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和方志要着力编制好主题索引
点击数:53892012-09-28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年鉴和方志要着力编制好主题索引
孙关龙
编制好主题索引是年鉴和方志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78年改革开放后,笔者见到一些外文书籍,不但前面有章节目录供人阅读和查检,后面还有各种主题索引供人阅读和查检非常方便。这是发达国家图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有的有人物索引,标出人名(标目项),还有说明项、出处项,介绍人物的生卒年,有的还列出人物的学术身份、主要成就、主要著作,俨然成为了一本与该书相关的人物小辞典。不但对阅读该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使读者十分简单地增长了有关人物的知识。有的有书刊索引,介绍书籍的出版年份、作者(或主编)、出版地点和单位,甚至附有内容提要;介绍刊物的主编、创办单位、创刊时间等,成为一本与此书相关的书刊小辞典。不但为阅读此书提供了很大方便,还增长了读者有关书籍的知识。这些表明,国外书籍对索引的重视,而且索引的规模相当大,标引深度相当深,即其索引面广且深。例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1978年出版的A History of Technotogy(即《技术史》)前7卷正文,每卷书后面都附有人物索引,多给出人物的生卒年、定性语及其在正文中出现的页码。包括Hammurabi(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50年,亚述国王,第1、2卷共有7个出处页码;Herodotus(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希腊历史学家,第1、2、3卷共有30个出处页码;Pliny the Elder(老普林尼),公元2314~79年,罗马作家,第1、2、3卷共有59个出处页码;Watt,James(瓦特),1736~1819年,工程师,第3、4、5、6、7卷共有43个出处页码;Edison Thomas Alva(爱迪生),1847~1931年,发明家,第4、5、6、7卷共有24个出处页码[1]。20世纪80年代初,因大百科工作需要和自己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对索引问题特别重视,至今快30年了。笔者写过这方面文章[2],也讲过课,至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全国辞书编辑培训班,检索系统筹课程都是笔者讲授的。笔者也想较系统地在年鉴界讲一下,江苏省方志办及所属的《江苏年鉴》编辑部给了这个机会,在座的大家给了这个机会。所以再忙笔者也要从北京赶来。
今天索引课讲四个方面:一、从《大美百科全书》到《技术史》;二、索引的功能和类别;三、索引的要素及其质量评价;四、对江苏省九部年鉴索引的评价。今天讲索引和参见(参见为另一课),大家在课的又都是方志界的,现正在开展第二轮修志工作,笔者也一直主张方志要编好索引,尤其是主题索引;要引进参见。所以,笔者今天讲的题目是《年鉴和方志要着力编制好主题索引》、《年鉴和方志要大力引进参见形式》(此为下一讲)。
一、从《大美百科全书》到《技术史》
索引是查检知识、收集资料、读书治学的利器,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工具,有学者说:“它能够为普天下做学问的人节省下数不清的宝贵光阴,是每一个学者无言的得力助手”[3]。欧美国家对索引工作极为重视,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提议,凡无索引的书籍,概不予版权登记,并处以罚金。到20世纪50年代,不但工具书有多种索引,而且许多专业书籍都做出了各种索引,前述的《技术史》即是其中的代表;索引也从简式的发展为复式的,即成为有系统的、多层次索引体系既便于读者查检,又便于读者系统阅读,这方面的代表是《大美百科全书》。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文献资料激增,要获得有效信息愈来愈困难。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化解这个矛盾的办法历史地落到了“索引”这个工具身上。在信息时代,要想以最快速度、最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必须求助于“索引”。索引已成为信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工具。
1.《大美百科全书》主题索引
《大美百科全书》(下简称《美百》)的主题索引一直引领世界索引的潮流。《美百》不到6万个条目,却做出了约30万个索引条,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就做出了一套复式索引,他们自己称是“相关互动索引”。
什么叫复式索引?即有多极标目形成一定知识体系的索引。它按阶梯排列,形成子母目关系故在国外又称为阶梯索引,笔者认为还可称为立体索引,体现其立体性、系统性。即标目有一级标目、二级标目、三级标目及至四级标目,各级标目之间又相互关联互动,从而使索引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例如,“美国”一级标目下有“人口”、“外交”、“地理”、“地质”、“自然资源”“军事”、“政府与法律”、“宗教”、“社会与文化活动”、“科技”、“教育”、“产业”、“历史”等10多个二级标目;每个二级标目下又都有三级标目,有的还有四级标目。“地理”二级标目下有“山脉”、“沙漠”、“平原和高原”、“河流与瀑布”、“湖泊”“岛屿与岬角”、“海湾与海峡”等三级标目,第一个三级标目下都有一组四级标目,择其主要的标目(表1)[4、5]
