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地方综合年鉴的创新定位

点击数:36382010-05-17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关于年鉴出版的创新问题,全国年鉴界专家、学者及年鉴出版单位的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党中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的新形势下,年鉴出版到底应该怎样创新?才是符合实际的创新,才是切实可行的创新,才是真正找准了年鉴出版定位的创新。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并且确定正确的出版和经营方向的。

《湖南年鉴》从1985年创刊,已连续出版24部,全国各地各部门出版年鉴也是很多年了。这些年来,业内对年鉴的出版发行和生存发展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有真正在正确方向上的研究,但也有一些是不太切合实际的所谓创新,比如说,地方综合年鉴可刊登有一定篇幅的民用信息(生活知识、交通信息、医疗小常识、购物平台等等各种日常信息),认为年鉴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二是把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广拉企业广告的平台,真正去联系广告时,又还是打着各级政府的牌子,甚至就是政府的有关工作人员直接出面,根本就不可能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获得。三是以为可以学习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年鉴出版的方式,来创新出版和经营年鉴。其实国外的年鉴如美国、日本及中国香港地区等等基本是民间出版机构,没有归属于政府主办、主管,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文化背景都不同于上述情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已经把地方综合年鉴归于地方志范畴,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就是地方志编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管理的文化事业,大部分年鉴编辑单位就是在各级地方志机构中。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体制和中华文化背景与国外的出版管理制度与文化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一切创新探索都是积极的,是应该肯定的,不过基于对中国年鉴出版事业的正确解读,对年鉴读者面的深入了解,确定正确的编纂出版方向和指导思想是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的。

一、年鉴出版的正确定位

中国现代形式的年鉴,是从上世纪初由国外传入的。至上世纪30年代,我国年鉴编纂出版已有一定发展,湖南也是编纂年鉴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各地政府更是积极支持办好本地本部门的年鉴,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为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积累素材。要把握现阶段中国年鉴出版的正确定位,首先要弄清楚年鉴的性质及年鉴的功能和作用。

1.年鉴的性质。什么叫年鉴?《现代汉语词典》对年鉴的定义是:年鉴是记录截至出版为止(着重最后一年)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等资料的参考书。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定义为:将前一年发生的社会上各种事项加以抄录编辑,以作为调查参考之用为目的的每年发行的连续出版物。年鉴定义包含三个方面内涵:即年鉴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文献信息;年鉴逐年编纂连续出版;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我们研究年鉴和创新年鉴,一定要揭示和尊重年鉴的本质属性,不能偏离。

但不少研究在谈到年鉴的本质属性时,把年鉴的非本质属性混入了年鉴的本质属性。例如:把年鉴具有知识性、科学性、真实性、指导性、教育性、信息性、便览性等归集于年鉴的本质属性,这样就混淆了年鉴的本质。因为就知识性、科学性、真实性、指导性、教育性、信息性、便览性而言,不仅年鉴具有,其他类图书、期刊都具有,甚至广播、电视、电影等也同样具备。我们不能把年鉴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混为一潭,要把年鉴与其他事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这样在我们对年鉴的研究,特别是年鉴创新的研究上才不会走弯路,才会对年鉴性质和年鉴编纂和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年鉴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年鉴具有提供宏观以及相应微观决策资料的功能,年鉴逐年记录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全貌,既有历史、又有现状、既有改革开放的新经验,也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人们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社会进步起重要作用。这种独特功能,是其他工具书难以替代的。第二,年鉴能提供翔实、全面、权威的国情、地情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佐证。年鉴信息资料库的资源是通过组织系统,由政府部门提供,统计部门发布,因此它具有准确、翔实、可靠、权威的性质。为各级部门的采用和借鉴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三,年鉴为国情教育提供生动具体的教材。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成果,对激发人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美化心灵,振奋精神都将起到“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二、年鉴的特定读者面

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作了准确界定,《条例》中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下列职责:其中第三点,组织编纂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位和可以面向的读者对象应该已经定性得较为清楚了。

年鉴出版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年鉴读者群。我们知道,在国内占主体地位的地方综合年鉴,首先它反映记述的信息资料是一地一年各行各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成就,不是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的资讯信息;二是年鉴刊登的彩色专版也大多是地域和有关单位、企业的发展形象和大型工程建设等等内容;三是一般地方综合年鉴的销售价格每册都在200元左右,大众读者是不会花这样的开支来获取并不多的信息。

再来看年鉴出版的时效性,年鉴的性质决定了年鉴必须是下一年出版上一年全年的基本情况和资料信息,一部分年鉴早则6月出版,晚则11月出版,其信息滞后至少半年或一年,甚至还有几年一卷的,年鉴上所谓“生活信息资料”显然是滞后的,也是不可能满足大众消费者需要的。

三看年鉴内容的地域性和行业性,99%的国内地方综合年鉴以及行业(如部门、专业、企业等)年鉴,其读者面被锁定在某一地域或某一行业,它限制了年鉴的市场化扩张。

综上所述,年鉴读者的非大众性,出版时效的滞后性以及发行面的区域性都说明了年鉴出版和使用的独特功能和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特殊作用,只能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在下一年的工作中去寻找上一年的基本情况和借鉴的有关资料。而非大众读者广泛使用的生活消费刊物。

三、年鉴创新一定要切合实际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种年鉴1300种左右,主要是各级各地方和各部门、行业的地方综合年鉴、部门、行业、企业等专业年鉴。纯属于“消费性年鉴”的年鉴大概在5~6种(此数量不一定准确),但这些由于编纂指导思想的另类和并不符合国情读者市场的年鉴,出版发行均不够理想,起初认为可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的想法同实际效果并不吻合,也没有得到有效扩张。

笔者认为,读者定位不准确和不根据国情实际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刊物出版发行最大的失误。查阅有关美国期刊界认为创办期刊夭折有十大因素:1、读者定位失误;2、发行阻断;3、前期投资不足;4、广告不足;5、悲哀的网络;6、不稳定的编辑方针和编辑质量;7不恰当的出版动机;8、品牌来不及树立;9、市场分割过细;10、出版商虚荣浮躁的心理。“读者定位失误”排在所有因素的第一位,这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我们提出年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在热衷于把年鉴的内容扩大至大众实用范围的时候,在把年鉴中装进所谓的便民资料,就可赢得读者,而扩大发行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与读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对接年鉴的真正读者。特别是在当今科技进步和现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鉴信息发布和更新的滞后性就更加无法满足大众读者的需要了。

所以说,地方综合(专业)年鉴只有本着年鉴出版的本质特性,脚踏实地,勤奋耕耘,并坚持正确的新闻和政治导向,立足地方特色,提高品位和质量,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好务。这才是年鉴事业健康持久发展和长期生存的准确定位。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