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年鉴定义的表述
点击数:47932010-05-21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孙关龙先生在第十一次全国年鉴学术年会主题材报告中指出,要铸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及其年鉴学,并就年鉴理论研究工作规划了近期的蓝图。他指出:“无论是铸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还是铸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学,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从1986年开始参与年鉴的编纂工作,1991年任《新疆年鉴》副主编,1995年任《新疆年鉴》主编,二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深感规范化编纂年鉴的艰辛,深感年鉴创新的不易,深感年鉴理论研究的重要。中国年鉴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截至2008年11月,全国编纂出版的年鉴已从1980年的6种发展到约2500种。但年鉴理论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于年鉴编纂实践,时至今日,尚未形成较为系统、较为权威的公认的年鉴学体系。中国年鉴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呼唤尽快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学,因为只有在具有中国特色年鉴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年鉴事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而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学,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年鉴的定义作出科学准确的界定。如果我们对年鉴定义界定的不准确、不科学,那么势必影响到具有中国特色年鉴学的创立。年鉴界有必要对年鉴定义的表述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再认识,以便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准确科学的年鉴定义。
一、以往关于年鉴定义的几种代表性表述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其专著及论文中对年鉴定义有多种表述。孙关龙先生在《年鉴的性质和特点》一文中列举了七种说法。许家康先生在《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一书中列举了四种说法。年鉴定义的多种说法,我将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类:
1、“资料参考书”说。年鉴是“汇集截至出版年为止(着重最近一年)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资料的参考书,一般逐年出版”。
2、“资料性工具书”说。年鉴是“工具书的一种。汇集前一年或最近若干年的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况、统计、资料等,以供参考。一般逐年出版。”
年鉴是以编年体为主,逐年编纂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年鉴是逐年编纂和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3、“资料性文献”说。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上述三类关于年鉴定义的表述,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年鉴定义的不同认识和不断探索,我赞同(或推崇)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关于地方综合年鉴定义的表述。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是位阶仅次于宪法和法律的行政法规,是需要人们遵照执行的,而是它的表述更为准确、更为科学。或许有人要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只是对地方综合年鉴的定义作出了规定,而没有对其他年鉴的定义作出规定,能不能将此规定当作年鉴定义的一种表述呢?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
二、年鉴定义表现之浅见
众所周知,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达到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任何一个定义都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联项组成。要作出一个正确的定义,就必须指出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要指出它的所有的本质特征。我们给年鉴下定义,被定义项即为年鉴,联项即为“是”,定义项即为对年鉴定义的表述。为了能够给年鉴下一个科学准确的定义,我们首先要明确年鉴的分类和年鉴的本质特征。
1、年鉴分类。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年鉴的分类有不同的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许家康先生在他的专著《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中对年鉴的分类,他将年鉴(按内容性质)分为综合性年鉴、专业性年鉴和专题性年鉴三大类。我认为,专题性年鉴其实也是专业性年鉴的一种或者说是一个分支。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中国年鉴分为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两个大类。按照年鉴收录资料信息的不同区域和范围,综合性年鉴又可分为国家综合年鉴和地方综合年鉴两种,专业年鉴同样可分为国家专业年鉴和地方专业年鉴两种。上述四种年鉴基本上可以涵盖目前我国编纂出版的所有年鉴。
2、年鉴的本质特征。关于年鉴的性质,不少专家学者多有论述。许家康先生把年鉴的性质概括为资料性、年度性和检索性。孙关龙先生概括为资料性、年度性和工具性。这些关于年鉴性质的论述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并不是年鉴本质特征的表述。检索性、连续性、工具性其他图书、期刊、工具书也同样具有,年鉴区别于其他图书、期刊、工具书的本质特征是它独有的年度性和资料性。
3、年鉴定义表述。按照下定义的方法,依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定义的表述,我们可以对上述四种年鉴的定义作出如下表述:
国家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国家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等。
以本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如:《广西年鉴》、《武汉年鉴》、《武进年鉴》等。
国家专业年鉴是专门记述国家某个专业(学科)领域或部门、行业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如:《中国林业年鉴》、《中国轻工业年鉴》等。
地方专业年鉴是专门记述地方某个专业(学科)领域或部门、行业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如《四川交通年鉴》、《浙江外事年鉴》等。
