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年鉴刍议

点击数:33282010-05-06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我国年鉴虽创自前清,已逾百年,但真正的大发展却是改革开放之后,已成为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记录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年鉴的性质从使用的角度看,因其具有检索性质,所以向被视为工具书。然而从出版的角度看,又因其具有固定的出版周期,所以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期刊,有些年鉴采用期刊号公开出版就说明它具有期刊性质。

年鉴的性质从名称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年鉴的名称由专名与通名两部分组成,以《北京年鉴》与《轻工业年鉴》为例,“北京”与“轻工业”是年鉴的专名,“年鉴”二字则是通名。每部年鉴的名称都包括三个要素,即“专名”、“年”与“鉴”。

“专名”表示的是该年鉴的编纂主体,体现的是该年鉴的空间界限,即行政管辖范围或行业业务所涉及的范围,凡在此界限之内者都属记录范围,越界不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比如“北京”与“轻工业”两个专名,就分别表示北京的行政管辖地域与轻工行业的业务范围。

“年”表示的是该年鉴记述的时间界限,即以年为纪录时限,越时不记是年鉴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鉴”指的是年鉴这种书的性质,即年鉴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实录,都具有鉴考性质。

为什么年鉴具有鉴考性质?“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一般都释为“镜”与“照”。应该说这种解释并不错,但这种理解似乎还有些欠缺,作为年鉴工作者来说不仅应该知道鉴有“镜”与“照”的含义,还应该明白“鉴”为什么有“镜”与“照”的意思。

鉴最初本是一种陶器。《周礼·天官·凌人》说:“春始治鑑”。即春季到来的时候,人们把打的冰放到“鉴”里保存起来。对这种鉴,郑玄注云:“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于中,以御温气。”可见这种陶器类似于甀。因用以装冰或盛水,故口很大。而周代的凌人则是宫廷内掌冰之人,即负责管理宫廷用冰的官吏。

古代,“鉴”也写作“鑑”,是为异体字,因两字都从金,所以有人也认为“鉴”是青铜器。许慎《说文·金部》对“鑑”的解释即为“大盆也”,用以取水。鉴到底是陶器还是青铜器?其实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两种解释并不抵牾,在人类社会中首先出现的是陶器,青铜器比陶器出现的时间晚得多,鉴作为装冰或盛水的器物,初为陶器,人类掌握青铜冶炼技术之后遂将其改为青铜器物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因为鉴是装冰或盛水的器物,人们在取冰或取水之际,很容易在冰或水中看到自身的影像,于是“鉴”这个字便由器物引申出了“照”和“镜”的含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说的是有仍氏生了个女儿,稠密的头发很光亮,简直可以照人。“黰”字的意思就是“头发黑而稠密之貌”。由于鉴有照的意思,故《庄子·则阳》说:“生而美者,人与之鉴。”《国语·吴语》也说:“王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韦昭对此的解释是:“鉴,镜也。以人为镜,见成败。以水为镜,见形而已。书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其意是以水为鉴,仅知丑美,“见形而已”,只有以人为鉴,即把别人当做镜子来检查一下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成功了,那些地方失败了。汉代的贾谊在《新书》中说:“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乃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可见对于领导者而言,“以人为镜”尤为重要。

从“鉴”这个字所具有的基本含义,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到年鉴编纂的基本特点与要求,概括说就是具有真实、客观、全面的特点,要有分析有总结。

