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编辑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点击数:32952010-05-04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内容提要:年鉴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具有果敢的意志品质;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年鉴编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保持平常心和心理平衡;善于调控情绪;编辑部要营造和谐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
关键词:年鉴编辑;心理素质;素质培养
年鉴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易受到编辑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影响到编辑对稿件的正确评价。优秀的编辑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编辑工作中保持冷静的头脑,进行科学的思维,保证审稿时的公正态度和评价尺度。近年来,编辑的心里健康问题引起了出版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当前经济和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和不公正现象导致人们心理失衡,给社会稳定和改革开放带来隐患,编辑工作者也身处其中。编辑工作者的心理失衡、编辑队伍的不稳定,必将给社会文化建设造成不良的消极影响。因此,编辑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本人仅就编辑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培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编辑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
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年鉴编辑工作者通过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而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进而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在组稿、审稿、编校过程中,编辑不仅通过稿件进行创造,体现自己的编辑思想倾向,而且还自觉不自觉地反映出自己的心理倾向。根据编辑工作的职业特点,我认为,编辑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编辑工作是整个文化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质检员,其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精神产品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年鉴的编辑,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参考性,对读者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增强编辑的责任意识,为社会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编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现实中,有些编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他人作嫁衣,没名没利,心里很不平衡,对本职工作抱有畏难情绪,对于质差稿件姑息迁就,不严格把关,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的一切工作都是由多方面人员配合进行的,这是分工的需要。作为编辑工作者,应该放弃个人的私利与烦恼,要有甘心为人作嫁的思想,使自己保持稳定的心境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编出具有较高水准和使用价值的年鉴,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情绪状态,包括热情、心情和激情三种状态,它们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1.热情。它是一种强烈、稳固、深刻的情绪体验,影响着一个人的整个身心,决定着一个人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成为一个人追求一定目标的一种动力。心理比较健康的编辑应该对编辑事业抱有满腔的热情,包括对工作的热情、对作者的热情、对读者的热情以及对与出版工作有关的一切人的热情。这种热情有助于编辑工作的开拓与创新。如果对工作经常采取冷漠、消沉和被动的态度,则表明编辑出现了心理障碍,发展下去,就会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等。
2.心情。它是微弱、持久并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编辑的个人情绪对编辑工作有极大地制约作用。一个编辑,当他情绪高昂、心情愉快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对稿件的选择和处理准确、高效,并能锦上添花,对作者、读者的态度也会比较友好,彼此之间的交往顺畅,容易提高相互的接纳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当其情绪低沉、忧心忡忡时,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处理稿件时就会见形忘义,出现明显差错,与作者交流也可能出现障碍。具有健康心理的编辑会保持良好的心境,遇到心理机遇时,善于抓住机会发展自己;遇到心理困境时,又善于用理智和意志力调控自己,拿得起放得下,力争把逆境当做激发自己向上的行动契机。这是保证编辑事业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3.激情。它是一种强烈而短暂、具有爆发性的情绪体验,如狂喜、狂怒、痛哭、绝望等,它往往发生在强烈的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积极的情绪能够激励人们不畏艰险,勇敢攀登,它是正义感、责任感激昂和深情的表露。通过激情还可以洗涤心灵、升华认知、完善自我。而消极的激情则会使人失去理智,产生冲动行为,造成不良的后果。激情在编辑身上有突出的表现。如:在组稿过程中,遇到素质较低的作者不支持工作,有的编辑会控制不住自己而与对方发生口角,出言不逊,说些过头的话,做些过激的事,使工作蒙受损失。具有健康心理的编辑就能够发挥激情的积极作用,将自己积极的激情转化为持久的热情,使它成为推进工作的动力;同时也善于控制和化解消极的激情,振作精神,勇往直前,直至完成任务。
(三)具有果敢的意志品质
编辑的意志品质是编辑个体在长期的编辑工作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意志特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
1.自觉性。编辑工作是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不能有丝毫马虎;同时编辑工作也是集组稿、审稿、加工、发排于一体的艰苦而细致的创造性劳动,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做到脑勤、眼勤、手勤。在审稿、编稿、校稿中要从宏观到微观细心把握,绝不能走马观花。这些工作都是在无人监督下进行的,完全靠编辑的自觉性。自觉性强的编辑会保质保量地按要求完成任务。而自觉性差的编辑会表现出惰性,稿件差错较多,从而影响刊物质量。
2.坚持性。年鉴编辑特点是组稿、编稿、校稿一体化,整天与文字打交道,而且年鉴的文字以干巴数字居多,工作枯燥乏味,这就决定了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不仅要有细心和耐心,还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坚持性,否则就无法做好编辑工作。而坚持性差的编辑在工作中会出现虎头蛇尾,直接影响编校质量。
3.果断性。是人们在选择目的、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中迅速决断或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的能力。这是意志的一种机敏品质。编辑工作的全过程都需要进行选择。果断性强的编辑在选择时能够当机立断,及时作出决定,即使情况发生了变化也能随机应变,毫不犹豫地作出选择。而果断性差的编辑则表现为优柔寡断、取舍难定,或者草率决定,不计后果。
4.自制性。是指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自制性就是能够抗拒各种诱惑的吸引、困惑的干扰,能够战胜自我,征服自我。由于编辑工作的清贫与枯燥,难免会导致缺乏自制力的人长期处于心理失衡、不安心工作的状态下;而自制力较强的编辑会在不断的自我矛盾、自我斗争中调整心态,战胜自我。