综合上述对四种年鉴定义的不同表述,我们可以把年鉴的定义概括为:年鉴是系统记述特定区域或专业(行业、部门)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样表述符合我国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实际情况,符合定义的一般原则。首先,定义项符合种差要尽可能揭示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定义中,被定义对象为“年鉴”,定义项为“系统记述特定区域或专业(行业、部门)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我们在前面叙述的年鉴的本质特征——年度性和资料性,在定义项中都有明确规定。其次,被定义项和定义项在外延上基本相等的。被定义项“年鉴”包括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两大类,我们在定义项中都有表述和界定。
三、年鉴定义几种表述比较
将年鉴定义表述为“资料参考书”,没有引起业界太大的反响,我们暂不作分析。将年鉴定义表述为“资料性工具书”,是目前年鉴界及其他界别的专家、学者对年鉴定义表述的共识。将年鉴定义表述为“资料性文献”,尚未引起年鉴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研究。下面将年鉴是资料性文献和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这两种定义作一些分析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的差别或优劣。
1、关于年鉴收录资料范围的表述。“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这一定义中没有明确规定年鉴收录资料的范围。尽管广大年鉴工作者在编纂出版年鉴的实践中。根据不同类型年鉴的特点很好地把握了各类年鉴收录资料的范围,很少有“越境而书”和跨行业、跨部门收录资料的现象。但作为年鉴定义没有明确规定收录资料的范围,说明定义下的不是十分科学合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在外延上是不相等的。而我们提出的“年鉴是系统记述特定区域或专业(行业、部门)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一定义,对各类年鉴收录资料的范围都有明确的界定。综合年鉴收录资料的范围是“特定区域”,即国家综合年鉴收录的是整个国家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资料,地方综合年鉴收录的是某一行政区域内的资料;专业年鉴收录资料的范围是特定的专业(行业、部门),即国家专业年鉴收录的是国家某一特定专业(行业、部门)系统内的资料,地方专业年鉴收录的是某一地方(行政区域)特定专业(行业、部门、单位)的资料。这个定义不仅给出了年鉴收集资料的范围,而且对资料的全面性也作出了规定,即要收集记述“各方面情况”,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
2、关于年鉴资料年度性的表述。无论是综合年鉴,还是专业年鉴,它们收录记述资料的时限一般都是以“年”为限的。即上限是年鉴标示年份上年的1月1日,下限为同年的12月31日。当然“年鉴不排除历时性、前瞻性的资料主题,但一般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在编辑时通常收入特载、特辑或作附属资料处理”。
年度性是年鉴的根本属性之一,我们在给年鉴下定义时应该注意对年度性的表述。“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这一表述,对年度性的表述就不十分清晰。“逐年编纂连续出版”虽然也含有“年度性”的意思,但仔细推敲,这句话其实是对年鉴编纂出版工作的要求,而不是给年鉴下定义。一个单位或部门既然已经编纂出版年鉴了,就应该做到“逐年编纂连续出版”,而不应该半途而废。年鉴应该年年与读者见面,为读者提供服务和借鉴。但国内外上些年鉴由于政治、经济以及人员变动等原因,创刊出版后没有几年就停刊了,没有做到“逐年编纂连续出版”,新疆的《喀什年鉴》就是一个例证。《喀什年鉴》于1985年创刊,在编辑出版3年后,由于要集中人力、物力编纂出版地方志书而被迫停刊,后于1999年复刊。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我们不能因为年鉴没有连续出版就不把它们界定为年鉴,而是要看它们是否按照年度性的要求收录资料,是否按照年鉴的体例要求编纂出版。
“年鉴是系统记述特定区域或专业(行业、部门)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这一表述,在规定了年鉴收录记述资料的范围后,特别强调了收录记述资料的年度性,与前者相比,表述的更加准确,符合定义规则。
3、年鉴是资料性文献。上述两种关于年鉴定义的表述,虽然在收录记述资料范围和资料年度性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还不是这两种定义的实质性区别,它们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年鉴到底是资料性工具书还是资料性文献的表述上。
“工具书”和“文献”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具书和文献的解释是:工具书是指“专门为读者查考字形、字音、字义、词义、句子出版和各种事实而编纂的书籍,如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百科全书等”。文献是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从上述词条解释中可以看出,工具书的主要功能是便于读者查考,具有备查性和检索性的特点;文献的主要功能在于存史性和参照性。如果将年鉴列入工具书序列,因为它不能给读者提供字形、字音、字义、词义、句子出版的查考,那么年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读者查考各种事实提供方便。仔细分析一下,年鉴的功能和作用并不是这样的。我国年鉴的服务对象或称作读者群,主要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等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年鉴还不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年鉴的普及程度还非常低,读者不可能像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那样使用年鉴,读者使用年鉴的目的不是为了查考各种事实,而是查找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以便参考、借鉴。年鉴主要是通过提供具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大量准确翔实权威的信息资料,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年鉴的主要功能是“存史、资政、育人”。关于年鉴的功能和作用,不少专家、学者多有论述。
周兴俊先生在《中国年鉴特殊功能与分类》一文中对年鉴的功能作了较为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尽管中国年鉴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它们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存史、资政、激励、鉴戒’等四种。年鉴的主要功能,也可以说是‘存史’功能。翔实准确地保存重要资料以备查阅引证,以助编史修志,肯定是年鉴共有的普通性功能。”年鉴的“存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年鉴的“资政、激励、鉴戒”功能实际上就是它的参照性,人们是参照年鉴的资料而实现这些功能的。既然年鉴的主要功能是“存史、资政、育人”,即具有存史性和参照性,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年鉴不是资料性工具书,而是资料性文献。
综上所述,将年鉴定义表述为系统记述特定区域或专业(行业、部门)各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不仅符合定义的一般原则,而且也接近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定义的表述,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