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在年鉴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点击数:28352008-09-09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今天,正当我国年鉴事业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坚持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年鉴工作实践,就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年鉴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


 作为精神产品,年鉴必须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当好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向导,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同时,作为逐年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作为公开出版发行的大众传媒,年鉴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坚持正面宣传、团结鼓劲的方针策略。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对舆论导向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阐述:“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为此,我们必须认准“导向”的主旋律,必须坚持政治家办鉴、专家办鉴的原则,将年鉴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高度一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

 政治家办鉴、专家办鉴,不只是说领导是政治家,是专家,而其他人不是政治家,不是专家。政治家办鉴、专家办鉴是广义上的,包括我们每一位年鉴人,都要以政治家的风格、专家的水平来办鉴,刊登什么,不刊登什么,我们都要站在政治的高度,站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度来认识。要先政治,后年鉴,这是一个立场问题,不得含糊,必须旗帜鲜明。由此可见,要把握好年鉴的正确导向,关键在人。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察,在认识上一定要有高度,在理解上一定要有深度,坚持客观公正、尊重历史事实的办鉴规律,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理解上的扭曲性。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年鉴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献身年鉴事业。年鉴工作是一份十分清苦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无权、无利,也无名。但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远大抱负。一方面,各级党和政府要倍加关心广大年鉴工作者的成长与成材,尤其是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个人也要守得住寂寞,抗得住清苦,深爱承担的这份工作,多为党和人民政府的事业作贡献。二是自觉维护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年鉴要成为鉴往知今的优秀出版物,就必须守住“真实”的生命线,说真话,表真情,求真理,坚决除掉杂音,杜绝噪音。三是必须勤奋学习,切实提高办鉴本领。作为年鉴工作者,要带头讲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和法令,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相关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年鉴专业理论,真正打牢理论根底、政策根底、法律根底、知识根底和业务根底。四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年鉴必须坚持规范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规范的基础上始终追求创新,不断推动科学发展。年鉴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设计创新、表现形式创新,等等。就《兵团年鉴》而言,倍加重视题材创新。因为,不拘一格选题材就容易让年鉴丰富信息,增强年度特色。例如,笔者在编纂2008年《兵团年鉴》的过程中,从来稿中采用了几个专题条目:“孝行天下——感恩父母”、“留兰香产业”、“农业技术创新”、“半个世纪后的穿越——老战士代表再次穿越死亡之海”……这些条目很容易让读者入脑入心,增强了综合年鉴的可读性。


二、年鉴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


 年鉴是客观的历史记录。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审时度势,以端正的态度去观察历史,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以辩证的思想去评价历史,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去书写历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第一,年鉴工作者要善于研究事物地位的变化。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发展的趋势。那么,它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发展创新,与时俱进。2004年,笔者在刚接触年鉴编辑工作时,发现所有单位的来稿都是一个模式,用“经济建设”、“社会事业”、“人民生活”三段式组成一个“概况”条目。后来笔者借阅了其他兄弟省区年鉴,发现也存在类似现象。久而久之,撰稿人为了图省事,每年改动一下数字就完事。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淡化了年鉴的阅读价值。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30周年里,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大的变化,变美了,变富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产业多了一个新的分支,农业产业多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乡镇企业。这也是经济结构的新构成,是产业经济地位的新变化。这种变化的力度越大,年鉴条目的存史价值就越大。为此,《兵团年鉴》从2005年卷开始,进行大胆实践,在进一步完善“概况”条目的综合性的基础上,强化了专题条目的主体地位。使之凸显年度特色,让年鉴能焕发时代光芒。

 第二,年鉴工作者要善于研究作用的变化。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即阻碍作用和推动作用。无论表现为哪种形式都有存史价值。譬如,重大国际问题、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疾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等,这些都会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起制约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而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创新、重大科研成果、重大技术进步、重大制度变更、重大政策出台等等,都会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好比机械作业代替手工制作,必须作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剩余价值的最大实现,等等。如此深层次地揭示作用的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然而,我们很多年鉴工作者不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觉得年鉴不应该有概念化的内容。笔者却认为,这是认识误区,数字必须通过概念解释才有意义。