表1 《美百》美国地理知识索引(含三个级次的标目系统)
名称 |
卷次页码 |
地理 |
20-293,27-362 |
山脉 |
19-362,27-371、375 |
内华达山 |
24-537 |
卡茨基尔山脉 |
5-424 |
沃希托山脉 |
21-109 |
阿帕拉契亚山脉 |
2-65 |
阿拉斯加山脉 |
1-285 |
阿第伦达克山脉 |
1-89 |
冒纳罗亚火山 |
18-300 |
格林山脉 |
13-147 |
海岸山脉 |
7-24 |
麦金莱山 |
18-331 |
喀斯开山脉 |
5-339 |
落基山脉 |
23-372 |
河流与瀑布 |
20-297、303,27-371、374 |
北红河 |
23-184 |
卡诺瓦河 |
16-188 |
尼加拉瀑布 |
20-196 |
尼加拉河 |
20-197 |
布里达里维尔瀑布 |
4-323 |
布拉河 |
12-335 |
田纳西河 |
26-332 |
皮迪河 |
21-381 |
昆布兰河 |
8-130 |
红河 |
23-183 |
俄亥俄河 |
20-500 |
哈得孙河 |
14-237 |
威斯康辛河 |
29-148 |
利罗拉多河 |
7-143 |
哥伦比亚河 |
7-148 |
库特内河 |
16-365 |
格兰特河 |
23-324 |
密士失必河 |
19-155 |
密苏里河 |
19-167 |
第蒙河 |
8-414 |
普拉特河 |
22-189 |
黄石河 |
29-410 |
罗古河 |
23-384 |
岛屿与岬角 |
|
千岛群岛 |
26-470 |
外滩群岛 |
21-112 |
希尔顿 头岛 |
14-14 |
肯特岛 |
16-256 |
阿留申群岛 |
1-320 |
长岛 |
17-456 |
哈特拉斯角 |
13-406 |
利达克岛 |
16-358 |
马沙文雅岛 |
18-215 |
第索峰岛 |
19-356 |
楠塔基特岛 |
19-450 |
圣巴巴拉岛 |
24-163 |
德尔马瓦半岛 |
8-353 |
鳕角 |
5-231 |
海湾与海峡 |
|
阿拉新加湾 |
1-284 |
阿伯马尔湾 |
1-292 |
拉塔里亚湾 |
3-130 |
乞沙比克湾 |
6-156 |
帕姆利科湾 |
19-463 |
长岛海峡 |
17-457 |
汉普顿锚地 |
13-347 |
普吉海峡 |
22-527 |
纳拉甘西特湾 |
19-463 |
墨西哥湾 |
18-513 |
湖泊 |
5-130,20-297、303,27-371、374 |
大盐湖 |
13-81 |
五大湖 |
13-78 |
伊利湖 |
10-207 |
休伦湖 |
14-344 |
安大略湖 |
21-11 |
米德湖 |
18-335 |
森林湖 |
16-471 |
索乐顿湖 |
24-122 |
密西根湖 |
19-26 |
乔治湖 |
12-191 |
芬格湖群 |
10-546 |
犹他湖 |
28-1 |
塔霍湖 |
26-162 |
奥基乔比湖 |
20-507 |
苏必略湖 |
26-25 |
这个主题索引,“美国”一级标目共有二、三、四级标目2340个,即系统介绍了有关美国的2340个知识点。不但有助读者查检,更方便读者系统阅读,且便于机关互动。如,想了解美国的山脉全面情况可查“山脉”条及其一组群子条;欲得知美国河流、瀑布的全面情况,可查阅“河流”、“瀑布”条及其一组群子条。这个主题索引,实际上还具有了系统分类的功能。
2.《技术史》索引卷不同的遭遇。
《技术史》一套共8卷,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大套科学技术史之一(另一套是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从1954年一直出到1984年,整整30年。全书192章,约800万字。每章都由该领域的专家撰稿,内容翔实,配有30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国法和插图。20世纪50年代出版5卷,70年代出版2卷,1984年出版索引卷(表2)[6]。
表2 《技术史》8卷卷名和出版年份
卷数 |
卷名 |
出版年份 |
Ⅰ |
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史前至公元前500年左右) |
1954 |
Ⅱ |
地中海文明与中世纪(约公元前700年至约公元1500年) |
1956 |
Ⅲ |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约1500年至约1750年) |
1957 |
Ⅳ |
工业革命(约1750年至约1850年) |
1958 |
Ⅴ |
19世纪下半叶(约1850年至约1900年) |
1958 |
Ⅵ |
20世纪(约1900年至约1950年)(上部) |
1978 |
Ⅶ |
20世纪(约1900年至约1950年)(下部) |
1978 |
Ⅷ |
索引 |
1984 |
