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年鉴创新当立足于彰显个性

点击数:40222011-10-12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当前的年鉴界,最热门的话题当属“创新”。许家康先生说:“年鉴不创新,将不会有读者、不会有市场、不会有活力、不会有前途。”墨守陈规显然不是年鉴的出路,不大胆创新,年鉴将无路可走。

但是,年鉴到底从哪里去创新,怎样的才算得成功的创新?

笔者以为,地方综合年鉴应当立足于时代、地区和人,从展现时代个性、地区个性和人的个性角度去创新;也只有当年鉴的创新能彰显出这些个性特质,才证明年鉴的创新是成功的创新。

年鉴创新,应当要展现年度个性。展现年度个性,是指同一城市年鉴的内容要体现出当年的年度特色,反映该年度的重特大事件。如2009卷《深圳年鉴》紧密结合深圳全力支持四川抗震救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提出,增设“抗震救灾 深圳有爱”、“珠三角经济区”两大类目,前者内容涵盖政府抗震救灾组织行为、主要机构救灾实绩和抗震救灾模范人物等方面,展现深圳这座文明城市的大爱精神和深圳速度在抗震救灾中的充分体现,后者紧密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步伐,及时展现珠三角经济圈建设情况。而2010卷《深圳年鉴》,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年度特点,新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特辑”类目,收录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献资料,设立“特区30年大事记”、“特区对外开放30年大事记”等分目。可以说,《深圳年鉴》每一卷都在努力扣紧当年的主旋律,以不断地创新,展示深圳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气质。年鉴年年出,应当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一年一卷,更要年年出新,紧扣时代步伐,推陈出新,以创新获得生命力。

年鉴创新,应当要展现地区个性。所谓地区个性,就是当地的特色,是一定区域内所具有的不同于别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域性特点。这种地区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人为臆造得来的,而年鉴工作者必须懂得准确把握,学会合理呈现。《深圳年鉴》从2008卷开始,单独设立“特色深圳”类目,将最能体现深圳特色的内容,如“文博会”、“高交会”、“设计之都”建设、“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义工联”等内容以及重大改革项目、新区建立、“大运会”等年度性事件列为该类目的分目,将深圳区别于其他众多城市的最独特、最个性的东西集中呈现,突显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独特魅力。2010卷《东莞年鉴》,设“东莞之最”类目,收录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手印画在东莞完成”、“在全国率先利用失业保险金扶持困难企业”、“全国首家糕点博物馆开馆”等条目,用东莞在世界、全国、全省具有领先意义的事件,来体现东莞作为经济活跃的新兴城市,在众多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一类目的设置,不但是《东莞年鉴》创新精神的体现,也同时正体现了东莞这座城市的创新精神。

年鉴创新,应当要展现人的个性。这里所说的人的个性,指的是年鉴应当展现年度人物特色。历史是由人民写就的,人民也是承载一个地区年度个性的载体,人民既是这方土地的生活者,更是这方热土的建设者。年鉴要加大对建设者的记述力度,着力展现突出人物的时代风采,记录他们坚实的历史足迹。2010卷《广州年鉴》的“人物”类目,结合广州亚运会,设置 “体育打破世界记录者及世界冠军”分目;2010卷《深圳年鉴》结合深圳领导班子换届,设置“新任深圳市领导人”分目,2011卷将结合大学生运动会的召开设置“大运人物”分目;《广西年鉴》的“人物”类目常年设置“新闻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名录”和“逝世人物”分目。这些年鉴从不同角度展现建设者的风采,都是很值得借鉴的。然而,年鉴对于人的个性的展现,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作为一座著名的移民城市,《深圳年鉴》对于移民群体、移民文化的展现还很不足,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个性展示。

许家康先生在倡导年鉴创新理论时就明确提出,“年鉴创新不要刮风,不要争论,要通过创新年鉴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提高年鉴的出版质量,并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而风格和流派,都离不开个性的表达。正如闻一多所说,诗歌要受到韵律、平仄、对偶等等的束缚,如同“戴着镣铐的舞蹈”。地方综合年鉴自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形式,它作为官书,更是束缚太多而个性甚少。但是,一部成功的年鉴也应当学会“戴着镣铐的舞蹈”,以立足于彰显时代个性、地区个性和人的个性为宗旨,大胆创新,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