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年鉴框架设计表现形式异同之探讨
点击数:36012010-05-26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以几家获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框架设计特等奖的城市年鉴为例,说明目前城市年鉴框架表现形式为异同共存,即“和而不同”。运用这个“和而不同”的理念,可以在年鉴中充分体现出每个城市的精神,展现每个城市不同特色、不同的魅力。
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这一点毋庸置疑。“要编好年鉴,首先要设计好框架,否则,年鉴就会因先天不足而降低质量。” “因此,框架是年鉴的成书之本,是编纂工作的规划蓝图和实施方案。它在年鉴这一系统工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框架也是全书整体内容的浓缩,又是全书的细目。一部年鉴的宏观结构、重点、特色,所涉及的范围、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几乎都从框架中体现出来,所以了解一部年鉴,只看框架设计也大体能把握全局。”由此可见,衡量一部年鉴质量的高低,首先是看其框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合乎工具书的要求。
那么,目前众多城市年鉴的框架设计是怎样的情况呢?笔者认为城市年鉴框架设计表现形式为异同共存,即“和而不同”。以这次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获城市年鉴框架设计特等奖之一的《西安年鉴》(2009)、《哈尔滨年鉴》(2009)、《苏州年鉴》(2009)等为例。《西安年鉴》是以三级构架为主(部分穿插四级构架)的框架设计表现形式,《哈尔滨年鉴》是较为典型的三级构架框架设计表现形式,《苏州年鉴》是较为典型的以四级构架设计为主(少部分穿插三级构架)的框架设计表现形式。
《西安年鉴》(2009)框架设计表现形式示意简表
类 目 |
分 目 |
次 分 目 |
条 目 |
特载 |
|
无 |
略 |
大事记 |
无 |
无 |
略 |
西安概貌 |
略 |
无 |
略 |
党政机关 |
例:中共西安市委员会 |
⑴综述 |
略 |
⑵重要会议与工作 |
略 |
||
(以下略) |
(以下略) |
||
人民团体 |
略 |
无 |
略 |
政法 |
略 |
无 |
略 |
军事 |
略 |
无 |
略 |
城市建设与管理 |
略 |
无 |
略 |
环境保护 |
无 |
无 |
略 |
开发区建设 |
略 |
无 |
略 |
工业 |
略 |
无 |
略 |
农业 |
略 |
无 |
略 |
交通邮政 |
略 |
无 |
略 |
信息产业 信息化建设 |
略 |
无 |
略 |
建筑业 房地产业 |
略 |
无 |
略 |
商贸服务业 会展业 |
略 |
无 |
略 |
对外经济贸易 |
略 |
无 |
略 |
旅游业 |
略 |
无 |
略 |
经济管理与监督 |
略 |
无 |
略 |
财政税务 |
略 |
无 |
略 |
金融业 |
略 |
无 |
略 |
教育 |
略 |
无 |
略 |
科学技术 |
略 |
无 |
略 |
社会科学 |
略 |
无 |
略 |
文化 |
略 |
无 |
略 |
卫生体育 |
略 |
无 |
略 |
社会民生 |
略 |
无 |
略 |
区县概况 |
略 |
无 |
略 |
人物 |
略 |
无 |
略 |
关中-天水经济区 |
无 |
无 |
略 |
统计资料 |
无 |
无 |
无 |
文件 法规 |
无 |
无 |
无 |
调研成果 文摘 |
无 |
无 |
无 |
索引 |
无 |
无 |
无 |
彩色插页 |
无 |
无 |
无 |
《哈尔滨年鉴》(2009)框架设计表现形式示意简表
类 目 |
分 目 |
条 目 |
特载 |
略 |
略 |
哈尔滨大事记 |
略 |
略 |
哈尔滨概貌 |
略 |
略 |
区县市概况 |
略 |
略 |
党政机关 |
略 |
略 |
民主党派 工商联 群众团体 |
略 |
略 |
政法 军事 |
略 |
略 |
经济监督管理 |
略 |
略 |
财政 税务 |
略 |
略 |
农业 |
略 |
略 |
工业 |
略 |
略 |
交通邮政 |
略 |
略 |
建筑业 房产住宅业 |
略 |
略 |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
略 |
略 |
商贸服务业 |
略 |
略 |
对外经济贸易 |
略 |
略 |
信息业 |
略 |
略 |
旅游业 |
略 |
略 |
金融业 |
略 |
略 |
科学技术 |
略 |
略 |
社会科学 |
略 |
略 |
教育 |
略 |
略 |
文化 |
略 |
略 |
卫生体育 |
略 |
略 |
社会生活 |
略 |
略 |
人物 |
略 |
略 |
重要法规文件索引 |
无 |
无 |
书刊名录 |
无 |
无 |
调查报告摘要 |
无 |
无 |
统计资料 |
无 |
无 |
附录 |
无 |
无 |
索引 |
无 |
无 |
《苏州年鉴》(2009)框架设计表现形式示意简表
篇 目 |
类 目 |
分 目 |
条 目 |
特 载 |
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专文) |
无 |
⑵保增长 扩内需 调结构 |
(专文) |
无 |
|
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
(专文) |
无 |
|
⑷聚焦苏州 |
略 |
略 |
|
⑸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活动 |
