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继往开来,再上台阶
——《四川交通年鉴》五年发展回顾

点击数:46332010-09-08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2009年,《四川交通年鉴》荣获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综合奖特等奖。这是《四川交通年鉴》继2004年荣获“中国年鉴奖”暨综合奖特等奖之后,再度荣获特等奖,也是《四川交通年鉴》对全国年鉴界同仁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广大读者始终关爱的最佳回报。五年寒暑易节,五年开拓进取。《四川交通年鉴》始终秉承“服务交通、服务社会”的编纂宗旨,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从而实现的又一次跨越。


一、科学部署、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确保年鉴编纂工作顺利开展


五年来,四川交通运输事业在跨越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蜀道难”的面貌得以基本改观;全力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有效保障交通运输“生命线”畅通,“创造了世界公路修复、修建史上的奇迹”;扩大内需,累计完成千亿元投资任务,有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止滑提升;加快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在打开通道、构建枢纽、完善路网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既为《四川交通年鉴》记载行业时代风云、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四川交通年鉴》编纂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五年来,我四川省交通厅交通史专总编室除完成5部《四川交通年鉴》编纂外,还承编有各类志书项目23部(其中全国试点志书5部和国家抗震救灾志10部)、交通运输部重大史书项目2部、省委省政府宣传丛书3部、厅党组重大编纂项目2项、厅级以上研究课题4个。全室编纂工作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进度不断加快的新趋势。在编纂任务繁重、编纂要求极高情况下,要顺利完成《四川交通年鉴》编纂工作,必须整合力量、发挥优势、科学部署、攻坚克难。

1. 进一步加强年鉴编纂工作的合力。几年来,全省交通运输部门集中全力,开展抢险救灾、灾后重建和构建枢纽等重大攻坚任务。在集中攻坚的关键期,要确保各部门、特别是一线建设单位及时完成年鉴组稿工作,认识到位是首要条件。为此,厅党组高度重视,厅领导明确指示年鉴编纂要在交通运输发展大潮中有所担当,并在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抓好年鉴编纂工作;各部门重视参与,将年鉴编撰纳入日常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为具体负责人,建立健全分工责任机制;我室具体负责年鉴的组织、协调、编辑和出版工作,从而形成党组重视、部门参与、共同开展年鉴编纂工作的有效合力。

2.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稳定的年鉴编纂队伍。年鉴编纂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各方积极配合参与。《四川交通年鉴》在长期的编纂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较好的编纂队伍。在全行业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的特殊时期,充分发挥好这支队伍的能动性、积极性至关重要。首先是保持供稿队伍的稳定性。《四川交通年鉴》的供稿人也是全省交通运输建设和管理一线的工作者,他们既了解一线建设基本情况,又在长期供稿中培养起基本的年鉴素养。因而保障这支队伍的稳定,对于畅通年鉴组稿渠道、提高年鉴组稿效率、确保来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保证编辑力量的足够投入。随着我室承编任务不断加重,人少事繁的矛盾日益突出。但仍坚持在年鉴编纂过程中,投入所有编辑人员全员参与、共同分担、精心编辑,同时坚持对编辑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以适应新的编辑需求。

3.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年鉴编纂工作有序推进。在多项编纂业务中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整体推进体现的是总揽全局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处理好年鉴与其他编纂任务的关系,于年初拟订全年编纂任务流程表,明确不同时段工作重心,既可尽量避免给编辑人员带来因多头并举而造成的忙乱,又可实现各项编纂任务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处理好年鉴编纂各环节间的关系,使全体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年鉴编纂进度流程表要求,又好又快地完成各自分工栏目的组稿、编辑、校对等工作。


二、流程控制、精细管理,努力将质量原则落实到编纂工作全过程


质量是年鉴的生命,质量原则是年鉴编纂必须遵循的铁则。《四川交通年鉴》为确保质量原则落到实处,采取了全过程、全因素、精细化流程管理的方法,即以年鉴编纂的阶段性环节为主线,以每个环节的要件为控制性节点,把整个编纂环节、要件和年鉴所涉及的因素系统地、有机地、协调地统筹起来,明确流程,前后搭接,着力破解编纂中的进度制约,最终确保编纂工作的顺畅高效。

