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年鉴组稿方式的转变
点击数:46312011-10-17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年鉴质量决定年鉴的生命力,而能否拥有优质、高效、丰富的信息源又是决定年鉴质量的关键。虽然我国年鉴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当前各类综合年鉴中仍旧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信息含金量低”、“千鉴一面”、“部门总结及新闻汇编”等问题。随着越来越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途径的发展,年鉴对于读者来说作为传统工具书的吸引力更加弱化,年鉴生存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虽然多数年鉴已经在框架设计、编辑规范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力求“常编常新”,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使年鉴内容贫乏这种状况得以改观。原因主要是目前大多数年鉴组稿方式依旧采用“行政催收”、“来料加工”这种传统被动的方式,使年鉴内容过度依赖于供稿单位,年鉴质量受供稿单位的业务局限、重视程度、责任心、认知定位、写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使年鉴在客观性、时效性、实用性、服务性、全面性上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转变年鉴组稿方式,拓展多元化信息渠道,对年鉴发展来说是势在必行,是丰富年鉴内容、提高年鉴质量、增强年鉴生命力、实现年鉴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年鉴发展过程中,已有很多人就组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一些积极地理论探索,例如《地方年鉴文稿组织的难与易》(哈幸凌;《年鉴信息与研究》;1998年02期)、《地方综合年鉴组稿方式演变趋势及对策》(张严明;《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03期)、《年鉴组稿与质量》(杨颖,《沧桑》,2003年01期)、《略谈地方综合年鉴的主动性组稿》(李启宇;《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05期)、《年鉴编纂实行采编制初探》(周宏文;《广西地方志》;2007年03期)《提高年鉴组稿质量,拓展工作新途径 》(薛志文;《沧桑》;2010年08期)等等;一些地方年鉴编辑部就组稿方式的转变也进行了实践,例如有着庞大的编写网络和为数众多的撰稿人的《广东年鉴》,面对每年编撰人员变动30%左右这种情况,重点加强了撰稿人队伍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每年定期举办年鉴撰稿人培训班,以期通过主动培训来获得高水平的稿件。《淄博年鉴》则不断加大平时收录信息的比例,编辑对新闻媒体、政府文件的有关信息随时录入,形成自己“资料数据库”,然后向供稿单位约稿或者请相关单位认定。《黑龙江年鉴》在近几年组织有关学者撰写了部分学科的综述;在部分没有编写组的单位,如企业、工厂、商店设撰稿员;从政府的网络上下载信息;甚至编辑部申请了记者证,自己采访。《广州地方志与媒体合作,举办“2010年广州市入载地方志十件大事评选活动”。还有一些省市出台条例、规范,通过制度来推动组稿渠道拓展。如广东省地方志办于2011年初出台《广东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试行)》,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年鉴编纂应拓宽组稿渠道,注重通过媒体等形式搜集资料,反映年度社会热点问题”。
概括这些理论与实践,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应该由什么方式转变为什么方式。即由单纯被动等稿编辑变为主动全程参与、信息渠道由完全依赖政府转变为以政府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渠道。二是通过哪些具体途径来实现组稿方式的转变。方法很多,主要有制定统一编写规范,加强撰稿人业务技能培训,利用多渠道收集信息(如政府信息公开网、新闻媒体)等主动约稿,编辑采编合一、向供稿单位遴选推荐优秀撰稿人等。
此外,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组稿难、稿质差”问题,还应当在惩戒制度上有所体现。尽管主要供稿单位的领导都是年鉴编纂委员会的编委,但由于行政体制的原因,加上缺乏针对年鉴编纂的责任考核的相关内容,年鉴编纂部门对于敷衍了事的供稿部门和撰稿人还是很难进行约束,难以追究落实不力的责任。因此地方志或者年鉴部门应积极推动年鉴编纂制度、法律的制定和将年鉴编纂工作纳入供稿单位的考核内容。
以上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给我们的年鉴编纂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概括来讲拓宽信息渠道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向官方供稿单位约稿;二是直接采用或约请其他渠道的稿件,例如报纸,调查公司、特约撰稿人等;三是编辑直接采编。但是在后两种方式中存在一个瓶颈问题,就是多渠道来源信息应该最终由谁来确认其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了年鉴的官修性质,在读者眼里体现的也是官方意志。一些年鉴在操作中也把其他来源的信息整理后再请相关部门进行确认,但是一些信息,特别是官方负面信息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件是很难得到官方认定的,这部分信息只能靠编辑凭借自己的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此,多渠道信息源更多的是作为官方信息源的一种补充和线索而存在,在年鉴中所占比例不会很大。所以在当前条件下,组稿方式转变的重点还是应该在充分发挥编辑的能动性,调动撰稿人积极性,撰稿人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
改革与创新是未来年鉴的发展的必然,组稿是年鉴编纂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个环节,变“被动等待来稿加工”为“主动参与撰稿全过程”是年鉴组稿方式非常有益的转变,尽管多渠道信息源存在瓶颈,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年鉴内容上的诸多空白,如何进一步创新年鉴组稿方式仍需不断探索。
【作者:广东年鉴社 刘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