无 |
略 |
|
⑹工作报告 |
(专文) |
无 |
|
综 览 |
⑴苏州概貌 |
略 |
略 |
⑵大事记 |
无 |
无 |
|
政 治 |
⑴中国共产党苏州市委员会 |
略 |
略 |
⑵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
略 |
略 |
|
⑶苏州市人民政府 |
略 |
略 |
|
⑷政协江苏省苏州市委员会 |
略 |
略 |
|
⑸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
略 |
略 |
|
⑹人民团体 |
略 |
略 |
|
⑺地方军事 |
略 |
略 |
|
⑻政法 |
略 |
略 |
|
⑼外事 民族宗教 台湾事务 侨务 |
略 |
略 |
|
经 济 |
⑴苏州工业园区及各开发区 |
略 |
略 |
⑵对外开放 国内合作 |
略 |
略 |
|
⑶民营经济 |
略 |
略 |
|
⑷农业 |
略 |
略 |
|
⑸工业 |
略 |
略 |
|
⑹服务业 |
略 |
略 |
|
⑺经济管理与监督 |
略 |
略 |
|
⑻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 |
略 |
略 |
|
⑼交通 |
略 |
略 |
|
⑽信息业 |
略 |
略 |
|
⑾水利水务 |
略 |
略 |
|
⑿财政 税收 审计 |
略 |
略 |
|
⒀金融 |
略 |
略 |
|
文 化 |
⑴科学技术 |
略 |
略 |
⑵文化艺术 |
略 |
略 |
|
⑶旅游 园林 |
略 |
略 |
|
⑷教育 |
略 |
略 |
|
⑸医药卫生 |
略 |
略 |
|
⑹体育 |
略 |
略 |
|
社 会 |
⑴人民生活 |
略 |
略 |
⑵人物 |
略 |
略 |
|
市(县)区概况 |
无 |
略 |
略 |
附 录 |
⑴地方法规 |
略 |
略 |
⑵市委市政府表彰名单 |
略 |
略 |
|
⑶改革开放30年30件大事 |
略 |
略 |
|
⑷地名变动 |
略 |
略 |
|
⑸统计资料 |
略 |
略 |
|
⑹索引 |
略 |
略 |
从以上3种年鉴的框架设计可以看出无论是三级构架,还是四级构架或兼而有之的构架,都有共同的特征——表现年鉴内容基本要素的存在:特载、大事记、概貌(概况)、百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附录、索引等。在这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各地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其他城市年鉴的框架设计表现形式也大致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和而不同”的情况呢?笔者认为“和”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与国情及政治社会制度有关。“发达国家有特色的年鉴为了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框架设计中全力使用求异思维,这与我国的年鉴习惯于求同思维,事事随大流,喜欢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大不一样。”年鉴虽然是舶来品,但是来到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大地,有所改变是合乎情理的,否则难以长期生存。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影响着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国情的最大特点就是现行的政治社会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在还难以完全消除“官书”痕迹的年鉴,在框架体例上会有重大突破,或者说创新。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其框架结构必须要和相应的政治社会制度相吻合,才能达到资料性、年度性、检索性的统一(许家康先生语)。所以,各年鉴框架设计表现形式“同”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一定必要的。
其次,年鉴是工具书的特性决定了其框架体例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和相对固定的,因为这样有利于读者的查找和利用。编纂年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查找和利用,查找、利用的读者越多,就越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否则,年鉴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缩小,这对于年鉴编纂者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也对我国年鉴事业的发展很不利。所以作为同一类型的工具书,它的基本构架要素应该是相同的。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些基本构架要素已被业界人士认可,也被读者认可。就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它将各类文献信息分成“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哲学,C社会科学总论”等22类一样,被广泛接受。
