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福建省15部年鉴质量综合评析

点击数:41522010-05-28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内容提要:本文从框架设计、资料搜集、文字表述、装帧设计等方面对福建省15部年鉴进行综合评析,认为福建省近年来年鉴编纂水平有较大的提升,有些年鉴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但同时通过大量实例指出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007年,福建省开展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活动,评奖对象包括三级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其他地情成果等几大类。笔者认真拜读了参评的15部年鉴,现试对这些年鉴的质量作一综合评析。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框架设计颇具特色

在栏目或分目设计上,参评年鉴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时代特性和地域特点。如《福州年鉴》设“工业集中区”栏目,《泉州年鉴》开辟“第三产业”、“信息产业”、“依法行政”、“基层民主制度”等栏目;《厦门年鉴》有“会展业”、“银行证券业”、“民营经济”、“区域经济协作”等栏目;《浦城年鉴》设置了“十大新闻”、“为民办实事”等栏目。这些栏目的时代特点、年度特点非常鲜明;有些年鉴的栏目或分目则凸显了浓郁的地域特点,如《泉州年鉴》的“泉州乡亲”、“著作”,《晋江年鉴》的“魅力城市”、“旅外同乡会和乡亲”等。《安溪年鉴》为突出本县的支柱产业,将“茶业”升格为栏目,详加记载。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年鉴还专门设置了回溯性栏目,如“十五回眸”、“历史人物”、“历史大事”等,增加了年鉴的史料价值。有的年鉴利用空白版面开设“企事业单位之窗”,既充分利用了版面,又增强了年鉴的实用性。

不少年鉴在框架设计方面敢于创新,如《泉州年鉴》突破把经济部类作为一大块的传统分类方法,把经济分解为综合、产业、管理、企业与产品四大块,使所记载的内容更为详细;一改“专文”集中设置传统模式,将其穿插在相关栏目当中,与条目互为补充;将该市下辖的鲤城区的《鲤城年鉴》附在书后,成为“鉴中鉴”。而《沙县年鉴》则完全打破了一般年鉴的分类和编排形式,类似时尚刊物。当然,上述做法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褒贬不一,但年鉴界的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

(二)内容丰富,资料性强

参评年鉴字数多的将近200万字,少的也有五六十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都能涵盖一地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堪称一地的年度资料大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年鉴不仅全面搜集年度基础性资料,而且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充分反映成绩,而且也正视存在问题和不足,如《涵江年鉴》的“处理涵江鞋业集体停工事件”等条目,《厦门年鉴》的“农民增收任务仍然艰巨”、“酸雨发生率居高不下”、“近岸海域水质污染严重”等条目,以及《永安年鉴》在工业、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等栏目设置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条目,都能如实地对存在的问题,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作客观记载,具有重要的存史价值和资政、借鉴意义。

(三)文字表述比较规范

总的看,参评年鉴的文字表述基本符合年鉴纪实性要求,比较流畅,比较规范,条目要素也比较齐全。有的年鉴行文简洁,叙事开门见山,很少浮文虚词,而且善于借别人之口进行评价,符合年鉴记事风格;有的年鉴在机构名称、专业术语首次出现时一律使用全称,并括注简称;有的年鉴条目采取承前省略的手法,把正文与标题融为一体,使得行文更加简洁;有的年鉴使用“参见”方法处理交叉,减少了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从标题制作情况看,各参评年鉴不同程度地下了一番功夫,不少条目采用动态性标题,具有鲜明的年度特点,且标题都比较简短。

(四)版式和装帧美观大方,检索方便

《厦门年鉴》、《龙岩年鉴》等采用小五号字三栏排版,版面信息密集,文字容量大。不少年鉴附有较多彩照和随文穿插的黑白图片,做到了图文并茂。从出版周期看,市级年鉴基本上做到一年一鉴,出版比较及时。大部分县区是两年一鉴,或三四年一鉴。但有的县区级年鉴(如《晋江年鉴》、《大田年鉴》)也坚持做到一年一鉴,实属不易。从印刷质量看,参评年鉴大多档次较高,装帧美观大方。泉州、晋江、沙县等市县的年鉴还采用全彩版印刷,装帧十分豪华。从检索手段看,约半数以上年鉴有中英文目录和索引,厦门、泉州等年鉴还随书出版多媒体光盘,可以全文检索,与纸质年鉴相得益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框架设计不尽合理

1. 分类不够科学。如有的年鉴将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归于“党的建设”之下,属于明显分类失当。有的年鉴栏目没有适当集中归类,设置过细,如把各个投资区、政府的各个经济管理部门都单独设为独立的栏目,造成各栏目篇幅上的畸轻畸重。有一部市级年鉴在分目设置上,将“市委”、“市委办”、“宣传工作”、“统一战线”、“精神文明”等并列,缺乏梯度和合理归属的层次。有一部县级年鉴还在条目之下再设小条目,明显不合年鉴体例,因为条目已是年鉴最小的单元。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少年鉴套用志书模式,条目标题基本上都是静态的分类标题,年年一个样,难以体现年度特点。