《技术史》是专业书,不是工具书,在我国不要说20世纪50年代不会去配制索引,就是21世纪初的现在中国的专业书有几部在书末附有索引的,更不用说除书末附有索引外,还有专门做一本主题索引卷。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技术史》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5卷、70年代出版的2卷,每卷后面都附有人物索引。其中,第1卷有171个人物索引,第2卷有364个人物索引,第3卷有851个人物索引,第4卷有1227个人物索引,第5卷有1175个人物索引,第6卷有497个人物索引,第7卷有815个人物索引,合计全书共有5100个人物索引(不同卷中同一个人物的重复索引未写)。而且,人物索引中大多有说明项,介绍人物生卒年、定性语等;出处项也多,如前述的老普里尼条有59个出处页码,瓦特条有43个出页码,索引中反映的知识内容相当丰富,按理牛津大学出版社完全可以不再专编索引卷。但他们为适应信息时代读者的需求,又专门抽调高水平的编辑(一般水平的编辑很难胜任此类工作)编制一部通贯全书的主题索引卷,篇幅达百余万字。它不但增加了检索渠道,便于读者查检,更便于读者系统阅读,相关的知识能够互动;而且,它重新疏理全书知识,形成一个与目录完全不同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新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在横向上交代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知识的页码,在纵向上介绍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长达千年、万年,及至数十万年的知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例如“火”(fire)索引条(标目)下有一系列的出处,包括第一卷第143页讲到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据是出自北京猿人遗址(约距今50万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现距今175万年南非一处古人类用火遗址);在145~151页讲到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人类发明“敲凿取火”、“擦木取火”(包括“锯木取火”、“犁木取火”、“钻木取火”),以后又发明机械火钻、点火活塞;153~155页叙述发明火把、蜡烛、各种盛装灯油和灯芯的灯具(油灯)。讲到古希腊人、拜占庭人发明和使用烟火武器,中国人发明黑火药和火箭(第2卷第268~292页);16~17世纪制造各种火炮等火器(第3卷第249~254页);18世纪末发明煤气灯(第4卷第179~187页);19世纪上半叶发明火柴,70年代爱迪生等发明电灯泡(第5卷第148~151、174页);到1945年发明原子弹,在日本爆炸(第6卷第161~168页)。把全书有关“火”的分散在各卷的知识串了起来,加以系统化实现真正的相关互动。
这个主题索引卷是一个再创造,把人类技术知识以主题知识形式从纵向上和横向上串了起来,非常有价值。可是在我们国家此卷受到了冷遇。此套书翻译从1986年启动,中间遇到很多挫折,出版不了(个别卷有出版的),直到2001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救活了这套在人类历史上有重大价值的图书。该社出了大笔资金、人力、物力于2004年出版此套书。但他们囧于中国的出版环境、出版理念,仅出版了前面7卷,第8卷索引卷不出版,当初他们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也是出版前面7卷。而像笔者(编纂大百科全书和研究科技史、文化史的需要)这样的专业人员,最需要的正是第8卷。中国的出版理念、出版环境还没有进入到真正全心全意地为读者着想的阶段,还处在以往的传统观念中:一般书籍供于阅读,不做索引;工具书供人查检,则做点索引但没有去做更高级、更便捷的索引的理念,而且绝大多数编辑缺乏做更高级、更便捷索引的水平。没有想到一般书籍尤其专业类、资料性图书,读者需要查检时亦可查检;工具书,读者想系统阅读时亦有系统阅读。笔者自20世纪末以来一直说中国的索引编制落后发达国家至少30年,10多年过去了这种落后局面可以说丝毫没有改观。
二、索引的功能和类别
1.什么是索引。
《现代汉语词典》:“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人查阅的资料。也叫引得。”[7]
《出版词典》:“亦称‘引得’、‘通检’。一种指引读者查找图书、报刊资料中所包含或论述的字词、语句、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编号和作者等的检索工具。”[8]
《辞典》:“旧称‘通检’或‘备检’,也指英文index音译为‘引得’。检寻图书资料的一种工具,将图书、报刊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名称(如字、词、人名、书名、刊名、篇名、内容主题名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记明出处页数,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之后,或单独编辑成册。”[9]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书籍、杂志、词典等文献资料,根据一定的需要,把其中的有关事项(如字词、句子、人名、地名、作者、篇名等),按一定的检索法编排,供人查阅。这种检索工具即称为索引。”“汉语中的索引,即英文index一字的日文译文,为中国所承用。也称引得,即index的音译;有些书上又称为通检。索引一般放在有关著作的后面;份量较大、专题性较强,有时也独立成书。”[10]
上述四家的论述详略不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索引是一种查检工具,查检图书、报刊中知识或资料的工具。
2.索引的功能
