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镇江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
点击数:33342009-07-20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近年来,《镇江年鉴》努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奋力中游突围,以跨入全国年鉴第一方阵为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工作全局,记录历史,服务社会,传承文明,资政育人,年鉴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4年以来,《镇江年鉴》分别获得中国年鉴奖、中国地方志年鉴特等奖、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一等奖;在2005年至2008年的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获得两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镇江年鉴》驶上了平稳发展、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求自身发展的道路
1992年,《镇江年鉴》正式创刊,近20年来,《镇江年鉴》以近2000万字的鸿篇巨制,忠实地记录了镇江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进程。纵观近20年镇江年鉴事业的发展历程,《镇江年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逐渐充实自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年度特色和时代特色,成为人们全面深入了解、研究镇江的重要资料性工具书。可以说,《镇江年鉴》是建设文明镇江、和谐镇江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镇江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充分认识到年鉴的强大生命力所在,更要看到自身尚存的不足和差距。作为地方综合年鉴,《镇江年鉴》与其他精品年鉴相比,虽然也有一定的自身发展优势,取得一些成绩,但创新不足、成绩平平且不够稳定。年鉴事业不进则退,容不得我们盲目乐观。以全新的视觉去审视和探求发展方向,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着眼点。在新形势下,《镇江年鉴》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坚信年鉴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更应该通过比较、分析和研究,不断地、及时地查找《镇江年鉴》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差距和不足中,探寻自身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根基,才会在当前形势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基于上述认识,《镇江年鉴》时刻保持危机感,恪守工作要争先、发展要率先的理念,充满干事业、求发展的豪情和锐气,在推进年鉴事业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一股“精气神”,大力推进年鉴事业向纵深发展。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三个理念,推进地方年鉴事业创新发展
作为镇江年鉴事业的传承者,在当前新形势下,要使年鉴事业的发展更富有生命力,必须树立三个理念:
1.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它的基本内涵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年鉴编撰工作的重要指南和基本思路。国内很多年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促进了年鉴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这无疑给《镇江年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于《镇江年鉴》而言,我们要站在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年鉴事业相关联的各方面重大问题和关系。同时将《镇江年鉴》纳入全国年鉴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年鉴事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发展全国年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树立打造年鉴精品的理念。以切合实际的一些经验做法,来改善和转变《镇江年鉴》发展过程中某些过时的做法、机制、理念,从中去找到适合《镇江年鉴》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子。其核心是树立打造年鉴精品的理念,用丰富翔实的年鉴资料和高质量的编校出版成果,记录地方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和轨迹;宣传地方以人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作出的努力;留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这就是年鉴精品要义的所在。一句话,年鉴的编撰出版就是要创精品。创精品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加强和改进年鉴工作;也是一种工作作风,它要求我们把这一目标扎实深入地贯穿到年鉴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创精品更是一种工作原则,它规定了我们年鉴编撰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创精品会使年鉴编撰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因此,年鉴编撰要大力倡导、积极鼓励、努力追求创精品。根据创精品来调整自己的编撰思路,以创精品作为提高年鉴工作水平的突破口,作为经营年鉴文化精品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求,以更好地体现年鉴作为出版物“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
3.树立群体整合理念。编撰出版地方年鉴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行政、财政、传媒、编撰、组织、出版、印制等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系统论开展年鉴编撰工作,锻炼发挥好自己的组织协调功能、上下沟通功能。同时,虚心学习了解和编撰出版年鉴有关方面的常识,并将这些常识融合运用到年鉴编撰出版的全过程,保证年鉴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立于全国年鉴之林,就需要树立整合理念,以适应庞大的年鉴系统工程的各种工作要求。对于《镇江年鉴》而言,离开了年鉴事业的整体环境改善,作为个体的《镇江年鉴》是很难解决好自身的创新发展问题的。
上述三个理念是相辅相成的。树立可持续创新发展理念是首要前提,而精品理念和群体整合理念是具体措施和保证。必须全面树立和处理好上述三个理念,以新视觉、新思维、新观念去发掘地方年鉴创新发展的生命活力的源泉。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年鉴事业发展,力争五个突破