其三,各地年鉴互相借鉴的缘故。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年鉴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发展速度可谓令人感叹。因为年鉴是舶来品,所以,许多地方城市年鉴在创办的时候,没有看到过国外年鉴,1949年之前的中国年鉴也只有极少部分人能看到,只能参照先尝试编纂的年鉴为蓝本,“克隆”一番。《苏州年鉴》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创办最早的地市级年鉴之一,当时也是参考了《中国百科年鉴》的框架体例,再根据苏州情况而编纂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可以说无可厚非,也是仅有的选择。
属于地方综合性年鉴的城市年鉴,历来比较引人注目,它往往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向标杆和缩影,从它的框架设计中,大致可以看出该地区的发展进程和规律。从上述《西安年鉴》(2009)、《哈尔滨年鉴》(2009)、《苏州年鉴》(2009)的框架设计表现形式示意简表中,读者可以看出这3本年鉴编纂的大致情况以及这3个不同城市的发展情况。这3本年鉴的基本构架因素是相同的,而不同的是具体的类目、分目、条目的称谓以及其排列组合。
先以《苏州年鉴》为例。以2003年底举行的《苏州年鉴》编辑出版20周年座谈会为契机,在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领导和专家多次指导下,在苏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苏州年鉴编撰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苏州年鉴》的编纂质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明显特点之一是框架设计表现形式在规范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和突破。2003版《苏州年鉴》还是沿用以往三级构架模式(共34个部类),2004版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还是三级构架模式,但一些部类名称明显改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国家与国家间合作开发项目的成功典范)为代表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为苏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突出这一特点,把原“开发区建设”部类改为“苏州工业园区及各开发区”部类(其中减少了省级开发区的内容)。增加了“私营个体经济”部类,“园林绿化与旅游”部类改为“苏州园林”部类(意为突出“苏州园林甲天下”的特点),等等。从2005版《苏州年鉴》开始至今,原框架设计三级构架模式改为现在的四级构架模式。这是基于在实践中发现后者更具有包容性、操作性,更易于凸显地方特色,更易于归类的缘故。特别是“特载”部分,这是最能彰显当年城市发展亮点,在具体操作时更能体现个性化优势的部分。2005版《苏州年鉴》“特载”篇下设“科学发展观在苏州、聚焦苏州、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活动、工作报告、苏州论坛”5个部类,2009版《苏州年鉴》“特载”篇下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聚焦苏州、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活动、工作报告”6个部类。“聚焦苏州”是5年来《苏州年鉴》设立较有特色的类目,把一年来苏州最大的发展亮点显现出来。当然,今后要对其中的不足也进行分析研究,以起到“鉴”的作用。这不仅需要年鉴编撰者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的是智慧及外部环境的宽容和支撑。《苏州年鉴》(2009)“特载”篇目下属的类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登载了苏州市市长“阎立做客新浪网谈金融危机下苏州出路”的访谈录,直面苏州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如果是三级构架模式的话,每年有内容变化就增加一个新部类,既不符合规范化的要求,也不科学,不利于读者的查找、利用。现在总的固定篇目为特载、综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市(县)区概况、附录八大部分,其中可以容许内容有较大的调整,可以避免一些重复交叉和随意更改大框架。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机构改革、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经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原有的思想理念被不断地更新,对国民经济行业新分类的认知程度不断地变化,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变动框架,因为这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样,是不是可以说在框架设计表现形式中做到了“同和异”游刃有余、水乳交融呢?
