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如何增加年鉴记述的广度和深度

点击数:47862011-10-17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一、在年鉴编纂中,内容为王

年鉴作为工具书的一种,记载的是一个行政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上一年度内经济社会的新进展、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供读者查找资料、了解地情用的。正因如此,各级各类年鉴编辑单位都在尽可能地增强年鉴的实用性,力图通过编纂者的努力,使所编年鉴有更大的使用价值。笔者以为,记述内容(即入鉴材料)的宽与窄、深与浅,是衡量一部年鉴是否可读、可查、可用的主要方面。

如果一部年鉴所记述的内容缺东少西、残缺不全、浅尝辄止,就是框架结构合理、装帧设计精美、条目撰写精当,那么也无法满足读者的查阅要求,称不上好年鉴,更不是精品年鉴。在年鉴编纂所涉及的诸多项目中,“内容为王”。增加年鉴记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让年鉴内容真正丰富起来,让年鉴“身价倍增”。这应该成为年鉴界的一个共识。笔者以地方综合年鉴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增加年鉴记述内容(入鉴材料)的广度和深度与同行进行探讨。

二、广度——年鉴内容全面性的体现

一部地方综合年鉴,记述内容全面不仅是年鉴自身属性的要求,也是读者所需要的。近几年,《吉林年鉴》在逐步探索记述内容的全面性。在2009卷中稿件征集的过程中,编辑部了解到,全国从上到下对于保密工作十分重视,吉林省不仅有保密委员会(省国家保密局),而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落实各项保密规定。鉴于此,年鉴编辑部在政治部类中增设了“保密工作”三级目,填补了这一空白,计划此后年年要对这一工作进行记载。其下的条目主要有:【基本情况】、【保密工作部署】、【遏制泄密举措】、【保密宣传教育】、【保密管理建章立制】、【保密工作专项监管】、【保密技术保障】、【定密管理和密级鉴定】、【保密检查和泄密查处】、【涉密载体回收销毁管理】等等十多个。

就《吉林年鉴》而言,社会生活部类一直有内容记述不到位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供稿单位民政厅、民委、宗教局、人口计生委、消协、残联、红十字会等在政治部类中也有供稿任务,撰稿人在写社会生活部类稿件时,着墨有限,使得关乎民生的事件反而被忽视;二是有些撰稿人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部类的重要性,只关注本单位上一年度做了什么,忽略了本部门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事件,导致入鉴材料不够充分。比如,在二级目婚姻家庭中,前些年只有【基本情况】一个条目,后来编辑部提示撰稿人,婚姻家庭涉及千家万户,不能仅仅从工作角度记录婚姻登记标准化建设情况,在年鉴的记述内容中,应该包含全省登记结婚的对数、离婚登记的对数;涉外婚姻的情况;婚育新风倡导、树立情况;全省婚介机构数量、开展工作状况;上一年度婚恋倾向等等。在“居民生活”二级目下,以往《吉林年鉴》的记述十分有限,从2008年起,编辑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发现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掌握着大量有关人民生活的统计数据,他们定期进行全省范围内的专项调查,形成了许多调查报告。编辑部主动邀请该总队的相关负责人详谈,介绍年鉴的属性,表达约稿的诚意,双方达成许多共识。现在,《吉林年鉴》的社会生活部类中,增加了刊登【城乡居民收支差距】、【消费倾向】、【交通消费】、【衣着消费】、【家电消费】、【休闲消费】、【交通和通信消费】、【保健与文化娱乐消费】、【恩格尔系数变化】、【CPI涨落】等等条目,而且连年刊登,方便读者进行对比研究。受《吉林年鉴》的启发,从2008年起,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主动要求成为入鉴单位,不仅为社会生活部类撰稿,而且在经济调节与监管部类中,为“统计?调查”二级目提供材料。2009年,这个单位编纂的专业年鉴《吉林调查年鉴》正式创刊。

近年来,《吉林年鉴》增加了有关民政方面的内容: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全省覆盖情况、福利企业、福利彩票发行等);社会救济(城市低保户供养、农村五保户供养、流浪人员管理等);慈善事业(上一年度内发生的大事逐一列为条目);社区服务(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经费来源、管理体制,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党建服务、安全服务、就业服务、环保服务、志愿服务等)。优抚安置(抚恤金补助标准、优待政策落实、完善医保体系、退役士兵和军休安置等)。

在经济综述、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吉林年鉴》增加了相关记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的增减;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扶贫开放力度、贫困人口的增减;农村民主管理、乡风文明建设等。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循环农业等);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和人居环境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等);深化农村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及集体林权、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等)。