在工具书、资料书、专业中它是十分重要的,是查检阅读工具书、资料书、专业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果把工具书、资料书、专业比喻为一个知识库,索引则是打开这个知识库的钥匙。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写的一篇文章说,上天要有路,入地要有门,索引就是登上知识天堂的路,就是进入知识海洋的门[11]。一般说,对一部工具书、资料书、专业书主要检索系统有3套:目录索引和参见系统。目录,通过分类等形式反映和框定年鉴的内容;索引《指主题索引》,通过年鉴的外部特征(一般指目录)和内容特征(释文中的主题间)来指示年鉴内容,它深入目录无法深入的释文内部特征来指示年鉴内容,所指示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目录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高质量的索引能构建和指示年鉴知识和资料的另一套系统;参见系统,不但能减少重复,节省篇幅,还能构建年鉴内容各个主题、条目、栏目之间的关系,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加上大事记、书眉、文摘三种辅助检索系统。其中,大事记为“纵”,目录为“横”,文摘为“点”,索引是“面”,参见成“网”,书眉成“线”,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网线互动的完备而高级的年鉴检索系统,为年鉴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路路通的检索渠道,极大地增强年鉴的服务功能。中国自古有重视目录的传统,但一直忽视索引和参见系统,世纪老人、语言学家周有光(1905~ )在1981年指出:“我国的旧书大都没有索引,索引的重要性一向没有得到充分注意,这是传播知识的一大障碍”[12],年鉴是工具书,工具书是供人查检的,查检就需要“通道”、“路径”。没有“通道”和“路径”,读者便无法使用的辞书是没有生存的条件和意义。因此,编纂工具书的人,必然要懂得怎么编索引。换一句话说,不懂得编制索引的人是没有资格编纂工具书的。所以,笔者一贯主张,一本工具书的索引编得如何,应该是工具书质量检查的一个重要指标。一部工具书的正文编得再好,没有索引或索引编制质量很差,不给读者这个主要的“通道”和“路径” ,其总体质量是不能说好的。中国年鉴界对编制索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视到比较重视的过程。据有关学者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现在出版的500余种年鉴中,编制索引的约25~30家,仅占年鉴总数的5%”[13]。1994年底全国地方年鉴评奖,“收到78部各地年鉴”,“湖南、贵州、江苏、辽宁、哈尔滨、武汉、贵阳、武进、高邮、宝山、广东等10余种年鉴编制了索引”比例约为14%:“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1996年)年鉴152种,有索引的20种,所占比例为13.2%[15],可见90年代中期中国编制索引的年鉴大致为百分之十几。1998年时升至为40%多[16]。1999年底全国地方年鉴第二次评奖,在115种获奖的年鉴中编制有索引的年鉴已占百分之五六十。2004年全国年鉴第三次评奖,已将“索引使用简捷方便”列入评奖的标准。也就是说,到了21世纪年鉴要不要编制索引已不是主要问题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编制出高质量的索引?“据统计,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类年鉴中,编制较为规范的书末索引的可能连20%都不到。有些全国性大型综合年鉴也不设索引;不少年鉴虽有索引,但编制却极不规范,且索引规模小,标引深度低”[17]。因此,江苏省方志办及所属《江苏年鉴》编辑部在这个培训班中,专门请人要讲索引编制和参见问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在中国年鉴界,索引的编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虽然,现在可以说大部分年鉴部已编制有索引,但是真正认识到索引重要性的年鉴编辑人员并不多。我们的年鉴现在编制的年鉴索引“不规范”,“索引规模小”,标引深度低等,很大部分原因是我们年鉴编辑认识不到位,功夫不到家。所以,今天笔者要较系统地介绍一下索引的功能、索引质量的评价体系等问题,以促进我国年鉴的索引工作能够逐步地向前发展。
具体说索引的功能如下:①供人们查检,这个功能是任何其他检索工具无法与之相比校的。目录也有供查检的功能,但分类目录对不熟悉的读者,查检是非常困难的;再目录仅供人们查检条目标题,释文内含的主题知识和资料是检索不到的。所以,索引所能检索的信息量远大于目录,且要比分类目录便捷得多。②供人们系统阅读。前面已举实例说明了工具书、专业书、资料书的主题索引,具有全新条理知识和资料的功能,现在年鉴界普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功夫不到家,所做的主题索引普遍规模小,标引深度浅。③反查词目或条目的设置是否恰当,有否重大遗留。这个功能亦是年鉴界不太了解的,所以今天也要具体讲一下。如笔者一看《美百》“中国”一级标目下,就发现该书二级标目“文学”下的三级标目中缺漏“屈原”等条,二级标目“科技”下的二级标目中缺少“指南针”、“火药”等条。一查全书正文,“屈原”有专条,“火药”有专条,条目说:屈原是中国“最早浪漫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拓展了新天地”等;漏做索引,不妥;说“最早的火药是黑火药,首先由中国人使用……后传入西方国家”,此漏做索引,亦不妥。指南针全书没有条目,是一个重要漏缺,应补充此条、此索引[18]。有一部工具书,做出两条埃菲尔铁塔的索引,在说明项中一个标明是1889年,一个标明是889年,许多人都知道埃菲尔铁塔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 应是1889年,889年是错的,于是找到该索引出处条目为“纲结构”条,改正了条目中的错误年代;固是此本工具书,《物种起源》一书索引做出两条,在说明项中都说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所著,可年代标注不一,一是1859年,一是1959年,很显然后者是错的,于是改正了正文条目中年代的差错。④能帮助正文排除叙述不明、条理不清、事实与数据的抵悟、让分太多等弊病,有利于提高年鉴的总体质量水平。
