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企业志鉴协作组六年工作回顾
点击数:52762011-02-21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志鉴协作组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走过6个年头。6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会员单位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协作组在建章立约、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组织评比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各项工作一年一个脚印扎实地向前迈进,为石化集团公司志鉴事业和企业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贡献。
一、成立背景和过程
(一)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中国志鉴事业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包括国史、地方志、年鉴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中国志鉴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1979年,邓小平同志关于“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的重要谈话加快了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志鉴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轮新修地方志工作全面启动;全国编辑出版年鉴的种类由80年代初的几种猛增至90年代末的1600多种。
(二)各企事业志鉴的编纂出版为协作组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石化成立于1983年7月,时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7月重组成立特大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志鉴事业始于8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第一轮新修地方志工作中,许多特大型和大型石化企业除参加所在省市区编修工业分志外,还重视石油石化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积累,编修本企业的局志、厂志,并利用修志的组织架构和队伍网络,发展企业年鉴编纂出版事业。1985年中原油田编纂了首部志书,1986年胜利油田首部年鉴创编,1987年《洛阳石化年鉴》问世,1988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年鉴》诞生。90年代,中原油田、江苏油田、齐鲁石化、上海石化等单位相继创编年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动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中国石化志鉴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中国石化一级企业年鉴种类已有12种,编辑出版企业志书的单位则更多。越来越多的企业编纂出版志鉴为协作组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三)志鉴编纂单位的共同愿望和诉求使协作组成立成为现实
中国石化从事志鉴编纂出版的单位虽然起步有早有晚,编纂工作时间有长有短,但都积累了一定的组织编纂出版经验,同时也在组织编纂出版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虽然编纂单位也参加所在省市年鉴或地方志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学到不少有益经验,但企业特有的一些情况、石化特有的一些问题难以与外界交流,得不到解答。编纂出版单位强烈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组织牵头开展石化志鉴学术交流活动,交流学习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为了全面提高中国石化企业志鉴编纂质量,积极探索和交流志鉴编纂理论和工作经验,促进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志鉴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初,江苏油田、上海石化、洛阳石化等几家年鉴编纂单位提议:依托石化出版社《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编辑部成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志鉴协作组,并着手准备成立事宜。2002年12月在上海浦东召开协作组筹备会议,12家年鉴编纂单位的2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协作组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组长、副组长及理事单位名单。2003年4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志鉴协作组在成都正式成立,时任石化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曹湘洪为协作组的成立写来贺信表示祝贺。
二、主要工作和成绩
6年来,协作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提高志鉴编纂出版质量、推动中国石化志鉴事业发展为中心,在建章立约、组织学术交流、开展志鉴和论文评比、业务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建章立约、规范运作,努力促进协作组健康和谐发展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志鉴协作组是石化集团公司编纂出版年鉴、志书的单位自愿组成的志鉴编纂出版学术性组织。作为一个组织,在它成立之初就在自愿的基础上为其今后的发展制定了组织成员必须履约的章程,明确了本组织的名称、性质、宗旨、任务,加入本组织的条件和程序,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机构组成和经费来源。
随着志鉴事业的不断发展,成立之初共同制定的章程不能完全满足形势需要,为了促进协作组健康和谐发展,协作组理事单位对原章程进行了修订,并于2008年11月在协作组二届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新章程明确了本章程为保护协作组成员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协作组工作正常运行,促进企业志鉴事业发展而制定;规定组长和副组长每届任期4年;凡中国石化所属企事业单位承认并遵守本章程,接受本协作组指导,履行本章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均可申请成为成员单位。