1.年鉴编纂的全过程管理。年鉴编纂程序复杂,环节较多,任何一项失误都会导致编纂链条受阻和编纂质量下降。因此,实施全过程管理是确保年鉴质量的重要手段。《四川交通年鉴》按编纂的阶段性需求,将整个出版过程详细分解为“篇目拟订”、“组稿和撰稿”、“审稿和设计”、“校对和通读”与“印前工作”5个环节,并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整个编纂过程的可控性和流畅性。具体而言,在“篇目拟订”环节,要求编辑人员结合参编单位等多方意见,对新的篇目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意见建议汇总并拟订篇目初稿,召开篇目研讨会并由总编对各方意见作出取舍形成篇目定稿,最后发布正式的组稿通知并召开年度编纂工作会,布置任务、明确要求;在“组稿和撰稿”环节,编辑人员抓好供稿单位交稿进度和稿件质量,总编利用每周工作例会对编辑人员组稿情况予以督察,及时掌握组稿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对总编室撰稿和特殊约稿确定撰稿人(联系人)和交稿时间;在“审稿和设计”环节,对内文审稿、图片设计和版式设计均提出初审(初设)、复审、终审、出版社审稿、总编处理出版社意见、文稿清样6个步骤;在“校对和通读”环节,对文稿、图片设计和内文设计3个部分提出一校和黑马校对、交叉二校、交叉通读、校对和通读意见处理4个步骤;在“印前工作”环节,召开审稿会,各供稿单位对文稿、图片、版式进行审查并签字确认,总编审查意见进行处理,并组织编辑、设计人员进行上机核样。

2.年鉴编纂的全因素管理。年鉴编纂中涉及因素极多,但无论何种因素,归结到年鉴之中,主要表现为指导思想、框架设计、资料搭配、选题立项、条目编写、语言文字、图表照片、装帧设计、检索查阅等9大方面。管理好上述9个方面是实现年鉴编纂全因素管理的主要途径。一是年鉴编纂指导思想要正确鲜明。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年鉴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出版书籍的政治质量。二是年鉴框架设计做到稳定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年鉴框架设计基本稳定,可以保持年鉴的特色、风格和连续。同时,重视创新,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对框架进行必要的改革或对栏目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各类资料搭配合理。控制好一、二、三次资料的比例关系,把握好文字资料和图照资料的互补关系,处理好宏观资料和微观资料的有机结合等。四是选题立项要求全面真实、新颖特色、延续可比。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和地域(行业)特色,忠实记录上年发生的大事要事,确保重要事项不遗漏、重要信息不缺失,加强与前卷衔接和对应,以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五是条目编写规范精炼。确保要素齐全、内容新颖、文字精练、标题简明概况、题文相符、文风朴实、文句流畅。六是语言文字要合乎规范、注重纪实性。文字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出版法规和规定,文字采用纪实手法,开门见山,实话实说,直陈其事。七是图表照片规范。图标要素齐全,包括必要的图(表)题、图例和注记。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人物位置及时任职务。八是装帧设计规范实用。符合出版物国家有关规定,整体设计朴实、庄重、严谨,设计风格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设计样式兼具鉴赏性和实用性。九是检索查用便捷。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为读者提供便捷快速的查阅手段是年鉴的必备条件。完备的检索系统不仅不能缺少,还要做到检索词条全面丰富、检索过程便利快捷、检索结果具有实用价值。

3.年鉴编纂的精细化管理。年鉴编纂的精细化管理是通过对年鉴编纂过程的细化分解,运用责任化、图示化、工期化和人性化等手段,实现年鉴编纂的优质高效。一是年鉴编纂的精细化依赖于编纂责任的落实。年鉴是代表某一地域或某一行业的正式出版物,与其权威性相依存的是编纂的责任性。落实责任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包括参编单位责任、供稿人责任、总编室责任、编辑人员责任、出版单位责任和印刷厂家责任等。因此,明确每个编纂环节主体及其责任,对于加快编纂进度、保障编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约束力较弱的参编单位,通过签订《承编责任书》,以强化其责任意识;对于约束力较强的编辑人员,通过《总编室工作手册》和《编辑人员工作手册》等,培养其自觉的责任意识。二是年鉴编纂的精细化有赖于编纂流程图示的指导。完善科学的《年鉴编纂流程图》和《年鉴编纂进度计划表》等,可将复杂的年鉴编纂的全过程和多因素通过图示形式予以具体化、模块化、直观化,指导编辑人员“按图索骥”,开展工作。特别是《〈四川交通年鉴〉编纂流程图》,将年鉴编纂的全过程分解为5大环节34个控制性节点,并以模块形式反映在图纸上,进一步增强了直观性和指导性。三是年鉴编纂的精细化对编纂时限有着较高要求。年鉴具有较强的年度性,一年一卷,年内出版。特别是多种传媒并存、出版物竞争激烈、承编任务繁重的当前,缩短编纂周期对《四川交通年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精细化管理对编纂工作时限提出较高要求。总体而言,以加快推进各个环节为基础,以迅速完成控制性节点任务为阶段性目标,统筹组合、倒排日期,按照《年鉴编纂进度计划表》,实现编纂的时限控制。四是年鉴编纂的精细化离不开编纂过程的人性化管理。年鉴编纂过程也是人的活动过程。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年鉴编纂效果影响巨大。因此,人性化管理是年鉴精细化管理中必有的内容。首先是吸引人才,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充实编纂队伍。其次是培养人才,通过“老帮青”、“压担子”、脱产学习、参加业务培训等形式,提升编辑人员业务素质和创新力。再次是激活人才,通过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合理分工等原则,实现人尽其才;发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效应,激发工作热情;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构建和谐集体,提高编纂效率;建立“奖勤罚懒”的考评机制,提高公信力和公正性。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年鉴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川交通年鉴》经过20余年的积累和发展,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编纂人才结构、编纂组织体系等方面日益稳定,基本满足编纂合格年鉴的需求。创新已成为《四川交通年鉴》编纂新的着力点,也是推动《四川交通年鉴》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内容创新和实用创新为主要着力点。