2. 层层设置综合性条目,造成内容交叉重复。如有一部市级年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栏目就是如此,既在栏目之下设了“综述”,又在“综述”里面设“概况”,成为“综述的综述”,而该栏目中的各个分目都分别设了“概况”,结果出现数据甚至文字多处重复。

3. 标题的概念不够准确。有的年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轻工、二轻”等名词,作为工业门类的分类标题,很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分类相吻合。有的标题概念不清,如有一部县级年鉴设了“武装”和“武警”两个并列的分目,其实,我国的武装力量由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武警察部队及民兵组成,“武警”应该是“武装(力量)的下位概念,二者不能并列”。有的年鉴在分目之下,有时设“综述”,有时设“概况”,有时又用无题序,不够统一。

4. 内容上缺项较多。个别年鉴没有坚持框架设计的全面性和内容安排广泛性,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地的基本地情和主要行业(事业),类似宣传性的“指南”、“手册”,突出一点不及其余。例如,有一部参评年鉴按照当代广告宣传品的理念进行设计,尽管使人感觉新颖、抢眼,但其框架存在先天的缺失,无法容纳更多、更翔实的资料。

5. 刊载生活服务类资料效果不佳。一些年鉴在书中附载火车时刻表、航班信息、公交线路、窗口单位地址和电话等生活服务类资料,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其理由:一是生活服务类资料经常变化,而年鉴出版周期较长,很难适应。往往是年鉴刚出版,相关资料早已更新了。二是如今资讯相当发达,人们要查找此类信息,可以很容易地从电信部门编的黄页上,或者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上找到,而年鉴发行量有限,普通大众很难看到。因此,想通过刊载生活服务类资料来增加年鉴实用性的愿望虽然好,效果未必佳,反而使得年鉴版面增加、印制成本加大。

(二)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1. 年鉴共时性、历时性关系(即年度资料与历史资料的关系)处理不好。有些条目背景资料过多,喧宾夺主,个别条目甚至只有历史资料而无当年度资料。

2. 综合性条目和一事性条目的详略处理不当。同样一件事情,综合性条目记载过细,造成与下面的一事性条目过多的重复。

3. 选题不够精当。一些内部的信息、共性的内容(如单位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职工思想教育、内部规章制度等)记载过多,占用很大篇幅。如有的年鉴在多个行业中都设有“自身建设”的分目,用大量篇幅去记载各个行业为了做好本职工作而采取的内部管理和保障措施,而没有把重点放在该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年度成就上,实属本末倒置。

4. 条目之间内容重复,没有按“一事一条”的要求突出个性。如有一部县级年鉴的“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栏目中,既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条目,又有“社会事业呈现争先进”条目;既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条目,又有“群众生活稳定提高”条目,不少内容重复。类似这种在同一个栏目中多条标题雷同的现象还不在少数,如“项目带动战略”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神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政协委员专项视察、考察活动”与“政协委员视察监督活动”等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重复交叉的问题。

(三)写法不合要求

1. 工作总结痕迹较重。特别是综述和概况,有的简直就是年度总结的翻版,从政治学习到廉政建设,从业务工作到职工福利,面面俱到,但却没有从宏观上对单位(行业)全年主要成就、主要问题进行提炼、归纳,因而缺乏记述深度。

2. 单一性条目没有按照“一事一条”的原则来写。往往在一个条目中塞进过多的事情,使得内容过杂,主题不突出。

3. 在内文叙述中滥用形容词和评论性语言。如“导致虾苗全军覆没”、“制药企业努力做强做大”、“经济效益甚是可观”等等。

4. 文字不够精炼。有的条目动辄一两千字,甚至三四千字,似乎不搞长篇大论就没有分量。

5. 没有严格遵守时空界限。有的年鉴条目超下限,所记内容超出了当年度的时间范围。还有个别参评年鉴,把具有广告宣传性质的单位简介插入正文,造成体例混乱,正确的做法是收入“企事业之窗”之类的专门栏目或分目,使之与正文有所区别,避免误导读者。

6. 多年合卷的年鉴在写法上问题较多。县(区)级年鉴因受经费和资料的制约,往往两三年甚至四五年合编一本,甚至有一部县级年鉴把19491999年的基本情况全部收入年鉴,尽管书名为“2000年”的年鉴,但到底是志书还是年鉴,别人很难区分。笔者认为,在国家已经明文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的今天,多年合卷的年鉴是否还有编的必要,是否还能称为“年鉴”值得商榷,但即使要编,也不能把历年情况和数据揉合在一起,而应该按年度分自然段记述,使得眉目清楚。而各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等大同小异的内容,则不宜逐年记载,以免造成重复,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先总后分,也就是把共性东西提炼出来综合介绍,再分年记述各个年度的特点,最后附一张历年数据统计表。