6年来,协作组各成员单位认真遵守共同约定,积极参加协作组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协作组的健康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08年底,石化集团公司已有27家一级企业编纂志鉴,其中年鉴15种,志书25种;加上各二级单位的志鉴,石化集团公司年鉴种类达40余种,志书种类达50余种。这些年鉴和志书的编纂出版对于客观公正记录中国石化及其下属企业的历史,综合反映相关信息,全面服务于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组织学术交流,努力营造志鉴编纂出版理论研究氛围
组织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是协作组的主要任务,也是协作组生存发展的根本。6年来,协作组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各成员单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学术交流范围,提高学术交流水平。
2003年至今,协作组在广东茂名、湖北宜昌、河南郑州、广州黄埔的年会上,分别围绕“企业志鉴规范化”、“企业志鉴的创新与发展”、“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发展中国石化企业志鉴事业”和“发展志鉴事业,繁荣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等主题,研究探讨了志鉴的规范化、创新等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年鉴、方志界关注和热议的问题,交流了做好企业年鉴和志书的具体组织、写作、编纂等方面的经验,从繁荣企业文化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志鉴事业发展的道路问题。4次主题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74篇,从第一次交流的8篇论文到第四次交流的21篇,大会收到的论文数量一次比一次多,论文的写作水平越来越高,探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延伸,进一步丰富了基础理论研究。
为了鼓励更多志鉴工作者总结工作经验,思考志鉴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入到志鉴学术交流队伍中来,协作组制定了一套论文评比标准和公正合理的评比程序,对每一次大会提交的学术论文进行评比,并对每次评比结果发文表彰,对获奖作者给予奖励。通过评比奖励,收到了预期效果,有越来越多的志鉴工作者加入到志鉴学术交流队伍中,学术氛围越来越浓厚。 协作组鼓励成员单位人员积极参加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向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投稿,2004年至2008年共有16篇文章被《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刊登。协作组3次组织成员单位参加全国企业年鉴研讨会,并有多人多篇论文在会上交流。另外,协作组在挂靠单位——中国石化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组织2次出国考察:于2005年9月组织10家成员单位一行11人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于2008年5月组织12家成员单位一行12人赴美国考察,与澳、新、美国同行交流图书出版经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考察提高了石化志鉴人员的学术水平,扩大了视野,同时也增加了本学术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组织业务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志鉴编纂队伍
组织开展志鉴编纂业务培训、提高志鉴编纂队伍素质和志鉴编纂出版水平是本协作组的重要任务。6年来,协作组主要通过3个平台,在不同层面对全系统志鉴工作者进行轮训,提升了广大志鉴编纂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和培养了队伍。
第一平台是由协作组组织的,面向成员单位及其下属单位志鉴编纂工作者的业务培训。该培训班每年举办一期,承办单位为该年度轮值组长单位。承办单位根据成员单位对志鉴编纂知识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认真负责地选择授课老师。2004年至今,协作组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339人次;培训内容涉及志鉴发展简史、志与鉴的异同、书面语言文字差错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年鉴条目的规范化写作等;授课老师主要来自国家、省市语言文字和志鉴方面的专家,也邀请有一定志鉴编纂经验的本系统专家授课。从学员的反映来看,培训班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受欢迎。通过培训,协作组培养了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志鉴工作者队伍。
第二个平台是由志鉴编纂单位组织的,面向其下属单位年鉴或志书编纂者的业务培训。这些培训班针对性强,对提高本企业志鉴编纂水平有直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近10家单位组织此类志鉴培训班,为培养基层志鉴编纂队伍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企业还定期编写志鉴编撰参阅材料,印发给撰稿作者,取石攻玉,开阔视野。
第三个平台是由集团公司年鉴编辑部组织的,面向全系统集团公司年鉴撰稿人的业务培训。由于撰稿人主要来自各单位办公室,多数是非年鉴专职编纂人员,因此培训主要针对年鉴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或对新撰稿人进行知识普及。由于是非专职年鉴撰稿人居多,而且每年新作者较多,因此每年的轮训对普及年鉴知识、扩大年鉴影响力、促进集团公司年鉴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组织志鉴评比,努力提高石化企业志鉴编纂水平
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志鉴编纂人员的业务素质,也大大提升了志鉴编纂质量。为了表彰优秀志鉴,进一步提高志鉴质量,协作组规定每三年进行一次志鉴评比,并制定了包括框架设计、篇章节(条目)编写、编校质量、设计和印装、检索手段、出版周期与形式在内的详细的评比标准和一套公正合理的评比程序。2003年至今,协作组组织了两次志鉴评比:2003年在江苏扬州对企业上报参评的23部(卷)志鉴出版物进行了评比,分别评出特等奖2部、一等奖5部、二等奖8部、优秀奖8部;2006年在山东青岛对13部志鉴进行了评比,分别评出特等奖4部、一等奖4部、二等奖3部、三等奖2部,并发文进行表彰。志鉴评比极大地促进了各志鉴编纂出版单位的志鉴工作,调动了企业办好志鉴、出版好志鉴的积极性。有的单位主动到兄弟单位取经,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有的单位则将内部非正式出版物拿到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全面提高出版质量。行业内的志鉴作品质量评比,树标立杆,励先激后,极大地提高了石化企业志鉴的编纂水平。近年来,“求实求全求新,精编精校精印,存文存史存业,立言立德立功”的修志编鉴宗旨成为越来越多的协作组成员单位的共识。
