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成鉴续写春秋
点击数:42212011-10-19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眼下修志工作如火如荼,全省已有半数以上的市县(区)志书出版或通过志稿评议,省志各卷也将陆续进入评议和出版阶段。按照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要求,今年年底省市县(区)三级二轮修志任务都要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全省年鉴事业也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7个省辖市全都一年一鉴,质量逐年提高;县区不断有新的年鉴创刊,总数已达40多种;专业年鉴和企事业单位年鉴增势不减,年鉴结构不断完善。我省年鉴队伍的发展壮大,是地方志事业持续繁荣的表现。
一、志鉴的区别与联系
方志与年鉴的异同点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源流方面。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源于地理,成于历史,是一方字之全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编纂体例逐步完善,内容逐步规范,学科体系逐步健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容和形式、手段和方法都在不断创新。年鉴产于外国,传入中国。年鉴产生历史说法不一,有的说从13世纪开始,有的说从16世纪算起,我则认为应该人19世纪初算起。大家公认,年鉴起源于历书、脱胎于历书。而英文almanac即可翻译成“历书”,又可翻译成“年鉴”。我手头有辆学者翻译自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可以印证,一本叫《穷理查历书》,另一本叫《穷理查年鉴》。这是美国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33年至1758年创编的书籍,本来是每年一册,出版时将26卷合编成一部,包括中英文、插图在内总共不到10万字,历书的牲比较鲜明。历书如何发展成年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历书发展成年鉴,继承保留了资料的实用性、可读性基因,创新发展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内容。发展变化的历程,正是工业革命的推进、统计学科的建立时期。在农业社会,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正常年景,经济总量变化不大,社会结构超常稳定,人们最关心的是天文气象的变化,历书是最合适的工具。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门类、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历书的内容和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必然嬗变为资料丰富、信息量大的年鉴。应该说,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工业革命为历书发展成年鉴奠定了基础,而19世纪初期统计体系与统计制度的建立催生了年鉴,并为年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正是工业革命的巨浪和统计学科的急流把almanac这艘航船从江河(历书)推向了海洋(年鉴)。我国编年鉴只有100多年历史,年鉴融入我国丰厚的史志文化后,借鉴了编史修志的经验,吸收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年鉴体裁国。方志体对年鉴编纂方式和框架、内容的影响始终存在,特别是经过《条例》的界定,趋同化进程在加快。统计学对我国地方志的影响也同对年鉴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认为,新志与旧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基于统计的经济发展部类的内容多寡。
其实,地方志与年鉴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信息资料,都不断地吸纳借鉴相关媒体载体的体例和方法,都不断完善承载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泰山不让杯土方显其高,东海不择细流才有其大。我们要尊重规范,鼓励创新。尤其是新创刊的年鉴,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根据时代要求和地方特点,大胆突破,争取以新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是内容方面。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性文献”;“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鉴资料文献”。地方志书与综合性年鉴都具有地区性、综合性、资料性、连续性,以及前面所讲的多源性、包容性等特点,都是整合资料、筛选信息、沉淀史实、承载知识的载体,都具有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
但是,年鉴是近距离观察记载事物,更翔实、具体、准确。因此,年度性、及时性、准确性是其主要特点。我们记载亲历亲为的事情,叙述刚刚过去的事情。章学诚归结的“地近易核,时近迹真”,用于形容年鉴更为确切。志书是远距离观察记载事物,更全面、客观、概括。因此,时代性、客观性、综合性是其主要特点。
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它的检索功能强,资料价值大;志书是地情资料书,它的收藏价值大,涵盖知识点多。
年鉴是记载一方现状与历史的载体,以现状为主;志书是记载一方历史与现状的载体,以历史为主,各有分工和侧重。年鉴内容具有年度性特点,通过年度特点体现时代特色,要求缩短周期、提高时效;志书内容具有时代性、阶段性特点,要求突出重点,面面俱到,横排门类,纵不断线,不留空白。
