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年鉴编辑人才的培养
点击数:34612009-03-17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的第一位资源。年鉴的编辑工作是年鉴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人才在年鉴事业发展中,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为了年鉴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编辑人才是当务之急,可以说有人才可成就事业,没有人才什么事也干不好。如何更多更好地培养年鉴编辑人才,是许多年鉴社积极探索并不懈努力的核心工作,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年鉴编辑人才。
一、加强年鉴编辑人员的培训
目前,我国编辑人才的培养主要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学历教育,一般分为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的层次,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知识的传授比较系统,对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很有助益。但学历教育总体是一种通材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差,与编辑出版实际工作有一定的脱节。职业教育是出版单位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对在职人员进行的业务培训,这种教育从实际出发,重在编辑出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强,效果较好,现在许多出版社配合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按照正式颁发的新编辑培训方法对编辑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编辑对整个出版流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为编辑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目前我国年鉴工作人员队伍而言,年鉴的编辑大多不是学编辑出版专业,因此,通过编辑业务培训,是改善和提高年鉴编辑人才队伍现状的主要途径。年鉴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步时间短,初始许多年鉴编辑是从其他部门转行过来,半路出家,在年鉴编纂过程中边学边干,不断探索,为年鉴事业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现已成为年鉴的专家领导。年鉴事业在不断发展,年鉴队伍也在不断交替更换壮大,新编辑逐步增多,许多年鉴部门对新编辑依旧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做法,有些单位也采取一些措施组织培训,以提高编辑水平。但“年鉴没有如档案、图书及资料、会计等专业有进入‘门槛’的资格考试,也没有进来之后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硬性规定。这样,使不少年鉴编纂人员,对一些出版方面基本的、最新的法律法规不了解,对编辑、校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问题查找不出来,使年鉴的整体编校质量不能提升。”
由于全国各年鉴社(编辑部)人员都不多,专门组织岗位培训的可能性不大。笔者建议,由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每年或不定期组织一个年鉴新编辑(新招聘录用或新进入年鉴部门)岗位培训学习,按照年鉴出版工作流程,即从框架大纲的设计,到稿源的组织,文稿的编审、划版、发排、校对直至印刷成书、发行,进行一个全面培训,学习期满,发给结业证书。通过培训,可以使新编辑很快地熟悉编辑业务,全面了解年鉴的基本工作流程,使其能较快地成为编辑骨干;通过培训,还可以促进知识更新,提高创新的能力,增强综合素质,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这样有利于提高年鉴编辑队伍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此外,年鉴编辑人员还可通过参加省、市级年鉴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或相关的专业会议,互相交流、互相切磋,拓宽视野,取长补短;也可通过参加年鉴研究会举办的“年鉴理论高级研讨班”,在更高层次上学习。
二、培养年鉴编辑的良好素质
要编纂出高质量的年鉴,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年鉴的编辑除了要具备一般编辑应掌握的基本功和编辑业务外,还应根据年鉴的特性,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要培养高素质的编辑,应把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一是重视年鉴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发展以人为本,树人以德为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必须提高认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把敬业教育、乐业教育和勤业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培养年鉴编辑的敬业、乐业、从业精神。所谓敬业教育,就是教育编辑认识年鉴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性,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已的职业,对年鉴工作做到专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树立精品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把年鉴质量关。乐业教育,就是教育年鉴编辑应熟悉本职工作,认识到年鉴编纂虽然辛苦,但是意义重大,树立起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种职业情感境界是做好工作的无穷力量。编辑年鉴是一项平凡、琐碎而又充满艰辛劳累的工作,且年鉴部门一般人手较少,编辑人员多数身兼数职,很容易产生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厌倦。只有热爱年鉴事业,具有乐业精神,才能保持一种激情,一种冲劲,抵制内心的疲惫感,克服种种困难,编出高质量的年鉴。勤业教育即教育年鉴编辑勤于事业,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要把热爱年鉴工作的情感变成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时,年鉴编辑还须注意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把做好年鉴工作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二是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在这个创新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对一个年鉴编辑来说,仅有爱岗敬业的思想理念还不够。近年来,年鉴界在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的大力倡导下,掀起一场关于年鉴创新的大讨论,年鉴事业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已成为年鉴人的共识,为此,在年鉴编纂过程中,应树立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年鉴贵在常编常新,不仅条目每年要更新,而且框架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若年鉴编辑没有创新意识,年鉴也就不会有创新,年鉴也就没有生命力;编辑的劳动不仅仅是单纯整理加工别人的东西,而是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因此,年鉴编辑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紧跟形势,顺应潮流;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营造年鉴编辑成长的良好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氛围,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就像树木与土壤的关系,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当今社会,环境对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首先,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是编辑成长的关键。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如何成为人才,如何能脱颖而出担负重任,关键看处于什么环境中。年鉴是众手成书,一部质量上乘的好年鉴是大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因此,在年鉴单位内部环境中,应大力提倡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培养编辑的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宽松的编辑环境,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让编辑人员感受到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
其次,科学的竞争机制是编辑成长的动力。竞争出人才,在工作中应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出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环境。为此就要在年鉴内部形成竞争机制,比如建立年鉴编纂工作责任考核体系,实行编辑工作责任制,制订奖惩措施,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提倡良性竞争,遏制恶性竞争,使人人处于竞争的氛围和环境中,保持健康的竞争心理,把竞争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出斗志和才能。压力之下出人才,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家验证,一般人的一生只能用掉10%的脑细胞,但一般人至少可开发到20%,只是人们没有压力,自然不会投放更多精力。如果大家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一个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竞争局面,即使是人才也会在每天的无所事事之中逐渐磨掉志向和才气,变为庸才。
第三,自我优化环境是编辑成长的需要。年鉴编辑人员不能坐等培训机构或领导来培养,还必须自已创造条件加强学习,及时充电,自我激励,自我优化环境,在工作中边学边干。编辑工作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实现的。在编辑的过程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通过实践,以成败为师,以体验为径,使自己得到磨炼,得到提高,实现个人价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年鉴编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一个好编辑的成长,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磨炼。厚积才能薄发,百炼方能成钢。
参考文献:
(1)朱宇:《编辑出版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编辑》2006年第5期。
(2)陈彩琴:《年鉴人才建设专业化道路和年鉴信息化的发展》,《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年第1期。
(3)李军:《环境造就人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福建年鉴》编辑部主任 林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