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年鉴的客观性
点击数:37492010-05-26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内容提要:年鉴客观性是年鉴如实记载客观事实原貌的特性。客观性包含真实性和全面性,本文论述了年鉴客观性的内涵、年鉴客观性的具体表现以及增强年鉴客观性的主要方法,强调目前要着力解决年鉴在客观性方面存在的 “报喜不报忧”问题。
关键词:年鉴;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
年鉴的“鉴”,有两层意思:一是镜子的作用,所谓“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一是借鉴的作用,所谓“前车之鉴”。年鉴区别于其他工具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具有鉴的功能。而年鉴要发挥鉴的功能,必须解决好客观性问题。一直以来,年鉴界未见对这一问题的专门论述,年鉴编纂工作中也普遍存在客观反映现实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就年鉴的客观性问题进行专门论述。
一、年鉴客观性的内涵
按照《辞海》的解释,客观与主观相对,是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认识对象。关于年鉴的客观性,年鉴界曾有论著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论述。如《贵州年鉴》特约编辑熊大宽提出,“年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主体对客体的真实反映。客体怎样,年鉴主体就应当怎样。对所载内容、数据,必须客观真实;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反映成就和经验,又要恰当记载失败和教训,绝不能笔下生花,弄虚作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镜鉴’作用。”《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一书作者认为,客观性是年鉴选题原则之一,“客观即所谓实事求是。客观事实是确定选题的唯一依据。……选题必须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一分为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喜忧同报,既记载发展、成就和经验,也反映困难、问题、失误和教训,通过公正地取舍选题,使年鉴真实地反映事物面貌,忠实地记录历史,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弥渡年鉴》主编杨华在论及县级年鉴选题必须坚持的原则时认为,客观性作为选题原则之一,是要“以县域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事物全貌及特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年鉴》编辑部的杨启燕认为,“年鉴以存真求实、存史资政为宗旨,坚持实事求是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面貌,对成绩不渲染,对问题不掩饰,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因而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
以上论述,都很有见地,对指导年鉴编纂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年鉴客观性是指年鉴如实记载客观事实原貌的特性。“用事实说话”,就是对这一特性的通俗表述。客观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年鉴所记载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上的客观,指年鉴采用“客观记述”的方法,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德国新闻学者沃特·拉罗奇提出过新闻报道“客观描述现实”的7条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年鉴客观性的内涵。这7条标准是:(1)所有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2)不确定的事实须留待确定后再报;(3)准确无误包括全面和平衡;(4)作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5)避免华而不实的表达方式;(6)在报道中表达观点时必须明确指明;(7)不给事实添枝加叶,粉饰打扮。
可见,客观性包含真实性和全面性。客观性要求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不夸大,不缩小,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反映事实的时候必须全面、公正,反映事实的正反两面,不溢美,不隐恶,不以偏概全,也不误导或隐瞒。有时候只反映部分事实,反而成了对事实的曲解或篡改。
二、年鉴客观性的具体表现
客观性要求真实、准确、全面、公正地反映客观事实。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框架结构有极高的概全率。框架结构对年鉴的内容选择和安排具有决定作用。年鉴内容全面,栏目涵盖率高,不轻易漏掉任何重要的题材和资料。如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结构一般由综合情况、动态信息、辅助资料和检索系统四大部分组成。动态信息即百科部分,相应设置政治、法制、军事、经济、产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活等栏目,全面反映相应地域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相结合,是地情资料大全,年度信息宝库。
2、选题选材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年鉴选题选材以地方、行业、部门基本情况和年度发展变化为对象,是对客观存在和发生的事物的反映。不记载计划中的事,不展望预测未来趋势,是典型的事后回顾。事实是年鉴最基本的内涵。年鉴记事全用事实说话,记人也主要记其事迹。没有事实,也就没有年鉴。年鉴的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在于它记载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人们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
3、选题选材全面公正。年鉴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秉笔直书,对客观事物进行全面、公正的反映。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既反映成绩,也反映问题,既报喜,也报忧,真实反映事物的全貌,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发挥“善可为治,恶可戒者”的鉴戒作用。
4、文字表达采用客观记述方式。年鉴条目文体采用说明文和记叙文,写法开门见山,直入直出,忌用夸张手法和虚拟臆测,避免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杜绝任何套话、废话、空话和假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让事实和数据说话,述而不作,记而不论。告诉读者最客观的材料,让读者自行判断和运用。作者的倾向性,通过其所反映的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实现。
三、增强年鉴客观性的主要方法
