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着力提高年鉴的实用性

点击数:33442008-02-21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鉴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就总体而言,年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但从个体而言,年鉴的实用性还不够理想,甚至很不理想。提高年鉴的实用性,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各家年鉴的当务之急,也是年鉴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实用性是年鉴的本质特征

首先,从年鉴的资料性特点来看,实用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一部年鉴,成千上万个资料数据,数千条史实信息。连续出版的年鉴,可称为资料库。读者徜徉其中,目的是尽快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资料。作为想了解各有关情况和掌握百科信息资料的读者,年鉴能以便捷方式供其所需;作为积累资料、深入研究的读者,年鉴也能够让其有丰盛收获。有的年鉴块头很大,重达七八斤;页码很厚,多达千余页;门类很全,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方面面。但为读者提供的可查可用的资料很少,致使读者望书生畏,掩书生叹。因此,资料性强不一定就是实用性高。资料收录是否合适,编排是否得当,最终要靠读者检验。实用性强的年鉴,资料性肯定很强,因此,资料性是以实用性为基础的。

其次,从年鉴的年度性特点来看,实用性是最客观的要求。年鉴既是连续出版物,又自成体系,每卷都有独立性。年鉴读者既可能是当今的,也可能是未来的;读者查阅年鉴既可能是某一年度、某些年度,也可能是某一时段、某些时段。因此,作为一般的读者要查阅一个时段的资料,如把许多本年鉴摊于案上,会非常不便。客观要求出版的每一部年鉴,资料内容必须既有统一性,又有独立性,做到丰富实用。我们在编写年鉴时要多作换位思考,与读者作心灵交流。

第三,从年鉴的工具书特点来看,实用性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年鉴亦书亦刊。形式是书,内容是刊。读者使用年鉴,多是把年鉴当作获取某些信息资料的工具,而非作为读物去阅读(休闲性、知识性年鉴除外),实用性是必须具备的。年鉴必须让读者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查到相关信息资料;能够一册在手,把读者要查找的信息资料达到立体化程度,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能够自我整合信息资料,有相应的参见系统和指南设置。总之,年鉴要有较高的实用性。

第四,从年鉴的起源来看,实用性是与生俱来。国内外年鉴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年鉴起源于历书,笔者曾经探讨过的美国富兰克林所编著的《穷理查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更证明了这种观点的科学性。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凡本州之普通人民,莫不人手一册,大有他书可无、此书一日不可无之慨”。Almanac,可译为历书,也可译为年鉴(见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王维强译著《穷理查历书》)。在农业社会它是历书,工业社会就演变成了年鉴。历书是与农业生产、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是无可置疑的实用手册。由此演变而成的年鉴,更有理由、更有条件保持和发扬其实用性特征,成为目标读者喜爱的工具书。

第五,从年鉴的编写目的来看,实用性是必须具备的。年鉴编写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资料信息和知识信息,为读者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是编者的衣食父母,是年鉴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读者的需要和选择就是编者的追求。一般来说,实用价值大的年鉴读者群就大,反之就小。当然,影响读者群大小的因素很多,年鉴到达读者手中,成为读者所喜爱的工具书,还须作其他方面的努力,如疏通和拓宽发行渠道、开展读鉴用鉴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降低售书价格等等,笔者将另作探讨。

二、《世界年鉴》畅销的启示

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许多年鉴都很畅销。我们谨以《世界年鉴》为例。该书每年销量100多万册,最多达150余万册,是名副其实的年鉴大哥大。畅销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该书信息量大,资料丰富。笔者手头上的2002年卷原版《世界年鉴》,共设50个篇目,约3000个栏目,近万个条目。六号或七号字排版,密密麻麻,基本做到了书无空版,页无空行。按版面计算,约有千万个字母符号,合汉字200多万。一般读者在这本书里面都可查到所需的最近年度的信息和相关历史资料。如“灾难”篇,除翔实记载上个统计年度世界上发生的主要灾难外,还分门别类,列表记载36种灾难有史以来的情况,让读者一览无遗,真正感到它的资料库作用。二是资料本身受众面广。全书资料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为大众所喜爱。如“语言”篇占8个页码,除介绍世界几个主要语种的相关情况外,专设了“英语新词”、“新的外来词与词组”、“英语手式”(26个字母手式图)等栏目。这样,年复一年的记载,不但能反映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为读者了解和使用最新用语提供权威性的信息资料,同时也刺激读者的消费需求,扩大年鉴的发行量。三是价格实惠(实用本身寓于实惠之中)。该书为平装大32开本,没有华丽的包装和印制,仅有16页彩色插图,定价11.95美元,只相当于几斤青菜。美国的人均收入是我们的10多倍,花这么少的钱能买到如此多的信息资料,“上帝”自然满意。