3.索引的类别
有很多类别。按其标目不同,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内分专用主题索引和综合主题索引,专用主题索引有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引文索引、篇目索引、作者索引,综合主题索引一般称为主题索引)等。按其载体形式区分,有书后索引、刊后索引、单卷索引、索引刊物等。按其编纂对象划分,有一书一刊索引,如《尚书通检》、《人民日报索引》等;群书群刊索引,如《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等。就工具书而言,主要根据汉字有音、形、意,索引的编排(包括目录的编排、工具书正文词目或条目的排序)。由此引申产生音序、形序、意序三大类方法,其中重点说一下主题索引。
①.音序法,有汉拼法、韵目法、注音法。按音序编排的索引,称为音序索引。
a.汉拼法。即汉语拼音顺序法。在1958年“汉语拼间方案”公布后,正文条目已有多家工具书按汉语拼音为序。《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b.韵目法。即韵目顺序法。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我国古代有以韵目为序的出版物,例如明代编辑的中国最大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是按《洪武正韵》的韵目排列的;清代康熙年间编辑的《佩文韵府》是按韵目东、冬、江、支、微、鱼的次序编排的。现基本不用。
c.注音法。即注音字母顺序法或注音符号顺序法。主要有邮电式注音字母和威妥玛式注音字母,后称注音符号。1918年公布后,有以ㄅ、ㄆ、ㄇ、ㄈ为次序的索引。威妥玛式的注音字母顺序,台湾至今仍然在应用,例如《环华百科全书》(20卷,1982)全书正文按注音字母次序排列。现大陆基本不用。
②.形序法,主要有部首法、笔画法、四角号码法等。形序法形成的索引,统称为形序索引或字顺索引。
a.部首法。最早的是许慎《说文解学》的540部。由篆字到隶书到楷书,字的书写形式变了,部首也有变动,到清朝《康熙字典》是214部,并通行用至今,(如《辞源》仍用)214部首法。1983年6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出版局曾制定“汉字201部首表”草案,《汉语大词典》就是用这个部首表的。部首法先分部首,再按笔画由少到多的次序排列。
b.笔画法。不考虑部首,完全按一个字的笔画数目和笔形排列,如《辞海》、《宗教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等。
③.四角号码法。也是形序法。四角号码排检法创于20世纪20年代,一度颇为流行,近年再版的书。有的就加上四角号码检字法,如《辞海》1989年版,《十三经索引》1983年版。
④.意序法。包括学科分类法(类序法)、地区分类法(地序法)、时序分类法(时序法)等。意序法形成的索引,称为意序索引,亦以类序索引统称。
一般学科类工具书适用学科分类法,说得更广一点是用类序法,我国年鉴的正文大都用类序法编排;世界地理、外国历史、中国地理等类工具书适用地区分类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外国文学、世界地理、外国历史卷的分类目录就是按洲、按国家、按地区分列的;许多人物词典常采用时序法,历史类辞书按朝代次序排列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各卷的人物在分类后按出生年的次序排列都是时序法,大事记一般也用时序法。
一部工具书往往不能采取单一检索法,常以一种排列法为主,辅佐以其他检索手段。例如《江苏年鉴》目录和正文用的是类序法,主题索引用的是音序法;1989年版缩印本《辞海》,正文前有“辞海部首表”、“笔画查字表”、正文后有“汉语拼音索引”、“四角号码索引”、“词目外文索引”。其中部首法、笔画法、四角号码法都是形序索引或称字顺牵引,汉拼索引和外文索引都为音序索引。《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各学科的目录都用类序索引或称意序索引;正文编排和主题索引、条目外文索引都用的是音序法,按汉语拼音和外文音序编排;条目笔画索引用的是字顺法或叫形序法。以上5种为主要检索渠道,还有6种辅助检索渠道:图片检索(正文前有彩图目录)、时序检索(正文后有大事记)、人名检索(正文后有人名译名对照表)、参见检索(正文中有一套参见系统,包括参见条目和文内参见、段末参见、条末参见等)、书目检索(许多条目后附参考书目)、层标检索(许多条目有层次标题,读者可按层标检索,不必从条目开始起查检),构成一个“路路通”的检索渠道,方便读者[19]。笔者一直认为一部工具书只有一种检索渠道是不合格的,至少应是二种或三种,乃至更多。
⑤.主题法,即主题索引,又称内容分析索引、内容索引。是工具书最为详尽的检索渠道,也是最重要的检索渠道。其主题词包括条目标题和释文中隐含的知识主题两个部分。隐含主题的索引,又称“索隐”。主题索引是工具书知识或资料容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工具书内容质量的重要体现。分为两类:简式索引、复式索引(又称阶梯索引)。