第一,既然年鉴具有镜鉴作用,其内容即当属信史,所记必语语征实,任何虚假、不实之文都应坚决撇弃。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单位因任务未能达标,遂对年终统计数字任意修饰,以美饰功绩;再如有的单位对安全事故中的伤亡人数故意瞒报、漏报,以欺瞒世人,掩饰责任,这些不实之举,均属误记。年鉴所书虽属当年之事,但它却示信将来,故真实准确的记录既是对事业的负责,也是对历史的负责,编纂粗疏简鄙,内容舛误不确都是不可取的。古人治史提倡直言,“忝荷史任,敢忘直笔,惟义是规”(《晋书·郭璞传》);史官要有史德,刘知几在《史通》卷七说:“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所贵而君子之德也。”对史官的要求甚高。年鉴编纂者虽无史官之名,然履行的却是史官的某种职责,对年鉴内容的确定同样应有高度的责任感,所录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虚美,不掩恶,惟真惟实,这才是科学负责的态度,年鉴才能达到信今传后的作用。

第二,既然年鉴具有镜鉴作用,就要好坏与成败兼记,即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反映我们一年的工作实况,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年鉴为纪实之书,理应秉笔直言,只录功绩,规避失误,只唱成就,讳言不足,同属不实之辞,如果第一个特点所谈为年鉴的误记,这里所表述的就是年鉴的漏记。无论误记还是漏记,都是对事业与历史的轻慢与亵渎。“以人为镜,见成败。以水为镜,见形而已”,既然要知丑美,求鉴戒,就应不掩其瑕,直书其事,如实反映事物的客观面貌。任何事物都是在对比中发展的,知丑而见美,明不足才会促进步,如实记述一年之所为,有利于寻找差距,明确方向,体现年鉴的真实价值。

第三,既然年鉴具有镜鉴作用,所记内容就要齐备,即类项与纪事不能有遗漏。当然限于篇幅也并非诸事皆录,重点是应该做到要项不丢,大事不漏。要项就是工作职责所涉范围,在年鉴中主要体现在一级目、二极目上;大事就是具有一定影响一定价值的具体事物,主要体现在年鉴的具体条目上。琐碎微细、程序化之事皆可删削以保留主体。大事要事最能体现工作成效,反映年度成果,当然也能暴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年鉴内容是否齐备关涉到年度工作的全貌,要项有缺,大事不全,就难有“见形”“见成败”之效,从而削弱年鉴的镜鉴作用。

为彰显大事全貌,年鉴条目撰写应注意写好三个点,即每件事的开头、结尾与进展过程中的转折变化。开头乃一事肇端之由,必须向读者、向后人交代清楚;结尾乃此事终了之结果,包括评估、总结等结论,同样要向读者、向后人交代清楚;转折变化是指事物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成果或突发之变,写好转折变化也就反映了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写好此三点事物的全貌也即清晰的展现出来。对于跨年度之事,每年条目的撰写同样要选择发展中的节点变化,程序化内容亦可删略。

第四,既然年鉴具有镜鉴作用,就应有年度的回顾与总结,以详审全年之得失,洞悉成败之所在。如仅录一年之所为,而无总貌之缕析,该年鉴的编纂仅仅是一般水平而已,很难达到知丑美,见成败,存故实,昭鉴戒之功效。

在年鉴的体裁当中,特载、专文、文献以及各种形式的“述”都有总括全局的功能,完全可满足审视全年,综括得失的需要。然而特载、专文、文献等多是定型文章,编纂时很少改动,故述成为进行总结分析的主要体裁。

“述”有综述、总述、概述、简述等各种名目,各年鉴采用者不一,可自行选定,没有者应该增设。年鉴为什么要设置述?这与年鉴的内容需要有关。年鉴大都采用分类设目的编纂体例,即全书分为若干大类目,类目之下一事一条,分散而记,这种编纂形式有利也有弊端,有利者便于检索,弊端则是难窥全年总貌。设述之后,以述来综览全局,叙议全年工作的优劣长短,总结成功与失误之由,揭示事业兴繁之道,才能彰显因果,鉴戒于后。

述不是全书或类项的缩写,也不是全书或类项的提要,更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具体事物的升华,形势的综括,全年的总揽,所以述的撰写需鸟瞰全貌,以敏锐的眼光,精辟的分析,以记发展之大端,事业之全貌。以此总结经验教训,借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