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年鉴资料差错的五对照
点击数:42832011-10-20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内容提要:年鉴资料的生命在于真实,资料出现差错,读者往往对整部年鉴数据都存在怀疑,影响年鉴的权威性和作用。消除年鉴资料差错,要注意从五个方面对照:与事实相对照;与前后文相对照;与图表相对照;与统计局统计公报相对照;与上年数据相对照。
关键词:年鉴资料;编校质量
资料性是年鉴的重要属性,年鉴资料的生命在于其真实。一部年鉴如果其资料不真实,相互矛盾,就失去了其价值。年鉴与报纸不同,报纸上的新闻生命也在于真实,但报纸上各条新闻间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的,一条新闻内容不真实,往往不会影响其他。年鉴不同,年鉴内容中的数据常常是前后相连、盘根错节的,一个数据错了,或同一事物数据不同,常常会给读者带来疑问,到底哪个数据正确,乃至于对整部年鉴的数据都存在怀疑,丧失了年鉴的威信。
年鉴资料上的差错,有的是较难发现的,需要前后比较,甚至和上年有关数据比较才能发现。常规的校对,是查找错别字、标点符号、语法的差错,这类错误是显性的。资料上的差错,常常是隐性的,不易发现,但危害甚大。这些差错,影响了资料的真实性。
年鉴稿件来源,很大一部分依靠各级撰稿人员提供,可以说年鉴内容的真实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稿件的质量。但在编辑、校对过程中,认真把关,仍是可以消除一些差错,保证资料的真实。这就要求我们在编辑、校对年鉴中,注意做到五对照。
1.与事实相对照。年鉴中的有些内容,是由编辑亲自收集的,有些是撰稿人提供的。编辑收集的资料与撰稿人提供的资料,不同的撰稿人对同一事物提供的资料,常常存在矛盾现象,对这些矛盾问题,编辑就要寻根求源,不能猜测,也不能过于自信,要与事实情况相核对。如2009年卷《蚌埠年鉴》大事记中对蚌埠慕远学校的位置记述,编辑当时从报纸上收集的资料为“慕远学校位于淮河文化广场东南侧”,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编辑又亲自到慕远学校考察,发现它的位置确实在淮河文化广场的东南侧。与事实相对照,切莫因事小而不为。
2.与前后文相对照。年鉴中的文稿是由不同的撰稿人提供的,常常会出现下面的一些情况:
概述与分述的矛盾。如政法部类,市委政法委撰稿人提供了全市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司法等概括性的资料,但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民政局、司法局的撰稿人提供的资料,在某些数据上与政法委提供的有出入,这些矛盾情况就必须要核实。
概况与条目之间的矛盾。某县年鉴稿件在概述中记述“有水浇地750万亩”,但在条目中却写“有水浇地600多万亩”。其概况是根据县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撰写的,其条目是县水利局提供的,撰稿人未能认真审查,造成前后矛盾。
总数与分数的矛盾。某年鉴中,记述全县人口×××万人,其中男性×××万人,女性×××万人,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加起来,不等于全县总人口数。
部类与部类之间的矛盾。某年鉴中,在附录中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中,记述“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8亿元”,但在“农业”部类中,记述“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5亿元”。
与前后文相对照,就能发现上述的一些问题并及时解决。
3.与图表相对照。文与表内容不一致,这是年鉴内容中常见到的情况。某年鉴记载该县一条河的流量,文字记述说:“最大流量为1981年7月12日的1160立方米/秒”。但是,在另一《洪水、水位、流量资料表》中,却又将此河最大流量记为1380立方米/秒,并注明记载时间为1981年7月12日20时。这个数据记载的时间都是同一天,但出入甚大。
文与图相脱节,这也是近年年鉴中常见的问题。由于年鉴中刊登的图片多,就易发生张冠李戴的情况,图片与其文字说明不吻合。这往往与印刷厂图片制作技术有关,在移动图片时忘了移动其说明。在校对过程中,要注意图片与下面文字说明是否吻合,尤其二校三校时,对移动的图片要特别注意。与图片相对照,还能发现人名、地名的错误。
4.与统计局统计公报相对照。地方综合年鉴是由各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说,“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统计局在统计公报上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是代表政府的,是一年中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笔者认为,年鉴中的数据,凡统计公报上有的,应以统计公报为准;统计公报上没有的,应以各单位提供的数据为准。试想一部年鉴中,在工农业总产值、农作物产量等重大问题上,年鉴上的数据与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不一致,会产生什么后果?读者相信谁?
5.与上年数据相对照。地方综合年鉴是逐年编纂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一年一年的年鉴积累起来,展现了地方发展的脉络。因此,每本年鉴都不是孤立的,每年的年鉴,都应看成是年鉴这个链条中的一个节点,每年的年鉴,记述的是地方发展中的一年的情况。年鉴中事物的发展,应符合发展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编辑年鉴中,把有关数据与上年年鉴相对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如某市年鉴,2007年全市自来水供应量为5000万吨,2008年全市自来水供应量为5亿吨,这明显不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同是一个市,前后两年自来水供应量不可能增加到10倍。经询问,原来撰稿人笔误,将5000万吨写成50000万吨,编辑也未与上年对照,将50000万吨换写成5亿吨。
尤其在地方综合年鉴中,资料中这类数据互相矛盾、事实不实的隐性差错,常常见到。这些差错,有的是撰稿人的笔误,有的则是撰稿人在收集资料时未能仔细辨别,将互相矛盾的数据报给年鉴编辑部。年鉴编辑若不细心把关,很可能让这些差错“漏网”,以讹传讹,造成不该有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与我们目前的编辑部体制有关。编辑们有各自的分工,分别编辑某一块稿件,有些数据、事情在自己编辑的部分出现,在别的同志编辑的部分也出现,由于编辑们各管一块,对别的同志编辑部分出现的这些数据、事情就不甚关心,不去主动核对。主编虽负有文稿把关的责任,但他们往往是行政领导,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一一核对那些繁多的数据、事情。好在现在许多编辑部在编完文稿后,实行编辑通校,每位编辑都把全部文稿校对一遍,这就能发现这些隐性的差错。
在编辑、校对年鉴中,注意五对照,能发现一些隐性的、不易发现的问题,许多差错就能在萌芽状态中消除。这对保证年鉴资料的真实性,是大有好处的。
【作者:安徽省蚌埠市地方志办公室 陈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