从国内年鉴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情况来看,表现形式上的客观性(即客观记述)多有文章论及,实际工作中也相对容易做到。只要编辑部严格体例规范,做好撰稿人员培训,编辑审稿严格把关,就能较好解决客观记述问题。长期以来,年鉴客观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负面信息的反映尤其是报喜不报忧问题。对此,李洪安在1999年即撰文,把那些满卷尽是歌功颂德的内容,而无或极少有反映客观问题的年鉴称之为“功劳簿”式年鉴,并认为“功劳簿”式年鉴是年鉴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10年后的2009年,“‘报喜不报忧’是年鉴的一大通病。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字的一本年鉴,很少能找到反映问题或失误的内容。”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任许家康在《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一书中强调,全面、客观地反映现实,是年鉴内容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关乎年鉴的质量和生命,年鉴同仁应当以客观纪实为突破口,促进年鉴的内容创新。并进而分析道,年鉴客观纪实之所以说“难”,主要是时下轻浮浅薄之风盛行,官办的年鉴充满长官意志,表功容易记过难,自曝家丑更非易事。这就需要年鉴同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不欺世、不媚俗、不溢美、不隐恶”铬记于心,并将其融于自己所编的年鉴中,铸造年鉴崇高的品格。
年鉴客观纪实,需要有较为松的政治环境。在“假、大、空”之风盛行的年代,不可能做到。历史学者雷颐在谈及国内“三年困难时期”的新闻摄影时写道:“曾记否,‘三年困难时期’明明是哀鸿遍野、饿殍遍地,‘新闻摄影’却总是‘喜开丰收镰’、‘又是一个大丰收’、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全是一片经过精心设计的‘莺歌燕舞’,当时破败凋敝的真实状况,公开的镜头中毫无反映。这种‘新闻摄影’不仅欺骗了当时的读者,而且欺骗了历史。”说的虽然是新闻摄影,但此教训,值得年鉴同仁吸取。当前,党和政府注重民主政治建设,强调依法治国,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保护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加上新闻媒体和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增大,为年鉴客观纪实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大环境。在2010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罕有地将具有全国影响的“钓鱼执法事件”写入“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一节中,直称整治非法营运中采用错误的执法方式,“严重影响政府执法的公信力,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2010年1月召开的政协广东省十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工作报告,没有回避该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严重违纪违法被免职一事。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点出“黄松有案”,敢于亮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年鉴工作者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对“问题”的记述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使“问题”成为年鉴的有机构成和基本内容。
1、通过科学合理的框架设计体现年鉴的客观性。在框架设计中,要有“问题”意识,给记载问题、缺点和不足留下空间。如在“政治”部类设置“信访”分目,记载群众信访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在“法制”部类设置“典型案例”分目,收载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大案、要案;在“经济综合管理”部类设置“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分目,不仅反映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还要反映食品药品领域、安生生产领域的存在问题和安全事故;在“社会生活”部类设置“灾害事故”分目,反映年度发生的灾害事故;设置“社情民意调查”分目,反映社情民意调查中呈现的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和困难。
2、通过拓宽稿源渠道保证年鉴的客观性。目前,年鉴主要依靠党政职能部门提供稿件。而这些部门的撰稿人往往以是否有利于本部门(单位)形象,是否损害本部门(单位)利益为标准来选取材料,重部门、轻全局,重成绩、轻问题,把年鉴当成介绍自己部门(单位)年度业绩、赞扬自己年度成就的一块阵地,使年鉴的资料缺乏客观性。针对这一问题,年鉴编辑部要把被动等资料与主动收集资料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一个包括行政管理系统、行业协会、信息媒介、新闻媒体、年鉴编辑部在内的新的广泛的信息征集网络,打破年鉴信息渠道瓶颈限制,保证年鉴信息的全面性、系统性。
在这方面,《广州年鉴·2004》反映孙志刚事件的做法值得借鉴。广州年鉴社副总编辑阳晓儒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孙志刚事件,在广州是影响全国的大事,但是当年的政法部门却不愿意撰写这方面的内容,只是在相关条目提出要吸取孙志刚事件的教训,但专门就孙志刚事件设立条目,政法部门就不愿意写。后来我们顶住了压力,在大事记及今日广州的彩色图片专辑中,专门记录了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评论为‘官方文件第一次展露了负面影响’。”因此,年鉴编辑部应保持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敏感性,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方搜集资料,在组稿过程中做好有关部门的工作,促其供稿。在有关部门实在不愿供稿的情况下,由编辑部自己采写稿件,将这些有较大社会影响和借鉴价值的事件载入年鉴。
3、通过多种体裁的灵活运用实现年鉴的客观性。年鉴中一、二、三次文献齐备,专文、条目、大事记、报告、图片、表格皆有,为实现年鉴的客观性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手段。一些重大事件、负面信息,用条目不好处理,可以用大事记、或用图片、或用表格或文献来反映。正如《中国年鉴编纂规范化》一书中所写,“我们对困难、问题、失误和教训不应当回避和淡化,但却可以对选题角度和选题类型进行选择,这不失为正确体现客观性原则。”[13]《广东年鉴·2009》在法治部类设有“典型案例”分目,收录了许霆盗窃案、世界头号“冰毒之王”陈炳锡贩毒案、广东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案、广东首例P2P服务商侵犯著作权案等4起案例,通过条目形式反映这4起在广东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中国百科年鉴·1990》对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的记载,选择了以大事记为主,辅以当时党和政府发布的重要通告和领导人重要讲话的形式处理。如果换成特稿、文章或条目等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如采取这一形式来得客观、清晰而具有史料价值。《武汉年鉴》从1997年卷开始在其“附录”类目中增设“社会调查”分目,刊登读者关心的关于住房、妇女地位、休闲方式、图书消费、公交车服务质量以及大学生价值取向等问题的调查报告,以此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此外,年鉴还可以通过收载人大议案、政协重要提案,增加年鉴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凸显年鉴的客观性。
【作者:广东年鉴社社长、副编审 莫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