(四)语言文字还有待进一步锤炼

1.对年度内已经发生之事,仍用“预计”口气。如“该工程将在8月底完工”。

2.叙述主体没有“以我为主”,并在叙述过程中保持稳定。如“省教育厅发出《关于……的通知》,本市开展了……活动”,应该改为“根据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的通知》精神,本市开展了……活动”。

3.句子不完整、用词搭配不当,语病较多。如把外国政要称为“领导”,不符合外事场合的用语习惯;表示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用省略号(……)表示;还有用“一大批”、“大量”、“至今”、“亲自带领”等虚词、套语等。

4.个别条目行文不合年鉴的要求,有的类似名词解释。如“一年一度的春节运输管理工作,是交通运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邮政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是邮政的永恒的主题”;有的采用文学作品的修饰手法,如“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举起法律的利剑”;还有的年鉴对竞争性行业的商战语言没有进行处理,如“防止竞争对手侵入”,视对手如敌寇。

5.时间、称谓的用法不够规范。如时常出现“今年”、“现有”、“目前”等模糊的时间概念,其中多年合卷本时间概念不准确会给读者造成更多的麻烦;有的年鉴还经常出现第一人称(我区、本局、我行)。

6.条目的标题欠推敲。有的类似工作总结的标题;有的为标语口号式,非常空泛;有的标题概念过泛,大而不当,不能准确扣题;有的“父子同名”等。如有一部县级年鉴的“机关与团体”栏目,内容仅有少部分机关单位的介绍,标题外延明显过大。还有的年鉴条目标题采用对仗的句子,看似工整,却不合年鉴要求。

(五)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1. 同一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还是用汉字,没有做到相对的统一。

2. 语序上不统一。如“8只鲍鱼和海胆12只”,一个数词在前,一个数词在后。

3. 法规文件标题中的“草案”一词使用不规范。“草案”二字是在书名号之内还是之外,“草案”二字是用括号还是用引号,很不一致。

4. 机构名称用全称还是简称,比较随意。有的机构名称首次出现未用全称,有的对冷僻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语不加注释,如“多经项目”、“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等,而专有名词的注释也不规范,有的不在首次出现时加注,而在以后出现时注释;有的时而一注再注,时而又一个不注。

5. 年份的表示不统一。有时用××年~××年,有时又用××~××年。

6. 标题字体混乱。如有一部县级年鉴的特载篇,有五个小标题,前三个小标题用楷体字,而后两个小标题为黑体字,很不和谐。

(六)校对不够仔细,差错率较高

因为年鉴时效性较强,编纂者往往为了抢时间而未能过细地校对。与志书相比,参评年鉴的文字差错率普遍比较高,每万字的差错一般都在0.51.5个字之间,个别的甚至高达4个字。至于数据前后矛盾、提法前后不一、标点符号运用错误就更多了。

(七)版式和装帧印刷方面仍需改进

有的年鉴把条目内的各个段落的小标题都设为黑体字,过于抢眼;有一部市级年鉴采用双栏排版,字体较大,版面利用率不高;不少年鉴不注意版面的美化,随文插图很少,甚至个别市级年鉴几乎没有随文插图和表格。彩版设计也大都比较呆板,照片不外乎上、中、下或者左、中、右摆放,而且版面撑的太满,说明文字冗长,字大图小,视觉效果不佳,更谈不上设计理念。有一部市级年鉴虽然封面、彩页的印刷十分精美,但是内文印刷却十分马虎,不仅文字油墨不匀,黑白插图也相当模糊。至于对封面、封底、版权页、书眉等方面,大多数年鉴都不够重视,规范性较差,有一部市级年鉴甚至把本应该置于封面的编纂单位和年号放在了封底。此外,有个别年鉴在封二、封三、封底甚至封面有明显的广告宣传色彩。正文中一些具有广告性质的单位简介与正文也没有明显区别,容易造成混淆。

在出版周期方面,市级年鉴一般都在当年出版(也有少数例外),县(区)级年鉴除个别的(如晋江、大田),普遍出版不够及时,有一个县2000版的年鉴,甚至拖到20047月才出版,读者拿到书,看到的是五年前的资料。

(八)检索功能方面存在缺陷

参评的15部年鉴检索系统大多不健全,有的缺少英文目录,有的没有索引,只有2部年鉴中英文目录和索引俱全。有2部市级年鉴在目录中只列出栏目和分目的标题,读者无法通过分类检索查找相关资料。有的年鉴虽然有配套光盘可以提供全文检索,但遗憾的是检索结果没有用红字显现,查找起来仍觉得费事。

综上所述,福建省的年鉴事业近年来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评奖活动虽然已经落幕,但是提高质量、追求完美的努力尚未有穷期。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