a.简式索引,平面的只有一级标目索引。中国目前工具书中最普遍的索引形式。我国做索引的大部分年鉴是这种形式,《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各卷和总索引卷也是此种形式。这种形式是大量的在中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目前,此种索引最需要改进的是出处项太少,许多重要信息遗漏了,导致中国的索引普遍缺乏标引深度。国外这方面比我们做得好,前面说非工具书的专业书《技术史》,上数千条人物索引出处项有10多处、20处,乃至五六十处的。
b.复式索引。前面说的《美百》等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大百科全书都已做出此类索引。编制它难度相当大,如前述的“火”的主题索引,须有专家型编辑才能做得出来。不然是分不清楚的,会杂乱无章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工作量亦大。内行人或比较内行的人一看就知晓,有没有漏标、错标、空标、泛标、重标?国外上世纪70年代已做出复式索引,而30多年后的2008年我们即将付印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还做不出复式索引,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设计师的笔者深感愧意和不安。
三、索引的要素和质量评价体系
1.索引的要素。
索引有三要素:①标目项,即索引中最重要的成分——主题词,亦称标题项、标引词、索引主题词、索引词、索引条头等。一般包括两大方面的主题:一是年鉴的栏目、分目、子目的主题词,在索引中应该排为黑体,表明它是条目,一般讲它的重要性超过其他索引主题。二是隐含释文中的主题词,从释文中把有索引价值的主题词挑选出来作索引条,故又称“索隐”。所谓索引价值,是指该主题词有知识内涵或有资料价值。也就是说,释文中的主题词很多,要找有知识内涵或资料价值的主题词作索引条;有知识内涵和资料价值的主题词,未挑选出来做索引条,这是漏标。这在当前年鉴编制的索引中是大量存在的。没有知识内涵和资料价值的主题词,则不做索引条;做了,也是索而无效,没有用处,这是错标,浪费读者时间和精力。这在一些年鉴的索引中是存在的,有的还相当严重,即索而无效的主题词索引成批。空标是指索引的主题词及其主题词意在相应的正文中都没有,读者检索落空。泛标是指所标目的主题词本身是概念较泛的词,即专指性不强的词和词组,如年鉴索引中常出现的“概论”、“综述”、“培训”、“管理工作”等,很难检索。重标是指同一个主题词不同出处页码反映的知识 识和资料是完全相同的,相重的。这些都会浪费读者的精力和时间。
②说明项,即索引中说明标目项的成分。又称注释项(一些书刊称之为副标题、修饰词等,内容上显然过窄)。它是索引标引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说明项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标目项含义不够清晰或可能产生歧义的,用说明项说明或框住它,使标目项含义清晰或不产生歧义,例如《镇江年鉴》(2007)索引中有“财政收入(京口)”、“财政收入(丹徒)”、“财政收入(丹阳)”、“财政收入(句容)”、“财政收入(润州)”、“财政收入(扬中)”[20]。二是增强标目项的知识含量,即增加主题索引的信息量和价值。例如前述《技术史》前5卷的人物索引多加了生卒年和定性语: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希腊历史学家[21]。这是反映索引标引深度的重要方面。现在中国无论是年鉴的索引,还是其他工具书索引,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虽然人物索引中都有生卒年等内容)等在内,对说明项都不够重视,做得太少,导致至今中国索引标引缺乏深度。
③出处项,即索引的页码和分区,它既是读者快速查阅的工具,又是索引标引深度的一个指标。a.页码,如果其索引条本身是条目,则为主出处项,排在第一位置,且用黑体排印;其他出处为副出处项,排宋体。现中国的工具书,包括年鉴在内,出处项都少得可怜。这就埋没了大量隐含知识或资料,导致索引的标引深度浅。b.分区。即每一页的分区,以便于读者快速检索。一般说分区要适中,太少不利于读者快速检索,太多也不利于读者快速查检。根据国内外经验:大16开的一页为两格的,以分四区或六区为好;一页为三栏的,以分六区或九区为好。
出处项也要防止漏标、错标、空标、泛标和重标的问题。一般讲,出处项愈多,揭示年鉴释文内容含量愈丰富,提供的有效信息愈多(删去错标、空标、泛标、重标之后),则该年鉴的内容质量愈好,其索引标引的深度也愈深。
2.索引质量评介体系
大致有这么几项:a.索引类例多少,即要有多种索引渠道,能不能做到路路通。b.索引规模,包括索引的覆盖面和索引的数量两个方面,应做到量大面全。这是解决或说是衡量查全率的指标。国际上,一般用索引比表示,即索引数/条目数的比值;有时也用索引页数/正文页数的比值表示,即点全书正文的比例数。后一种比值由于涉及正文用的字号、索引用的字号,故不是很准。有人主张年鉴的索引比值在1.1~1.3之间[22];有人主张加大,索引比值在“1.5左右”[23]。笔者是主张适当加大的,因为许多年鉴做的索引量,都仅相当于条目数,做不出索引规模,索引的价值便体现不出来,更说不上索引的标引深度,即没有一定的规模,不会有索引的效益,这是一。第二,《山西年鉴》的索引比值一直在2以上[25];安徽当涂县,不是经济发达的县,他们认为“只要思路对头,方法得当,121.5的索引规模是完全不成问题的”[26]。所以,笔者主张索引比值至少应在1.5以上,高限笔者主张《中国百科年鉴》曾达到的4。也就是说,笔者并不主张无限止地扩大索引规模,索引太少,影响有效信息的检索;索引多过滥,也会影响有效信息的检索。关键是一定要做到索引内容丰富,查全率和查准率高。也就是要尽可能地消灭漏标、错标、空标、泛标、重标。c.索引质量,包括标目项、说明项和出处项,其三个要素有没有漏标,有多少;有没有错标,有多少;有没有泛标,有多少;有没有空标,有多少;有没有重标,有多少等。这是解决或说是衡量查准率的指标。广义的索引质量还包括索引种类、索引规模、索引标引的深度等内容。d.索引标引深度,包括有几级标目,一般讲标目级次多一点,且科学合理,则反映索引的标引深度愈深;说明项有没有,丰富不丰富?出处项丰富与否?分区是否合理,查检是否便捷等等。
