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让信念的光芒永照使命的征程

点击数:39192011-10-13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继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后,时隔五年,云南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作为我省地方志工作第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于指导和开创我省方志事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全面、有效贯彻落实《条例》和《规定》,使我省地方志工作在新的高度和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这是摆在我们所有史志人面前必须思考、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不折不扣地认真贯彻落实好《条例》和《规定》,无疑是我们做好方志工作的根本要求。然而跳出史志看史志,放眼当前史志战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史志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忠诚于史志事业的信念等问题,队伍问题等,直面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恰恰是真正把《条例》和《规定》落到实处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

一、信念是史志人肩负伟大使命的力量源泉

(一)什么是信念

信念是一种价值标准,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认识一切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出发点,它一旦建立,就会成为人们精神的支撑、思想的导向、灵魂的灯塔、行动的归附。信念是对伟大崇高使命的认知、敬畏、追崇和遵从。它能裂变和激发出巨大的内在力量去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事业而矢志不渝地奋斗。坚定的信念能够使人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不惧艰难困苦地去为自己的理想执着奋斗,永不言弃。没有信念就会失去工作的动力,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缺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什么是史志人的信念

史志人的信念是对史志工作的历史价值、历史地位、历史使命有着崇高的认识,并在参与、实践历史的同时,记录历史,延续文明;是把远离尘嚣、立身修志作为心灵的寄托、精神的皈依、生命的归附,以实现伟大使命的感召。

(三)史志人的信念从哪里来

史志事业纵贯数千年,连绵不绝,书写和铸就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涵,承载和表达着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递。史志人的信念正是源于史志人对所肩负责任的重要历史价值、历史地位、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深刻理解、深刻把握而唤起的一种历史责任的敬畏;源于对这份事业的历史分工、历史方位、历史角色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永恒价值的认同;源于史志人的艰辛、清苦的付出后所获得的神圣感、庄严感和自豪感。

二、当下强化史志人信念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史志工作在古代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始编纂时,人们对方志工作赋予了许多期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利益调整,将史志工作价值虚化、地位矮化、政治淡化、功能弱化、位置边缘化,由此,史志人渐渐远离中心、远离热点、远离焦点,渐渐淡出主流视野,坐上了名符其实的“冷板凳”。于是,不甘于、不安心、不屑于史志工作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除了外部因素,也与少数史志部门自身长期以来重业务,轻管理;重闭门修志,轻开门沟通;重自卑自怜,轻自强自立,甚至妄自菲薄,不思“有为有位”有着重要关系。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表面上看,是大气候所致,其实最根本的还是与对修志事业的信念忠诚的缺失有关。信念缺失,忠诚不在,“身在曹营心在汉”,其结果自然是得过且过,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自甘没落。久而久之,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史志工作边缘化问题雪上加霜,长期游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之外;二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完善的考评体系和监督机制,工作随性大,约束力不强;三是机构、经费、编制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机构设置和机构级别五花八门,严重制约了史志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流动缓慢、甚至静止,缺乏交流而导致眼界与思维局限,新鲜血液得不到及时补充,后继力量不足;五是志书实用性开发利用不够,“写”与“读用”脱节,偏重“存史”,“资政与教化”的社会影响力日益趋弱。

面对诸多问题,史志事业如何摆脱困境,迎接新生,笔者认为,注重广大史志同仁的思想引导,加强业界理想信念教育,打牢稳固的热爱事业的信念基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治本之举。

三、坚定信念、努力作为,不辱使命、留得青史在人间

信念是支柱,信念是灯塔,信念是不竭的力量源泉。没有对史志事业的坚定信念,就忍受不了史志人的清贫、清苦、寂寞和落寞。史志信念是治疗浮躁的安神剂,能够使人潜心静气。史志信念,能够点燃激情,自觉融入改革浪潮,找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不断开拓创新,把“冷板凳”坐“热”,开创史志工作的新局面。只要坚定史志信念,就会按照“写良志、出精品”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艰苦细致的编纂、修改工作,全面保证志书的质量,提高志书的资料性、著述性和实用价值。