就省级地方综合年鉴而言,《吉林年鉴》在全省有300多个供稿单位,原始稿件400多万字。在有限的篇幅里全面地承载有效信息,对每位责任编辑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增加信息含量,需要拓展信息渠道。主要方式是编者开动脑筋、善于思考、主动“出击”、四处搜罗,这样才能扩展年鉴的内容,增加年鉴的材料,丰富年鉴的“血肉”,充实年鉴的内涵,扩展年鉴的记载面,更加方便社会各界读者的查询。相反的,如果编者没有扩展年鉴信息的理念,只能是来什么稿编什么稿,“缺胳膊少腿”自然难以避免了。

三、深度——年鉴编纂者思想高度的标志

没有思维的高度,就没有稿件的深度。如果年鉴编纂者守株待兔,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只在稿件的文字、标点符号上做些改动,那么只能说这位责编或主编是被动的,只会“吃等食”,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编出来的年鉴平铺直叙,蜻蜓点水,缺少“灵魂”,没有深度。所以,要想解决年鉴记述内容的深度问题,首先要在编纂思想上有个突破,编辑部人员要有意识地主动“掘金”——在每篇稿件中寻找“闪光点”——那些隐藏在一堆文字之中或者背后更有价值的内容,把它“拎”出来,充分加以记述。来稿中可能仅有只言片语,需要责任编辑主动与作者联系,告知所需要素,重新加工形成一个崭新的、有价值的条目。

以《吉林年鉴》2011卷为例,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来稿中,有个条目是【革命遗址普查】,写了事情的起因和经过以及普查结果(全省革命遗址分几类,各有多少个等)。执行主编在审稿时认为,这个条目没有写透,应该把革命遗址名单进行列表反映,让入鉴材料更为丰富,信息更加完整,增加条目的深度。经过与作者的沟通,补充了表格。在省委政法委的来稿中,作者在记述全省法院工作情况时,写了调解处理各类纠纷近15万件,化解“民转刑”案件578件、群体性事件823件;法院受理案件在连续10年增长的情况下,首次实现零增长;命案发案数量整体下降,其中一案多命比2009年下降55%;全年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结案息访2883件,结案息访率84%等等。其中的信息“法院受理案件在连续10年增长的情况下,首次实现零增长”引起编辑的关注,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鲜事”,是年鉴应该展开记述的内容,有必要从茫茫文字中把它提取出来,单独立目,进行专条记述。在“人口和民族”三级目下,《吉林年鉴》以往记述的是全省上一年度总人口是多少,民族构成分别怎样。在2011卷中,编辑部认为不仅要记述这些内容,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字要入鉴,而且要对吉林省的人口进行细分和详解,比如全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全省人口在9个市(州)的分布密度;老龄人群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总人口的男女之比等等。这些内容可以用饼形图、柱形图、表格等加以表达。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帮助读者深度了解吉林、解读吉林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年鉴中的各类综述、概况、基本情况,编辑要尽可能地向深度挖掘,体现出事物的完整性和发展脉络。对那些专题性条目,要注重挖掘其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比如背景材料、前瞻性资料等,以增强条目的纵深感,使读者对事件有充分的认识,也为今后修志做材料上的基础准备。

各级各类年鉴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其实特色内容往往不是靠自然来稿撑起来的,需要编辑有意识地组织稿件,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的质量符合编辑部的要求。有些材料弃之可惜,用之笼统,挖之则有潜力。一些【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工作】等条目内容繁杂,多泛泛而言,没有太多的资料和信息价值。但仔细审读,其中却有不少闪光的信息点,只是作者没有抓住、没有详写。年鉴编辑要抓住这些信息点进行二次约稿,形成年鉴的二次文献。

编辑、主编对各部类、各条目都能慧眼识珠,发现平铺直叙中的“新、大、特、要”,然后加以补充、完善,整部年鉴就会避免浅尝辄止,处处闪耀着深度的光芒。读者虽然看不到编者的苦心,但得到的却是深度信息,年鉴的使用价值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

四、广度和深度——立鉴之本

目前,各行各业十分重视提高“软实力”,地方综合年鉴的“软实力”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年鉴的“软实力”恰恰体现在记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信息全面、挖掘到位,一部年鉴才算具备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年鉴品牌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在“广度”上找门路,在“深度”上做文章是立鉴之本,舍弃这个“本”,精品年鉴无从谈起。这也应该成为全国年鉴界的共识。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