四、对江苏省九种年鉴的评价
看了很高兴,这九种年鉴代表了现阶段中国年鉴界的最高水平,也大致代表了现阶段中国主题索引的水平。
江苏省九种年鉴索引一览表
年鉴名 |
页
|
条
|
未覆盖面 |
级次(级) |
分区 |
说明项 |
出处项(处) |
备注 |
|||
江苏(省) |
主题(含表) |
14 |
约2003 |
专辑、人物、年度要闻、重要文献、统计资料、文件规模 |
2 |
九分 |
无 |
1 |
|
||
南京(市) |
主题(含表) |
14 |
约1937 |
特载 |
1 |
三分 |
无 |
1~6 |
|
||
镇江(市) |
主题(含表) |
20 |
约2665 |
彩页 |
1 |
三分 |
有 |
1~3 |
|
||
常州(市) |
主题(含表) |
13 |
约1432 |
特载、彩页、书籍、统计资料 |
2 |
三分 |
无 |
1~6 |
|
||
徐州(市) |
主题 |
3 |
约350 |
|
1 |
两分 |
无 |
1 |
|
||
江阴(县级市) |
主题(含表) |
13 |
约1371 |
|
1 |
两分 |
无 |
1~4 |
|
||
张家港(县级市) |
主题(含表、图) |
10 |
约1415 |
特载、专文、便民服务 |
1 |
三分 |
无 |
1~3 |
|
||
栖霞(区) |
主题(含表、图) |
15 |
约1664 |
特载、组织机构、重要文件、统计资料、领导人名录、综录 |
2 |
三分 |
有 |
1~5 |
|
||
武进(区) |
主题、人名、地名、书名和文件 |
20 |
约2330 |
|
2 |
两分 |
无 |
1~5 |
|
1.优点显著:
①无论省一级的《江苏年鉴》,省会市的《南京年鉴》,地级市的《镇江年鉴》、《常州年鉴》、《徐州年鉴》,县级市的《江阴年鉴》、《张家洪年鉴》,以及市辖市的《栖霞年鉴》、《武进年鉴》,全部做了索引。而且全部是综合主题索引。《武进年鉴》除综合主题索引外,还有人名、地名、书名和文体专用主题索引。这充分说明江苏省年鉴对主题索引重视,这是年鉴、方志最为重要的索引。
②有相当的规模。绝大多数都在1000条以上,有3种年鉴即《江苏年鉴》、《镇江年鉴》、《武进年鉴》的主题索引在2000条以上。其中,《镇江年鉴》为地级市年鉴,主题索引达2600多条,下了功夫,而且有些编制很有创造;《武进年鉴》作为地级市下的一个区级年鉴,主题索引达2300多条,更是不容易。《南京年鉴》的主题索引也接近2000条。
③多种年鉴在级次上进行了控索。《江苏年鉴》、《贵州年鉴》、《栖霞年鉴》、《武进年鉴》都出现了二级层次,即索引的子母条,为做复式索引进行了探索。
④都进行了分区,有的如《江苏年鉴》进行了九分。
⑤有的年鉴配置了说明项,如《镇江年鉴》、《武进年鉴》。
⑥出处项已不限于一处。《南京年鉴》、《常州年鉴》最多给出6个出处,《栖霞年鉴》、《武进年鉴》最多配有5个出处。
这次时间匆忙,索引质量笔者没来得及反查。
2.改进意见
①规范用语。主题分析索引,拉丁a、b,附见页码、参见页码,缩后两格排印的索引词为相关主索引词的“附见”(二级索引是一级索引词的“附见”),三要素说法等。
②覆盖面要加宽。特载、专文、重要文献、统计资料、文件法规、组织机构,领导人名录……以至彩图,都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不在正文条目之下,对它们读者需要检索的应该纳入主题索引的范围。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图,我们江苏省年鉴不少把图题也编进了主题索引或单独作索引,这是非常好的,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正在进入读图时代,图应成为全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年鉴初创,登载不少广告性图片,图的内容游离正文之外。广告性图片不是不能登,但随着我们年鉴的发展,图即使是广告图也应成为全书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过去许多图是广告商说了算。这种局面要改观,要慢慢转变为我们编辑部工作为主,与全书内容有关的融合。所以,应该也必须纳入主题索引的范围。
③分区可以研究一下。根据现有中国年鉴的版面情况,我比较趋向两栏的划四区,三栏的划六区,《江苏年鉴》划九区,你们认为这样好,可以坚持,但每一栏都用上、中、上表示,太复杂了,变成a上、a中、a下、b上、b中、b下、c上、c中、c下等九区,建议全部用字母替代,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区,为a、b、c、d……字数节省了版面也好看。分两栏为a、b两区,分三栏为a、b、c三区,对读者查检来说还是欠方便的,建议改为四区或六区,以方便读者。同时建议在索引体例说明中,附上一个分区示意图。
④说明项要加强。9部年鉴主题索引的说明项普遍太少、内容太单薄。即使是《镇江年鉴》、《武进年鉴》做了一些说明项,仍然是少而单薄,而且出现有些标目项不加说明项是不妥的,如《武进年鉴》第573页“重要会议”、“主要工作”……这样的标目项,离开了说明项,是没有检索价值的。
⑤出处项要增多。前面说的有5个、6个出处,但都是个别的。绝大多数是仅有一处。当然,出处项一定要正确,是一处不去标为二处,是二处不去标为三处,但是从挖掘知识量、资料量角度,要进一步挖掘,特别是志书,其容量比年鉴丰富得多。如有条目,其索引词要排黑体,以与其他隐含的主题词(索引词)相区分。有条目的索引词(标目项)其后的出处项,要分主出处项、副出处项,便于读者查检,主出处项也排为黑体。
