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展首都特色 创学术精品
——研读《北京社会科学年鉴》

点击数:35002009-07-21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著、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史秋秋任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年鉴《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自2000年至2008年已出版9期,其中自2003年开始出电子版。这是一部比较客观、全面记述首都北京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状况和学术动态的资料学术工具书及资料性文献,将首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观点、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最新资料奉献给广大读者。该鉴综述6480多万字,包括各学科及研究领域的论文,从而形成论文集,这是年鉴进行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有益尝试,是一部进行多学科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高质量的论文集。  

1.突出首都特色。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心。按照地方志(年鉴)的地域概念和北京志凡例关于记述“北京市行政管辖区域范围”的规定,北京所编修的各类地方志与年鉴应该记述中央方面相关的信息资料,应该充分展现首都特色。因此,北京志鉴应具有难度大、投入多、价值高的特点。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志鉴却因中央方面资料收集难等原因,未能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北京拥有全国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第一,拥有党、政机关的研究机构;第二,拥有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第三,拥有近百所高等院校,其中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交叉学科专业;第四,拥有中国及北京市较大单位的党校系统、教育培训系统;第五,拥有军队系统中军事科学研究单位。此外,还拥有各种民办、合资办、股份制、外资办学等所有制的人文社科单位。北京作为全国的社科事业发展中心,集中了综合的与各学科的顶尖的机构和名家、大家,每年都产生大量学术水平高、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及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分学科的社科活动,各大学科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首都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产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严格按照地方志与年鉴属性要求,汇集北京社科五路大军的学术成果及机构人员、活动等方面情况,突出首都特色。  

2.记述事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是围绕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全貌来设计篇目的。第一,篇目理论体系较为宏大,层次多,囊括的问题较多;第二,篇目门类齐全、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分类科学;第三,篇目采用年鉴通用的条目体,其系统性较强,避免了种概念与属概念并列的弊端,将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归并为一篇,再按每篇的特点规模设计篇目,上下相辖,领属得法,左右平行。本鉴一级目共设计10个主要方面,清晰地勾勒出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面目。现以2008年卷为例,依次为:(1)转载,其中包括中央、市委领导讲话、文件、社论、重大政治活动;(2)学科综述,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5个学科及其64个学科与研究领域;(3)科研课题,其中包括上年度国家指南、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基地项目、调研课题、高校重点课题等;(4)获奖成果,其中包括北京市优秀成果奖及简介,2008年全国优秀社科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简介集;(5)学术活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4个学科的较大科研活动;(6)机构,其中包括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已刊机构补充介绍等;(7)学术团体,其中包括北京地区的部分全国性学术团体等;(8)社科理论期刊,其中包括《亚非纵横》、《小康》等;(9)大事记,其中包括已录上年度的社会科学重要事件;(10)附录,其中包括2008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录(其中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十个院所)2008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著作情况一览表、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2008年社会科学研究情况统计等。可以看出,此年鉴框架设计在突出年鉴工具书特点的同时,努力突出首都特点、学科特点、时代特点,这三大特点尽可能把上年度北京最新最全的信息,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3.资料翔实。年鉴具有年度性、资料性、综合性等本质属性,因此,翔实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与选用,是年鉴编辑中的关键环节。《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资料来源主要为中央在京的社会研究部门、北京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军队院校、北京市的社科研究单位及管理机构、北京地区的报纸刊物、网站等。正因为年鉴记述首都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因此,资料信息就应是围绕篇目所制定的一级目的10个方面来系统全面地搜集,所以资料收集、整理与运用及各条目撰写具有方面广、学科多、难度大、投入多、价值高的特点。如出版200多万字,就得收集各方面信息资料几千万字。经过这些年编委会和编辑部同志的共同努力,再加上许多单位同志的支持与配合,不断改进、提高、完善资料收集的办法,制定资料收集的具体规定,即对资料数量、质量、时间的明确要求,一整套社科资料信息收集的较为固定完善的信息网络终于逐步形成,在这方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规范。  

4.论述精辟。第一,在学科综述中,设置15个基本学科及64个学科与研究领域,体现了我国形成的比较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这些基本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等。第二,学科综述所含的56个基本学科与研究领域,则形成56篇学术论文,约85万字的论文集。当然还有党建学、城市学、行政学等学科。这些论文的质量要求,不要说比北京各种综合年鉴中的各个综述要难得多,就是比北京各种专业年鉴中的各个综述,无论从学科的广度方面,还是从学科的深度方面论述其难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这56篇学术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北京各高校、科研单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著名学者,如马克思主义学的徐崇温、社会学的郑杭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张静如等,他们从事本学科研究及教学多年,功底深厚、成果丰硕。编纂者掌握各学科研究领域上一年北京地区最新最全的学术成果,无论是专著、论文,还是活动,他们在详细占有信息资料基础上,潜心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学科综述论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究概况、主要学术观点、主要学术活动、社会价值、材料依据、制度体制改革与创新、学科发展趋向、政策研究、网络发展研究、学科研究展望、国外学术信息等。这些论文读来,深感学术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代表中国社科学术研究成果最高水平,充分体现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正因此极大地提升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的学术性与精品性。  

5.装帧印刷精美。围绕篇目设计,卷首精心设计彩页,其中包括照片近百张。彩页照片以形象性、典型性为特点,系统地用图中语言(含文字说明)简要地叙述全书的文字内容,多方面直观地反映首都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另外,书中大量采用表格,统计出各方面的各种数据,详细、具体、准确。全书封面与装帧体现学术书籍的典雅风格。印刷水平高,版式、装潢、卷首图片精美,且纸质好,并配光盘电子版。  

6.正视不足,力求改进。瑜亦含瑕,不容讳言。年鉴也存在不少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商榷之处,以便改进完善。撷其大者,一是在10个一级栏目中均未设置“概述”部分内容。述体为方志与年鉴的一个重要的体例,其作用为论述此部分整体面貌基本内容及特点。目前年鉴编辑部正在改进,争取下年年鉴补充上。二是作为年鉴工具书,书尾应设置索引部分,以便读者查阅。另外,在篇目设计、资料收集整理、条目撰写、图片、表格等环节仍有进一步改进提高之处。但瑕不掩瑜,《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称得上是一部展首都特色、创学术精品的优秀之作,称得上是一部展现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知识的科学工具书和学术资料书及学术专著,又可作为了解北京、认识中国社会科学的导读、探索和入门的必备图书。  

《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是一种社会科学学术工具书,是一部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社科学术理论论文集。它所具有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决定了它在当前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以北京地区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最新观点、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最新资料奉献给各方面的广大读者,为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决策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社科研究、高校教学、编史修志及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多方渠道,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领导、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修志同仁等各方人士的欢迎与鉴用。阅读此书,使读者在纵观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面貌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方面具体状况的详尽典型材料(含数据),从而提高了志书的存史价值。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