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面变化看《昆明年鉴》发展之路
点击数:53192011-10-20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内容提要:《昆明年鉴》自1990年创刊至2009年,已出版20卷。本文分创刊时期、1992至1998年、1999至2004年、2005至2009年四个时期,论述了在昆明社会经济发展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昆明年鉴》封面设计思想的演变过程,并逐步形成了《昆明年鉴》封面设计自身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封面设计
《昆明年鉴》自1990年创刊至2009年卷出版,在昆明市级各界领导、编辑部新老同仁和全市几百名撰稿人的共同努力下,已走过20年的岁月,出版了20卷。《昆明年鉴》也从最初的青涩走向逐步成熟、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们从封面的变化可见其一斑。
封面,年鉴上刊印着书刊名称的第一面,也叫封一;封底,书刊(年鉴)的背面,也叫封四,它是封面的衬托和补充、视觉上的延伸和终止;书脊,就是书籍被钉住的一边,也叫书背,封面、封底、书脊一般都是统一的风格,视觉上宜浑然一体,这里的“封面”指的是封面、封底、书脊。
1990年卷《昆明年鉴》创刊本是正16开,用当时流行的护封包裹封面、封底,绿色作底,护封正面上部三分之一处置白字“昆明年鉴”、黑字英文书名及黄字年份,中部印有熨金的金马徽记,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的金马碧鸡牌坊是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此徽印于封面上,传达着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信息,整个封面简洁大方。1991年《昆明年鉴》继续它简约的风格,只是封面颜色改为暗红色。这两年封面设计的风格简约甚至简单,反映了年鉴创办之初受地方志影响还深,年鉴封面设计风格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特点。
从1992年卷开始,《昆明年鉴》的封面设计揉入一些时代的印迹。1991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历时200天的昆明重要的市政工程——昆明会堂建成,1992年卷《昆明年鉴》封面继续采用护封的形式,黑底,昆明会堂的夜景照片居中摆放,封面上部三分之一处仍是中英文书名及年份,第二行英文书名左侧印有已正式确定的昆明市市徽金马碧鸡图案。昆明会堂现在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的城市名片——《云南印象》演出之地,从2004年至今该剧几乎天天晚上在昆明会堂公演,昆明会堂从建成至今,已成为昆明市重要的文化宣传场所。《昆明年鉴》及时在封面登载刚竣工的重大市政工程图片,突出了年鉴时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了年鉴为社会经济宣传的功能。1992年昆明市在工人文化宫举行“纪念郑和下西洋587周年”的盛大活动,1993年卷《昆明年鉴》将记载这一盛况的照片登载于封面。出生于云南昆明昆阳的郑和,受明朝成祖、仁宗和宣宗三位皇帝的派遣,以大明帝国钦差总兵的身份,统率着由200余艘大型海船和28000名船员组成的和平友好远洋船队,从1405~1433年的28年间,往返驰骋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上,把古代波斯与阿拉伯海通往中国东南沿海的著名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极度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大盛事,其规模、影响皆可谓古代之绝唱。郑和这位世界和平使者,是云南人民的骄傲,宣传、纪念郑和下西洋锲合时代的要求,这样的封面宣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4年卷封面采用昆明机场候机楼照片,1995年登载了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展照片。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昆交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6省区市及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区域性交易会。昆交会从1993年起每年6月在昆明举办,每届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客商到会,展出规模在2300多个标准展位,其中东盟及南亚国家参展展位近300个。展洽内容包括进出口贸易、经济合作等。昆交会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经贸展会。1996年卷登的是昆明卷烟厂科技大楼照片,1997年卷则选用石林风景区照片。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和全国一样,在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烟草业、旅游业均为昆明的支柱产业之一。烟草行业是昆明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地方财政起支柱作用,在昆明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首要地位;昆明作为全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旅游名片——石林,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世界地质公园、阿诗玛的故乡,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仍接待游客237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97亿元;修建于1922年的昆明巫家坝机场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飞机场,在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2009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中,全国166个通航机场(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座次排定,昆明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七位,起降架次居全国第八位。昆明市在这些重要行业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及时在《昆明年鉴》封面这样的显著位置得到登载。1998年卷的《昆明年鉴》封面用的是1995年峻工的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综合楼。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审判方式、死刑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为全国审判战线的楷模,2006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荣记“全国法院集体一等功”。《昆明年鉴》以封面形式褒扬先进、传扬先进信息,充分体现年鉴的信息功能。1992~1998年卷是《昆明年鉴》第二发展阶段,无论在框架设计、文字内容还是版本设计(含封面)都已逐步脱离地方志的影响,已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这个阶段还和全国其他年鉴一样,都是正16K本,封面都用了护封的形式。