中国石化志鉴出版物在参加全国、省市志鉴出版物评比中多次获奖。在组织参加2004年首届“中国年鉴奖”评比中,《江汉油田年鉴》获“中国年鉴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胜利油田年鉴》和《江苏油田年鉴》分别获得“中国年鉴奖提名奖”;在每年举行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中国石化企业年鉴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获特等奖。
三、经验和体会
(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协作组得以成长和壮大的根本保证
协作组的成立得到了集团公司党组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成立之日,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曹湘洪写来贺信祝贺,并希望协作组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企业志鉴经验交流,共同探索志鉴编纂规范,协作培养志鉴编纂骨干,努力提高志鉴编纂水平,为发展中国石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领导的支持和殷切希望给石化志鉴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同时坚定了我们办好协作组的信心。 协作组从筹备成立至今一直得到石化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原社长师洪俊曾任协作组顾问,为协作组的成立付出了极大心血。现任社长王子康为协作组的壮大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想法设法为协作组创造机会组团出国考察,使我们得以两次组团成行,开阔眼界;为了丰富和展示企业志鉴工作者的业余生活和艺术才华,出版社大力支持为企业志鉴工作者出版了艺术作品集,并公开发行。
协作组的成长发展也得到了有关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志鉴编纂出版单位的一把手十分重视志鉴工作,亲自挂帅为企业志鉴的编委会主任或主编。成员单位领导很重视协作组工作,派办公室或档案馆主任、副主任参与协作组工作。轮值组长单位则对协作组的年会和培训工作给予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为协作组工作开展和业务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成员单位的协同合作是协作组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作为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组织,本协作组对成员单位没有任何行政约束,石化志鉴工作者出于对志鉴事业的热爱,抱着为促进石化事业发展的目的,自愿组成协作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因此,各成员单位,特别是理事单位的代表非常珍惜并精心呵护协作组一点一滴的进步,相互理解,团结协作,积极为协作组的发展出谋划策,主动承担协作组的工作。协作组的各项重大决策都经过理事会成员的认真研究讨论并提交协作组大会讨论通过。
协作组成立至今,在两届理事单位的领导下,由6家轮值组长单位承办了6次协作组大会和理事会,5次撰稿人培训班,宣传和扩大了志鉴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培养了一批志鉴编纂骨干;组织了两次志鉴评比,4次论文评比,营造了良好的志鉴编纂学术氛围,进一步促进了志鉴编纂出版水平的提高;组织2次出国考察,出版了1本《黄河向东流——中国石化志鉴工作者优秀艺术作品选集》,拓宽了志鉴工作者的视野,张扬了志鉴工作者的艺术才能。多年来在广大志鉴编纂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劳作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志鉴作品在全国、省部委评比中多次获奖,石化志鉴事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三)积极营造和谐氛围是协作组健康向上的基础
协作组自成立以来,坚持为各成员单位提高志鉴编纂工作水平、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的宗旨,积极为成员单位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为志鉴编纂单位提供业务指导,组织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这些工作,在协作组中营造了健康和谐畅所欲言的氛围,增进了成员间的了解和友谊,提高了协作组的凝聚力。成员代表普遍感到志鉴协作组与他们参加的其他学会组织不同,多了一种亲切感,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一些成员单位的代表因工作变迁而离开了协作组,但是还经常关心协作组工作,希望有机会再参加协作组的活动。 协作组出色的工作,通过口口相传,也吸引了一些未编纂志鉴单位的注意力,他们积极要求参加协作组组织的会议和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和培训,一些单位也在积极酝酿创编年鉴或志书,申请加入协作组。
家和万事兴。一个自愿组成的学术组织就像个大家庭,和谐健康的氛围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协作组成员单位由成立之初的12家增加到20家。
四、今后工作打算
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编鉴修志热潮。中国石化志鉴协作组将抓住这一大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中国石化志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协作组将在第二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契机,促进中国石化企业志鉴事业的发展。
2.继续加强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修志编鉴行列,进一步丰富石化志鉴品种,繁荣石化企业文化。
3.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组织好学术交流,每次一个主题,扩大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形成石化企业特有的志鉴编纂理论和风格。
4.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学术交流,积极参加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和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理论学术水平。
5.继续做好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为新编或续编志鉴业务中出现问题的单位把脉问诊,按需培养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志鉴编纂人员的业务水平。
6.继续做好志鉴评比工作,进一步提高志鉴编纂出版质量。
【作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档案馆 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