⑥级次问题可续继探索。现级次仅限于条目索引词所附的层次,这不够。主题索引有一个再创造、再组合的问题。例如《江苏年鉴》有一个索引条“两岸交流”(第624页),能不能把621页的2条(“第二届海峡两岸楚文化研讨会”、“第三届海峡两岸信息技术标准论坛”)、622页的5条(“国民党新竹市党部代表团访苏州”、“海峡两岸港口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纪念甲骨文南京发掘七十周年研讨会”、“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新趋势研讨会”、“海峡两岸上市公司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624页的一条(“李源潮会见连战”)、628页3条(“台商子女锦绣江苏夏令营”、“台湾客商关注扬州经贸旅游节”、“台湾南投县妇女联合会参访团访问常州”)、629页的1条(“无锡市委与国民党台东县党部交流”)等放至下面,形成一个组群。这有助读者了解江苏省该年(2007年)“两岸交流”的全貌,也为两岸关系研究提供了快捷全面的资料,省却了他们从《江苏年鉴》全书中去寻找“两岸关系”资料的时间。这样的索引,对读者更有益,亦更受读者的欢迎。
最后,笔者借用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太田征曾批评中国的工具书讲过的两句话:“真切地希望有关人士能深刻地认识到工具书、专业书附索引的重要性”,“未来时代是不会欢迎没有索引的工具书和专业书的”[31];笔者再加一句话,“未来时代也不会欢迎缺乏好索引的工具书和专业书的”。笔者也要借用上世纪末福建省龙岩市方志办翁 副编审的一句话“缺乏索引的年鉴是不完整的年鉴”[32],并加上三句话:“缺乏索引的志书是不完整的志书;”“缺乏好索引的年鉴不可能是优秀的年鉴;”“缺乏好索引的志书不可能是优秀的志书”。
主要参考文献
[1] 查尔斯·辛格等主编,五前、孙希忠等主译:《技术史》(A History of Fechnotogy),第1卷第549、550页,第2卷560、562页,第3卷498、504、508页,第4卷468、483页,第5卷586、601页,第6卷442、446页,第7卷541、548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1978;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 孙 龙:《上天可揽月,下海能捞针——评<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一些专业词典的检索系统》,载《中国出版》1995年第5期;《孙关龙百科全书论集》第4卷第64~7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3] 葛永庆:《年鉴索引与信息开发》载《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年第1期。
[4] 美国百科英文版 。
[5] 《大美百科全书》第30卷第638~645页,外文出版社,光复书局(台湾),1994。
[6] 同[1],第1~8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54~1984。
[7]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311页,商务印书语,2006。
[8] 《出版词典》,第12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9] 《辞海》1999年三卷本,第39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词出版》卷,第30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11] 同[2]。
[12] 周有光:《“知识爆炸”和“大海捞针”》,载《百科知识》,1981年第5期。
[13] 王建华:《年鉴索引与规范化问题》,载《年鉴工作与研究》1992年第3期。
[14] 郭建平、郭城文:《谈谈<山西年鉴>主题检索工作的编制》,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5年第4期。
[15] 黄译霖:《纵横交错,点面结合,全面构筑年鉴六大检索系统》,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年第3期。
[16] 杨议钧:《提高年鉴索引质量的几个问题》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第3期。
[17] 沈美新、蒋皓、管美风:《编好年鉴索引,促进年鉴信息资源深度开发》,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8] 同[6],同30卷第75页,第10卷第365~366页,第23卷第37~38页。
[19]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0。
[20] 《镇江年鉴》(2007),第428页,2008。
[21] 同[1],第2卷第560页。
[22] 同[13]。
[23] 同[16]。
[24] 同[17]。
[25] 同[14]。
[26] 晋松、陶邦海:《年鉴索引制作的理想方式》,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9年增刊。
[31] (日)太田征:《谈谈中国工具书的索引问题》,载《中国出版》1991年第1、2期。
[32] 翁 :《论年鉴索引》,载《年鉴信息与研究》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