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国家、省、市高度重视此次博览会,昆明市的基础设施、环保、卫生、市民素质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圆满地举行也是2010年5月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的一个预演。我们以世博园里“花开四季”雕塑照片为1999年卷《昆明年鉴》的封面,达到了宣传记载世博会的目的。2000、2001和2002年卷封面分别以云南国际商务大厦、柏林广场、天地大酒店等知名建筑物图进行设计的,2003年仍是昆明卷烟厂科技大楼图为封面,2004年卷封面是新建成的昆明市政府1号大楼。这5卷应该是《昆明年鉴》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版本改为大16K,因为护封在使用时不太方便,已经停用这种形式,开始对封面图片采用UP技术,使照片具有一种立体效果,这也反映了印刷技术日新月异、不断革新的趋势。《昆明年鉴》这5卷封面采用的建筑图片,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昆明城建的发展变化,但不一定能代表昆明当年或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事项,之所以采用那些照片,更多地是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是由认购封面的单位指定的,在封面设计上,编辑部失去了主动权,不能完全从年鉴的整体形象及风格来考虑,必定要受制于人,不能充分体现自已的意志或风格。我们编辑部对这些问题也曾经考虑过、痛苦过:从长远发展来看,让《昆明年鉴》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以质量求发展,打造精品年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牺牲一些必要的经济利益以换取更好的质量是值得的。
2005年是昆明从公元765年南诏筑拓东城算起建城1240年,2005年卷《昆明年鉴》封面采用从出版社买到使用权的法国人方苏雅拍摄的清末昆明古城北门的照片,封底亦用清末昆明城的象征——近日楼的照片。封面、封底均以蓝绿色作底色,封面左上角印有白字“昆明城:1240年(765~2005)”的字样,整本书的风格庄重,很有气势且档次很高,与昆明作为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得益彰,彰显出昆明是一座有着重要而独特的历史价值、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城市,年鉴出版后受到广泛赞誉。昆明虽地处大江大河的上游,但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区内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仅靠大气环流降水汇集于水库和天然湖泊,以此作为昆明城市水源的主要来源,因此昆明其实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据测算,目前滇池流域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70多立方,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滇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60%。而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用水超过水资源量的20%时,就可能出现水危机。一方面是水源的短缺,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城市供水需求,短短两年间,昆明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的供水人数已经从2003年6月时的15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近200万人。在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当中,昆明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低于严重缺水的北京、天津、唐山,处于全国极低水平。为解决昆明市饮水困难问题,市委、市政府在90年代就作出进行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的决定,1999年正式开工建设,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2006年该工程基本建成,工程中的云龙水库蓄水成功,这是影响昆明市发展的一件大事,2006年在封面显要登载已蓄满水的云龙水库照片,以白底作衬,显目养眼。
旅游业作为昆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昆明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后,昆明在旅游市场上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昆明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昆明市旅游创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昆明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昆明市旅游创业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石林作为昆明的经典和老旧的风景区,需要进行升级改造,石林要打好国际、民族和文化品牌,也即石头、彝族和阿诗玛的传说这三张牌。为此,石林在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并于2007年6月28日申报成功。2007年卷《昆明年鉴》在封面及时登载“石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庆典大会”照片,积极宣传了石林申遗成功,鼓舞了正在进行的旅游业二次创业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昆明的交通开始进入拥堵时期,新道路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快速增长的速度,致使中心区约有40%的车道上高峰时期饱和度达到95%以上,全天饱和度超过70%。这些路段终日繁忙,十分拥挤,有的路段上下班高峰期持续拥堵均在1个小时以上,中心区平均汽车行程车速每小时只有10公里左右。交通拥堵已极大地制约着昆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昆明市把缓解城市“内堵”作为民生工程,对城市道路进行了两年三期微循环道路整治,交通状况有所改善,但城区内仍有23%的路口处于拥堵状况,47%的路口非常拥堵。大发展需要大气魄,市委市政府采取“长痛不如短痛”的方式解决交通瓶颈。决定用一年时间的阵痛换取一个全新的二环快速系统。从2008年10月15日开始,二环解堵“手术”动工,2009年9月28日二环快速系统全面通车,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过报道。现在,二环已成为昆明市第一条环状快速路,极大地提高了车辆通行能力、通行速度,缓解市区内的交通压力,而且将大大提升昆明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二环快速系统是昆明城市经济体和城市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加快运行节奏的生产线,更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主骨架、主枢纽工程。它的建成,凝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我们将二环快速系统全面通车庆典的瞬间图片用作封面,记载影响昆明全市的这一大事件,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从2005年卷开始,《昆明年鉴》开始了它的第四阶段:突破时间界限,不一定用上一年度,也可用当年度昆明重大或影响深远的事件作为封面,使之具有震憾力、时效性、年度性,同时带着浓重的昆明地方色彩。这几卷年鉴虽然颜色不同,有蓝绿色、白色、灰白色……但都有一种古旧的感觉,这和昆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是相符的,在宣传和营销昆明方面做足了功夫,达到了年鉴教化、宣传的功能。
当然,《昆明年鉴》从封面到内容并不是说就是完美的,但它从创刊至今,从稚嫩青涩到逐步成熟,我们一路前行,不断探索,已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和全国其他很多年鉴相比,《昆明年鉴》还需要不断完善,用会长许家康的话来说“我们打造年鉴品牌的任务繁重而又艰巨。”【作者:昆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方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