(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编辑角色由其职业特点决定要与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如果处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中,就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反之,必然心力憔悴,注意力下降,导致工作失误。人际关系和谐与否表面看来是行为的表现,实际上这种行为的表现正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特征。年鉴的编纂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手成书。地方综合年鉴的撰稿者多达二三百人,这些人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人员成分参差不齐。年鉴撰稿者多数是熟悉本行业、本部门内情的人,编辑要与他们真诚合作,充分发挥其优势,以提高年鉴的内在质量。因此,年鉴编辑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和公关交际能力,要努力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领会对方的感受;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用心与人交流。当作者认同了编辑的人格魅力,双方的交流就会愉快而坦诚,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进而对工作的顺利完成也会大有裨益。
二、编辑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编辑工作者必须在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应对心理压力和调试心理状态的策略和技巧,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这需要人的自我调节,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目的和意义若建立在奉献和进取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是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那么,他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他的心理就会坦然、满足、充实,达到一种心理平衡状态,即使受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会自觉地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作为编辑,应当具备对各种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面前,坚定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人生观进行理性的思考,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样,才能在压力和困难面前积极进取,在物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不至于迷失方向。
(二)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原动力,它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有无自信是衡量编辑主体是否有魅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编辑主体缺少自信,就像皮球一样打不起精神。编辑主体有了自信,就会多一份魅力,即使遇到冷漠、高傲、不好接触的人,也会自觉地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热情交往,提高公关的成功率。自信的编辑主体其精神面貌会表现为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气概。具备了这种气概,编辑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编辑与编辑之间就会出现彼此尊重、诚实可信、文明礼貌的新面貌。
(三)保持平常心和心理平衡
平常心是一种平和、安宁的心理状态,是物欲中的淡泊,风浪中的平静,困厄中的坦然,是平常事物中的朴素哲学。平常心是一种品质、一种感悟、一种境界,是积极的人生,它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良药。平常心并非自甘平庸缺乏进取,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心态耕耘在自己人生的土壤上,不人浮于世,不随波逐流,踏踏实实履行自己生命的职责。有一颗理智的平常心,就能做到心理平衡。心理平衡使人永远处于一种平和、乐观、理智的积极状态,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精神状态为编辑工作创造了极佳境界。在知识经济大潮中,编辑应该具有一颗平常心,保持心理平衡,热爱本职工作,淡泊名利,甘为他人作嫁衣,把传播精神文化成果作为自己的使命。
(四)善于调控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这说明人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情绪,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消极情绪对自己的不良刺激。人的不良情绪包括抑郁、焦虑、愤怒、惊恐、妒忌、内疚和羞愧等,这些都会对人产生刺激。只要编辑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不良的刺激也可以化消极因素为前进的动力,以健康的心态直面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境。
(五)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
编辑除了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外,还需要编辑部营造一个具有学习条件和发展目标、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一是编辑部领导要为编辑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比如,根据当前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情况,制订符合实际的团队和编辑培训计划。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只有经常为编辑提供充电的机会,年鉴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得到保证。二是编辑部领导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增强本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团体的关怀和他人的帮助支持可以使之恢复信心。因此,在编辑的心理调适的过程中,团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是编辑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编辑的工作压力及心理健康,特别是要重视编辑的情绪和感受,应该给他们以合理的宣泄方式,在适当的场所倾诉心中的委屈和忧郁,以排除心理障碍,卸下精神包袱。对于这种减轻压力的训练,领导要让编辑在心理上做好承受工作压力的准备,并尽可能地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减轻工作压力的同时,尽力满足编辑的合理要求。诸如编辑进修、职称晋升、薪金待遇等方面问题给予合理的解决,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激发工作热情。这种来自领导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同样是恢复编辑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宋书文. 心理学名词解释[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201-230
[2] 张述祖. 基础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 江星. 论编辑出版业的人本管理[J]. 编辑学报,2002.14(5).
[4] .姬建敏. 编辑心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河南大学教育心理系心理教研室.心理学讲义[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