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编纂队伍建设 提升年鉴整体质量
点击数:44642011-10-08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年鉴以年为期系统记载、汇集上一年度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资料和重要的文献信息,是当地政府的年度公报,具有资料性、现实性、权威性等特征,其内容包括自然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是年鉴的价值所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可以说,年鉴质量问题是年鉴编辑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年鉴质量问题是一个贯穿于年鉴编辑各个环节的普遍性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质量要求,哪一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那么这部年鉴就不可能成为一部精品年鉴。年鉴质量取决于所收录资料的价值,而这些资料能否有价值取决于编撰者根据年鉴的性质和功能及读者的需要对资料的取舍及发掘程度。笔者从事志鉴编辑十余年,自创办《望城年鉴》到现在已出版了8部年鉴,其中二次荣获全国年鉴质量评比一等奖,一次荣获全省质量评比一等奖,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望城年鉴》能有今天的收获十分不易,在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更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区、县等基层年鉴质量,关键在于加强年鉴编纂队伍的建设,包括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的建设。
一、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是提高年鉴质量的基础
提高年鉴质量,极其重要的是提高稿件的质量。年鉴稿件的质量如何,其决定性因素是人,包括作者和编者,其中首先是作者。就县一级的年鉴而言,其作者人数众多,分布于各乡镇、行业、县直各部门及一部分企业。这些年鉴作者多是各级各单位办公室工作人员,而且以年轻人居多,一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文字功夫差别也较大,一般水平者占多数,也有少数难以胜任者。特别是对年鉴写作体例不是很熟悉,对站在全县高度看待单位工作情况也缺乏整体了解,尤其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习惯公文写作,与年鉴材料的写作相差甚远。直接导致区、县年鉴编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单位稿件质量差,突出表现在一是稿件体例不规范,主体内容不突出,许多单位以年终工作总结代替年鉴稿子,应付了事,其中非信息资料多、空话套话占大量篇幅,只谈成绩,不见问题。而工作成绩方面,反映事业发展现状的大事、特事、要事、新事又表述不全,蜻蜓点水,反映那些常年性的中心工作内容写得较多、较细。二是条目选取不当、条目要素不全。年鉴姓“年”,要求内容具有年度特征,而许多单位作者不能根据单位年度工作中新、高、特、大的要求来确定条目,有些条目选材有新意,但内容又不充实,要素不齐全。为了掌握年鉴稿件与其他稿件的写作特点,缩短组稿工作周期和提高质量,加强作者队伍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提高年鉴编辑整体素质是确保年鉴质量的关键
编辑是办好年鉴的主角,没有高素质的编辑,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年鉴。年鉴编辑是年鉴编纂过程中的第一环节,至关重要,编辑质量最终影响和决定着年鉴的质量。因此年鉴编辑要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一,年鉴编辑应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切忌不懂装懂。年鉴编纂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其内容涉及到各行各业,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具有广博的知识性,它是博与专的统一。因此,要求编辑人员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懂得的事物越多越好。由于编辑的专业不同、经历不同、个人爱好也不同,编辑人员不可能对每一个行业的情况都了解,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问题。这就要求编辑要不耻下问,要多请教作者、请教同事,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改稿时必须要有依据,不能凭估计,猜测,合理想象,切忌马虎行事。第二,年鉴编辑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做到年鉴编纂业务娴熟,理论根底扎实。业务娴熟,就是不仅能适应目前的年鉴编纂工作,而且能协助主编、副主编处理年鉴框架结构调整,整体内容比例分配,编纂方法革新等,要逐步做到编辑有科学性,理论有独到性,看问题有前瞻性,工作上有超前性。有这样的队伍才能真正编出精品良鉴。同时作为年鉴编辑还要不断加强知识积累,不断拓宽知识面,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从容应对年鉴横存百科的编辑要求。第三,年鉴编辑要有合作精神,要加强沟通交流。年鉴编纂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特点是信息资料来源渠道广、涉及面宽,组稿工作量大,信息杂,资料散,编辑加工整理难度大。一部年鉴从众多撰稿人分头撰写到编辑部编审合成全书,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包括编辑与撰稿者之间的合作及编辑与编辑之间的合作。由于年鉴编纂是一项集体活动,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参与,资料往往来自不同部门,而不同部门对数据的统计口径不统一,难免出现不同部门提供的资料相互矛盾的情况。再者责任编辑分工不同,每人负责不同的部类,各编各的稿件,忙于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容易忽视编辑之间的信息沟通,就可能造成年鉴内容的重复和矛盾。因此,年鉴编辑在编纂过程中,应加强沟通交流,对涉及到的同一个问题、同一组数据,必须保持全书一致,从而保证年鉴作为工具书的权威性。第四,年鉴编辑应结合实际选稿。