(一)信念修志

忠诚是信念的源泉,信念是思想的源泉,思想是智慧的源泉,智慧是行动的源泉,行动是成果的源泉。当前,第一位的是在抓好方志事业的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好方志人的大脑建设,培养其对方志事业的忠诚、忠实和热爱,也就是信念问题。因为树立方志人对方志事业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做好方志工作最基本的前提。

(二)理念修志

理念修志,就是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理念,摒弃“等、靠、要”的旧思想和偏安一隅的想法,做到超前谋划,主动服务大局,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躺在冷板凳上喊穷叫苦,坐等关心,凡事积极主动,努力作为,争取支持,争取关心。这就必须打破“一志一鉴一刊”的传统模式,跳出“钻资料、爬格子”的樊笼,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强化地方志“资政和教化”功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没事干时找事干、争事干,有事干时创新干、快速干。其次是必须树立全局意识,服务大局,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利用志书和年鉴宣传推介本地,为招商引资和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等提供地情信息。此外,还要审时度势,不断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开辟地方志工作新途径,实现地方志纵向的历史价值和横向的现实价值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党委政府更多的关心和重视,改变外界看法,扩大方志工作的影响力,也才会有为有位。

(三)和谐修志

所谓和谐修志,就是为修志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是营造合力。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形成上下左右、业内业外,人人关心、人人支持的良好局面,让地方志资料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二是学术理论研究与修志实践协调发展,互不偏废,杜绝理论与实践脱节。坚持用理论指导修志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三是软硬件和谐发展,内强业务,外树形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解决机构、经费、工作条件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彻底消除史志人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史志人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加强队伍建设。编修志书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周期长,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只有充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相信人才、依靠人才,正确处理好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人员之间关系,各尽其才,各尽其用,减少内耗和拆台,才能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五是效率与质量相统一。虽然志书要二十年左右才编修一次,但具体到一部志书的编纂时间是有所要求的,不可能毫无止境地拖延下去,也不能急功近利,制造次品,甚至废品。六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与联系。学会换位思考,支持其他单位的工作,用真诚换取承编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四)创新修志

创新修志就是要大胆探索,打破陈规,不被框框条条束缚。首先是创新观念,重新定位自己,树立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由“配角”向“主角”转变,不把史志工作放在独立于政府各部门之外的“配角”位置,不甘“二线”。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事后辑录”常规,积极探索“实况播报”,变旁观者为参与者,主动参与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其次是创新理论,以理论创新带动实践创新。针对志书和年鉴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编纂难点,集中研讨,专题攻关,力求破解,克服通病。最后是要创新工作局面,培育行业精神。精神面貌决定着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只有做到思想和认识的统一,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对事业有激情、对工作有热情、对同志有感情,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包容大气、创新争先的精神面貌。

(五)实力修志

实力,就是人财物的综合体现。实力修志,一是要拥有一流的队伍,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业务水平精湛,经费保障充足,有超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流的队伍,取决于领导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因此,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学习,当好表率,以身作则,知人善用。有了一流的队伍,才谈得上理论研究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此外,要做到实力修志,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二是要通过创新修志,广开财路,增强自我发展的经济实力、经济支撑力、经济再生能力。以笔者的观点,以鉴、刊、志为平台,以行业、村社、乡镇志为空间,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地展示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是职之所系、份内之责,责无旁贷,无可非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出精品良志,形成良性互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六)快乐修志

快乐是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也就是一种心态。修志历来被视为“三苦”:艰苦、辛苦、清苦。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前面“五个修志”是手段、方法,途径的话,那么快乐修志是追求。这种快乐就是尽职之乐、尽责之乐,它既乐在前提,乐在过程,更乐在结果。换句话说,快乐修志其实也就是良好修志心态。只要坚定史志人的修志信念,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把点点滴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升华为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就会获得快乐。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