1.力争编撰综合质量有所突破。年鉴编撰综合质量能否有所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思想观念是否有所突破。近年来,《镇江年鉴》在框架设计个性化,内容资料实用化,资料形式多样化,条目编写规范化,版面容量最大化等方面,分析《镇江年鉴》现状,找到存在问题。同时将这些工作上升到解放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和分析,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找到破解这些问题的方法,取得了一些突破。一是寻求亮点,打造特色栏目。近几年,为民办实事、“大爱镇江”主题活动、旅游文化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与建设、赛珍珠研究、书目·文摘·题录、城市名片(彩色画页)等,已成为《镇江年鉴》颇具特色的看家栏目。二是精益求精,切实提高条目加工度。为提高编辑部内部的工作质量,我们建立了年鉴条目互审制度,在出版物“三审”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群体互相审稿的程序,最大限度地在更大范围内保证年鉴条目的编撰质量。三是在出版物“五校”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三轮编校捉错。制订活动方案,规定具体要求,明确奖惩办法,每年开展年鉴文稿编校捉错活动。在活动中,重温国家有关出版物语言文字规范、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计量单位用法等规定,以及《〈镇江年鉴〉编校规则》。通过三轮捉错,每年都能消除年鉴文稿中存在的几百个差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出版质量。四是从2008年起,每年表彰《镇江年鉴》优秀条目(图表)。力求使优秀条目(图表)成为各单位撰写年鉴条目的范例,在潜移默化中推进撰稿质量的提高。五是改版《镇江年鉴》。2008年起,《镇江年鉴》在装帧上推陈出新,改为国际流行开本,全书采用套色技术,时代特色鲜明。
2.力争在记录地方发展的忧患意识上有所突破。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更多地关注人,关注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提高年鉴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才能使年鉴真正成为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为了改变条目报喜不报忧的状况,在组稿时我们强调各单位要尽职尽责,客观真实地反映镇江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既报喜,也报忧,使年鉴充分发挥“鉴”的功能。在编辑过程中,《镇江年鉴》站在宏观的位置,把握好角度,从大局出发,正确记述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使这部分内容得到了真实客观的反映。《镇江年鉴》如实记载有些工业、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后劲乏力、亏损形势严峻、升级步伐不快的情况,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火灾、道路交通事故的情况等。由于实事求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镇江年鉴》信息比较全面,因而更具实用和借鉴价值,为全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决策,制定政策等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3.力争在运作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机制创新产生活力,有了活力才有积极性,才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保证。年鉴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必须与各自年鉴发展的编撰运作机制相适应,与提高年鉴编撰质量相适应。基于这些认识,《镇江年鉴》一是集思广益,开门办年鉴。从编辑年鉴的书斋中走出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整合社会资源,汲取社会智力,共同编好年鉴。《镇江年鉴》总体设计每年都要几上几下征求意见,还经常特邀全国年鉴界专家、学者到镇江具体指导框架设计及编撰工作。从优化选题到指导承编单位撰稿,从编辑稿件到与承编单位沟通,编辑部与承编单位始终保持着热线联系;发挥社会上年鉴工作热心人和地方文史专才的作用,让他们帮助审读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还与出版社保持联系,认真落实出版社的审稿意见。《镇江年鉴》不仅仅属于《镇江年鉴》,而且属于整个社会,镇江年鉴事业是所有镇江人的共同事业。二是整合团队力量,充分发挥年鉴编撰团队精神,探索年鉴编撰体制的创新之路。盘活人力资源,重视自身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建立一套尊重人、激励人、重用人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年鉴编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力争在组稿渠道和组稿模式上有所突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年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组稿困难,原行政部门所隶属的企业由于改制,有很多已没有主管部门了,原来的组稿渠道也随之失灵。这些问题导致目前年鉴中有关内容的大量萎缩,而这样的状况是与年鉴应全面反映地情的要求不相符的。《镇江年鉴》针对这一问题,努力寻找补救措施,来挽救相关资料收集之颓势。一是探索新的资料征集渠道。《镇江年鉴》针对目前工业、国内贸易等组稿难问题,根据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改写成行业概况;由市外资企业协会出面,向有关外资企业发出组稿通知,组织到几十家外资企业资料。新建、完善组稿渠道。2008年,《镇江年鉴》新组建市国资委年鉴工作特约编辑单位,解决了几十家企事业单位的条目资料问题;2009年上半年,《镇江年鉴》新建立以市双拥办公室为牵头单位的“国防”类目组稿渠道,解决了原组稿渠道散乱的问题。二是夯实年鉴条目资料收集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建立起必要的条目内容要素规范。十多年前,我们制定了年鉴各综合类条目内容要点、县市(区)条目内容要点和乡镇(街道)条目内容要点等条目资料规范,以此来规范各综合类条目、县市(区)及其乡镇(街道)资料的要求,尽量使该类条目做到要素完备、基本资料不缺。三是广泛求索社会资料。社会上的各类书刊报纸、网络传媒,这其中不乏年鉴可用的宝贵资料。但这部分资料完全要靠我们立足于自身,去求索重点资料、特色资料、亮点资料。要求年鉴编辑人员培养资料意识,强化资料嗅觉,主动将原有的组稿圈扩大到整个社会,广罗并筛选资料,使社会信息“为我所用”。
5.力争在年鉴检索和信息数字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镇江年鉴》创刊以来,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检索系统,读者查阅年鉴资料均可通过目录、英文要目、索引、条目参见系统以及书眉等渠道查询。2000年,《镇江年鉴》进入互联网,标志着《镇江年鉴》年鉴信息数字化建设的新阶段。2007年,《镇江年鉴(1992~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面市,内含镇江市1986~2005年的近2000万字年鉴文字资料、1000多幅珍贵图片、新旧版全市地图和城区地图、歌唱镇江的歌曲和具有地方风情的背景音乐等内容。现在,《镇江年鉴》每年在网上公布,供全社会浏览使用;书本还配以数字化光盘,供读者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