范资金使用,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税费。坚持先收后支、量入为出的原则,杜绝透支使用资金。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会计核算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会计核算,如实反映收支情况。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在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努力,与中国版协的要求和会员单位的期望还有差距。首先,我国年鉴大而不强,数千家年鉴,印数上万册的为数不多,有的仅印几百册。其二,会员单位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年鉴编写质量不容乐观。年鉴服务国家、行业、地方、单位中心工作的形式和方法需要深入探索。其三,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年鉴学理论研究没有大的突破,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大。其四,年鉴工委会和各工作部的号召力、影响力、执行力、创新力落后于形势发展。当前,在国家创新社会团体管理,加强行业自律的大背景下,我们工作的氛围会更加宽松,行业自律、行业互助、行业繁荣大有作为的空间。

二、抓住机遇,凝聚力量,共同推动年鉴事业繁荣发展

我们正处在凝聚全民族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重要历史时期。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必将极大地丰富年鉴记录、承载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年鉴工作者既是年鉴事业繁荣的创造者,也是各行各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打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年鉴产品。

年鉴事业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五年,年鉴工委会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做强做大年鉴事业上下工夫,在丰富年鉴产品形式上下工夫,在加强年鉴学术研究、扩大影响力上下工夫,在队伍建设、组织建设上下工夫,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年鉴事业繁荣发展。

(一)着力做好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是本会最大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年鉴工委会历来以学术引领、统筹各项工作与活动。我们将秉承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团结各方年鉴研究人才,群策群力,努力为构建年鉴学学科体系作出贡献。

一是组织好两年一度的学术年会。下届工委会将在2014年、2016年、2018年分别举办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力争学术水平和办会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组织好学术论著评奖工作。针对全国年鉴界学术领军人物不多、拔尖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工委会将筹集资金扶持科研,资助出版年鉴学术专著,对评选出来的优秀论著给予适当奖励。

三是继续办好《年鉴论坛》。办法是努力拓展稿源,精选精编。

四是组织开展年鉴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年鉴是舶来品,发达国家年鉴编纂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本会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分别组团四个,赴北美和欧洲从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收效良好。未来几年,本会将积极创造条件,组团赴发达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学习考察交流。

(二)着力办好各类研讨会

年鉴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各类研讨会就是最理想的媒介。

一是办好每年一度的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城市年鉴研讨会特色鲜明,参与人数众多,已成为本会主办的比较成熟、稳定、影响较大的品牌会议。

二是适时组织中央级年鉴研讨会或座谈会。根据中央级年鉴的特点,创新会议形式,注重会议实效,由不定期到定期举办,进一步发挥中央级年鉴的引领作用。

三是提升省级年鉴研讨会的质量。随着各省份年鉴协会(学会、研讨会)的相继成立,并各自开展一系列活动,省级年鉴编纂思路和方法、框架设计和内容安排等,对本行政区域的年鉴影响力逐渐加大。年鉴工委会要着重抓好省级年鉴的研讨主题、会议主题报告和研讨质量,倾力打造本会品牌。

四是抓好企业年鉴研讨会、地方专业年鉴研讨会和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平衡协调安排好各类研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研讨的主题和内容。

(三)着力培训年鉴编写队伍

一是推动各会员单位培训年鉴作者队伍,质量关口前移,打好年鉴书稿的资料基础。

二是每年举办12期年鉴编辑培训班,分别培训不同层次的编辑人员;为初入行业者提供入门的知识,为资深编辑提供深造的机会。争取编著出版规范化的培训教材,推动各地年鉴编写队伍培训工作。

(四)着力加强中国年鉴网建设

要更新、扩容现有的中国年鉴网页面,增强技术服务手段,使之成为年鉴界信息交流的平台、理论研究的平台、知识传播的平台和展示年鉴形象的平台。要建立一支信息员队伍,确保不断地有新的信息和内容上网。

(五)着力开展年鉴质量评比活动

以本会学术委员会为主体,做好每年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工作。按时开展由中国版协主办、本会承办、五年一度的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本会的凝聚力和权威性。

(六)工委会要秉承“团结、奉献、服务”的宗旨,在中国版协领导下,尽力为会员单位服务,为中国年鉴事业发展服务

一是强化团结意识,工委会负责人要讲大局、讲团结,分工协作,相互补台。遇事多协商、多沟通、多征求会员单位的意见,用民主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强化奉献意识。本会是会员单位自愿参与的学术团体,没有官方色彩,没有财政拨款,没有基金机构资助,全靠会员单位的支持来维持运转和办好各类活动。工委会负责人要一如既往地不拿报酬和补贴,提倡利用所在单位的资源来支持工委会的工作,为广大年鉴同仁服务。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工委会要千方百计地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靠优质服务赢得大家的信赖。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正在由世界年鉴大国向世界年鉴强国迈进。历史给了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加强团结,凝聚力量,埋头苦干,共同迎接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作者: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