三是形式方面。志书和综合性年鉴都是以官办为主,都是集体行为。财政拨款、政府组织、全面发动、专家修编。所不同的是,年鉴是编,即每年(或两三年)编一部,绝大部分都是新内容。地方志是修,有重修和续修之分。重修是对前志内容进行重大补充、更正和调整,形成新的通志;续修则主要是补充前志断限后的新内容,形成新的段代志。年鉴是按编年体编写,其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条目;志书主要按纪事本末体编写,基本表现形式是章节。年鉴资料内容的编排形式创新力度大,可及时吸收借鉴其它工具书和新闻媒体的经验,采用背景资料、相关链接、小知识、小资料、插图表等形式来突出主体内容,并扩大读者的视野;志书资料内容规范性要求高,篇章节目、一二三四,门类清楚,层次感强,基本没有正文以外的资料。编写年鉴,特别是综合性年鉴,要主动对接志书的框架和体例,考虑志书所需的内容,以便为再次修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创编年鉴的意义
一是法治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逐步完善,随着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成为各级领导的责任,依法办事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规范。国务院和安徽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们步入依法修志编鉴的新阶段。按照《条例》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都应该编纂综合性年鉴。许多部门在修志工作的推动下,也认识到了编鉴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个大背景下,各类年鉴应运而生。创编年鉴每年都能为各级领导依法行政、正确决策提供权威的资料和依据。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期间,GDP从5376亿元增加到12000亿元,五年增长1倍以上;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我省GDP再从12000亿元增加到24000亿元,又要增长1倍左右。如果阅读20年一修的志书,人们很难准确认识现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化,客观需要及时记载下来,积淀下来,年鉴成为当今最适当的载体。年鉴的创刊,开辟了外界及时认识和了解本行政区域或本行业本单位的窗口,架起一座与外界快速沟通的桥梁,为本地区本单位进一步发展提供整体资料服务。
三是志书续修的需要。《条例》规定志书20年左右编修一次。为了填补20年间的资料空白,为续修志书积累资料,也为了利用和凝聚通过多年修志培养锻炼的队伍,并且为下一轮修志积聚人才,组织编纂年利是最好的手段。一些条件较好、有远见的市县和省直部门在数年前创办了年鉴,为二轮志书的修编创造了有利条件,初步尝到了拥有年鉴的甜头,志稿修起来速度快且质量高。年鉴资料有的可以直接转化为志书资料,有的通过总结、概况、提炼间接被志书利用,有的可以为修志提供资料线索。因此,可以说年鉴是续修志书的重要资料支撑。
三、对编写年鉴的几点建议
我省的年鉴工作总的发展形势很好。特别是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在完成或基本完成二轮志书编纂的基础上,把编写年鉴列为工作的重点。但就整体水平看,质量不容乐观,特别是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的年鉴相比,差距明显存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要牢牢树立质量第一观念。从全省首届年鉴评比来看,不论是编纂多年的年鉴还是新创编的年鉴,也不论是综合年鉴还是专业年鉴,都或多或少存在内容归类不科学、体例不完善、语句不精炼、用词不规范、标点不准确、装帧设计不精美等问题。质量是志书年鉴的一,而质量又体现在编纂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关口前移,在撰稿阶段打好质量基础。各承编单位要严把事实关、数字关;要摒弃工作总结的写法,反映事业的发展;要宽处着眼,细处着手,把条目要素写全;要锤炼文字,提炼标题;要做到图文表并茂。其次,在编审阶段要严把政治关、保密关、文字关。要建立编审质量责任制,健全文稿三审制。这项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是坐冷板凳的工作,需要甘于寂寞、勤于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文字要反复推敲琢磨,史实数据要反复核准核实,人名地名更不能搞错。总编制要统一全书的体例、风格、版式,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把剪刀裁到底。第三,要注意印刷质量,年鉴要庄重朴实大方;装帧要体现本行政区域的特点,标志性要强。
2.要切实把握地方和年度特点。一部年鉴编得是否成功,要看框架是否科学,内容归属是否得当,有无重大的遗漏现象;是否有特色篇目和栏目,是否突出了本地的特点;是否体现了年度特色,打上年轮的烙印,有年度的亮点。把握地方特点,庙宇特色篇目栏目尤为重要。近年来,各地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都有较快发展。在发展中区域特色逐步显现和加强,我们一定要在比较中寻找特点,突出展示特点,决不能做成千人一面的年鉴。
3.最好年年编纂出版。年鉴姓年,其本质要求逐年编纂出版。我省许多县区,由于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三年一编,有的五年一编,还有的承随兴而编,大大降低了年鉴的功能作用,不利于这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为下轮修志积累完整的年度资料,弊端很多。编纂年鉴不是志办的一时冲动,也不是市县区领导的做秀摆谱。早在30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说过:“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现在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法治的需要,是续修志书的需要。希望年鉴创刊后建立长效机制,有条件的县区都要坚持年年编纂出版,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为各界读者服务。
志书修成,年鉴创编,薪火相传,春秋永续,愿我省年鉴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王守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