《世界年鉴》长期畅销,归根一点,就是实用性强。再反观国内的年鉴,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一要提高单位信息含量,扩大信息容量。单位信息含量是年鉴之质,信息容量是年鉴之量。目前,我国年鉴界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质差量少:套话较多,语句不精,内容重复,数据缺项,信息覆盖面窄,新行业资料少……提高单位信息含量,可从浓缩提炼信息、删除虚话套话、建立参见系统、优化文图表配置、调整框架结构、化小条目内容等方面入手;扩大信息容量,就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挖掘信息资料、扩展信息深度和广度等,并围绕主体信息,增加跨越统计范围和年度界限的资料。二要降低调子,扩大读者群。我把刊物分为三类:①编者主导型。如政府公报,以赠送为主,内容基本稳定,编者按照一定的规范选登材料,基本不考虑读者需求。②作者主导型。如国家一类学术性刊物,以学术权威的文章为主,反映某领域的最新最高学术成果。③读者主导型。这类刊物在市场机制下运行,以读者为中心,围绕读者需求,不断充实调整内容。年鉴应归属该类。它记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要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不能作为党和政府领导的记事本和功劳薄,不能以官书自居,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年鉴存在的价值与读者群的大小成正比。年鉴编者要以一颗平常的心对待所从事的工作,心里装着读者,多记载些普遍读者最关心的资料,年鉴读者会越来越多。三要提倡节减,降低价位。目前国内年鉴,基本看不到简装本,看不到100元以下的,看不到32开本(年鉴的袖珍版除外),从而为普通读者购买增加了障碍。我们不妨学一学《世界年鉴》的做法,以丰富的内容、朴实的外表、较低的价格,让读者感觉到实用实惠。

三、围绕增强实用性,创新年鉴内容形式

1.年鉴创新总体情况

在世纪之交,全国年鉴事业在经历了快速稳定发展后,出现许多新的现象,总体上是规范有余而创新不足。鉴于此,许家康会长大声疾呼:“年鉴内容不创新,将不会有读者,不会有市场,不会有活力,不会有前途”,“惟有创新,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7年过去了,以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名义召开的各类研讨会和举办的研讨班计30余次,基本上都围绕着创新;会刊《年鉴信息与研究》共出刊36期,900多篇文章,有一半以上涉及创新问题;无论是综合性年鉴,还是专业性年鉴、企事业单位年鉴,都深深地烙上创新的痕迹;许多年鉴工作者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路,把年鉴创新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变成理论成果,再用来指导编纂实践活动。

打开百度搜索网,输入“年鉴创新”四字,可查找到180万个相关资料信息。既有宏观创新之论,又有微观创新之说;既有抽象总结概括,又有具体经验介绍;既有手段方法研究,也有目的方向探索。遑遑宏论,不一而足。我认为,在全方位的年鉴创新之中,内容和形式创新是其重点。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直接目的就是增强年鉴的实用性,其它目的都是由此派生的。

2.围绕提高实用性,创新年鉴形式

年鉴传至中国后,根据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事实,体裁不断完善。现在年鉴编纂使用的有编年体(大事记)、纲目体(条目)、纪传体(人物)、记事本末体(重要事件和重大项目建设)、会要体(特载)、志书体(概况)等,近年来还借鉴媒体的背景知识、相关链接等形式来充实年鉴内容。

年鉴既有工具书的功能,又有信息媒体的功能,同时也有史料载体的功能。作为工具书,它以资料的准确、及时、系统、全面为特色,可分门别类编排资料,并建立完善的检索系统,为读者查阅提供方便。作为信息媒体,它把一个统计范围内的年度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加工,使之具有完整、集合、新颖等特点,是任何媒体所不具备的。作为史料载体,它对事物的发展既能描绘轮廓,又能勾勒细节;既能用长编体分段记载,又能作记事本末式概述。

综上所述,年鉴体裁具有天生的包容性,这就为我们创新年鉴内容和表现形式打开了无限的空间。我们可以围绕提高实用性,对各种书报刊体裁进行兼收并蓄,用其所长。

3.围绕提高实用性,创新年鉴内容

年鉴内容多以条目形式来表现。一般说来,年鉴条目包括固定内容、常规内容和动态内容三种形式。

固定内容分历史、地理、自然、风物及历史性统计资料等,每年基本不变,这部分内容对年鉴读者特别是普通读者非常需要。可能因为我国年鉴界过分地重视资料的年度性,固定内容都少得可怜。多数年鉴的固定内容散见在概况概述之中,占全书的比例不超过5%。而美国《世界年鉴》固定内容占三分之二以上,有的篇目如“名人”、“美国历史”、“世界历史”、“历史资料”、“世界各地”等均占95%以上,“灾难”篇占98%左右。这些共时性的资料,在年鉴中可以单独成文,如“××简况”、“××概述”;也可以作为辅助资料,如“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料一览表”、“有记载以来××灾难事故”等;还可以融入文中,成为正文资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如“1978~2007年粮食产量变化曲线”、“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7年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等。

常规内容在综合性年鉴中占得比重较大,专业性年鉴占比要低些。这部分内容常以综述概述形式出现,或以事分项,如“刑事审判”、“民事审判”、“粮食生产”、“棉花生产”等,是年鉴资料的全面、系统、可比之所系。但是,常规内容形式呆板,缺乏生气,许多鲜活的资料淹没其中,给读者查阅带来不便。在同类型年鉴中,常规内容极易雷同。

动态内容是体现两个特点、展示发展变化的资料,新颖、生动、可读,是年鉴中最有灵气的部分,也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部分。许多年鉴越来越重视这部分内容,但总体上反映的还不够充分。

为了提高年鉴的实用性,固定、常规、动态三种内容形式应有合理的结构比例。根据常规内容普遍偏多的事实,我认为拟从三个方面调整比例关系。一是减少概述类条目,尽可能从概述类条目中挖掘、筛选、升华一些动态条目,让淹没在概述中的特色化内容闪现光辉。二是把数字化的概述尽可能用图表代替,削减常规内容所占的篇幅。三是适当增加纵横可比的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背景资料、知识性资料,增加反应新成就、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等方面的动态内容。这样一来,年鉴的实用性会大大提高。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