 第三,年鉴工作者要重视观念的研究。观念是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作用。认真研究观念变化的构成也是有意义的。年鉴是信息载体,应该重视数字的精确和真实性,重视数字在年鉴中的作用和地位,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证明,有理有据,切忌年鉴条目的“假、大、空”(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但是,年鉴工作者也不能只盯住数字变化而忽视观念变化,其实观念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年鉴要成为既有存史价值,又有鉴赏价值的资料性工具书。过分地重视资料性,年鉴内容就会呆板、机械,缺少活力,缺少人气。所以年鉴若是长期靠吃皇粮,就没有出路,就没有生存的市场。若过分地重视鉴赏性,就容易把年鉴办得华而不实。突出文学化、艺术化的结果,会使资料性工具书的作用大打折扣。顾此失彼是不可取的。所以,必须坚持存史价值和鉴赏价值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研究观念。譬如,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实行林权改革,把生态林和经济林全部作价归户,于是编辑就及时在农一师分目下设立一个专题条目“林权制度改革”;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一○四团依靠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农家旅游,编辑就在农十二师分目下设立一个专题条目“农家旅游”……诸如这类条目,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故而有很大的存史价值和鉴赏价值。


三、年鉴要真心实意地服务人民群众


 年鉴要坚定地唱响人民群众奋进的凯歌,这是年鉴党性原则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必须坚持勤奋学习,切实提高办鉴本领;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献身年鉴事业;必须坚持求真务实,高唱时代的主旋律。

 第一,年鉴贴近实际要真实。我们知道,真实是年鉴的生命。所谓真实,是指记载的条目内容必须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添枝加叶,搞合理想象。因为,年鉴既是客观的地情反映,又是各级党和政府重要的宣传窗口。同时,还是各级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广大读者透过年鉴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和政府的执政本领和执政艺术;另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群众自身建设的本领和创造精神,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种血肉联系,必须体现在年鉴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所以,年鉴工作者要自觉遵守党的宣传纪律,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自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虚假现象是存在的。例如,报喜不报忧、溢美不惩恶。这类条目不仅没有存史价值,而且有损于年鉴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此,我们绝不能够有丝毫的疏忽。

 所谓年鉴必须完全真实,笔者概括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构成条目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要真实可靠。二是条目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原因和结果,都必须客观真实。三是记述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包括地名、人名、数字、级别、性别、族别等,不能用“大概”、“大约”、“估计”、“预测”这类不确定的词语来表述。四是对某事物作出鉴定的表述必须客观公正,不能随意拔高或者压低,不能断章取义。

 第二,年鉴贴近群众要实诚。实,是年鉴之美。实中见大物,实中见真情。实就是实在,去掉一切套话,去掉虚情假意的话语。

 然而,长期困扰年鉴界的一道难题——有书无市总是得不到解决。经过思索,笔者找到的症结是,年鉴缺少人气的主要原因是年鉴缺少灵气。因为年鉴没有贴近群众,或者与群众的心贴得不够紧。一方面,年鉴内容见物不见人,见官不见民,官本位思想太严重,没有正确处理好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另一方面,年鉴缺少广大读者感兴趣的生动鲜活的条目,拨动不了读者的心。再者,年鉴只记述,不鉴定,淡化了年鉴的作用;只表功,不谈过,报喜不报忧,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原理,所以,普通读者不喜欢阅读年鉴。久而久之,年鉴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官书。

 广大群众理当成为年鉴的主流读者。因为年鉴有庄重的大事记,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诠释,有精彩的时政概述,有激扬的条目记载,有亮人眼眸的彩色照片……作为年鉴工作者,要精心细致地把这些基本元素完美地组合起来,让读者从中获取准确信息,汲取广博知识,采撷其中智慧。这既是工作责任,又是社会责任,也是时代责任,还是历史责任。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把年鉴办成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读物。

 要使广大群众成为主流读者,就必须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要着力提升年鉴的可借鉴价值,增强可读性。要少一些套话,多一些实话;少一些高调,多一些平实。与此同时,要提高年鉴的文化品位,引导人民群众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勤奋好学,追求上进。

 第三,年鉴贴近生活要深入。年鉴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决定高度。年鉴要密切关注社会形态的变化,捕捉经济动向的变化,剖析生活潮流的变化,从而引领人民群众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年鉴要密切关注民生,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呼声,正确引导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年鉴工作者在深入生活这方面下的工夫是不够的。多数年鉴稿件来自会议材料,来自工作总结,来自领导讲话,很少来自基层的百姓生活。由于年鉴工作者总是浮在上层,很难下到基层,根本就不了解百姓生活,所以就编纂不出百姓所喜欢的年鉴。

 首先,深入是认识问题。一方面是思想认识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生活的认识,是关切的还是敷衍了事的;是亲切的还是疏远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漠的……另一方面,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否对事物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关键是能否深入了解、深入调研。

 其次,深入是作风问题。是唯书、唯上,还是脚踏实地,面向群众;是夸夸其谈做表面文章,还是扎扎实实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既是思想作风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

 再次,深入是工作方法问题。如果年鉴工作者不能深入生活,就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就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就感受不到人民群众那种火热的生活气息。所以,年鉴工作者要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之中,以饱含激情的笔,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奏响新时代奋进的凯歌。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