1.《四川交通年鉴》的内容创新。文化领域推崇的是创新。文化作品创新的灵魂不在于装帧印刷如何精美、书刊部头如何厚重,而在于内容是否有创意。内容创新是成就年鉴“刊中之王”的核心要素。为此,《四川交通年鉴》大胆尝试,努力实现年鉴内容紧扣行业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框架设计,着力实现条目常编常新,尽力延展信息覆盖面,竭力拓展信息记录深度。一是优化框架设计。框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年鉴内容进行选择和归类。因此,框架设计是否全面合理直接影响到年鉴内容是否全面合理。近年来,随着四川交通运输事业日新月异,年鉴框架设计不断得以优化,行业特点、年度特色和时代特征愈加突出。例如,2008年,四川发生举世震惊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交通年鉴》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在当年篇目框架中增设《四川抗震救灾纪实》专栏,并按交通运输抢险救灾的性质特征,具体分设“突降巨灾,紧急部署”、“抢通保通,抢运保运”、“八方驰援,大爱无疆”和“重建家园,交通先行”4大板块,利用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通过全彩页和全景记录方式,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遭受的巨大灾情,以及全省交通运输人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誓死保障交通“生命线”畅通的抗震救灾历程及精神风貌,不仅使《四川交通年鉴》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也使《四川交通年鉴》的行业特点、年度特色和时代特征进一步彰显。二是条目常编常新。《四川交通年鉴》反映的是年度四川交通运输的基本面貌、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以及出现的新问题。新颖性是设条立目的重要标准。为此,除对大部分条目予以更新外,对于每卷必设、主体不变的概述性条目也予以了内容上和数据上的更新。三是延展信息覆盖面。例如,在“概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附录”等栏目,收录了大量有参考研究价值的资料,便于读者了解四川基本情况、古近代四川交通、现代综合运输,可对比研究四川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交通发展情况。四是拓展信息记录深度。例如,采用资料链接和图片对比等形式,反映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前后的变化;撰写《四川交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专文,科学分析四川交通投资建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开设“工作研究”专栏,及时对四川交通运输发展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展开跟踪研究等。

2.《四川交通年鉴》的实用创新。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材料可靠、内容完整、形式多样、文风朴实、检索方便是其内在要求,也是年鉴实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四川交通年鉴》通过加大上述方面的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自身实用价值。一是确保资料可靠。首先,由供稿单位指定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工作人员撰写初稿;其次,初稿须经单位领导审读和保密审查,无误后签字盖章并报送;再次,通过四审四校程序,避免错改、漏改情况,特别是对全书数据予以专项审核,确保前后数据一致、总项分项吻合;最后,终审定稿发还供稿单位审读,避免因编辑不当而产生新的错误。二是保证内容完整。一方面,要求供稿单位所报初稿须基本收录该单位年度主要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将编辑责任按国省干线、农村公路、高速公路、航运海事、港口码头、道路运输、稽查征费、质监造价、规划设计、纪检监察等类别进行分工,保证编辑人员对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持续关注,进一步保障关键内容不缺失,同时注重培养编辑人员具有指导性组稿甚至独立撰写特稿的能力。三是内容丰富多样。既确保一、二、三次文献齐备,又确保条目、专文、表格、图表、照片、名录、大事记、目录、辑封、索引等齐全,还确保回顾性资料、年度动态资料和展望性资料兼备。四是力求文风朴实。大力破除“官腔十足”、华而不实、溢美隐恶的弊端,极力提倡直书其事、语言简朴、内容真切、信息丰富的写实文风。五是构建便捷的检索系统。年鉴的工具性主要表现为检索性。为此,《四川交通年鉴》设置了中文目录检索、英文目录检索、彩图目录检索和音序索引检索4套检索系统。

继往开来,再谋发展。在全面回顾《四川交通年鉴》五年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深知,与其他优秀年鉴的长处相比,《四川交通年鉴》还有一定差距;推进《四川交通年鉴》再上新台阶,还需要凝聚力量、再接再厉、攻坚克难;提高《四川交通年鉴》编纂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四川交通年鉴》持续创新,还需要广泛学习、深入研究、落实举措。

(Top) 返回页面顶端