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鉴的整体观与系统论
点击数:31542008-07-24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出版的各类年鉴在三千种左右。其中有二百多种用刊号以年刊的形式出版,其余用书号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当然,无论用什么形式出版都改变不了“年鉴是逐年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这一根本属性,也改变不了年鉴作为年刊出版是规模最大的年刊、作为图书出版是规模最大的图书这一客观事实。也就是说,以规模论,中国年鉴是当然的书刊之王。
一、中国年鉴是一个系统完备的整体,
是一部由几千“分册”组成的大书
从表象上看,中国年鉴是由不同编纂单位编纂的用刊号或书号出版的各不相同的独立出版物,但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视为中国年鉴这部大书的首卷或第一分册,中央各个部委办的专业年鉴,各地各有关部门办的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以及由社团、企事业单位办的专题年鉴、企业年鉴等,就是它的第二卷至第三千余卷或第二分册至第三千余分册。这是一部庞大的、自成体系的巨型资料性工具书,它逐年出版,年出版字数三十亿左右。这当然是任何一种刊物或图书都不能比拟的。即便以单个品种论,年鉴的“老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年鉴不仅规模大,而且资料全,它涵盖了从中央到各地各个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系统情况,包括实践的、理论的与学术的。从整体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是这部巨型年鉴的“总论、综述”部分;《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林业年鉴》、《中国水利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出版年鉴》等中央部委主管的各类专业年鉴,《中国民族年鉴》、《中国工会年鉴》、《中国儒学年鉴》等专题年鉴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年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中国通信信号总公司年鉴》等中央企业年鉴,是它的横向“分册”;《北京年鉴》、《河北年鉴》、《安徽年鉴》、《河南年鉴》、《广西年鉴》、《兵团年鉴》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年鉴和《北京卫生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四川交通年鉴》、《黑龙江商务年鉴》等地方专业年鉴以及城市、地州区县年鉴等是它的纵向“分册”。除《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世界军事年鉴》等极少数专门“涉外”年鉴外,其余均可纳入中国本土年鉴系统。这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日趋完整的庞大系统。
说它“开放”,是说它可进可出。“可进”,是指根据需要可创办各种新的年鉴,例如根据边贸合作的需要创办《中国—东盟年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办《长江三角洲年鉴》,根据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需要创办《云南生态经济年鉴》,根据中国传统诗词复兴与发展的需要创办《中国诗词年鉴》,等等;“可出”,是指某些年鉴不需要办下去或无力继续办下去的时候可停办。
说它“动态”,是说它永远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创办、停办是一种变化,改办、合并或分立是一种变化,缩小、扩大也是一种变化。总之,整个儿年鉴系统是稳中有变、不断发展。
说它“日趋完整”,是说整个儿年鉴系统永远处于相对完整之中。一是现在还有一些需要办、应该办的年鉴还未办,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出现新的需要。所以,中国年鉴系统只能是相对完整,也就是不完整,但其发展的总态势是“日趋完整”。
二、中国年鉴既然是规模最大的书刊,
就应着力凸显其整体风貌与王者风范
既然中国本土年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书刊,就应该着力凸显其整体风貌。在国外图书馆,我们常常会看到书架上摆得满满的中国各类年鉴,它们码放整齐,却又高矮不一。因为有的年鉴是标16开本,有的年鉴是大16开本,还有的年鉴是国际流行开本,这样就形成了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年鉴系列。其实,如果没有特殊版本需要,中国年鉴都可以按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流行开本。其封面,特别是书脊,可以采用相同字体排印书名、出版单位名和卷次(期次)等。这样的外观趋同(并非雷同!)并不排斥年鉴各具特色,主要是为了显示中国年鉴的整体风貌,借以说明,这些年鉴分开来是各省、各市、各门、各类,合起来便是“中国”!而外观上的整体视觉冲击力,也是一种影响力。除装帧的规范整齐划一,又各具本地区本行业特色外,版式设计、栏目设置以及目录索引等也应该有所规范,因为形式上的统一并不影响内容创新和编排特色。而统一规范,还会方便人们使用。
我们提出年鉴是“书刊之王”,并不是妄自尊大,而是承认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以纠正年鉴“不书不刊、不伦不类”等偏见,以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按更高的标准编纂好出版好我们的年鉴,同时树立、凸显中国年鉴的王者风范:
首先,要高格大气。既不媚上,也不媚俗,完全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记载事物,秉笔直书,求真、求实、求全、求精。
其次,要高雅大方。既戒俗陋,也戒奢华,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装帧效果。简洁朴素,忌花哨、忌俗气、忌千书一面没有特色。
再其次,要竭诚服务。“存史”,为编史修志服务;“资政”,为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服务;“鉴戒”,为改革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激励”,表彰先进模范以鼓舞激励后进。
最后,要不断改革创新。社会在发展、在变革,年鉴当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只有这样,年鉴才可信、可亲、实用而受到欢迎。
三、中国年鉴既然是一个较为完备的有机体系,
就应该着力发挥其整体优势与系统功能
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有机领导体系,这就决定了我国年鉴主干的完备和自成系统。所以,在发挥年鉴个体作用的同时,还要着力发挥它的整体优势与系统功能,使其功能最大化。
要想发挥中国年鉴的整体优势,首先要使中国年鉴的主干完全,不能“缺枝短杈”。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还要有各部委年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鉴、各大中城市年鉴,直至各地州区县年鉴,其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鉴、各主要部委的年鉴一个也不能少。因为残缺不全的系统其作用会大打折扣。年鉴只有有了完整的体系,才能充分利用它全面深入研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为各地编史修志提供全面系统资料。至于系统,整个国家是一个大系统,其中,中央政府是它的领导系统,各省、市、地、县是它下面的子系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州、市县又各有自己的系统。因此而编纂出来的年鉴同样会各具系统,并且会对接成一个完整的国家系统。由于各系统年鉴均有内在联系,所以在编纂过程中要及时沟通、交流,以避免资料与数据等相互矛盾。例如中央综合年鉴,总要和部委专业年鉴、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年鉴相互沟通以使其公布的资料数据保持一致。省综合年鉴与省辖地、市年鉴亦如此。这样才能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上述目的,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年鉴的整体优势和系统功能,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服务,我们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鉴途径,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年鉴网的建设,使其更加全面、系统、简便、实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立“中国年鉴馆”,以收集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所有年鉴,并对国内外读者开放。当然这需要较大投资,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支持,而办好这件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总之,对于中国本土年鉴,我们要作“整体观”,进而推动它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我们还要以“系统论”,促进各系统内部的协调统一和系统之间的呼应对接,以便发挥它的最大效能,为国家、社会所用。
(根据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兴俊
在第三次全国地方专业年鉴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作者: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周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