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突出“时代性”是年鉴生命力之所在

点击数:40252011-10-10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鉴往可知来,该史可启智。修志编鉴存信史,用志借鉴惠当代。这一切充分表明,编纂年鉴不仅是惠及当代,且更是造福子孙的宏伟事业。面对21世纪诸多新的挑战。在应对中,我们既要本着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准则,编好地方综合性年鉴,更要加大力度,科学创新,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多渠道、多手段,全方位地利用年鉴的“地方信息库”独特优势反映时代的主旋律,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

一、“时代性”是年鉴质量内在的要求

年鉴要做到常编常新,永葆青春,既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力度,深度和广度,更须面对新的挑战、需求,进行创新,进行开拓。中国进入21世纪,有两件大事,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为中国“入世”加入WTO,随之而来的是政府职能转变,企业入世、金融入世、全民入世;二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中国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了战略目标,绘制了蓝图。对此,年鉴工作者须深刻认识与精确把握这一背景,才能在编纂年鉴时不会迷失方向,不会犯指导思想方面的错误。年鉴为地情、民情、物情、市情、商情、产情、业情、社情、风情、技情等单项与多项地方数据库,有着时代“量化器”的功能特色。“时代性”是年鉴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年鉴的生命新在,年鉴只有提供重要的新信息,反映三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增强年鉴内容的资料价值,从而提高读者对年鉴的检索率。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年鉴的时代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日益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自觉而又坚实地、忠实而又创造性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年鉴编纂工作的中心内容。作为时代特色十分鲜明的年鉴,理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年鉴的时代性是年鉴的生命力和活力之源。如何在编纂工作中充分体现年鉴的时代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年鉴编纂理念。形势在不断变化,实践在不断发展,年鉴要记述的内容也会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发生新变化,一些前人没有遇到的新情况会以不同的形式在年鉴中反映。这就要求年鉴工作者的认识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的步伐,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智慧,敢为人先的胆量和勇气去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创新年鉴篇目。年鉴的篇目设置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又要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而进行适度的调整。可以说,一个较科学、合理的年鉴框架结构,正是在适时微调的过程中实现的。新的形势下我们正面临六大挑战:一是人口三大高峰巨大压力(总量、劳动力、老龄化);二是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呈倒U形逆转;四是现代化进程须急速推进;五是城市化战略的优先发展;六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反映在年鉴编目设置上,应增设农村劳动力转移,民营经济,社会保障体系,虚拟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等6个类目。如果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而年鉴在篇目设置上不能随之调整变化,新的历史条件下涌现的新事物、新经验就不可能在年鉴上做到很好的反映,年鉴特有的年度性、时代性也就不可能彰现出来。我们只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对年鉴框架进行相应调整,才能催生出新的充满时代气息的年鉴篇目。

(三)紧扣时代脉搏,创新年鉴内容。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这是人们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年鉴工作者,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法,都必须跟上历史的脚步,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从而能够根据现实的需求得出正确的判断,把握好正确的形势。年鉴作为年度性的期刊,应当兼有导向性和前瞻性,不能只当“马后炮”。因为,年鉴不仅具有存史、资政的功能,还有教化的功能。

新世纪中,人类面对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空间的脆弱等一系列挑战的严酷现实,提出了“科技以人为本”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年鉴最大的特点之一,则是它的时效性和时段性。将特定时段之内地方的地情、行情和业情发展变化轨迹,科学而求实的展现出来,则是它的首务。恰因如此,特定时期、时段、年代的发展个性特色、发展主流、发展途径,得以清楚再现。这种电影拷贝式的真实记录,比如因其鲜明的时代印痕,地方个性,而成为“时标书”。

当前,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运行最为困难的时期,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骤然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危”中觅“机”,科学决策,把以人为本,民生为先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仅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而且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产力。年鉴作为现实的忠实记录者,应该在固有的条目之外,努力发现和挖掘能够反映时代特色的新事物,将他们编成条目,收入年鉴。将党和政府如何解决群众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重大民生难题,作为选题,以条目的形式记载下来。通过记录这些现实性很强的社会热点内容,年鉴鲜明的时代性就会扑面而来。

三、年鉴突出时代性,实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

年鉴具有资治、教化的功能,资治、教化这两项功能决定编鉴的目的是为现实和后代服务。在市场经济大背景条件下,年鉴工作者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摒弃旧的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编鉴体制,创造性地建立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编鉴体制,是实现年鉴为现实服务的首要任务。要勇敢地“面向市场”,走“官”“民”并用的路子,逐渐摸索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模式。年鉴运作模式的基础,是组稿模式,它的广度和深度决定我们能否编纂高质量的年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向党委、政府所辖各部门征集年鉴资料,就是为年鉴提供资料的企、事业单位也是国有性质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按照旧有模式组织的年鉴稿件,就不可能如实地反映时代变迁。因此,我们必须扩大组稿范围,向民间社团、行业组织、学术团体、私营业主、社会贤达等一切可以提供现实需要的资料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入鉴稿件。这样,我们所编纂的年鉴就可能尽快地向各级领导和读者提供过去一年中各方面的新鲜的信息资料,使年鉴实现三个“贴近”,一个“服务”,即: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百姓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