选择适合年鉴特点的稿件是每一位年鉴编辑的职责,这就要求编辑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并能结合本地的地情和特色选取资料,不能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对于地方综合性年鉴,在编辑过程中,应把握好五个原则,一是突出重点,忌事无巨细;二是实事求是,忌虚夸溢美;三是依事说理,忌简单罗列;四是体现整体意识,忌单一片面;五是一分为二,忌回避问题。没有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没有高质量的编辑工作,就很难全面保证稿件的质量,也就很难保证有高质量的年鉴付印和出版。年鉴编辑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找线索获取信息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巧媳妇不能等米下锅,年鉴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主动出击,善于捕捉发掘新兴领域和行业的新信息为年鉴所用,作为年鉴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准主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年鉴质量,而且可以减轻突击编辑稿件的压力。第五,年鉴编辑要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对做好年鉴编辑也尤为重要。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工具书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老师”,年鉴除了要具备资料性的基本要求外,还要达到文字准确、简洁、流畅,内容文约事来,朴实准确,忌浮夸,绝溢美。要保证不断提升年鉴质量,基础在于拥有一支熟悉年鉴知识的作者队伍。其关键在于每位编辑要养成刻意追求质量的优良习惯和工作态度,要以提升年鉴质量为中心,把质量要求贯穿于编辑的全过程,从年鉴的总体设计,到具体编写,从体例结构,内容记述,文字表达,图表运用,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对待,对入编年鉴的内容,要逐句逐条地反复锤炼,字斟句酌地来回推敲。作为一名年鉴编辑,因成天埋首案头,与数字、文字打交道,单调枯燥,除需有较好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外,还必须有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和勤奋拼搏、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情况。作为县、区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年鉴部门不仅要善于培养人才,还要能留住人才,这就要求要对他们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体贴,对他们的困难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年鉴编辑人员安心编纂工作,投身年鉴事业。
总之,年鉴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年鉴编纂队伍素质的提高。只有高素质的年鉴编纂队伍,才会编出高质量的年鉴,所以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年鉴编纂队伍,是年鉴生存、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坚实基础,它对年鉴事业的发展,年鉴学科的建设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是加强作者队伍的培训。这是提高作者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培训方式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交流撰写经验,探索提高稿件质量的途径,帮助作者熟悉年鉴写作的特殊要求,提高撰写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年鉴的质量。也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作者外出参加年鉴培训班、研讨会听取专家的授课,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使作者能够广开眼界,增加理论知识,通过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二是加强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日常生活中编辑与供稿单位的作者很少往来,缺乏对部门的系统了解,难以提出指导性意见,处于被动状态。年鉴的组织计划下达后,摆在编辑部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编辑与作者的联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编辑与供稿者之间的交流探讨。编辑可以改变以往“死等”的状态,主动出击,经常与撰稿人联系,通过组稿中有针对性地召开撰稿人员座谈会,或经常深入到各有关单位,及时了解并研究解决撰稿工作中的困难和疑问,保证稿件的质量,缩短作者组稿的工作周期,提高作者组稿的质量。三是加强对个别作者进行业务指导。在年鉴组稿的过程中,编辑部应摸清整个作者队伍的写作水平状况。应把那些写作水平较低,难于完成写稿任务的单位撰稿人列为个别业务指导对象,由编辑人员进行分工负责,逐个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写作水平。个别作者业务指导工作做好了,不仅能够提高撰稿人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够使本来要拖后腿的稿件赶上来,如期完成组稿计划。四是定期组织开展赛稿活动,让作者自己开展评稿活动。从2009年开始,为了提高稿源质量,提升整体撰稿水平,我们从各单位的作者中有机抽选15名组成赛稿评选小组,通过初选、复评、合议、主编把关核定等程序从全县初稿中评出一、二、三等质量优秀奖若干名。让作者自己评价自己的稿子,自己选定优秀的稿子,自己发现自己稿件的问题和不足,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对快速提高年鉴写作水平很有帮助,从开展的情况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望城区史志档案局 钟铁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