《西安年鉴》(2009)框架设计表现形式采用以三级构架为主(部分穿插四级构架)的框架设计表现形式,很好地表现了西安这个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等城市的特点,也避免了全部采用四级构架模式的一些缺陷,如部类设置太多,显得有些繁杂、拖沓。《哈尔滨年鉴》(2009)采用的三级构架模式(比较成熟的一种框架设计表现形式),是大多数城市年鉴目前采用的形式,总体上部类编排较为科学、合理,比较干脆利落,在“哈尔滨概貌”中设置了分目“振兴老工业基地”,突出了这个东北大都市的特点。这次同样获城市年鉴框架设计特等奖的《广州年鉴》(2009)虽然在框架设计表现形式上也属三级构架设计模式,但其不设“特载”类目,而把可以属于“特载”内容的“工作报告”等列入“文献法规”类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与同样获城市年鉴框架设计特等奖的《武汉年鉴》(2009)一样,特设了“珠江三角洲 城市群”类目(《武汉年鉴》(2009)设置的是“武汉城市群”类目),突出了广州这个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特点。
存在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原因首先是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所不同的关系。这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地域辽阔,因地制宜是一直提倡的方针,反映到不同地域的年鉴中,肯定是有所不同的。第二,是年鉴编纂者的不同思路。怎样的框架设计才是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工具书的要求,目前年鉴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各地同行在各自的实践中探索着,希望能够找到,如同找到“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一样。第三,年鉴界同行希望在目前大致认同基本框架设计的前提下,有所突破,或者说有所创新,不管是“升降法”、“增减法”,还是“分并法”;或是寻求“通识程度较高、认可程度较高”的科学分类,尽可能的即符合客观实际又达到规范的目的。从以上的几种年鉴框架设计中可以看出编纂者已经在努力,在“百科”类目中尽量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方向实践,当然是否都能达到编纂者、读者都预期的效果还需等待时间的进一步考验。
城市年鉴框架设计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整部年鉴的质量,如同建筑设计一样,不仅是美观的问题,更是基础质量问题,需要的是科学合理地承载所有的年鉴内容。同样的框架材料,因为中西方文化、思想理念的的差异,政治体制制度的不同,中西方历史、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设计出的风格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等存在。同样,中国的建筑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魅力。综观几年来,年鉴界许多同行致力于年鉴框架设计的研究,发现刊载于1995~2007《年鉴信息与研究》上“研究框架设计的文章共39篇”,内容几乎涵盖了框架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笔者自觉才疏学浅,不敢赘述,只想通过框架设计表现形式来寻求突破口,探讨在具体操作上能否体现“和而不同”的理念,体现每个城市不同特色、不同的魅力所在。就如同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为故乡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充分考虑到古韵今风,设计出了既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相融和,又具有强烈现代气息,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一样,而这个新博物馆充分体现出了苏州的城市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同理,作为记载苏州发展进程的《苏州年鉴》在框架设计表现形式上也应该如此。
参考文献:
- 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第43页
- 肖东发《年鉴的框架设计和表现形式》
- 胡新力《试论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特色的认识误区》
- 徐燕锋《〈年鉴信息与研究〉文献综述》,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